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治(附論)

夫風寒暑濕飲食勞倦。皆能為病。是為五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必飧 泄。夏傷於暑。秋必 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是乃四時之氣。然五邪所中雖不同。本皆 外邪。大率同類。惟冬時嚴寒。其毒厲尤甚。人或中之。病在冬時。則名正傷寒。若邪毒藏 於肌膚。至春時乘溫而發者。為溫病。若留連日久。至夏之時。乘盛暑而發。為暑病。所謂 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是也。其病傳之次。先客於太陽。其病令人頭項痛。腰脊 強。其脈尺寸皆浮。太陽不已。傳於陽明。其病體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其脈尺寸皆長。 陽明不已。傳於少陽。其病胸脅痛而耳聾其脈尺寸皆弦。少陽不已。太陰受之。其病腹滿體 重。其脈尺寸俱微。太陰不已。少陰受之。其病口燥舌乾而渴。或背微惡寒。其脈尺寸俱沉。 少陰不已。厥陰受之。其病煩滿舌卷囊縮。其脈尺寸俱緩。病之所傳不過三陽三陰而已。其 未滿三日者。邪在陽經。未入於裡。其病在表。宜汗之而愈。若經四日者。邪入陰經。其病 在裡。宜下之而愈。特其大略爾。蓋有一日而傳至數經者。亦有數日而尚在太陽者。陽病雖 宜發汗。陽明之病反宜下之。陰病雖宜下之。少陰之病或宜溫之。由人之稟受虛盛。其傳有遲速。又不傳經者。當審其脈証。凡此六經受病。五邪脈証各不同。傷風者必惡風。其脈浮 緩。傷寒者必惡寒。其脈浮緊。以至傷暑脈虛。傷濕脈濡。人迎緊盛為傷寒。氣口急盛為傷 食。診得五邪。知其本也。診得六經。知其標也。有病雖在表而不可汗者。或在裡而不可下 者。或若汗之太多。則津液燥竭。遂至亡陽。下之太早。則邪氣動膈。乃成結胸。清濁相干。 則變為霍亂。熱毒內瘀。則變為瘀血。又或為發黃者。濕熱相蒸也。或為發斑者。陽毒太盛 也。陽盛之人。得之於熱。乃為陽毒。陰盛之人。得之於寒。乃為陰毒。蟲動則為狐惑。壞 病之甚則為百合。若勞複陰陽易之類。雖瘥後猶宜節慎。變態多端。不可備舉。當以類求之。 皆以適當為良。惟兩感之病。表裡皆受邪。為難治。其他或陰証似陽。陽証似陰。或陰盛格 陽。陽盛格陰者。在診病者以意詳之。 夫人生天地之間。以氣血籍其真。是故天無一歲不寒暑。人無一日不憂苦。故有傷寒天 行瘟疫之病焉。蓋冬令為殺厲之氣。君子善攝生者。當嚴寒之時。行住坐臥。護身周密。故 不犯寒毒。彼奔馳荷重之人。皆辛苦之徒耳。當陽閉藏而反擾動之。則郁發腠理結臟腑。津 液強耗。為寒所搏。則腠理不密。寒毒與營衛相渾。當是之時。壯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矣。不即病者。寒氣藏於肌膚之間。春則病溫。夏則病熱。此皆一氣使然也。古之治法。 一日在皮。當摩膏而火灸之。二日在膚。依法解肌而發散之。汗出則愈。三日在肌。亦發汗 愈。四日在胸。宜吐之。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宜下之。此華佗之治法也。若按三陰三陽之 法。傳變無出仲景之論。蓋治傷寒有傷寒之法。治雜病有雜病之方。豈能異其傳者同其治。 調理傷寒當按定法也。 初得病者。頭旋惡心振寒。此即素問所謂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者是也。 此 新傷寒。如仲景明六經受病傳變者。乃素問所謂熱病也。若病作無次第。初得病表裡不明。 或先熱而渴。不惡寒。此即江南謂之黃病。北方謂之汗病。或長幼遽相染著。又是天行時氣。新傷寒輕劑散之。如蔥白散。和解散。皆可用。如六經傳變者。當如仲景法。有表証者。 麻黃湯桂枝湯。有寒証互見者各半湯。見裡証者。小承氣湯。十棗湯。入裡深者。大承氣湯。半表半裡。小柴胡湯。見痞及結胸者。瀉心湯。小陷胸湯。皆可用。腹滿者理中丸。此過 太陰者也。傳少陰便見厥逆。脈浮細。即當投四逆輩。若見厥陰証。當隨証用藥不可造次。 此大綱仲景法。如河間發表。則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入腑三乙承氣湯。大柴胡湯。結胸 痞滿。大陷胸湯輩。入陰便是附子四逆湯。半表半裡。和解多用涼膈益元散。傷暑亦依仲景 用白虎湯。多是桂苓甘露飲。益元散。備見直指方。子和法。發表麻黃湯。青龍湯。和解涼 膈散。下劑大承氣湯。三乙承氣湯。吐劑瓜蒂散。溫病天行。多用涼膈散。尋常發表。用通 聖散。逐去水腫必須禹功散。舟車丸。如常水腫用之極驗。

人參輕骨散 解利傷寒頭痛壯熱。項背拘急。骨節煩疼。憎寒惡風。肢體困倦。大便不調。小便赤澀。嘔逆煩渴。傷風頭痛。體熱鼻塞。聲重咳嗽。山嵐瘴氣。潮熱往來。及五勞七傷。心腹痞滿。冷氣奔沖。攻注刺痛。又治婦人血氣撮痛。經候不調。

貝母(去心) 白茯苓(焙) 半夏(煮各一兩) 枳殼(去瓤炒二兩半) 蒼朮(泔 浸一宿六 兩) 人參 白朮(焙) 白芷(不見火) 陳皮(去白) 秦艽(去蘆) 赤芍藥(各二兩) 川芎 當歸(去蘆焙) 肉桂(去粗皮) 乾薑(炮各一兩半) 柴胡(去蘆) 麻黃(去根節各三兩) 桔 梗(去蘆) 甘草(炙各四兩) 濃朴(薑製四兩) 上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 同煎 至

蔥白散 解四時傷寒頭痛壯熱。項背拘急。骨節煩疼。憎寒惡風。肢體困倦。大便不調。小便赤澀。嘔逆煩渴。不思飲食。及傷風頭痛體熱。鼻塞聲重。咳嗽痰涎。山嵐瘴氣。時行疫 川芎 蒼朮(米泔浸) 白朮(各二兩) 甘草(炙) 石膏( ) 干葛(焙各一兩) 麻黃 (去根節三兩) 上細末。每服三(二)錢。水一盞。薑三片。蔥白二寸。煎至七分。熱服。 不拘時

神仙百解散(一名神仙截傷寒四季加減百解散)治傷寒。無問陰陽二証。其間所用藥味。各隨經絡治病。如傷寒在表。未傳入經。發熱惡寒。腰痛。連進二服。汗出而愈。若已傳經絡。胸滿短氣。肢體煩疼。目睛微痛。耳聾。口燥咽乾。或渴不渴。手足自溫。或肢厥自利。或不自利。小便反快。服之則調中順氣。祛逐寒邪。如頭面感寒。風傷腠理。頭痛項強。發熱憎寒。鼻流清涕。咳嗽涎痰。及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肢體沉重。洒淅惡風。時自汗出。此藥大能調順三焦。解表救裡。溫潤肺經。正四時之氣。升降陰陽。進美飲食。不問傷風傷寒中暑中 。骨蒸頭疼。氣逆胸滿。失飢吐逆。眩暈惡心。及已經汗後不解。下之不當。吐之不中。此藥清而不涼。溫而不壅。無問老人虛人。丈夫婦人。孕婦小兒。並宜服之。如連進二服無不取效。春常服免瘟疫之疾。不中暑 之病。秋服之即無瘧痢。冬服之不感寒毒。真神仙衛生妙藥也。功效不可盡述。

山茵陳(一兩) 柴胡(去蘆) 前胡 人參 羌活 獨活 甘草 蒼朮(米泔浸銼炒) 藿 香(去梗) 白朮 半夏(薑汁製各一兩) 干葛 白芍藥 升麻 防風(去蘆) 本(去蘆) 立春以後不加減。立夏以後。一料加 柴胡(一分) 赤茯苓 當歸(各一兩) 立秋以後。減柴胡一分。不用當歸、茯苓。只加 乾薑(炮) 肉桂〔去粗皮各一兩(分)〕 麻黃(去節半兩) 立冬以後。並無加減。一方無當歸。有黃芩去蘆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棗三枚。煎至一盞。熱服。不計時候。並進 二服。如要表散。加蔥白三寸。淡豆豉三十粒。同煎服。以衣被蓋覆汗出而愈。一方無山茵 陳、前胡。

八解散(出和劑方)治四時傷寒。頭疼壯熱。傷風多汗。及療勞傷過度。骨節酸疼。飲食無味。四肢疼倦。行步喘乏。面色萎黃。怠惰少力。咳嗽寒熱。羸弱自汗。胸膈不快。嘔逆惡心。

人參(去蘆) 茯苓 甘草(炙) 陳皮(去白) 白朮 藿香(去土各一兩) 濃朴 (去粗皮銼生薑自然汁浸一宿炒紫色二兩)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 生薑三片。棗子一枚。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白朮散(出危氏方)治傷寒氣脈不和。憎寒壯熱。鼻塞腦悶。涕唾稠粘。痰嗽壅滯。或冒涉風濕。憎寒發熱。骨節疼痛。或中暑嘔吐眩暈。及大病後將理失宜。食複勞複。病証如初。又治五勞七傷。氣虛頭眩。精神恍惚。睡臥不寧。肢體倦怠。潮熱盜汗。脾胃虛損。面色萎黃。飲食不美。口吐酸水。臟腑滑泄。腹內虛鳴。反胃吐逆。心腹絞痛。久瘧久痢。及膈氣咽塞。上氣喘促。坐臥不安。或飲食所傷。胸膈痞悶。腹脅膨脹。婦人胎前產後。血氣不和。霍亂吐瀉。氣厥不省人事。常服辟四時不正之氣。及山嵐瘴疫。神效不可具述。

山藥 桔梗 茯苓(去皮) 甘草 白芷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 香附子〔各三錢 (兩)〕 白朮(四兩) 乾薑〔炮三(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 棗一 枚。木瓜干一片。紫蘇葉三片。煎七分。食前服。若吐瀉。入白梅煎。喘入桑白皮、杏仁煎。 傷寒再複。入薄荷。膈氣。入木通三寸。麝香少許。中暑嘔逆。入香薷。產前產後。氣血不 和。入荊芥煎。霍亂。入藿香煎。氣厥。入鹽湯調下。一方無陳皮。嗽入粟殼、烏梅煎。

藿香正氣散(出德生堂)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吐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 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一兩) 半夏曲 白朮 陳皮(去白) 濃朴(去粗皮 薑汁炙) 苦梗(各二兩) 藿香(去土三兩) 甘草(炙二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薑三片。棗三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如再汗不出。加蔥白二根。 煎服。冷嗽喘滿。每服加人參一錢。鹽梅一個。杏仁七粒去皮尖。北五味子十粒。就吞青州 白丸三五十粒。效。氣促氣壅。加人參一錢。沉香五(半)錢。心腹痛。加木香半錢。玄胡 索 七粒切焙。嘔惡甚。加生薑三片。木瓜二片。痰嘔。加烏梅一個。寒濕腰痛。心腹膨滿。加 生薑三片。木瓜二片。蒼朮切炒。枳殼煨去瓤,各半錢。檳榔半個切片。一方治憂郁血氣流 注。遍體刺痛。緊滿。加木香一錢。縮砂五粒。名增減順氣木香丸。

荊芥散(出和劑方)治傷寒頭疼。鼻塞流涕。聲重咽乾。胸膈滿悶。頭痛如破。

天南星(浸洗生薑自然汁煮軟切焙乾) 草烏頭(炮去皮臍) 荊芥穗(各半兩) 石膏(研 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陳茶末一錢。生薑自然汁半呷。薄荷三葉。水二盞。同煎八 分。通口服。

赤散(出千金方)治傷寒頭痛項強。身熱。腰脊痛。往來有時。

乾薑 防風 沙參 細辛 白朮 人參 蜀椒 茯苓 麻黃 黃芩 代赭 桔梗 吳茱 萸(各一兩) 附子(二兩) 上治下篩。先食。酒服一錢匕。日三。

鐵精湯(出千金方)治三陰三陽厥逆寒食。胸脅脹滿。不能言。氣滿。胸中急。肩息。四肢 黃鐵(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揚二三千遍) 炭(五十斤燒鐵令赤投冷水中又以燒七遍如此 澄 清取汁二斗煮藥) 半夏 麥門冬(各一升) 白薇 黃芩 甘草 芍藥(各四兩) 人參(三 兩) 石膏(五兩) 生薑(二兩) 大棗〔三(二)十枚〕
上 咀。納前汁中。煮取六 升。服 一升。

百解散(出百一選方)治傷寒頭痛。肢體沉重。惡寒發熱。痰逆咳嗽。困倦少力。及偏正頭 防風(去蘆三兩半) 麻黃(去蘆根三兩半) 白芷 白芍藥(各二兩) 川烏(半兩 炮去皮尖) 甘草 菊(去枝葉) 荊芥穗 乾薑(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蔥茶或蠟茶 點服。 不拘

正氣散(出和劑方)治傷寒陰証。憎寒惡風。正氣逐冷。胸膈噎塞。脅肋膨脹。心下堅痞滿 甘草(炒七錢) 陳皮 藿香葉 白朮(各一兩) 濃朴 半夏(同濃朴各三兩為末生薑四 兩研爛同為餅子微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薑三片。棗一枚。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前 熱服。又治久患瘧疾。膈氣心痛。日三服。常服寬中。辟除瘟疫。

辰砂五苓散(出和劑方)治傷寒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口乾焦。神思昏沉。狂 辰砂(研) 白朮(去蘆) 木豬苓(去黑皮) 澤瀉(洗銼) 赤茯苓(去皮各十二兩) 肉桂 (去粗皮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不拘時。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澀。新汲 水 調

杏子湯(出危氏方)治陽明傷風。能食。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風。自汗。嗜臥身重 杏仁(去皮尖) 半夏(湯洗去滑) 五味子(各二錢半) 芍藥 桂心 細辛 乾薑 (炮) 大黃(蒸) 甘草(各三錢炙) 茯苓(四錢)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 食

白朮散(出宣明論)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保養衰老。及治酒積嘔噦等 白朮 茯苓(去皮) 人參(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炙) 木香(一分) 藿香(半兩) 葛根 (一兩)
上為細末。白湯調下二錢。煩渴者加滑石二兩。甚者加薑汁。續續飲之。

茯苓半夏湯(出宣明論) 治傷寒雜病一切嘔吐。或喘咳疼痛。痞滿痛者。

茯苓(一分去皮) 半夏(一錢) 生薑(一分取汁)
上銼如麻豆大。水一大盞。煎 至四分。 絞汁。下生薑汁。溫服。不計時候。一方加黃芩去腐。甘草、陳皮去瓤各一分。治風痰。

解肌湯(出經驗良方)治大人小兒傷寒熱病。大人全服。

麻黃(去節半兩冬用七錢半) 人參 川芎 芍藥 獨活〔各半兩(分)〕 前胡(二錢半) 上咀。每服四錢。水半盞。生薑一片。薄荷二葉。煎至三分。去滓。三歲以下小兒。一服 分作三服。口乾加干葛二錢半。

川芎茶調散(出和劑方)治男女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疼。但是外感風氣。悉皆治之。

薄荷葉(不見火八兩) 川芎 荊芥(去梗各四兩) 香附子(炒八兩) 防風(去蘆 一兩) 白芷 羌活 甘草( 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一方 無 香附子。

增損四順湯 治少陰病。寒多。表無熱。但苦煩憒。默默而極不欲見光。有時腹痛。其脈沉細而不喜渴。經日不瘥。舊用四順湯除根其熱不甚用也。若少陰病。下利而體猶有熱者。不可複與黃連龍骨湯。若已十日余而下利不止。手足徹冷。及無熱候者可服。

甘草〔三(二)兩炙〕 人參(二兩) 龍骨(二兩) 黃連 乾薑(各一兩) 附子 (中形者 一枚炮)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不瘥複作。甚良。若下而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加橘皮一兩。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陟厘丸(出浩京方)治少陰病。二十日後。下不止。

陟厘(四兩不用陳者) 當歸(四兩) 漢防己(三兩) 黃連(三兩) 紫石英(別 搗末細研 三兩) 豉(三升) 濃朴〔三(二)兩炙〕 苦酒(五升) 上切。以二升苦酒漬防己一 宿。出 切炙之燥。複納苦酒中浸。又以三升苦酒漬豉一宿。小蒸之。研絞取汁。搗下篩諸藥。以酒 豉和之。丸如梧桐子大。冷漿水服二十丸。丸極燥乃可服。忌豬肉、冷水。

通氣丸 治少陰不足。腎氣微少。忽為寒熱。太陽下陷入腎中。腎氣奔迪。內動三焦。或發熱頭疼。咳嗽痰促。或右脅牽痛。或傳為疹子等証不一。其脈左尺沉而弦。按

葫蘆巴(一兩炒) 補骨脂(七錢半) 玄參(五錢) 杜仲(一兩炒斷絲) 川楝子 (一兩半 酒浸) 三棱(五錢) 羌活 茴香(各五錢) 麻黃(去節二錢春夏三錢)
上為細末。 麵糊為丸。空心薑湯下五七十丸。鹽酒下亦可。

順解散(出百一選方)治傷寒。凡初受疾。未分陰陽表裡。皆可服之。

蒼朮(半斤) 本(水浸) 桔梗 甘草 防風 獨活(各四兩) 濃朴(薑汁炒) 陳皮 (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七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祭酒朴 謙 之說。韶州醫人劉從周雲。盛夏發熱。有傷寒冒暑二証。若熱有進退。則為冒暑。若一向熱 而不間斷者。則為傷寒。但當以此別之。

普救散(出經效濟世方一名不傳散)治解四時傷寒。肌熱惡寒。頭疼身痛。汗與未汗。但是 蒼朮(半斤去皮淨炒) 葛根(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或加蔥白三寸。一方。蒼朮米泔浸。不炒。甘草生用。或只入山茶、 蔥

萬安散(出經驗良方)治傷寒。輕清發散。

紫蘇葉 陳皮 香附子(去毛) 桔梗(微炒) 白芷 半夏(湯泡薑製) 甘草 前胡(去蘆) 本(各一兩) 干葛(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生薑五片。棗一 枚。 煎八分。去滓。食前服。加減法如後。如熱多口渴。心煩。臟腑堅硬。再加前胡少許。口渴 臟腑稀。加干葛少許。嗽加桑白皮少許。欲出汗極熱服。無汗加麻黃去節少許。體虛不出汗。 加桂

六君子湯(出德生堂)治傷寒汗下之後。將見平複。宜服此調理。助脾進食。辟邪氣。大妙 人參 白朮 黃 白茯苓 甘草 山藥(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 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此溫之輕劑。如渴加干葛、烏梅煎。 大

對金飲子(出德生堂)治諸疾無不愈者。然傷寒後。病退調理。大宜用。常服固元陽。益氣血。健脾進食。和胃祛痰。自然榮衛調暢。寒暑不侵。此藥療四時傷寒。極有功效。

濃朴 甘草 蒼朮(各二兩) 陳皮(四兩一方炒黃半斤) 一、治四時瘟疫之氣。二毒傷寒。頭疼發熱。加淡豆豉三十粒。蔥白三根同煎。 一、治五勞七傷。手足心熱。煩躁不安。肢節疼痛。加柴胡半兩。羊筒髓骨捶碎。或豬 筒骨亦可。煎服。 一、治痰嗽瘧疾寒熱之証。加草果、檳榔、烏梅、半夏同煎。 一、治小腸疝氣疼痛。發寒熱者。加鹽炒小茴香同煎。 一、治大便虛滑頻見。加肉豆蔻一兩。用麵裹煨過。白朮一錢同煎。 一、治發熱口乾。加地骨皮、銀州柴胡、烏梅同煎。 一、治赤白痢。赤痢加黃連。白痢加吳茱萸煎。 一、常服固陽益氣。健脾。和氣祛痰。自然寒暑外邪不侵。加人參、白朮、黃 同煎。 有虛汗。加浮麥煎。 一、治病後體虛。加羊筒髓骨。或豬筒髓骨。其骨或捶碎同煎。此汗之溫劑。服數劑汗 出得安。如未得汗。以稀粥投之。濃蓋衣服取汗。立愈。如水氣腫滿。加桑白皮煎。婦人帶 下。加黃 煎。酒傷加丁香。食傷加良薑。四時渲瀉。加肉豆蔻。風疾加荊芥穗。腿膝冷疼。 加牛膝。渾身拘急及虛壅。加地骨皮。腿痺加菟絲子。頭風加 本。轉筋霍亂。加楠木皮。 以上助使。只加一銖。此藥不問老少。胎前產後。五勞七傷。六極八邪。耳鳴眼昏。夢泄盜 汗。四肢沉重。腿膝酸疼。婦人宮臟久冷。月水不調。若能每日空心一服。即美顏容。豐肌 體。調三焦。壯筋骨。祛冷氣。快心胸。神效莫可盡述。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其滓再煎。日進二三服。

雙解散(出經驗良方)治傷寒渾身壯熱。氣粗。煩渴多汗。

升麻 干葛 甘草 荊芥 蔓荊子 薄荷 天麻 僵蠶 知母 貝母(各半兩) 上為 細末。每服四錢。水一大盞。薑三片。蔥白一莖。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小兒分作三服。

通關散(出和劑方)治中風傷寒。發熱惡風。頭疼目眩。鼻塞聲重。肩背拘急。身體酸疼。 撫芎(二兩) 川芎(一兩) 川烏(二兩) 薄荷(一兩) 白芷 甘草(各二兩) 細辛(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蔥白茶清調下。薄荷湯亦得。不拘時候。

破証奪命散(出百一選方)治傷寒陰陽二証不明。或投藥錯誤。以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 用好人參一兩。去蘆薄切。水一大升。銀石器內煎至一盞。新水沉之取冷。一服而盡。 汗不自他出。只在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應也。妙慧蘇韜光雲。侍郎方公。曾救數十余 人。余宰清流日。 車申屠行父之子婦。產後病時疫二十余日。已成壞証。偶見問。因勸其 服一味人參遂安。是時未知有此方。適偶然暗合耳。一方有生薑。

桂附湯(出危氏方)治足少陰腎經傷風。胸滿心煩。咽喉痛。自汗。腰連 骨酸痛。嘔逆吐 附子(生去皮臍) 桂心 乾薑 芍藥 甘草(炙) 茯苓 桃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或咽痛。加桔梗半兩。

八物湯(出危氏方)治足厥陰肝經傷風。惡風而倦。自汗。小腹急痛。寒熱如瘧。骨節煩疼 桂心 當歸 川芎 前胡 防風〔各二(三)兩〕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 茯苓(各半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三枚。煎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青膏方(出千金方)治傷寒頭痛項強。四肢煩疼者。

當歸 芎 蜀椒 白芷 吳茱萸 附子 烏頭 甘草(各三兩)
上 咀。以醇苦酒 漬 之再宿。以豬脂四斤。煎令藥色黃。絞去滓。以溫酒服、棗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 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傷寒一日。苦頭痛背強。宜摩之佳。

黃膏方(出千金方)治傷寒赤色。頭痛項強。賊風走風者。

大黃 附子 細辛 乾薑 蜀椒 桂心(各半兩) 巴豆(五十枚)
上 咀。以醇苦 酒漬 一宿。以臘月豬脂一斤煎之。調適其火。三上三下藥成。傷寒赤色發熱。酒服梧桐子大一枚。 又

白膏(出千金方)治傷寒頭痛。向火摩身體。酒服如杏核一枚。溫覆取汗。摩身當千過。藥力乃行。並治惡瘡。小兒頭瘡。牛領馬鞍皆治之。先以鹽湯洗瘡。以布拭之。敷膏。癰腫。火炙摩千過。日再自消。

天雄 烏頭 莽草 羊躑躅(各三兩)
上 咀。以苦酒三升漬一夕。作東向露灶。又 作 十二聚濕土,各一升許大。取成煎豬脂三斤。著銅器中。加灶上。炊。以葦薪令籜。納所漬 藥。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複上。如是十二過。令土盡遍。藥成去滓。傷寒咽喉痛。含 如棗核大一枚。日三。摩時令勿近目。

蔥豉湯(出肘後方)治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者。若初覺頭痛肉熱。脈 蔥白(一握) 豉(一升綿裹)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汗不出。更作。 加 葛根三兩。一方更加升麻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瘥。 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以蔥白湯研米三合。水五升煮之。少時下鹽豉。納蔥白 四根。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出汗為妙。

又方(出肘後方) 用豉一升。綿裹。以童子小便三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汗出為效。

五積散(出濟生拔萃方)\x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治脾胃宿冷。腹脅脹痛。胸膈停痰。嘔逆惡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順。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並治。

白芷 川芎 甘草 茯苓(去皮) 當歸(去蘆) 肉桂(去粗皮) 芍藥 半夏(洗 七次各三兩) 陳皮(去白) 枳殼(去瓤炒) 麻黃(去根節各六兩) 蒼朮(米泔浸去皮二十 四兩) 濃朴(去粗皮四兩) 人參(二兩一方無人參) 乾薑( 四兩) 桔梗(去蘆頭十二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連根三寸。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熱服。尋常皮 風濕氣交互為病。頸項強直。或半身偏疼。或肢體麻痺。宜用此藥加麝香少許。煎服。寒濕 腰疼。每服加桃仁七枚。去皮尖。微炒碎之。同煎服。婦人經候不調。心腹撮痛。或閉壅不 通。加醋一合。腹中血塊尤宜服之。滿身痛。加白膠香。太陰經傷寒。手足逆冷。或積聚腹痛。及虛汗不止。脈細疾。面青。嘔吐。加熟附子數片。炒茴香一捻。冷氣。加煨薑三片。 鹽少許煎。腳氣下疰。 然赤腫。憎寒壯熱。亦加大黃一錢利之。久虛脾泄瀉。傷食腹痛。 冷瀉不止。加用略炒過陳米一撮。烏梅一個煎。名和氣散。特效。心腹膨脹不食。亦效。乳 癰初作。加川牛膝、生地黃各二根。產後。或尋常血氣痛。加木香、延胡索半錢醋炒。陳艾 葉七片。烏藥半錢。婦人體虛腳疼。加川烏去皮臍。夏令熱。寒氣折之。秋發寒疫。大效。 一、治感冒四時傷寒之病。先服前方發散諸藥不效者。二、三日後汗不出。表裡未解。此乃 二、汗証傳經。必先問患者渴與不渴。大便虛實。熱與不熱。身上有無紅靨。或有自利者。 三、有嘔逆者。有狂言譫語者。變証不一。須要詳審是何病証。依方對証服藥。宜以小柴胡 四、湯服之。如有後証。加減依方用藥。如後方五積散性溫。敗毒散性涼。凡人偶些小感冒。 五、對半析和煎服。名交加散。亦多驗。小小感冒。因風雨寒冷所襲。猝然劇之。正氣未耗。 六、邪氣未深。用此前數方。先以助其氣使益壯。則邪氣自當屏散。若倉卒藥未能辦。只以 七、蔥白須數莖。淡豆豉一捻。生薑數片。水煎。熱啜。連進三兩盞。亦能發散。邪氣已入 八、經絡。及時行疫癘。則須依經按法。表裡汗下。不可差殊。

喝起散

蒼朮(泔浸) 麻黃(去節) 荊芥(各二兩) 石膏( 三兩) 大黃(一兩) 栝 蔞根 干葛 芍藥 白芷 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 至 七分。食前服。

川芎湯(出神效方)\x解利一切傷寒。

川芎 本 蒼朮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沸湯點三錢。須臾覺嘔逆便解。如不解。再 服。

不臥散(出神效方) 川芎(一兩半) 石膏(七錢半) 藜蘆(半兩去土) 甘草(二兩半生)
上為細末。 口噙 水。鼻內各嗅之少許。吃白湯半碗。汗出解。

白芷散(出百一選方)治傷寒鼻塞。出清涕不已。

香白芷(一兩) 荊芥(一錢重)
上為末。臘茶清調服。如不用荊芥。薄荷一錢亦佳。

清膈湯 專一發散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証候。瘡疹欲出未出。並宜服之。又療脾寒瘧疾。潮熱往來。狀如骨蒸。久而耳黯唇青。面色黧黑。口苦舌乾。四肢倦怠。飲食無味。

苦桔梗 荊芥穗 薄荷葉 紫蘇葉 甘草節 栝蔞根 牛蒡子 干葛(各等分) 上各無 炮製。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日進三五服。

解肌湯(出千金方)治傷寒溫病天行。頭痛壯熱。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 黃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 咀。水一 斗。煮取三升。飲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脈浮者。宜重服發汗。脈沉實者。宜以快豉 丸下之。延年秘錄。有桂心一兩。一方無麻黃。

治中風傷寒及時氣溫病。頭痛壯熱。脈盛。始得一日。(出肘後方) 用真丹塗身令遍。向火坐令汗出。不拘時。真丹即朱砂也。萬勿見風。使汗出而又閉。 蓋汗透而邪氣出。則愈矣。

桂枝湯 治初得傷寒時氣。

桂(去粗皮) 甘草(炙銼) 芍藥(各半兩)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黃色四七枚) 乾薑(炮 半兩) 麻黃(去根節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並兩 服。 以衣

涼膈散(出濟生拔萃方)治傷寒表不解。半入於裡。下証未全。下後燥熱怫結於內。煩心懊 不得眠。臟腑積熱。煩渴頭昏。唇焦咽燥。目赤煩渴。口舌生瘡。咳唾稠粘。譫語狂言。腸胃燥澀。便溺閉結。風熱壅滯。瘡癬發斑。驚風。熱極黑陷將死。一名連翹飲子。亦有加減法。

連翹(一兩) 山梔子 大黃 薄荷(各半兩) 甘草(一兩半) 朴硝(一分) 黃芩(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量虛實加之。咽喉痛。涎 嗽。加桔梗一兩。荊芥穗半兩。咳而嘔者。加半夏半兩。每服加生薑三片同煎。血衄嘔血。 加當歸、芍藥各半兩。生地黃一兩。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去皮。風眩加川芎、防風各半兩。石膏三兩。酒毒加葛根一兩。斑疹加葛根一兩。荊芥穗、赤芍藥、川芎、防風、桔梗、 各半兩。三歲小兒。可服七八分。或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 加大承氣湯約以一錢。下之得利者。亦便效。凡言加者。皆自本方加也。以意加減之。退表 裡熱。加益元散。速效。一方用竹葉七片同煎。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

雙解散(出神效方) 巴豆(六個去皮油) 天麻〔二(錢)兩半〕 胭脂(錢許) 上將巴豆、天麻為末。 滴水丸 如秫米大。胭脂為衣。一日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已外不解。先吃冷水一口。後用熱水 下。如人行十裡。以熱湯投之。

又一法。適於無藥處。初覺傷寒傷食。傷酒傷風。便服太和湯。(百沸湯是也) 上避風處先飲半碗。或以酸齏汁亦妙。以手揉肚。覺恍惚。更服半碗。又用手揉。至恍 惚。更服。以至厭飲。心無所容。探吐。汗出則已。

普救散(出百一選方)治傷寒。不問陰陽表裡。但三日以前。皆可服。

甘草(四兩) 生薑(二斤切作片子) 蒼朮(一斤銼) 上三味淹拌。罨一宿。次日 焙乾。 碾為粗末。每服半兩。蔥白二三寸。水一碗半。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如頭痛 加香白芷。腹痛加香附子。汗出即愈。

桂枝石膏湯(出千金方)治傷寒三日外。與藥不瘥。脈勢仍數者。陽氣猶在經絡。未入臟腑 桂枝 黃芩 甘草(各二兩) 升麻 葛根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石膏(八兩) 梔子〔二十(七)枚〕
上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相去十裡久。若前兩 服 訖即得汗。後服即停。不得汗。更進一服。得汗即止。如更不得汗者。至明日於內去梔子。 卻加麻黃二兩。足水二升。再依前方煮服之。得汗即止。一方用白藥子。無芍藥。

還魂丸 治傷寒四五日及數年。諸癖堅結心下。飲食不消。目眩。四肢疼痛。咽喉不利。壯熱。脾胃逆滿腸鳴。兩脅裡急痞。飛尸鬼注邪氣。或為驚恐傷瘦背痛。手足不仁。口苦舌燥。天行發作有時。風溫不能久住。吐惡水方。

巴豆(去心皮熬) 甘草(炙) 朱砂 芍藥(各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上五 味。各搗 下篩合和。以蜜搗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蔥棗湯下。小兒二歲以上。服如麻子 大二丸。日二服。忌海藻、菘菜、野豬肉、蘆筍、生血物。

神朮煮散(出百一選方)治感寒。凡人寒則傷榮。血為榮。風則傷衛。氣為衛。故治傷寒。 蒼朮(六兩) 當歸(薑製) 濃朴(薑製各二兩) 人參(一兩) 白芍藥 川芎 陳皮(各半兩)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五片。棗二個。煎八分。食前。去滓熱服。一方 無濃朴。

不傳散(出百一選方)治傷寒感冒風邪。

蒼朮(七兩以竹籃水中洗淨不須去皮) 干葛(三兩半) 甘草(二兩七錢半) 上為 細末。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服。若細切蔥頭。與茶同點。見效尤速。酒調亦得。

治傷寒感冒。不問陰陽証。初覺即服。甚效。(出百一選方) 蒼朮(米泔浸一宿焙乾秤一兩) 大菖蒲(半兩銼) 甘草〔四(二)錢半炙〕
上 咀。每服五錢。蔥白三寸。水一盞半。煎七分。熱服。微汗乃效。濟生方。名中和散。用石菖蒲。 不用蔥白煎。

生薑橘皮飲子(出經驗良方)治患有傷寒者。不辨陰陽。咳噎而大小便不通。勢極危殆。及 生薑(四兩切片) 陳皮(四兩去白) 上二味。銼碎。水三大碗。煎取兩碗之下。去滓。 分三服吃。良久上下氣皆通。遂出汗而愈。

保真湯(出和劑方)治四時傷寒疫。不問陰陽二証。才覺疾作痛。服此方立效。

本(去蘆) 川芎(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蒼朮(洗銼炒十六兩)
上 咀。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薑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一方加棗子一枚煎。如久傷 風不解。加蔥白三寸同煎。尋常感冒。只一二服立愈。

消風百解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項強。壯熱惡寒。身體煩疼。四肢倦怠。行步喘乏。及塞壅 荊芥 白芷 陳皮(洗去白) 蒼朮 麻黃(去節各四兩) 甘草(炙二兩)
上為細末。每 二大錢。水一大盞。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七分。不拘時。溫服。或茶酒調下。欲發散風 邪。入連鬚蔥白三寸同煎。

截傷寒。不問陰陽。決有神效。

乾薑 干葛 白芷 甘草 上等分為末。若藥減少不效。須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八 分。入生薑棗同煎。不拘時候服了。不出風。被覆睡少時。汗出即愈。

雙解散 治風寒暑濕。飢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無問自汗汗後雜病。但覺不快。便可通解 益元散(七兩) 防風通聖散(七兩) 上二藥一處相和。名為雙解散。各七兩。攪勻。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鹽豉五十粒。生薑三片。煎至一盞。溫服。

防己黃 湯 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 黃 〔一兩(分)〕 白朮(三分) 甘草(半兩炙)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 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 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 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甘草麻黃湯 治四肢腫。水氣在皮膚。

甘草(二兩) 麻黃(四兩) 上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麻黃附子湯 治水病發汗已。其脈沉小。

麻黃(三兩) 甘草〔三(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 納諸 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華佗赤散 治傷寒頭痛身熱。腰背強引頸。及風口噤瘧不絕。婦人產後中風寒。經閉腹大。 丹砂(十二銖) 蜀椒 蜀漆 乾薑 細辛 黃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參 沙參 桔 梗女萎 烏頭(各十八銖) 雄黃(一十四銖) 吳茱萸(三十銖) 麻黃 代赭〔各三(二)兩 半〕 上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藥者倍。覆令汗出。欲治瘧。先發一時。並服藥二 匕半。以意消息之。細辛、薑、桂心、丹砂、雄黃、不熬。餘者皆熬之。

實表散 治腠理不密。易致感冒。先服此藥。則感冒自然解散。

附子(炮去皮臍) 蓯蓉(酒浸一宿焙乾) 細辛(去葉) 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粗末。以 四味黃耆建中湯。相對合和令停。如本方煎服。不過三四即安。妙甚有理。

治傷寒

用梅實三十枚去核。以豉一升。苦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服。

治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複取一藥。兼治天行病。若初覺頭痛內熱。脈洪起至二日 用葛根四兩。水三升。納豆豉一升。煮取半升服。搗生葛根汁尤佳。

主一切傷寒

用甘草如中指長。炙銼。取童子小便一升。煎七合。空心服。日再服。

治老少晚發傷寒。三月至年末為晚發。方名梔子升麻湯。

生地黃(一斤打碎) 梔子(三十枚擘) 升麻(三兩) 柴胡 石膏(各五兩) 上 五味切。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頻頻服。若不解更服。若頭面赤。去石膏。用干葛四兩。無 地黃。用豉一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蕪荑。

雪煎 治傷寒。

麻黃(十斤) 杏仁(三斗四升) 大黃(一斤十二兩如金色者) 上三味 咀。以雪 水五斛 四斗。漬麻黃於東向灶釜中三宿。納大黃。攪令調。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複納釜 中。搗杏仁。納汁中複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絞去滓。置銅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攪 令調。得二斗四升。藥成可丸。冷凝丸如彈子大。有病者。以三沸白湯五合。研一丸入湯中。 適

神仙百解散(出衛生家寶方)治男子婦人四時傷寒。八般痞氣。山嵐瘴瘧。渾身壯熱憎寒。或中暑。或風疾灌注。曲攣手足。咽喉噎塞。十種膈氣。不思飲食。無論百病。初覺意思不快。便先進一二服。無不克效。婦人產前產後。及小兒一歲有病。皆可服之。

白朮 茯苓(各二兩) 藿香葉(去土) 橘皮(去瓤) 甘草(炙) 半夏(擘破生薑汁製) 濃朴(薑汁蘸炙各三兩)
上先將濃朴、半夏為粗末。用生薑四兩爛研。同濃朴、半夏一處 拌 勻。於淨器中淹一宿。次日焙乾。卻入前五味藥。拌和勻。並搗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 半。生薑五片或七片。煎七分。去滓。熱服。傷寒並吃二服。常服寬中進食。或冷物傷脾。 臟腑不調。並皆治之。神效。

柴胡散(出十便良方)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氣。中伏暑。

柴胡(四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同煎至八分。食後熱服。 此 藥冬月可以潤心肺。止咳嗽。除壅熱。春夏可以御傷寒時氣。解暑毒。常不可闕。兼不以長 幼。皆可服之。倉卒可以便得。

一方 治急傷寒。

急傷寒氣不能言。斯病難醫永無傳。半夏研來熱酒飲。時間免得赴黃泉。

一方 治傷寒。

傷寒不覺甚。半錢好茱萸。水煎空心服。所患即消除。

發汗散 治傷寒。

一米二芎四蓖麻。諸般發汗不如他。依方修合休交錯。強如神仙聖手拿。

神仙不臥散(出德生堂)\x解利四時傷寒。並一切風疾。

細辛 甘草 人參 藜蘆 川芎(各等分) 石膏(半兩)
上為末。詞曰。管甚傷寒 壯熱。 遍醫夾腦頭風。若嗅一字在鼻中。嗅下教賢無病。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亦治霍亂吐利。方見傷暑門。以五苓散加甘草一兩炙。夫疫雖以三五種而成。若天行時病。多假六淫。及錯悶郁折而致之者。既有寒溫兩疫。風濕豈可不辨。但証似傷寒。而脈色不同。與夫一方相染。長幼同病。即當作疫治。除辟法外。治濕用五苓散。加炙甘草。治風用桂枝湯。加黃芩。無不愈者。其餘淫邪交結互織。

治主一切天行病

上取白藥研如面。漿水一大盞。空腹服之。便仰臥一食頃。候心頭悶亂。或惡心。腹內 如車鳴 痛。良久當有吐利數行。勿怪。欲服藥時。先令煮漿水粥。於井中懸著待冷。若吐 利

治時行熱病。亦堪發汗。甚有功。

上用浮萍草一兩。四月十五日者。麻黃去節根。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臍,各半兩。四物 搗細篩。每服二錢。以水二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不計時候。和滓熱服。汗出乃瘥。 又

火焰散(出永類鈐方)治傷寒惡候。

舶上硫黃 附子(去皮生用) 新臘茶(各一兩)
上為細末。先將好酒一升調藥。分 入大 新碗口中。於火上攤蕩令乾。合於瓦上。每一碗下燒熟艾一拳大。以瓦支起。無令火著。直 至煙盡冷。即刮取細研。入瓷合盛。每服二錢。酒一盞。共煎七分。有火焰起勿訝。傷寒陰 毒者四肢冷。脈沉細。或吐或瀉。五心煩躁。胸中結硬。或轉作伏陽在內。湯水不下。先吃 一服。如吐卻更進一服。服後心中熱。其病已瘥。下至臟腑中。如表未解。渾身壯熱。脈氣 洪大。宜用發表藥。或表解者。更不發熱。便得眠臥。渾身有汗。若少有痞結。脈實。方可 下隔行臟腑藥。漸用調和脾胃。補治元氣之藥也。

急提盆散(出千金方)\x雜病非陰候者主之。

上用草烏頭不以多少。生研極細為末。蔥一枝肥者。削去鬚頭。圓上有蔥汁。溫蘸之。 縱入穀道中。

治病後發亂不可理。通頭法。

上生麻油二升。將發解開。安淨銅沙羅中。用油淹漬之。細將釵子領發。斯須並自通。

一方(出肘後方)治傷寒手足疼欲死。

上取牛屎煮汁以灌之。瘥止。亦療時疾陰囊及莖熱腫。亦可煮黃柏洗之。

無憂散(出危氏方)治傷寒調理失序。毒瓦斯內結。胸腹脹滿。坐臥不安。日久不瘥。狂言妄 臘月黃牛膽(以天南星為末置膽內縛令緊當風避日懸之候干取用)
上為末。以人參半兩。煎湯七分盞。調末二錢。乘熱服。遲頃更以熱人參湯投之。或唾便溺下黃黑惡物是效。

治傷寒。阮河南蒸法。

上以薪火燒地。良久掃除去火。可以水小洒。取蠶砂。若桃葉、桑柏葉。諸米糠及麥麩。 皆可趣用易得者。牛馬糞亦可用。但臭耳。桃葉欲落時。可收取干之。以此等物著火處令濃 二三寸。布席臥上。溫覆。用此發汗。汗皆出。若過熱。當審細消息。大熱者可重席。汗出 周身。輒使止。當以溫粉粉身。勿令遇風。

治暴傷寒

用荊芥、豉汁。煎服之。

治傷寒無論陰陽。神驗方。

用皂角一梃肥者。燒令赤。為末。以水五合和。頓服。陰陽傷寒。以酒和服。

治太陽傷寒

用栝蔞根二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小便利即瘥。

神丹丸(出聖惠方)治傷寒脈澀。惡寒發熱體痛。

朱砂(二兩細研水飛過) 附子(一兩半炮裂去皮臍) 赤茯苓(一兩) 川烏頭(一兩半炮裂去皮臍)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 人參(一兩去蘆頭)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以生薑湯下五丸。良久吃熱粥一盞投之。得汗為度。若不汗。汗少不解。複服如前法。 若得汗足。應解而不解者。當服桂枝湯。此藥多毒。熱者令飲水。寒者溫飲解之。治瘧先發 服二丸。要略用細辛。不用人參。別有射干、棗一枚。名赤丸。治寒氣厥逆。

六味青散方(出聖惠方) 川烏頭(一兩炮裂去皮臍) 桔梗(一兩去蘆頭) 白朮(一兩)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防風(一兩去蘆頭) 細辛(一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以生薑湯調服。服藥後。食頃不 汗出 者。飲稀粥一盞以發之。暖覆汗出 可也。勿令流離汗出。若汗大出不止者。溫粉粉之。 如未得汗者。當更服之。以得汗為度。

橘皮湯(出聖惠方)治太陰病不解。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而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實。腐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生薑(一兩) 上細銼和勻。分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 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桂枝芍藥湯(出聖惠方)治太陰病下之後。腹滿時痛。

桂枝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 以水 一中

術附子湯(出永類鈐方)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銼。每五錢匕。薑三片棗 三枚。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七物黃連湯 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肢滿。劇如遇祟。寒熱相搏。 黃連(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芍藥 葛根(各一兩) 甘草(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 上各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勢 安 乃臥。藥主解毒瓦斯。服後。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複煮一劑。如法服之。此湯無 毒。但除熱下氣。安病患。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柴胡飲子 解利大人小兒傷寒餘熱不已。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升麻 地骨皮 赤茯苓 赤芍藥 龍膽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加薄荷、沙糖。同煎七分。溫服。無時。小兒分作三服。

加減五苓散。

藥中之寶五苓散。專治傷寒有大功。陽証見時須去桂。陰加附子水煎澄。狂言亂語辰砂 末。頭目疼痛入川芎。咳嗽多加五味子。心氣不定麥門冬。胃中嘔逆人參妙。痰多半夏喜相 逢。定喘馬兜鈴最好。蒼朮去濕腹中空。小便閉澀加瞿麥。黃芩能教大便通。腹中氣塊三棱 末。青皮能退熱如烘。麻黃用根除盜汗。下部赤腫便椒紅。飲水煩渴加干葛。鼻衄烏藥卻為 功。眼中黃色茵陳妙。勞複桔梗有神功。目赤令添赤芍藥。茵陳退腫又相逢。眼目肉赤石膏 末。陳皮止瀉又參同。急醫水氣甜葶藶。伏暑燈心浸水中。二十四証真妙訣。專心盡救效無 窮。

半夏橘皮湯 治傷寒雜病。嘔噦風眩。痰逆咳喘。頭痛。並風熱反胃吐食諸証。

半夏(炮如法) 陳皮(湯浸洗去瓤) 甘草(炙) 人參 茯苓 黃芩(去腐心各一 分) 葛 根(半兩) 濃朴(去皮一分)
上銼如麻豆大。用水三盞。生薑一分。煎至一盞半。絞取 汁。 分

真方不換金正氣散 治四時傷寒。五種膈氣。和脾胃。止吐瀉。溫中。下痰飲。止腹痛脹滿。吞酸噫痞噎塞。乾嘔惡心。內受寒濕。外感風邪。身體沉重。肢節酸疼。頭昏鼻塞。未分陰陽之間。尤宜服之。則氣自正而邪氣退。及能止汗。解山嵐瘴氣。八般瘧疾。遍身浮腫。五勞七傷。或風氣所灌。手足腫痛。全不思飲食。孕婦產後產前皆可服餌。霍亂吐瀉。心腹疼痛。又治脾氣虛弱。臟腑時鳴。小兒脾胃不和。時氣諸疾。及治四方不伏水土。凡過嶺南。此藥不可闕之。

濃朴〔一(二)兩去粗皮銼如韭葉闊長半寸以生薑自然汁淹一宿〕 半夏(二兩湯洗七 次 以生薑四兩取汁浸旬日晒候汁盡為度) 橘紅(二兩) 甘草(二兩銼炒過用) 藿香(二兩取葉 水洗) 蒼朮(二兩去皮米泔浸一宿切作片子)
上先用砂鍋炒濃朴令香。次入蒼朮炒令紫 色。 又半夏炒香熟。又入甘草炒黃。又入橘紅炒破。方始將藿香葉二兩。斡開眾藥。安藿香葉在 中心。用藥遍蓋。罨定少時。約藿香葉干。方可用。取出同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 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食前亦可。常服和一切氣。永無瘟疫。此 乃不換金真方也。煎時不得犯銅鐵器。

黃連龍骨湯 治少陰脈沉。腹痛咽痛。苦煩。體猶有熱。

黃連(一兩) 黃芩 芍藥〔各一兩(分)〕 龍骨(半兩) 上分三服。每服水一盞 半。煎 至八分。去滓服。

葛根湯

葛根(一兩) 麻黃(三分熱湯泡去黃汁焙乾) 甘草(半兩炙) 桂枝(去粗皮) 芍藥(各半兩) 上煎煮。服餌如桂枝湯。

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 半夏(湯洗)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粗皮各三分) 五味子(

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瓤) 陳皮(去白) 商枳殼(麩炒去瓤) 廣術(炮溫) 黃連(各一兩) 黃柏皮 香附子(揀炒) 大黃(銼炒各三兩) 黑牽牛(半斤生取頭末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至微利為度。食後生薑湯送下。

化鐵丹

烏梅(八個不去皮) 巴豆(十六個不去皮油) 胡椒(四十八粒) 陳皮(去白五錢)
上為 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食後溫生薑湯送下。

枳殼丸

京三棱(炮三兩二錢) 蓬莪朮(炮三兩二錢) 白朮(一兩半) 青皮(去白一兩五錢) 陳皮( 皮一兩半) 半夏(湯洗七次一兩) 黑牽牛(炮二兩)
上為細末。水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溫生薑湯送下。食後服之。一方無牽牛。(一名導飲丸)

木香三棱丸(出集方書) 木香(一兩) 京三棱(二兩) 蓬莪朮(炮三兩) 大麥 〔微炒六(四)兩〕 黑 牽牛(微 炒六兩) 一方用牽牛(一十二兩取六兩頭末)
上為細末。生薑汁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食後生薑湯送下。

術附湯(出十便良方)\x若但寒頭重則眩暈。肌肉酸疼。牽急不得轉側。 汗出惡寒。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短氣眩暈。足寒。或時咽痛發熱。此由寒濕之邪客搏經絡。陽氣不得 蒼朮(四兩) 芍藥 茯苓(各三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兩半) 上 為粗散。 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去滓。溫服。

通解散(出直指方)治四時傷寒。內外一切所傷。

蒼朮(四兩輕杵去粗皮) 甘草(二兩) 滑石(六兩) 黃芩(二兩) 石膏(四兩) 上件同 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進四服。如發汗。用蔥白、鹽豉同 煎。熱服。如和解。用生薑五片。棗五枚去核。同煎。去滓。熱服。食前進三服。

三一承氣湯(出宣明論)治傷寒雜病。內外所傷。日數遠近。腹滿咽乾。煩渴譫妄。心下按之硬痛。小便赤澀。大便結滯。或濕熱內攻。而為滑泄。熱甚喘咳悶亂。驚悸狂 。目痛口瘡。舌腫喉痺癰瘍。陽明胃熱發斑。脈沉可下者。小兒熱極驚風潮搐。頻喘昏塞。並斑疹黑陷。小便不通。腹滿欲死。或斑疹後熱不退。久不作痂。或作斑癰瘡癬久不已者。怫熱內成疹癖。堅積黃瘦。瘧疾疳積。新久卒暴心痛。風痰酒膈。腸垢積滯。久壅風熱。暴傷酒食。煩心悶亂。脈數沉實。或腎水陰虛。陽熱獨甚。而僵仆卒中。一切暴喑不語。蓄熱內甚。陽厥極深。脈反沉細欲絕。或表之沖和正氣。與邪熱並之於裡。則裡熱亢極似陰。反為寒戰。脈微而絕。或風熱燥甚。客於下焦。而大小便澀滯不通者。或產婦死胎不下。及兩感表裡熱甚。須可下者。

大黃(半兩錦紋) 芒硝(半兩) 濃朴(半兩去皮) 枳實(半兩) 甘草(一兩) 上銼如麻 豆大。每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納芒硝。煎二沸。去滓服。

黃連解毒湯(出宣明論)治傷寒雜病煩躁。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極深。蓄熱內甚。俗妄傳為陰毒者。及汗下吐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並兩感証者。

黃連(去鬚) 黃柏 黃芩 大梔子(各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秤半兩。水一茶 盞,煎至四分。絞去滓。溫服。或腹滿嘔吐。或欲作利者。每服加半夏三個生全用。濃朴二錢銼。 茯苓三(二)錢去皮銼。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半盞。絞汁。溫服。名曰半夏黃連解 毒 湯。

一笑散(出德生堂方)治傷寒感冒。

蔥白七根。漿水二碗。煎一碗。去蔥。先吃。後用帶拴緊腰。再服酸漿水一碗即吐。

羌活湯(出保命集方)\x通解利傷寒。不問何經中受病。皆能釋然解之。即或於各經受病。雖 羌活(二兩) 防風(一兩) 川芎(一兩) 黃芩(一兩) 細辛(二錢半) 甘草 (一兩炙) 黑地黃(一兩) 白朮(二兩如用蒼朮加一兩)
上 咀。每服五(七)錢。水二盞。煎至一盞。 無時。溫服清。如覺發熱引飲。加黃芩、甘草各一兩。更隨証加。頭痛惡風。於白朮湯一兩 內加羌活散三錢。都作一服。

羌活散(出保命集方) 羌活(一兩半) 川芎(七錢) 細辛根〔一(二)錢半〕 如身熱。依前加石膏湯四 錢。

石膏湯(出保命集方) 石膏(二兩) 知母(半兩) 白芷(七錢) 如腹中痛者。加芍藥散三錢。

芍藥散(出保命集方) 芍藥(二錢) 桂枝(五錢) 如往來寒熱而嘔。加柴胡散二錢半。

柴胡散(出保命集方) 柴胡根(一兩) 半夏(五錢洗) 上加生薑煎。如心下痞。加枳實一錢。如有裡証。 加大黃。初一服一錢。次二錢。又三錢。邪盡則止。

論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用桂枝。宜用黃 湯和解。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用麻黃。宜用川芎湯和解。春夏有汗。脈乃微而弱。惡風惡寒者。乃太陽証秋冬之脈也。亦宜黃 湯。無汗亦宜川芎湯。秋冬有汗。脈盛而浮。發寒身熱者。乃陽明証春夏之脈也。亦宜黃 湯。無汗亦宜川芎湯。大抵有汗者。皆可用黃 湯。

黃 湯(出保命集方)\x有汗則止也。

黃 白朮 防風(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七錢至十余錢。或半兩。水煎。溫服清。 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

川芎湯(出保命集方)\x無汗則發也。

川芎 白朮 羌活(各等分)
上 咀。同黃 湯。稍熱服。惡寒甚則反脈大浮。加麻黃。

若傷寒食少發渴。只可和胃止渴。不可用太涼藥止之。恐損著元氣。必不能食也。宜。和胃白朮湯。(出保命集方) 白朮 茯苓 起臥不能謂之濕。身重是也。小柴胡湯。黃芩芍藥湯。起臥不安。眠睡不 穩。謂之煩。梔豉湯。竹葉石膏湯。解利四時傷寒。混解六經邪氣。宜。

大白朮湯。(出保命集方) 白朮(二兩) 防風(一兩) 羌活(一兩) 川芎(一兩) 黃芩(五錢) 細辛(三錢) 白芷 (一兩半) 石膏(二兩) 知母(七錢) 甘草(五錢或二錢) 枳實(五錢去瓤) 上 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大盞。溫服清。未解。更一服兩服。藥滓又作一服。春倍防風、 羌活。夏倍黃芩、知母。季夏雨淫。倍白朮、白芷。秋加桂五錢。冬桂八錢或一兩。立夏之 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微有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又謂之濕淫。宜。

蒼朮石膏湯。(出保命集方) 蒼朮(細銼半兩) 石膏末(三錢) 知母(銼一錢半) 甘草(銼一錢) 上同和勻。 都作一 服。水兩盞。煎至一盞。溫服清。謂內有濕熱也。多不欲飲食。如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 是

桔梗散。(出保命集方) 薄荷(一錢) 黃芩(一錢) 甘草(一錢炙) 桔梗(半兩) 連翹(二錢) 山梔子仁〔二(一)錢

太乙丹(出楊氏家藏方)治傷寒傷風。肢節煩疼。憎寒壯熱。服之解寒清熱。或發熱惡寒。似瘴非瘴。煩躁迷悶。面色紅赤。頭痛如破。服之微汗出立瘥。

天南星(四兩銼炒赤勿令焦) 石膏(四兩) 乾薑 甘草(取粉秤三兩半) 前胡(二兩) 川芎(二兩一分) 白僵蠶(炒去絲嘴) 白附子(炮) 防風(去蘆頭各一兩) 上件為 細末。用 生薑自然汁煮麵糊和丸。每一兩作一十丸。陰乾。每服一丸。細嚼。用蔥白、薄荷茶清送下。 不

祛毒散(出楊氏家藏方)\x解風邪。截傷寒。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 甘草(炙) 黃芩 赤芍藥(各一兩) 赤茯苓(半兩去皮) 麻黃 (去根節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黑豆十五粒。同煎至一盞。 熱 服

祛寒湯(出楊氏家藏方)\x祛逐寒邪。解利傷寒時行瘟疫。

青橘皮(二兩不去白) 陳橘皮(二兩半不去白) 丁香皮 甘草(炙) 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細末。如覺身熱頭疼。即抄藥一錢。沸湯點下。不拘時候。

順氣散(出王氏博濟方)\x調順冷氣。解利傷寒。

吳茱萸(洗令淨春夏用一分秋冬用半兩) 麻黃(一兩去節) 人參(半兩) 訶子(半兩炒去核秤) 大黃(三分) 官桂(一兩去皮) 濃朴(一兩去皮薑汁炙) 乾薑(炮半兩) 陳橘皮 (一兩去白) 甘草(二兩炙)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薑、棗煎六分。通口服。 如外 傷邪

益元散(出直指方)治身熱嘔吐。泄瀉腸 。下利赤白。治淋漓癃閉悶痛。小腹不利胸中積聚寒熱失宜大益精氣。通九竅六腑。生津液。去留結。消蓄水。止渴利中。除煩熱心躁。治腹脹痛悶。補益五臟。大養脾腎之氣。或腎水不足。胃土衰弱。風寒外感。七情內傷。陰痿陽衰。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並皆治之。

滑石(六兩膩好者) 甘草(一兩 )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蜜少許。溫水調下。或 無蜜 亦可。無論時日三服。或欲冷凍飲料者。新水調下亦得。解利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 每服水一盞。蔥白五寸。豆豉五十粒。煮取汁七分調下。並三服。以效為度。此藥是寒涼。 解散郁熱。設病甚不解。多服無害。但有益爾。本世傳名太白散。俗惡性寒。兼易得之賤物。 而不可闕也。夫傷寒當汗。則不可下。當下亦不當汗者。且知設服此藥。則汗自不出。而裡熱 亦獲小效。亦有裡熱便得宣通而愈者。或半在表半在裡。可解和。而不可吐下發汗者。若服 此藥多愈。或不愈。亦少加減涼膈散和解尤佳。或必當汗解者。更加蒼朮粗末三錢同煎。蔥 豉湯調服尤良。或孕婦不宜滑石、麻黃、桂枝輩發汗。即用甘草一兩。蒼朮二兩。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蔥白五寸。豉五十粒。同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並二三服。取微汗 是。名逼毒散。非孕婦皆可服。或太白散加麻黃去節二兩。如前法煎服。世雲神白散。眾雲 青龍散。更加滑石末與蒼朮末二倍。最為發汗之妙藥。乃此方唯正可汗者即用。誤服之。則轉加熱也。名曰大逼毒散。或解利兩感。煎涼膈散調下益元散四錢。或下乳。用豬肉面羹。 或酒之類調下四錢。不計時候。日三服。及宜食肉面羹粥。催產。溫油漿調下五錢。並二三 服。以產為度。或死胎不下者。煎三一承氣湯一服。調下五錢。須臾更頻用溫油漿調服。前 後俱下而胎出。可活產母也。難產或死胎不下。皆由風燥濕熱。聚斂結滯而不能舒緩。故產 戶不得自然開通也。藥力至。則結熱頓開而產矣。後慎不可溫補。而反生燥熱也。俗未知產 後已損血液。疼痛怖懼。以致神狂氣亂。則陰氣損虛。邪熱大甚而為諸熱証。由不明素問造 化。故不識候陰陽。反妄謂產後諸虛百損。便為虛冷而無熱也。誤以熱味藥溫補。或見煩渴 者。不令飲水。本雖善心。為害多矣。豈知治病之道。但以臨時審其臟腑六氣虛實。明其標 本。如法治之而已矣。此藥泛常無奇。雖然為效至大。而俗以為小而忽之。此所以反招侮也。今以加黃丹令桃紅色。名曰紅玉散。加青黛令輕碧色。名碧玉散。加薄荷葉一分。細羅同 為末。名曰雞蘇散。主療並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爾。

柴胡飲子(出金匱方)\x退五臟虛熱。四時加減。

冬三月加柴胡(八分) 白朮(八分) 大腹 檳榔(四枚並皮子用) 陳皮(五分) 生薑 (五分) 春三月加枳實減白朮(共六味) 夏三月加生薑(三分) 枳實(五分) 甘草(三分共八味) 秋三月加陳皮(三分共六味) 上各 咀。分為三貼。一貼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如 四體壅滯。添甘草少許。每貼分作三小貼。每小貼以水一升。煮取七合。溫服。再合滓為一 服重煮。都成四服。

訶黎勒丸(出金匱方)\x長服。

訶勒散(煨) 陳皮 濃朴(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酒飲服二十丸。 加至 三十丸。

五積散(出三因方)治太陰傷寒。脾胃不和。及有積聚腹痛。

蒼朮(泔浸一宿二十兩) 桔梗(十兩) 陳皮(六兩) 白芷 甘草(炙) 當歸(二兩) 川 芎(一兩半) 芍藥 白茯苓 半夏(湯去滑各一兩) 麻黃(去節春夏二兩秋冬三兩) 乾薑 (春夏兩半秋冬二兩) 枳殼(湯浸去瓤銼炒四兩) 桂心(春夏三兩秋冬四兩) 濃朴(薑 製炒 二兩)
上先將前十二味 咀。微炒令香。取出當風涼之。入後枳殼、桂、朴三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食前溫服。傷寒手足逆冷。自汗不止。 脈沉細。面青嘔逆。加順元散一錢同煎。熱服。產婦難產。經三兩日不能生。胎死腹中。或 產母氣乏委頓。產道乾澀。加順元散。水七分。酒三分煎。並服。氣血內和即瘥。胎死者。 不過三服當下。其順元散多少。量產母虛實加減。傷寒發熱挾內寒者。加蔥白二寸。豉七粒。 同煎

順元散(出三因方) 烏頭(炮去皮尖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 天南星(炮各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同 前法煎。此藥治內外感寒。脈沉伏遲細。手足冷。毛髮恂剽。傷寒陰証。大啜一二杯。氣和 汗出即愈。

和氣治中湯 治傷寒初受病。服散吐後。宜服。

藿香 人參(各半兩) 白朮 陳橘皮(各三兩) 甘草 乾薑 白茯苓〔各一(分) 兩〕 上 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即去生薑和滓。不計時候。溫服。

小柴胡湯(出如宜方)治傷寒後肺痿勞咳嗽。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半夏(製二兩半) 柴胡(八兩)
上 咀。薑五片。 棗一枚 煎。如譫語潮熱。胃實大便利。脈洪數。宜服。亡陽譫語不可下。宜加桂枝芍藥湯。如自利 挾熱。或垢赤煩渴。寒熱往來。宜加茯苓。如傷寒喜睡。脅痛胸滿有熱。脈數。宜服。不煩 渴。身冷。脈遲。宜四逆湯。如傷寒瘥後。寒熱往來似瘧。宜服。又治乾嘔。日晡發熱。宜 服。如勞複宜服。如色青難治。死必吐舌。如嘔逆煩燥作渴。有寒熱。脈數。喜冷。加竹茹 湯。 活血通經湯 靈壽縣董監軍。癸丑年冬十二月間。大雪初霽。因事至真定。忽覺有風氣 暴至。診候六脈俱弦甚。按之洪實有力。其証手攣急。大便秘澀不通。面赤面熱。此風寒客 加於身也。四肢者脾也。以風寒之邪傷之。則搐急而攣痺。乃風淫末疾。而寒在外也。內經 雲。寒則筋攣。正謂此也。本人素飲酒。近日為覺風氣不飲。內有實熱乘於腸胃之間。故大 便秘澀而面赤熱。內則手足陽明受邪。外則足太陰脾之經受風寒之邪。用桂枝、甘草炙。以 卻其寒邪而緩其急搐。用黃柏之苦寒滑。以瀉實而潤燥。急救腎水。用升麻、葛根以升陽氣。 行手足陽明之經。不令遏絕。便以桂枝辛熱。入手陽明之經。為引用潤燥。複以芍藥、甘草 專補脾氣。使不受風寒之邪。而退本邪。專益肺也。加人參以補元氣。為之輔佐。當歸身去 裡急而潤燥和血。 升麻 葛根(各一錢) 桂枝(二錢) 當歸身〔二(一)錢〕 人參(一錢) 芍藥 (半錢) 炙甘草(一錢) 黃柏(酒製二錢)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 服。 令暖房中近火摩搓其手。一服而愈。

術桂湯(出東垣蘭室秘藏方)治寒溫所客身體沉重。胃脘痛。面色萎黃。

麻黃(一錢) 桂枝(半錢) 杏仁(十個) 草豆蔻仁 半夏(各半錢) 炒曲(半 錢) 蒼朮(二錢) 橘皮(一錢) 澤瀉(一錢) 白茯苓(一錢) 豬苓〔半分(錢)〕 黃 〔三錢(分)〕 炙甘草(二分) 上都作一服。煎法如常。

治傷寒熱病服轉藥後。病已效。可臟腑仍兩三日不出。後吃食減少。仍覺精神不快。(出護 柴胡(去毛) 桔梗(去根) 麻黃(去根) 杏仁 黃芩 荊芥穗 大黃(炮熟) 牡 丹皮 (去心) 羌活 沉香 木香 獨活(各一分) 升麻(半兩) 上細杵羅為末。每服二錢。 水一盞。煎一沸。急瀉出。食後和滓熱服。

治傷寒熱毒傷脾。渾身肌肉碎痛。聞食即惡心思吐。遍身發熱。兩唇乾焦。診其脈。即右手關上脾脈。一指偏洪緊如眾脈。此即為病氣在脾。宜服此方。(出護命方) 桔梗 羌活 杏仁 麻黃(去根) 柴胡(去毛) 麥門冬(去心) 大黃 荊芥穗(各一分) 半夏(二銖) 牽牛(一兩) 青橘皮〔四(銖)兩〕 上先杵牽牛、半夏二味為末。所余 眾藥。 只作一處杵為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蔥三枝。煎眾藥末三錢。沸一兩沸。瀉 出取汁一盞。用調下牽牛、半夏等末二錢。食後服。

交加散(出如宜方)治憎寒壯熱。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風寒二証。

敗毒散 五積散 上等分。薑、棗煎。如體虛。宜養胃湯。

三建湯 治脈微。身體冷重。自汗嘔吐。加丁香、胡椒各半兩。不臥散(出十便良方)\x截傷寒。

蒼朮 川芎 甘草 本(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三寸。同煎 至 八分。去滓。熱服。不以時。

茯苓利膈湯(出保生返回論) 茯苓(一兩) 牛蒡子(二兩炒香) 荊芥穗(一兩) 桔梗(一兩微炒) 甘草(半兩炙紫色) 上

解肌湯(出保生返回論) 麻黃(一兩去根節) 蒼朮(四兩去粗皮) 羌活(半兩) 甘草(半兩炙) 荊芥穗(半兩)
上為粗散。每服三錢匕。水一盞。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續續二三服。微汗出即 解。

千金不傳散(出澹寮方)治傷寒兼主感風。

蒼朮(七兩竹籃盛水中攪洗不去皮) 干葛(三兩半) 甘草(七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加蔥煎。茶調亦可。

桂枝湯(出鮑氏方)治傷風頭痛。鼻鳴。乾嘔。發熱。自汗惡風。或寒熱汗出。則少解如瘧 桂枝(一兩) 白芍藥(一兩半) 甘草(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煎八分。食前 服訖。 蓋被取微汗。或發滯漏不止。小便難。四肢拘急。加炮附一分。或項強KT KT 。反汗出 惡風。加干葛一兩半。或汗後身痛。脈沉遲。加芍藥、生薑各半兩。人參一兩半。或嘔逆。 更加茯苓、半夏、人參、陳皮。冬末春初。宜桂枝湯。五積散。盛夏時。及淋家、酒家、衄 家。於桂枝湯加黃芩。名陽旦湯。或夏日只用本方增芍藥。名建中湯。治氣痛等疾。加烏藥、 香附炒。

加減香蘇散(出醫方大成) 香附子(一兩) 紫蘇梗(二兩) 陳皮(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 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生薑三片。連根蔥白二莖。同煎。熱服。頭痛加川芎、白芷。頭痛如斧劈。 加石膏、連鬚蔥頭。偏正頭風。加細辛、石膏、薄荷。太陽穴痛。加荊芥穗、石膏。傷風自 汗。加桂枝。傷風無汗。加麻黃。(去節)並乾薑。傷風惡寒。加蒼朮。傷風發熱不退。加 柴胡、黃芩。傷風咳嗽不止。加半夏、杏仁。傷風胸膈痞塞。加製枳殼。傷風鼻塞聲重。咽膈 不和。加苦梗、旋複花。傷風痰涎壅盛。加白附子、天南星。傷寒鼻內出血。加茅花。傷寒 氣促不安。加大腹皮、桑白皮。傷風鼻塞不通。頭昏。加羌活、荊芥。傷風不解。吐血不時。 加生地黃。傷風不解。耳內出膿疼痛。加羌活、荊芥。傷風不解。咽喉腫痛。加苦梗。傷風 中脘寒。不思飲食。加去白青皮、枳殼。傷寒嘔吐惡心不止。加丁香、半夏。傷寒後時時作 虛熱不退。加人參。傷風飲食不能消化。加縮砂仁、青皮。傷風一向不解。作潮熱。白日至 日中不退。日日如是。加地骨皮、柴胡、人參、 。初感風寒。頭痛作熱。鼻塞聲重。加 羌活、川芎。感風腰痛。不能伸屈。加官桂、桃仁。感風渾身痛不止。加赤芍藥、紫荊皮。 感風頭項強急。不能轉動。加羌活、官桂。腹肚疼痛。加木香。腹肚疼刺不可忍。加薑黃、 吳茱萸七粒。小腹疼痛無時。不可忍。加木香、薑、棗。婦人忽然大便痛腫。不能下地。加 木香、木瓜、吳茱萸。婦人被性所苦。胸膈痞疼。脅肋痛。小便急疼。加木香、枳殼。婦人 被氣疼所苦。加木香、縮砂仁。脾胃不和。中脘不快。加穀芽、神曲。傷食吐嘔。泄瀉腹痛。 加乾薑、木香。心卒痛者。加延胡索。酒一盞。飲酒太過。忽遍身發疸。或兩目昏黃。加山 茵陳山梔子。中酒吐惡。加烏梅、丁香。婦人經水將行。先作寒熱。加蘇木、紅花。婦人產 後作虛熱不退。煩渴。加人參、地黃。產後發熱不退。加人參、黃 。產後腰疼不止。加當歸、官桂。冷嗽不已。加乾薑、五味子、杏仁。脾寒。加良薑、青皮、草果。腳氣。加木香、 木瓜、牛膝、紫荊皮、茱萸、川楝子。感風寒發熱頭疼。加不換金正氣散。感寒頭痛。壯熱 惡寒。身痛不能轉動。加生料五積散。飲食不下。欲吐不吐。加丁香與蘿卜子。感寒頭痛。 發熱身疼。分陰陽。加敗毒石膏。婦人產後風。腳手疼痛。生料五積散。人參敗毒散。加木 瓜。不換金正氣

術附湯(出保生返回論) 白朮(二兩銼如麥豆) 附子(一枚以半兩為率炮裂去皮臍銼如麥豆粒) 上如法事治 了。 一處於杵臼中。良時治之。勿令作末。每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及七分。去滓。溫服。日三 服。不拘時候。凡言日進三服者。如疾勢稍重。當促其數。服盡而未知。並當再作本湯劑。

半夏中和湯(出保生返回論) 半夏(二兩湯浸七次切片焙乾) 濃朴(四兩刮去粗皮銼碎) 蒼朮(四兩刮去粗皮銼 令極 碎) 獨活(二兩銼碎) 草豆蔻(十五個去殼銼碎以上四味一處杵碎生薑屑一斤同杵糜爛 後又 慢火炒紫色) 甘草(三兩炒令紫色) 上如法事治。一處杵碎為粗散。每服抄四錢。水一盞 半。入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日進三服。胃虛人可常服。嵐 瘴諸邪。皆不能為害。

茯苓茱萸丸(出保生返回論) 茯苓 吳茱萸(湯浸五次焙乾) 芍藥(不問赤白皆可用) 黃連(去鬚) 上等分。 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二十丸。溫熟水下。如無蜜。即用飯丸。量大小加減。 不計

升麻葛根湯(出保生返回論) 升麻(二兩銼) 葛根(二兩細銼) 芍藥(四兩銼) 甘草(一兩炙紫色銼) 上杵 篩為粗 末。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不拘時候。

麻黃桂枝湯(出保生返回論) 麻黃(二兩去根節) 桂枝(一兩) 葛根(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一兩炙紫 色)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三服。夜 一服。

三苓散(出保生返回論) 茯苓(一兩) 桂(一分) 白朮(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粥飲調下。日二 三服。 不計時候。

桂苓散(出保生返回論) 茯苓〔二(三)兩銼〕 桂(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日二三服。不 計時候。每服藥後。飲沸湯。或粥飲一盞。或半盞為佳。

豬苓散(出保生返回論) 獵苓 茯苓 澤瀉 白朮 阿膠(先杵碎炒為末) 上四味等分。如法事治為粗散。每服 四錢匕。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入阿膠末二錢。再上火一沸。溫服。日二三服。

術桂湯(出保生返回論) 白朮(三兩銼) 桂(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日二三服。不計時候。 以 上二藥服餌。主療並與五苓同。

聖僧散(出衛生家寶)治時行一切傷寒。不問陰陽。不拘輕重。應老幼及孕婦皆可服。

香白芷(一斤生銼) 甘草(半兩生銼) 上二味焙乾。碾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 棗 子二枚。生薑三片。蔥白三寸。同煎至六分。熱服。用衣被蓋覆。如人行五六裡更進一服。 汗出即愈。此藥可卜病之好惡。如煎得黑色。或誤打翻。即難愈。如煎得黃色。無不愈者。 煎藥之時要在志誠。

加減正氣散(出衛生家寶)治傷寒傷風。不論表裡。但連進二服立效。

藿香葉 半夏(研細用薑汁搜和炙黃色) 濃朴(去皮薑炙) 陳皮(去白) 甘草(炙 以上 五味乃局方正氣散再加) 白茯苓 草果子仁 上各等分。細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薑 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稍熱服。

和中益胃湯(出試效方)治太陰、陽明腹痛。大便常泄。若不泄。卻秘而難。傳作濕熱毒。 熟地黃(三分) 當歸身(酒製四分) 升麻(半錢) 蘇木(一分) 本(二分) 炙甘草(三分) 柴胡(半錢) 益智仁(二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空 心溫服。 食前

茯苓白朮湯(出十便良方)治傷寒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 芍藥 生薑 白朮 茯苓(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二十個) 上切。每服半兩。以 水二大盞。煎取一盞。溫服。小便利則愈。忌海藻、菘菜、酢、桃、李、雀肉等。

陰陽應象論曰: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濕盛則霖霪驟注。蓋以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亦衰。無汗皮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張耘夫。己酉閏二月盡。天寒陰雨。寒濕相雜。緣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病解之後。汗出不止。沾濡數日。惡寒。重添濃衣。心胸間時作煩熱。頭目昏憒上壅。食少減。此乃胃中陰火熾盛。與外天雨之濕氣峻熱。兩氣相合。令濕熱大作。汗出不休。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之風藥去其濕。以甘寒瀉其熱。羌活勝濕湯主之。

炙甘草(三分) 黃 (七分) 生甘草(五分) 生黃芩 酒黃芩(各三分) 人參 羌活 防風 本 獨活 蔓荊子 川芎(各二分) 細辛 升麻 柴胡(各半錢) 薄荷(一分) 上 件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半。入細辛以下。輕清四味。再上火煎至一盞。去滓。熱 服之。一服而止。諸証悉去。

胡洽大露宿丸(出本草)\x主寒冷百病方。

礬石(煉) 乾薑 桂心 皂莢 桔梗〔各二(三)兩〕 附子〔三(二)兩〕 上搗 篩。蜜 丸。服如梧桐子大五丸。日三。漸增。以知為度。

治傷寒方(出本草) 用半夏一升。洗去滑。焙乾搗末。小麥面一升。合和。以水溲令熟。丸如彈丸大。以水 煮令面熟則藥成。初吞四五枚。日二。稍稍增至十五枚。旋煮旋服。覺病減。欲更重合亦佳。 禁

治傷寒汗不出。搐攣手腳。(出本草) 用海蛤、川烏頭各一兩。穿山甲二兩。為末。酒糊和丸大一寸許。捏扁。置所患足心下。 劈蔥白蓋藥。以帛纏定。於暖室中取熱水浸腳至膝上。久則水溫。又添熱水。候遍身汗出為 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腳。以愈為度。

治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躁煩滿。大小便閉塞。(出本草) 取苦棗肉。蜜為丸服。佳。

治傷風寒熱。骨節碎痛。出汗。及中風面目浮腫。咽喉不通。安胎養血。除肝臟邪氣。安中 以蔥葉作羹粥。炸作齏食之。良。

治傷寒大毒嗽(出本草) 以飴糖於蔓青齏汁中煮一沸。頓服之。

治傷寒熱毒(出本草) 以人糞水漬飲。彌善。 病患兩手脈浮數而緊。名曰傷寒。若關前寸脈力小。關後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 此乃陰氣已盛。先見乎脈也。宜投藥和之表之也。

調脈湯 陽明、少陽也。

葛根(一兩) 防風(半兩) 前胡〔七錢(分)半〕 炙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生薑一塊如棗大拍碎。同煎。如寸脈依前力小。加棗三枚。同煎服。

葛根柴胡湯 陽明、少陽也。

葛根〔一兩(半)〕 柴胡(一兩) 芍藥 桔梗 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 二盞。生薑一塊。蔥白三寸。同煎服。

薄荷湯 陽明也。

薄荷(一兩) 炙甘草 防風(各半兩) 人參(七錢半)
上為末。水煎服。

防風湯 陽明也。

防風(一兩) 炙甘草(四錢) 旋複花 桔梗(各半兩) 製濃朴(七錢半) 上為末。生薑 一塊。加荊芥穗五七個同煎。

六物麻黃湯 太陽、陽明也。

麻黃(去節一兩) 葛根(七錢半) 人參(半兩) 炙甘草(半兩) 蒼朮(去皮七 錢半)
上為末。棗二枚。同煎。服後猶惡風。加荊芥穗七錢。丁香皮半兩。

七物柴胡湯 太陽、少陽也。

柴胡〔三(二)兩〕 蒼朮 荊芥穗 麻黃(去節各一兩) 炙甘草(七錢) 加當歸 (一兩)
上為末。生薑一塊。棗三枚。蔥白三寸。同煎。

太陽証。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風。自汗。脈尺寸俱浮緩者。是勞也。桂枝湯主之。是陰經榮藥也。閉衛氣。使陰氣不泄。此藥為衛虛而設也。若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反背。反背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去風養血。防風當歸散主之。

防風 當歸 川芎 地黃(各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三盞。煮至二盞。去滓。溫服。 如

白朮湯 治傷風寒。上解三陽。下安太陰。神方。

白朮(二兩) 如汗之改蒼朮 防風(二兩去蘆秤)
上 咀。水煎服。若發熱引飲。 加黃芩生甘草一兩。若頭痛惡風者。加羌活散三錢半。

太陽証。頭項痛。腰脊強。發熱惡寒。無汗。脈尺寸俱浮而緊。是病發於陽。陽者衛也。麻黃湯主之。是陽經衛藥也。開腠理。使陽氣伸泄。此藥為衛實也。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二証。大青龍湯主之。易老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後改用九味羌活湯。黃耆建中加當歸湯

黃 當歸(各一兩半) 白芍藥(三兩) 桂(一兩一分) 甘草(一兩) 上粗末。 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一個。水一盞半。同煎至八分。去滓。取七釐清汁。日三夜二服。尺脈尚 遲。再作一劑。

發表湯 太陽也。

麻黃(去節一兩半) 蒼朮 舶上丁香皮(各七錢) 炙甘草(半兩) 人參(半兩) 當歸(半兩) 加桂枝(五錢) 細辛(半兩如多減半汗不止則加)
上為末。生薑一塊。棗三枚。同 煎。

經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瘥則其變不可勝言。故立此法。使不瘥犯三陽禁忌。解表神方。

羌活(一兩半治太陽肢節痛君主之藥也然非無為主也卻亂反正之主也故大無不通小無不 入關節痛非此不治) 防風(一兩半治一身盡痛卒伍卑下之職一聽君命將令而行隨所使所引 而至) 蒼朮(一兩半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內傳之於足太陰脾) 細辛 (五錢治足少陰腎苦頭痛) 川芎(一兩治厥陰頭痛在腦) 白芷(一兩治陽明頭痛在額) 生 地黃 (一兩治少陰心熱在內) 黃芩(一兩治太陰肺熱在胸) 甘草(一兩能緩裡急調和諸藥故 有國 老之稱) 以上九味。雖為一方。然亦不可執。執中無權。猶執一也。當視其經絡前後左右 之不同。從其多少大小輕重之不一。增損用之。其效如神。 咀。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也。 脈浮而不解者。先急後緩。脈沉而不解者。先緩後急。九味羌活湯。不獨解利。治雜病 有神。中風行經者。加附子。中風秘澀者。加大黃。中風並三者。合而成痺等証。各隨十二 經。上下內外。寒熱溫涼。四時六氣。加減補瀉用之。煉蜜作丸。亦可加生地黃各半。治兩 感傷寒如神。用豆淋酒煎。治破傷風。

太陽經傷寒傳裡。胸中有熱。胃有邪氣。傳陽明本也。腹中痛。欲嘔者。熱在內也。宜黃連湯。

甘草 黃連 乾薑 人參(各七錢半) 大棗〔三(一)枚〕 上銼細。每服五錢。水煎服。

發熱惡寒。自汗。脈緩。發熱惡風。無汗。脈緩。此二証。易老原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後亦改用九味羌活湯。無論有汗無汗。悉宜服之。

易老解利法。九味羌活湯。

治傷寒唇緊

用鱉甲及頭燒灰。作末敷之。

治傷寒大熱心悶

用槐子燒灰存性。為末。酒服方寸匕。

治汗不出拘攣腰腳。並耳聾。

用荊三棱米醋浸。夏月浸四日。冬月浸六日。杵為末。醋湯調下三錢。

治汗後彌亂者。

用敗扇燒為末。和粉粉身上。

發汗法(出活人書)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 然一時許為佳。不欲如水淋漓。服湯中病即已。不必盡劑。 然 若病証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腳周遍為度。

一法。無藥處。可用兩手指相交。緊叩腦後風府穴。向前禮百餘拜。汗出自解(出 神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