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下痢(附論)

夫傷寒病。若表實裡虛。熱氣乘虛而入。攻於腸胃。則下赤黃汁。若濕毒瓦斯盛。則腹痛 壯熱。下膿血如魚腦。或如爛肉汁。若寒毒入胃。則腹滿身熱。下痢者。不可攻其表。汗出 必脹滿。表裡俱虛故也。傷寒六七日下利。更發熱而痢者。其人汗不止者死。但有陰無陽故 也。下痢有微熱。其人渴。脈弱者。今自愈。脈沉弦者。為下重。其脈大者。為未已。脈微 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少陰病。八九日而身體手足盡熱。在膀胱。必便血下痢。陽 明病下痢。其脈浮大。此皆為虛。強下之故也。傷寒下痢。日十余行。其人脈反實大者死。 又云:傷寒下痢其種固多。然皆由表實裡虛。寒熱濕氣。乘虛客搏於腸胃之間。腸胃隨 其所傷而下。若寒則青白。熱則黃赤。若寒熱相雜。則赤白俱下。兼以濕毒。則又下膿血如 魚腦。如爛肉也。其候不同。有下痢而脈虛者。有下痢而脈實者。有濕毒勝而腹痛者。有熱 氣盛而煩渴者。有津液搏滯而腸垢者。有燥屎結聚而譫語者。其要固在審別虛實治之也。 下利須別陰陽。三陽下利。身熱。太陰下利。手足溫。少陰、厥陰下利。身涼無熱。此 大概也。自利不渴。小便色白。脈微。清谷。厥冷惡寒。凡此皆寒。渴欲飲水。屎色不如常。 泄下赤黃。發熱後重。凡此皆熱毒之風邪入胃。木來勝土。故大腸暴下。其裡虛協熱者。下 利尤多。或解散。或攻泄。或溫中。或固下焦。或利小便。隨証有條。但不容發汗。蓋邪氣 內攻。若外複泄其津液。則胃氣轉虛。必脹滿矣。然則下利之脈何如。曰:身涼脈小者順。 身熱脈大者逆。大則為虛。微弱則自止。滑而數者。是又有宿食也。若夫下利譫語而目直視。 下利厥燥而不得眠。下利發熱汗不止。或厥不止。下利厥冷無脈。灸之身不溫。而脈不回矣 張仲景傷寒論。陽明無下痢証。不可下。或有雲。下利其脈浮大者。此皆為虛。以強下 之故也。設脈浮革。因而腸鳴。當溫之。與水即噦。協熱利者。曰腸垢。臍下必熱。便中垢 穢赤黃。或飲水。乃熱也。黃芩湯。白頭翁湯。柏皮湯。此証惟黃芩最妙。凡協熱下利通用 之。胃寒利者。曰鴨溏。臍下必寒。腹脹滿。便中黃白青黑。或清谷。四逆湯。理中湯。白 通加附子湯。寒毒下利。面帶陽者。下虛也。溫毒利者。腹必痛。下膿血如魚腦。如爛肉汁。 桃花湯。地榆散。黃連阿膠湯。或用除溫湯。胃風東加木香。下利譫語。有燥屎也。脈不微 細。可下之。用小承氣。三部脈平。心下硬而下利者。腸胃積結也。急下之。陰毒陽毒亦有下利。下痢身痛。腹滿。清谷。急救裡。用四逆。服藥後。清谷止。但身痛者。急解表。用 桂枝湯。 風邪入胃下利。熱敗毒散。冷則金不換正氣散。或加乾薑、木香。假如他病腸風失血。 崩中漏血之人。繼而下利。 大腸裡急。痛不可忍。雖與巴粉取積。已行疏導。其痛獨存者。 勝陰故爾。後藥當以川芎為 佐。營氣一調。其痛立止。設或小便 麥門冬與之。自然快利。或蘊熱 血利。腹 詩曰。臟結無陽舌結胎。陰筋結痛引臍來。雖然飲食全如故。下利頻煩不可回。 臟結者。臟氣閉結而不複流布也。一息不運機緘窮。一毫不續穹壤判。臟其可結乎。 外 時時下利為異耳。其脈寸浮。關沉細而緊。無陽舌胎陰筋者。亦 豈不難矣哉。臟結無陽証。 不往來寒熱。或寒而不熱。其人反靜。 可刺關元穴。仍與小柴胡 東加生薑。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吐下後。毒瓦斯不解。致成下痢。是陰陽二氣未和。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人參(二兩去蘆頭) 黃芩(三分) 乾薑(半兩炮) 上為散。每服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阿膠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壯熱頭痛。四肢煩疼。未經發汗。下之太早。遂令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微燥)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葛根(一兩銼) 黃芩(三分) 上 為 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傷寒夾熱。腹痛下痢方。(出聖惠方) 川升麻 黃連(去鬚微炒) 當歸(銼微炒) 赤芍藥 桂心 黃柏(微炙銼) 甘草 (炙微 各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 麻豆。每服三錢。水一盞。煎 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名升麻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熱毒。攻腸胃下痢。困絕。

犀角屑(一兩)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龍骨(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人參(三分去 黃燥)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不計時候,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名龍骨湯。

赤芍藥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下痢。腹痛不可忍。

赤芍藥 當歸(銼微炒) 黃芩(去黑心) 黃連(去鬚微炒以上各三分聖濟方以上各三兩) 五錢)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聖濟方。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名芍藥湯。

黃 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下痢。煩熱不止。每有所注。澀滯疼痛。

黃 (一兩銼)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大腹皮(一兩銼) 黃連(三分去鬚微 炒) 赤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上為散。每 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服。

大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煩熱不解。下痢困篤。

大青(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聖濟作半兩) 阿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 赤石 脂(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三莖。 溫服。聖濟方。作水一盞半。 入豉一百粒。薤白五寸。同煎至

治傷寒泄痢。或渴。不得下食。虛而煩嘔方。(出聖惠方) 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 乾薑(半兩炮)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犀角屑(三分)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 蔥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秦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腹中微痛。下痢不止。

秦皮(三分)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白頭翁(半兩) 阿膠(三分搗碎炒令黃燥) 當歸 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一方無

豉薤湯(出千金方)治傷寒暴痢腹痛。及溫毒內虛外攻胃。下黃赤汁。爛肉汁。赤滯。諸毒 豉(一合) 薤白(一握長三寸) 梔子仁(五枚擘) 上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不

惠草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熱毒在胃。下痢。

惠草(一兩外台秘要作二兩) 黃連(二兩去鬚微炒外台秘要作四兩) 當歸(一兩銼 微炒 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外 適寒溫。飲五合。日三。 忌豬肉、冷水等物。名惠草湯。治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下痢。謊語。心中虛熱。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牡蠣(三分燒為粉) 龍骨(一兩) 當歸(三分銼微炒) 人參(三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三錢。粥飲調下。不計時

牡蠣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壯熱下痢。煩渴。

牡蠣(一兩燒為粉) 龍骨(一兩半)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烏梅肉(三分微炒) 上 為 拘時候。聖濟方。空心食前調服。

又方(出聖惠方)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當歸(三分銼微炒) 赤石脂(二兩) 子芩(三分) 上為末。煉蜜 粥飲送下。不計時候。

治傷寒下痢。不能食。(方見黃連丸)

治傷寒後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乾。(出本草) 上用冬瓜一枚。黃土泥濃裹五寸。煨令爛熟。去土。絞汁服之。 赤石脂禹余糧湯 治傷寒下痢不止。心中痞硬。利在下焦者主之。

訶黎勒丸 治傷寒後。膿血痢。下部疼痛。

訶黎勒(炮去核) 人參(各一兩) 白茯苓(去黑皮) 當歸(切焙) 木香 白芷 (各三分) 末。煉蜜和搗五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日再。

香豉湯 治傷寒後下痢赤白如爛肉。壯熱。大腸痛。

豉(半合) 山梔仁 烏梅肉 甘草(炙各一分) 薤(五莖)
上銼如麻豆。分二服。 每服 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 食前溫服。

黃連當歸丸(出肘後方一名赤石脂丸)治傷寒後熱痢。

黃連(去鬚銼炒) 當歸(切焙各一兩) 乾薑(炮各半兩) 赤石脂(半兩) 上搗 羅 為末。

地榆飲 治傷寒後下痢赤白。

地榆(二兩) 赤石脂(四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

當歸湯 治傷寒時氣後下痢不止。

當歸(切焙) 黃連(去鬚銼炒) 黃柏(去粗皮) 地骨皮(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 每服三

龍骨丸 治傷寒後臟腑虛冷。下痢白膿。腹痛。

龍骨 乾薑(炮) 附子(炮裂去皮臍等分) 上搗羅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 大。

黃連丸 治傷寒後一切痢疾。無問冷熱腹痛。

黃連(去鬚炒二兩) 木香 吳茱萸(湯洗三次炒乾各一兩) 上搗羅為末。麵糊和丸 如 梧

千針散 治傷寒後下血。及瘡子後下血。

千針草 地榆 防風(去蘆) 生乾地黃(焙) 定粉(炒各半兩) 硼砂(二錢)
上搗 研為散。每服一錢。空心食前。米飲調下。

貫眾散 治大人小兒傷寒後餘毒有熱。下血不止。

貫眾(逐葉摘下令淨) 黃柏(去粗皮蜜炙等分) 上搗為散。每服一錢至二錢匕。煎 黑豆

勝金散(出肘後方)治傷寒後陽毒入胃。下血頻並。疼痛不可忍。

郁金(大者五枚搗) 牛黃(研皂子大) 上搗研為散。每服一錢。以醋漿水一盞。同 煎二

黃連散 治傷寒後挾熱。下血不止。

用黃連去鬚。為末一兩。雞子白和餅燒黑。再搗羅為末。每服一錢匕。溫酒調下。不拘

責毒湯 治太陰病。下痢赤白痛。下重。此涼折熱。或水穀寒熱所致。

罌粟谷 地榆 白朮 訶子 青皮 甘草 當歸 紫橘葉(各一兩乃旱蓮葉是照堂紅 者) 上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若但下血。有寒濕者。加乾薑一兩。

調中湯(出醫方集成)治秋夏之間暴寒折於盛熱。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痛。自汗。寒傷於 大黃(去皮酒洗三兩) 葛根 芍藥 桔梗 黃芩 茯苓 本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減三升。去上沫。納諸藥。再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得快利。 壯熱便歇。小兒減與服。安常雲。久年腸風。下之亦瘥。

化毒散 治厥陰病。大便膿血赤黃者。宜消其毒。

槐花 貫眾(各等分) 上搗篩。取艾一分。糯米七合。水一升。煮取五合。 和方寸匕服。

堅止湯 治傷寒下痢赤白膿血。腹中痛者。

黃連 吳茱萸 濃朴(各一兩) 上以水四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溫服五合。欲 作丸。

瞿麥湯 治傷寒下痢赤白膿血。下重。或不能便。或小便少。當逐其邪則愈。以腸痺故也。 瞿麥(二兩) 扁竹 甘草 車前子(各一兩) 大黃(二兩) 梔子 木通 滑石(各五錢)

增損四物湯(出永類鈐方)治少陰下痢。手足冷。無熱候者。

甘草(炙二兩) 人參 龍骨(各二兩) 黃連 乾薑(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裂去皮臍)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日三服。不瘥複作。下痢腹痛。加當歸二兩。嘔者。 加橘皮一兩。

豉薤湯 治傷寒暴下。及滯痢腹痛。

豉(一升) 薤白(一把寸切) 上以水三升。煮令薤熟。漉去滓。分為再服。不瘥複 作。

通草湯 治傷寒下痢。脈微。足厥冷。

通草 乾薑(各一兩) 枳實(四兩炙) 附子(一枚炮令裂破) 人參(一兩) 上 切。以水 六升。煮取二升。適寒溫。飲五合。日三。不瘥。稍加至七合。忌豬肉。

阮氏桃花湯(出金匱方)治傷寒後。赤白滯下無數。

赤石脂(八兩冷多白滯者減四兩) 粳米(一升) 乾薑(四兩冷多白滯者加四兩) 上 以水 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服一升。不瘥複服。熱多則帶赤。冷多則帶白。張仲景傷寒論。 煮湯和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

犀角湯 治傷寒下痢惡血不止。

乾薑(一兩) 犀角(一兩末) 地榆(一兩) 蜜(二合) 上切。以水五升。煮取 一升半。去滓。下蜜。更煮至一升。分三服。自愈。此治熱毒蠱利。

治傷寒下痢後更煩。按之心下軟者。虛損也。

梔子(十四枚擘) 豉(四合) 上以水四升。煎梔子取二升半。納豉。更煎取一升。去滓。 分再服。得吐。余勿服。自嘔癰膿者。不可服。嘔膿盡乃愈。若無梔子。用烏梅十四枚亦可。

治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

以豬膚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半分。粉五合。熬香。和勻相得。溫 分六服。


傷寒下膿血痢(附論)

夫傷寒後變成血痢者。本病瘥之後。熱毒未散。乘虛攻於腸胃。與津液相搏。故下痢膿 血。毒瓦斯甚。則壯熱而腹痛。濕毒加之。則所下如魚腦。或如爛肉。又傷寒未解。少陰病下 痢。便膿血者。亦濕熱相搏故也。 歌曰:下膿血室必譫言。濕毒無如腸垢鮮。消穀糞堅臍下蓄。膀胱熱結六條全。 衝脈為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氣。亦均有此衝脈。沖之得熱。血必妄行。在男子。則為 下血譫語。在婦人。則於經水適去之時。經氣尚虛。邪乘虛入。或熱退而胸滿譫語。或蓄血 而寒熱似瘧。皆謂之熱入血室。私竊怪夫世俗常談。凡病皆先調氣。而血之一字。念不到焉。 其間三才之理血。則曰婦人有之。不思血氣即陰陽也。負陰抱陽。中兩間而為人。誰獨無此 血氣哉。否則張朱之書。所謂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丸之類。是特為婦人設耳。然而血証三味 何如。曰挾血者。脈來乍澀乍數。閃灼明滅。或沉細而隱伏也。若夫血熱交攻。則寸關洪盛。 大抵多於左手見之。左手主血。固如是耳。經云:血上逆則妄。血下蓄則狂。下焦蓄血。小 便必自利。血結之處。又當以此推之。外証具於吐血汗解。陽明病。下血譫語。或胸脅滿如 結胸。暮夜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頭汗出者。刺期門以瀉肝。若不刺。合用小柴胡湯。 加生地黃、枳殼、梔子仁。腹痛身熱。下膿血如魚腦。如爛肉汁。曰濕毒。桃花湯。地榆散。 黃連阿膠丸。治要方。用胃氣東加木香。或除熱湯。熱氣乘虛入於腸胃。臍下有熱。泄利赤 黃白腸垢。黃芩湯。白頭翁湯。柏皮湯。無表裡証。已下後。脈數不解消穀易飢多日不大便 此有瘀血。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或小柴胡加桃仁、大黃。又脾弱証。胃熱消穀。有本條。下 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腸結急。小便必自利。與抵當丸。或小柴胡加桃仁、大黃。抵當湯太 峻。合用者。只與抵當丸。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自利下者愈。不愈。用桂 枝湯。瘀血。炙甘草半錢。川芎、香附倍之。枳殼又倍之。新汲水煎。入醋。下失血。少血 或赤。脈遲或諳。脈不出。湯劑中須以人參為佐。期門即三焦之府。取穴以病患中指中節為 寸。令仰臥。從臍心正中。向上五寸。以墨點定。從墨點兩邊。橫量各二寸半。大約直兩乳。 是期門穴也。針入四分。此証治論穴法。可與咳逆條。乳下穴參用。

犀角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表實裡虛。熱氣乘虛攻於腸胃。下膿血。或如爛肉。或如魚腦。 犀角屑(半兩) 黃柏(半兩炙赤銼) 黃芩(半兩) 漏蘆(一分)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當歸(半兩銼微炒) 牡蠣(半兩燒如粉) 艾葉(一分微炒) 醋石榴皮(半兩微炒) 桑 寄生(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薤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地榆散(出永類鈐方)治傷寒熱毒不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地榆(銼) 黃連(去鬚微炒) 犀角屑 茜根 黃芩(去黑心以上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薤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濟方。 一方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名犀角湯。一方每服三錢。水一盞。 薤白三寸。同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名地榆湯。

黃連阿膠湯(出千金方)治傷寒熱毒入胃。下痢膿血。

黃柏(一兩微炙銼外台秘要作二兩) 黃連(二兩去鬚微炒外台秘要作四兩) 梔子仁(半兩外台秘要作十四枚擘) 阿膠(一兩搗碎炒黃燥)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外台秘要方。四味。水六升。煮三味。取三升。去滓。納膠令 烊。溫分再服。忌豬肉、冷水。名柏皮湯。治傷寒後下痢膿血。

治傷寒熱毒入胃。大便膿血。腹中 痛。(出聖惠方) 黃連(半兩去鬚微炒) 赤石脂(一兩) 當歸(半兩銼微炒) 乾薑(一分炮) 赤芍藥(半兩) 黃芩(半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粳米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 計 時候

竹茹飲子(出聖惠方)治傷寒下痢膿血。

竹茹(半兩) 子芩(半兩) 川升麻(半兩聖濟作一兩半) 木通(銼半兩聖濟作三分) 赤芍藥(半兩) 黑木耳(一兩微炒聖濟作一兩半) 上細銼。和勻。每服半兩。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黃汁半合。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聖濟方。每服三錢。水一盞。煎 六分。入生地黃汁一合。攪勻。食前溫服。名竹茹湯。治傷寒後下血。

治傷寒熱毒下痢膿血。腰臍下疼痛。(出聖惠方)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龍骨(一兩) 當歸(一兩銼微炒) 黃芩(半兩) 牛黃(一 分細研) 麝香(一分細研)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計時候。

地榆散 治傷寒熱毒下痢膿血。或如赤小豆汁。腹痛煩悶。

地榆(三分銼)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柏葉(三分炙微黃) 黃柏(三分微炙銼) 黃芩(三分) 龍骨(一兩) 赤石脂(一兩) 赤地利(一兩) 阿膠(三分搗碎炒令黃燥) 犀 角屑(一分)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計時候。

黃連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熱毒下痢膿血。腹痛。

黃連(去鬚微炒) 當歸(銼微炒)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芩 赤芍藥(各四分) 地榆(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黃)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計時候。

茜根散(出聖惠方)治傷寒熱毒下膿血痢。及腹痛壯熱。

茜根(一兩) 龍骨(一兩半)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犀角屑(一兩) 黃柏(半兩微炙銼) 黃芩(三分) 赤地利(一兩) 赤鼠尾花(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 計時候。

治傷寒熱毒入胃。下痢膿血方。(出聖惠方) 龍骨(二兩) 黃連(一兩半) 木香(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 計時候。

赤石脂散(出聖惠方)治傷寒腹痛。下痢膿血。日夜不歇。

赤石脂(半兩) 乾薑(一分炮裂銼) 濃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訶黎勒皮(半兩炒微黃)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不計時候。聖濟方。食前。米飲調下。 日 三服

烏梅丸(出聖惠方)治傷寒下痢腹痛。

烏梅肉(三分微炒) 黃連(三分去鬚微炒) 當歸(三分銼微炒) 訶黎勒皮(三分 炒微黃) 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燥) 乾薑(一分炮裂銼)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丸。 粥飲送下。不計時候。聖濟方。每服食前。米飲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治傷寒後。溫熱不 除。下痢膿血。晝夜無度。

香連散 治傷寒後。下痢膿血疼痛。

木香(半兩) 黃連(去鬚一兩) 青橘皮(去白焙半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 米飲調 下。不拘時候服。

黃連湯(出活人書方)治傷寒熱病瘥後。下痢膿血不止。

黃連(去鬚炒一兩) 黃芩(去黑心三分) 梔子仁(一分) 阿膠(炙令燥半兩)
上粗搗 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之。

黃 湯 治傷寒後下痢。赤多白少。所注澀痛。宜服之。

黃 (一兩) 枳殼(去瓤麩炒) 大腹皮(各半兩) 黃連(去鬚三分) 白茯苓(去 黑心) 芍藥(各一兩) 甘草(炙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 食前溫服。

治傷寒後。下痢膿血方。

龍骨(二兩) 黃連(去鬚炒一兩)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食前。米飲調下。日三 夜一。

黃連丸 治傷寒熱病後。熱毒下痢膿血。

黃連(去鬚炒三分) 烏梅肉(炒二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少入蠟。和搗五百杵。 丸如 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加至三十丸。

赤石脂湯(出肘後方)治傷寒下痢膿血。腹痛不止。

赤石脂(一兩) 乾薑(炮) 附子(炮裂去皮臍) 當歸(切焙各半兩) 芍藥(一兩)
上銼 如麻豆。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一方無附子。

木瓜湯 治傷寒後下痢膿血。時複憎寒。

乾木瓜(焙) 白朮 白芷(各一兩) 黃連(去鬚兩半) 附子(炮裂去皮臍) 石膏(碎研) 赤石脂 桑根白皮(各二兩) 桂(去粗皮) 芎 (各一兩) 當歸(一兩半) 白豆蔻 (去皮一 分) 芍藥(三分) 黃芩(去黑心半兩) 龍骨(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以水一盞 半。入 生薑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白芷黃連湯 治傷寒後下痢膿血。食物不得。氣脹腹滿。

白芷(去粗皮一兩) 黃連(去鬚一兩) 天雄(去粗皮臍炮裂一兩半) 地榆(一兩) 桂 (去粗皮一兩) 當歸(銼焙一兩半)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一兩半) 黃耆(細銼一兩) 赤 石脂 (一兩半) 白朮(一兩) 訶黎勒皮(煨一兩半) 乾薑(炮半兩) 黃芩(去黑心半兩) 芎 (一兩半) 吳茱萸(洗焙炒半兩) 龍骨(一兩半)
上銼如麻豆。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腹溫服。日三。

柏皮湯(出活人書方)治傷寒下痢。亦治熱入血室。

柏皮(三兩) 黃芩(二兩) 黃連(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 服。腹痛。加山梔子。小便不利。加赤茯苓、阿膠煎。

治傷寒熱毒下血(出肘後方) 用羚羊角末。服之即瘥。又療疝氣。

黃芩湯(出楊氏家藏方)治傷寒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

黃芩(三分) 芍藥 甘草(各半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紫參湯(出金匱方)治下痢肺痛。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上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納甘草。煮取一升半。 分 溫三服。

訶黎勒散(出金匱方)治氣痢。

上用訶黎勒十枚。煨為散。粥飲和。頓服。

七宣丸(出濟生拔萃方)治傷寒汗下後。裡急後重下痢者。

大黃(一兩) 桃仁(十二個去皮尖) 木香(五錢) 檳榔(五錢) 訶子皮(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服五十丸。溫水下。

承氣湯(出千金方)治下血。

枳實(五枚) 芒硝(半升)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去滓。適寒溫。分三服。如人行五裡進一服。取下利為度。若不得利。盡服之。


傷寒自利(附論)

夫傷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經攻下。自然溏瀉者是也。自利多種。須知冷熱虛 實。消息投湯。無致失差。雜病自利。多責為寒。傷寒下利。多由協熱。其與雜病有以異也。 表邪傳裡。裡虛協熱則利。不應下而便攻之。內虛協熱遂利。是皆協熱也。又合病家。皆作 自利。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太陽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黃芩湯主之。 陽明與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氣湯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攻裡。一者和解。所以 不同者。蓋六經以太陽、陽明為表。少陽、太陰為在半表半裡。少陰、厥陰為在裡。太陽、 陽明合病。為在表者也。雖曰下利。必發散經中邪氣而後已。故與葛根湯以汗之。太陽與少 陽合病。為在半表半裡者也。雖曰下利。必和解表裡之邪而後已。故與黃芩湯以散之。陽明 與少陽合病。為少陽邪氣入腑者也。雖曰下利。必逐去胃中之實而後已。故與承氣湯以下之。 是三者異也。下利家。何以明其寒熱耶。且自利不渴。屬太陰。以其臟寒故也。下利欲飲水 者。以有熱也。故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此為有熱自利。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具。此為 有寒。惡寒脈微。自利清谷。此為有寒發熱。後重。泄色黃赤。此為有熱。皆可理其寒熱也。 凡腹中痛。轉氣。下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自利家。身涼脈小為順。身熱脈大為逆。少陰 病。脈緊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為欲解。下利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 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是知下利脈大為逆。而脈小為順也。自利宜若可溫。理中白 通諸四逆輩。皆溫臟止利之劑。又有腸胃有積結。與下焦客邪。皆溫劑不能止之。必也或攻 泄之。或分利之而後已。經曰: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宜赤石脂禹余糧湯。複不止。 當利其小便。是泄在下焦。滲泄而聚利者也。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 乾燥與下利。三部皆平。按之心下硬。或脈沉而滑。或不欲食而譫語。或瘥後至年月日複發。 此數者。皆腸胃有積結。而必須攻泄者也。內經有曰。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 結伏須除。以寒下之。結散利之。大寒凝內。久利泄溏。愈而複發。綿歷歲年。以熱下之。 寒去利自止。通因通用。下利雖有表証。又不可發汗。以下利為邪氣內攻。走津液而胃虛 也。故經曰:下利不可攻表。其汗出必脹滿者是矣。大抵下利。脫氣至急。五奪之中。此為 甚者。其或邪盛正虛。邪擁正氣下脫。多下利而死。何以言之。經曰:下利日十余行。脈反 實者死。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直視譫語。下利者死。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 溫。脈不還死。少陰病自利。複煩躁。不得臥寐者死。此數者。皆邪擁正氣下脫而死者也。 金匱要略曰。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下不禁。嗚呼。疾成而後藥。 雖神醫不可為已。氣既脫矣。孰能治之。

白朮丸 趺陽脈沉而緩。沉則胃氣強。緩則大便頻。沉緩相搏。小便難。其胃為約。

白朮 乾薑 茯苓(各二兩) 上蜜丸如桐子大。白飲服二十丸。以效為度。

訶黎勒飲 治傷寒後氣不和。自利無度。

訶黎勒皮(四枚二生二煨) 草豆蔻(四棵二生二煨去皮) 上粗搗篩。每服二錢。以 漿水 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燥腸丸(出濟生拔萃方)治傷寒汗下後。大小便自利。腸中痛者。

附子(一個炮) 龍骨(半兩) 乾薑(一兩) 吳茱萸(半兩) 米穀(半兩) 訶黎勒皮(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利止勿服。

參附湯(出如宜方)治自利。上炎煩躁。坐臥不安。脈遲。

人參(半兩) 附子(製一兩)
上 咀。分作三服。薑十片。煎。食前溫服。又宜既 濟方。

四逆湯(出易簡方)治陰証傷寒自利不渴。嘔噦不止。或吐利俱作。小便或澀或利。脈微欲絕。腹痛脹滿。手足厥冷。或咳或悸。內寒外熱。下利清谷。四肢沉重。或汗出厥逆者。或汗出熱不去者。並宜服之。及治一切虛冷厥。理中湯方中。亦互言之。或傷寒病在表。醫誤下之。致下利不止。雖覺頭疼體痛。發熱惡寒。四肢拘急。表証悉俱。未可攻表。宜先服此藥。以助陽救裡。次服桂枝湯。以解表証。

甘草(一兩) 乾薑(一兩半) 熟附子(三分)
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 至六分 服。服此藥利止而亡血者。加人參半兩。面赤者。每服加蔥白一莖。腹痛者。加芍藥一兩。 嘔者。加生薑一兩。咽痛者。加桔梗半兩。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一兩。霍亂吐瀉之後。最宜 服之。陰証傷寒。或無汗。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昏不知人。未嘗服四逆湯者。 先與附子散三分。用附子、官桂、當歸、白朮各半兩。半夏、乾薑各一分。加蔥白煎服。被 覆取汗。


傷寒大便不通(附論)

夫傷寒陽脈微。而汗出少。為不及。自和。汗出多。為太過。陽明脈實。因發其汗。汗 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則陽氣絕於裡。絕於裡。則津液竭。致熱結在內。故大便牢而不通 也。 傷寒大便不通者。胃府實也。蓋因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亡其津液。胃中 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此陽明証也。當下之。然有陽明証不可下者。當 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為小便數少。津液當還 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如此則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証。其不可下明矣。大凡胃中有燥糞。 法當以湯水和之。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所謂結燥。下之無害。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硬 後必溏。不可下。下之。則脹滿不能食也。經云:溲數。則大便難也。脾約丸。

大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未解。煩躁口乾。腹中有結燥不通。

川大黃(二兩銼微炒)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川芒硝(二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濃朴(二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 計

治傷寒五六日。熱結在內。大便不通方。(出聖惠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牛蒡子(一兩微炒)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散。 每服 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利為度。

柴胡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四五日。壯熱頭痛。大便不通。

柴胡(去苗) 茵陳 木通(銼) 黃芩 土瓜根 白蘚皮 川朴硝(以上各一兩) 梔子仁(三分)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一(半)分,煎至五

石膏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五六日。壯熱頭痛。大便不通。小便血色。

石膏(一兩) 赤芍藥(三分)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川升麻(三分) 甘草(一 分炙微赤銼) 柴胡(一兩去苗) 木通(一兩銼) 黃芩(三分) 川朴硝(一兩) 上為散。 每服五錢。 以水

檳榔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大便不通。小便赤澀。

檳榔(一兩) 榆白皮(一兩銼) 桂心(半兩) 滑石(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一(半)分。煎至五分。去滓。 不

大腹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六七日。大腸壅結不通。腹脅脹滿。不下飲食。

大腹皮(半兩銼碎) 枳殼(一分麩炒令微黃去瓤) 赤茯苓(三分) 赤芍藥(三分) 桑根 白皮(三分銼) 牽牛子(一兩微炒)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 微炒) 百合(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服。以得利為度。

黃芩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八九日。大便不通。心神悶亂。

黃芩(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大腹皮(一兩銼) 郁 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 羚羊角屑(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利為度。

桑白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氣喘。

桑白皮(一兩銼) 大腹皮(半兩銼)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二兩銼 碎微炒) 川芒硝(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利為度。

川大黃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大便不通。心腹滿悶。煩熱喘促。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芒硝 赤芍藥 桑白皮(銼) 大麻仁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防 葵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以上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 不

大黃丸(出聖惠方)治傷寒大便秘澀。是內有積熱所為。診其脈兩手寸口悉洪大而數。是其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麻仁(各一兩 二錢) 檳榔 木通(銼以上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 溫 湯下三十丸。

牽牛丸 治傷寒後風氣壅滯。胸膈聚痰。大便不通。

牽牛子(一半生一半炒二兩) 半夏(湯洗七次炒乾) 木通(銼各一兩) 桑根白皮 (銼三分) 青橘皮(去白銼炒半兩) 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 十丸。空心。生薑湯下。臨臥再服。

治陽明病潮熱。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攻之必腹脹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之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

大黃(酒浸四兩) 濃朴(去粗皮炙二兩) 枳實(三枚麩炒) 上細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當更衣。不爾者。再服。更衣者勿複服。若不轉失 氣者。慎不可攻也。

濃朴湯 治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壯熱頭疼。譫語。腸中有結燥。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一兩) 柴胡(去苗) 大黃(銼炒各一兩半) 朴硝(二兩) 枳殼(去 瓤麩炒三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入生薑棗大。拍碎。煎至七分。去滓。 空心溫服。良久再服。以通為度。未通再服。

濃朴半夏湯 治傷寒大便不通。嘔。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 半夏(湯洗七次焙各一兩) 大黃(銼二兩) 枳殼(去 瓤麩炒 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生薑棗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如人

桑白皮湯 治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氣喘。

桑根白皮(銼一兩) 大腹皮(銼半兩) 枳殼(去瓤麩炒) 大黃(銼炒各二兩)
上粗搗 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如人行五裡 再服。

桑白皮湯 治傷寒五六日。大便不通。氣喘。

桑根白皮(銼一兩) 大腹皮(銼半兩) 枳殼(去瓤麩炒) 大黃(銼炒各二兩)
上粗搗 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入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下朴硝末半錢。空心溫服。未通再服。以通為度。

柴胡黃芩湯 治傷寒熱氣未解。惡寒。頭痛壯熱。四五日大便不通。

柴胡(去苗) 黃芩(去黑心) 土瓜根 白蘚皮 木香 茵陳蒿(各一兩一分) 山 梔子仁(三分) 大黃(細銼醋炒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 下朴硝

檳榔散(出永類鈐方)治傷寒伏熱在腸胃。大便不通。

檳榔(銼二兩) 木香 枳殼(去瓤麩炒)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一兩) 白朮 大 戟(銼 炒各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 乾薑(炮各三分) 上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煎生薑 湯調 下。不拘時候。

麻仁丸(一名脾約丸)治傷寒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則大便 麻子仁(半升) 芍藥(二兩) 濃朴(二寸半去粗皮薑汁炙透) 大黃(四兩) 枳實(麩炒 一兩三分)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二合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 飲 下。未知漸加。以知為度。日三。利後服糜粥將理。

郁李仁散 治傷寒大便不通。

郁李仁(去皮尖炒研) 檳榔(銼各二兩) 芎 (一兩半) 木香(五錢) 上搗羅 四味為細 散。入二味研者。和勻。每服三錢。食前。溫湯調下。以通為度。

麻仁湯 治傷寒大便五六日不通。

麻子仁 黃芩(去黑心) 甘草(炙銼) 梔子仁(各半兩) 大黃(銼炒一兩)
上粗搗篩。 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下朴硝末半錢。溫服。如人行五裡再服。

蜜膽導方 治傷寒後大便秘澀。服藥不通。

白蜜(三合) 豬膽(一枚) 膩粉(半分)
上先煉蜜二十沸。次下豬膽汁。慢火煎 成膏。 入膩粉相和。為丸如棗子核。以薄綿裹。納下部中。未通再用。

治傷寒後大便不通。並吃轉瀉藥後。腹脅轉脹。不通利方。

上以鹽半斤。熬令色變。用醋漿水二斗。煎五七沸。下鹽攪勻。瀉入盆中。看冷暖得所。 令病患盆中坐。淋浴少腹。須臾便通。

胃約湯 治傷寒腹滿喘。不大便。下重。其人虛者。

枳殼(一兩) 紫蘇(一兩) 橘皮(一兩) 甘草 生薑(各五錢) 上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半。去滓。溫服五合。

濡腸丸 治少陰病。無熱寒強。大便累日不通者。

威靈仙 黑牽牛(各等分) 上搗篩。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三十粒。白飲下。瘥。 婦 不大便甚。宜用此方。屢試屢驗。

承氣丸(出肘後方)治十余日不大便者。

大黃 杏仁(各二兩) 枳實(一兩) 芒硝(一兩) 上搗蜜為丸。如彈子大丸。白 湯六七 合。服之。未通更服。

神聖自利膏(出德生堂)治傷寒及諸証大便閉。結連不通。腹肚脹滿疼痛。病者體虛。不欲 黃連(二兩碾末) 巴豆(半兩帶殼與黃連和勻)
上為細末。作三次用。蔥白自然涎 汁調 成膏。數貼臍上高半寸濃。不時大便自利。如不通。再上。行即止。

薑兌法 治胃中有燥糞。令人錯語。正熱盛。亦令人錯語。若秘而錯語者。宜服承氣湯。通利而錯語者。宜服下四物黃連除熱湯。承氣湯。舊用芒硝。余以有毒。故去之。用之數年。安穩得下。良。既服湯。亦應外用生薑兌。讀作銳。下同。使必去燥糞。若服湯兼兌而不得下者。可依本方。

上以芒硝一兩。削生薑如小指長二寸。研塗之。納下部中。立通。


傷寒小便不通(附論)

夫傷寒小便不通者。或因發汗過多。津液虛少。胃中乾燥。或小腸有伏熱。氣道不宣。 皆令小便不通也。方論云:胃中乾。則無小便。慎不可利。蓋言汗後亡津液也。若下焦有熱。 而小便不利。又當隨証利之。 (活人歌括曰。傷寒汗下亡津液。故使胃中乾燥極。法主小便多不通。醫家反利多為逆。 熱在下焦便喜飲。小便又卻不通時。脈浮自屬五苓散。脈沉豬苓亦頗宜。 小便難小腸干竭。胃乾空多汗。陽明並戒通引飲。濕黃須要別澀難。虛熱客胞中。汗下 後亡津液。胃中乾燥。故小便不利。醫見不利。往往利之。誤矣。若得小便利者。病不自愈。 但 熱在下焦。小便不利。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散。表不解。心下有水。發熱而咳。 小腹滿。小便不利。小青龍去麻黃。加茯苓也。翕翕發汗。頭頂心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 加茯苓白朮湯。嘔而發熱。胸脅滿。心下怔忡。小便不利。小柴胡去黃芩。加茯苓湯。少陰 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散。汗自外泄。津液中干。小便所以不通也。或陰虛而陽湊之。小 腸伏熱。亦令旋熱赤黃。數且難已。素問曰:陽入陰分。則膀胱熱而小便難。其謂是乎。多 汗者。以利小便為戒。伏熱者。以涼劑行之。若夫中濕發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傷寒有所不利者行之。取其滲泄也。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此利水道滲泄之 義也。小便難而黃者。陰虛為陽所湊。中有熱也。故小便難而黃。萬全木通散。小便難者。 太陽病。汗後漏不止。惡風。四肢拘急。難以屈伸。小便難也。桂枝加附子湯。陽明中風。 脈弦浮大。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鼻乾。不得汗。嗜臥。身黃。小便難。潮熱而噦者。小 柴胡加茯苓湯。又云:膀胱與腎虛。客熱從虛由此入。虛則令人數。小便熱。則小便行道澀。 趺陽澀與浮相搏。澀主腎虛便溺數。浮為胃實大便硬。太陽病自汗。四肢拘急。難以屈伸。 心煩。微惡寒。腳攣急。若小便數者。切不可行桂枝也。宜於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太 陽病吐下後。小便數。大便硬燥者。小承氣湯利之類。傷寒自汗。脈浮。小便數而胃不和。 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尿血証。治論用延胡索散。)

赤茯苓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小便不通。臍腹妨悶。心神煩躁。

赤茯苓 赤芍藥 木通(銼) 黃芩 川芒硝 瞿麥(以上各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 錢。 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通為度。

木通散(出活人書方)治傷寒後下焦熱。小便不通三兩日。

木通 赤茯苓 車前葉 滑石(以上各二兩) 瞿麥(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 水一 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為度。

雞蘇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下焦氣滯。小便不通。

雞蘇(一兩聖惠方作一握) 木通(銼一兩) 石韋(一兩) 滑石(一兩搗碎) 生 乾地黃 (一兩聖惠方作二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一兩) 葵子(半兩聖惠方作一兩)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聖濟方。治 傷寒小腹急痛。小便不利。煎至八分。食前服。

瞿麥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小便不通。尿血澀痛。

瞿麥 車前子(各三分) 木通(一兩銼) 梔子仁(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黃芩 (一兩) 川升麻(一兩) 牽牛子(三分微炒) 滑石(半兩) 川朴硝(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蔥白二莖。燈心半束。煎至六分。去滓。不計 時候。溫服。以通利為度。

又方(出聖惠方) 瞿麥(二兩) 甘草(二兩炙微赤銼) 滑石(四兩) 葵子(二兩) 石韋(二兩去 毛) 生乾 地黃(一兩)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得 通 為度。

桑根白皮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小便赤澀不通。

桑根白皮(一兩銼) 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三分) 葵子(一兩) 滑石(二兩半) 川 芒硝(二兩) 黃芩(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滑石散(出肘後方)治傷寒小便不利。

滑石(二兩聖濟方作二錢)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聖濟方用半合)
上為細散。 每服 不計時候。溫水調下二錢。頻服。以通利為度。聖濟方。先將葶藶。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入滑石末調。食前頓服。

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出聖惠方)
上以石燕子一對。於火內燒令通紅。入醋中淬。如是七遍。搗羅為末。不計時候。蔥白 湯調半錢。得通為度。

茯苓木通湯 治傷寒後下焦熱。小便不通。

赤茯苓(去黑皮) 木通(銼) 車前子葉 滑石(各二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 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豬苓湯(出金匱方)治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

豬苓(去黑皮) 赤茯苓(去黑皮) 澤瀉 滑石(碎各等分)
上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阿膠末一錢。溫服。日三。

瞿麥湯 治傷寒後小便赤澀。

瞿麥(一兩用穗) 甘草(炙銼) 冬葵子 滑石(各三兩) 石韋(一兩去毛)
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車前子湯 治傷寒小便不通。腹脹。

上以車前子三兩。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滑石湯 治傷寒小腸有伏熱。狀如熱淋澀痛。

滑石(碎) 冬葵子 榆白皮(銼各等分) 上粗搗篩。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 分。去滓。食前溫服。

葵子湯 治傷寒小便赤澀不通。

冬葵子 滑石(各二兩) 朴硝 赤茯苓(去黑皮) 木通(銼各一兩) 茅根(銼) 石 葦 (去毛各一兩半)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血余散 治傷寒小腸不通。便如血淋。

亂發灰(二錢匕) 大麻根(切一兩)
上先將麻根。以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下 亂發 灰。攪勻。食前溫服。

桑白皮湯 治傷寒小便赤澀似淋。膀胱風熱。

桑根白皮(銼) 冬葵子 滑石(各一兩) 甘草(炙銼半兩) 朴硝(一兩半) 青 橘皮(去 白切炒一分)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蔥白五寸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枳殼湯 治傷寒後小便不通。臍腹痛。氣脹攻上喘促。

枳殼(去瓤麩炒) 滑石 大腹皮(銼各半兩) 甘草(炙銼) 青橘皮(去白切焙) 結 石根 紫蘇莖葉 朴硝 麥門冬(去心焙) 冬葵子(各二分) 前胡(去蘆頭) 赤芍藥(各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三寸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竹茹湯 治傷寒小便出血。

青竹茹 木通(銼各一兩) 甘草(炙銼一分) 連翹 蘆根(銼) 蒲黃(各半兩)
上粗搗 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燈心少許。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四逆加茯苓散 治傷寒少陰証。小便不利。

甘草(炙) 枳實(去瓤麩炒) 柴胡(去苗各一兩) 芍藥(一兩) 赤茯苓(去黑 皮半兩) 上搗羅為細散。每服二錢。以米飲調下。日三。

滑石湯 治傷寒時行小腹脹滿。小便不通。

滑石(二兩) 葶藶(微炒) 防己(各一兩) 木香(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三合。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茯苓湯 治傷寒發汗後。腹下氣滿。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黑皮二兩) 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一兩)
上 咀如麻豆。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入大棗二枚擘。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日三。

木通湯 治傷寒小腹滿。小便不利。心下痛引脅者。

木通 木豬苓(各二兩) 瞿麥 滑石 甘草(炙) 芍藥(各一兩) 上以水七升。 煮取二 升。去滓。溫服一升。

琥珀飲 治太陽病。熱結下焦。小便不利。或便血赤黃雜出疼痛。

琥珀 芒硝 甘草(各一兩) 滑石(三兩) 上搗篩。以一匙沸湯和服。小便少頃便 通快。

療傷寒熱盛。小便不利方。兼療天行。

上搗生蔥。敷臍下橫紋中。燥易之。

芍藥乾薑湯 治傷寒汗後。腹中時痛。小便清者。

芍藥 白朮 乾薑 桂枝(各半兩)
上銼細。每服五錢。生薑同煎。


傷寒下部瘡(附論)

夫傷寒後 瘡者。因腹中有熱。其人食少。胃中空虛。三蟲須食。或食五臟。或食下部。 隱僻有瘡。故名 瘡。其候齒無色。舌上盡白。四肢沉重。惚惚喜眠。甚則唇裡有瘡。其瘡 在上唇裡。如米粟。心內懊 痛者。此蟲食五臟之証也。若下唇裡有瘡。其人喜眠者。此蟲 食下部之証。若肛爛見五臟者死。又云:夫慝病。與百合狐惑濕氣鬼氣皆相類。宜精察節氣。 其

桃仁散 治傷寒 蟲蝕下部。躁悶癢痛不已。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槐子(微炒) 熟艾(微炒各二兩) 黃連(一兩 去鬚微 炒) 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雄黃散 治傷寒 下部生瘡。蝕肛門疼痛。

雄黃(一兩細研 聖濟方作一分醋煮研) 青葙子(一兩半) 黃連(一兩半去鬚) 苦 參 (一兩半銼) 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 食前。 又將散子綿裹如杏仁大。納於下部中。良。聖濟方。再同研勻。每服一錢匕。若 在下部。 以綿

麝香散 治傷寒 心中懊 。下部有瘡疼痛。

麝香(一分研細) 雄黃(一分細研) 朱砂(一分細研) 羚羊角屑(一分) 青葙 子(二分) 黃連(一分去鬚) 貝齒(一分) 川升麻(一分) 桃仁(一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 細散。每服二錢。煎大麥飲調下。食前。

青葙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初有 。下部生瘡疼痛。

青葙子(一兩) 蘆(二兩) 野狼牙(一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扁竹 (一兩)
上為細散。每服粥飲調下。食前。

阿膠散(出聖惠方)治傷寒下唇內生瘡。蟲蝕下部疼痛。或時泄痢。

阿膠(二分搗碎炒令黃燥) 黃柏(半兩微炒炙銼) 當歸(半兩銼微炒) 檳榔(半兩) 木香(半兩) 龍骨(半兩) 槐子(一兩微炒)
上為細散。每服二錢。煎黃 湯調下。食 前。

楝根皮丸(出聖惠方)治傷寒 蝕下部。腹中 痛。

東引苦根楝白皮(一兩銼) 野狼牙(一兩) 白礬灰(一分) 豬膽(三枚取汁用酒三 合相和 重湯煮如膏)
上為細末。用豬膽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桃枝湯下。食前。

藜蘆丸(出聖惠方)治傷寒下部生 瘡。時久不瘥。

藜蘆(半兩去蘆頭) 桂心(一兩) 巴豆(一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附子(一兩 炮去皮 臍)
上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粥飲送下。食前。

槐子仁丸(出聖惠方)治傷寒下部 瘡。痛癢不止。

槐子仁(一兩微炒) 苦參(一兩銼) 熊膽(半兩) 木香(一兩) 干漆(三分搗 碎炒令煙 出) 檳榔(一兩) 桃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 大。 每服二十丸。荊芥湯下。食前。

治傷寒 病唾血。上唇內有瘡如粟。心中痛悶。此蟲在上蝕其五臟。若下唇內生瘡。其人喜 上以雞子一枚。小頭敲破。出白。和熟漆半合。攪和令勻。空腹吞之。食頃。或半日。 或下蟲。或吐蟲盡。則熱除病愈。若不治。即殺人。

又方(出聖惠方) 用豬膽二枚取汁。以醋一中盞。入膽汁相和。煎三五沸。放溫。空腹服之一合。蟲則自 死。聖濟方。用膽一具。

治傷寒下部生 瘡方(出聖惠方) 地龍(一兩去土微炒) 野狼牙(二兩) 上細銼。和勻。每服二字。水一大盞。煎至五 分。去滓。食前溫服。

又方 上以蛇莓草。搗絞取汁。每於食前溫服一小盞。

又方(出聖惠方)
上以烏梅肉二兩。炒令燥。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以石榴根皮湯下。 食

又方(出聖惠方)
上以梓樹皮三兩。細銼。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空心。分溫三服。

治傷寒下部 瘡。蟲蝕肛爛方。(出聖惠方) 熟艾(彈子大) 雄黃末(半錢) 上相和作炷燒。用竹筒引煙熏下部中。

桃仁湯(出永類鈐方)治傷寒後 瘡。黃連犀角湯

(出活人書方)治傷寒及諸病後。瘡出下部。

黃連(去鬚微炒半兩) 烏梅(七枚去核焙) 犀角(鎊一兩無升麻代) 木香(四錢) 上粗 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羚羊角散 治傷寒後心中煩躁。唇口生瘡。蟲食下部。

羚羊角(鎊三分) 龍膽(半兩) 黃耆 (銼三分) 升麻(半兩) 玄參 柴胡(去苗各三分) 上搗羅為散。每服二錢。煎槐子湯調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麝香散 治傷寒後 瘡。

麝香(研) 雄黃(醋煮研) 丹砂(研各一分) 羚羊角(鎊) 犀角(鎊) 黃連 (去鬚微炒) 青葙子 升麻 貝齒( 研各半兩) 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三分) 上搗研為散。再 同研 勻。每服二錢。以食後煎麥仁粥飲調服。又以綿裹半棗大。納下部中。良久去之。

苦參湯 治傷寒後 瘡。

苦參(一兩) 槐白皮(銼二兩) 熊膽(半兩研) 上除熊膽外。粗搗篩。每服五錢。 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熊膽末半錢。攪勻。空心溫服。下部有瘡者。更灌下部。

桃皮湯 治傷寒後 蟲食下部。

桃皮(銼) 槐子 榧實(各一兩) 石榴根(銼半兩) 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棗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犀角湯 治傷寒後唇口生瘡。心中懊 。蟲食下部。時或下痢。

犀角(鎊) 龍骨(各一兩) 木香(三分) 阿膠(炙令燥一兩) 升麻(半兩) 桃 仁(湯浸 去皮尖雙仁一兩) 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晚再服。

治傷寒天行。下部 瘡。

烏梅(去核搗爛半兩) 獨頭蒜(一頭搗爛) 屋塵(三合) 一一處。入苦酒一升。 和勻。 於銅器中煎。候可丸。丸如棗核大。納下部中。 若病患齒齦無色。舌上白者。或喜眠。憒憒不知痛癢處。或下痢。宜急療下部。不曉此 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瘡。 蝕其肛門。爛見五臟死也。療之方。(出肘後方) 上 用

桃仁苦酒湯(出肘後方)治証同前。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及雙仁) 苦酒(二升) 鹽(一合) 上煮取六合。去滓。盡服之。

龍骨湯(出肘後方)治傷寒已七八日。至十余日。煩渴熱盛。而三焦有瘡 者。多下痢。或張口吐舌呵吁。目爛。口鼻生瘡。吟語不識人。宜服此湯。除熱毒。止痢。神方。

上以龍骨半斤。碎。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沉之井底令冷。服五合。余漸漸進之。恣意 取飲。尤宜老少。無味。殆如飲水未斷。

懊 散(出聖惠方)治傷寒心中懊 。下痢。穀道中爛傷。當服懊 散。以 藥納穀道中 蘆(十分聖濟方用二) 干漆(二分聖濟方搗碎炒令煙出半兩) 蓄(二分聖濟方 干者 用半兩) 上各異搗篩。粉粥飲服一錢。先食。日再服。聖濟方。治傷寒心中悶。下痢。下 部生 瘡爛傷。每服二錢。粥飲調下。食前服。

療傷寒兼 瘡。其候口唇皆生瘡。唾血。唇內有瘡如粟者。則心中懊 痛。如此。則此蟲在上。乃蝕五臟。若下唇內生瘡。其人喜眠者。此蟲在下。蝕下部方。(出肘 後 方) 上取雞子一枚。扣頭出白。與漆一合。熱和令調。如漆還納穀中。仰吞之。食頃。或半 日。或下蟲。或吐蟲。劇者再服。乃盡熱除病愈。凡得熱病。腹內熱食少。三蟲行作求食。 蝕人五臟及下部。人不能知。可服此藥。不爾 蟲殺人。

有病 下不止者(出肘後方) 烏頭(二兩) 女薑 雲實(各一兩) 桂(二分) 上蜜丸如梧桐子大。水服五丸。 一日三 服。

一方(出肘後方)治下部卒痛如鳥啄。

赤小豆 大豆(各一升) 上合搗。兩囊貯。蒸之令熟。更互坐。即愈。

療 蟲蝕下部方

上以泥作罌。以竹筒如指。所橫穿罌肚。筒一頭納下孔中。納如雞子艾。燒之。就罌口 吹之。常令艾燒。強人可益艾。甚良。

一方 治病患齒無色。舌上白。或喜睡。不知痛癢處。或下利者。急治下部。不曉此者。但攻其上。不以為意。下部生蟲蝕其肛爛。見五臟便死。

用艾葉。於管中熏下部。令煙入。更入少雄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