我相信對於所有剛考上大學的台灣學生而言,一進謝錦桂毓老師的國文課教室,一定是場生命的震憾教育。

因為台灣的學生在多年考試壓力以及從小被安排得滿滿的行程,早就養成被動的態度,而且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所謂自由是主動,自主去選擇做一年事,並且承擔之後的所有後果。

為了讓學生「醒」過來,謝錦老師用的方式是很辛辣的,非常直接不留情面,甚至逆向非理性的方式,就像襌宗的棒喝,把學生逼到死角,讓他們醒過來,這和一 般我們想像的大學上課場景,完全是不一樣的。當然,不少學生一開始會拒抗,但是就像學期結束學生講的:「謝錦很多時候的話真的是一箭穿心的,一針見血的, 還來不及痛就先醒了過來…」「如果不是這堂課,我不會意識到自己原本生命狀態的被動與消沈,不會想要改變,不會擁有熱情…」。

看著這部紀錄了謝錦老師二○○八年在輔仁大學教了三十三年退休前的大一國文課的紀錄片,有很多時候是相當緊張的,他除了不斷問學生問題之外,還常逼學生選擇立場,弄得課堂氣氛有點劍拔弩張,難怪有學生說:「我們被分裂!」

的確,他會逼著學生去思索每個選擇後面的真實意涵,逼著每個人去思索每個行為是否違背之前的承諾與願意承擔之後的結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詰問著一個一個個別的學生,因為謝錦想要的是:「你可以不喜歡我,我沒有要討你歡心,但是我要問的是,你喜不喜歡你自己啊!」

他想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對於台灣的孩子而言,卻是個困難的挑戰,但是一個活不出自己本質的人,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因此,謝錦常常要學生區分「召喚」、「選擇」與「需要」的差別。召喚是一個人內在最深沉的聲音與驅動力,就是人來到世上,究竟什麼東西在他不必有自覺不 必有意識的選擇時,就痴心嚮往,非要不可,並付諸行動的?它來自生命的感動,沒有任何的目的和條件,不需要理性思維,一旦有了它,就會有無可救藥的熱情。

但是如何讓從小不是為自己而學習的學生們,重新找回自己,進而聆聽到自己內在的召喚,用的當然不是知識,只有透過體驗,透過生命的頓悟,才有可能破除理 智與知識建構出的生命靈性的障礙。因此,謝錦的國文課是生命成長訓練課程,因此必須塑造出實際的場域與情境來讓學生進行一趟心靈的冒險。

因為著重在情境,所以謝錦常常問學生:「剛剛你看到什麼風景?」他要確定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自己生命每個現場!是的,有太多人「生活在他方」;人坐在教室,心不在教室;人活著,卻不存在。謝錦一次又一次,不留情面的逼問學生,讓他們體會到如何真正感知周遭的一切。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麻木又被動,已成了現代人的通病,如何重新看見世界,甚至能夠感受世界,融入世界,進而再瞭解到自己的獨特與使命,大概是謝錦老師這堂生命成長課的最終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