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病源流

人身之有面,猶室之有大門,人未入室,先見大門,人相對,先見其面。惟先見大門,故即其門之景象,可以知其家之貴賤貧富。惟先見面,故即其面之形色,可以知其病之虛實淺深。其理一也。何言之?面部地分,分隸五臟。額為天庭,屬心。頦為地閣,屬腎。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居面中,屬脾。故察其色,可以辨其病之所在,此分隸而不可易者也。然而五色又可獨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兩目內,又精明穴,就其穴而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可以參互決死生之變。又天中、天庭、司空、印堂、額角、方廣,皆命門部位,可以占病之吉兇,此於分隸不易之外,又可相參而得者也。總之,面為諸陽之會,非他處可比。

《靈樞》曰: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至足,竊考銅人圖:手太陽之脈,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手少陽之脈,從缺盆上耳上角以屈下頰至;手陽明之脈,從缺盆上頸貫頰交人中,上挾鼻孔。皆從下而上走於面。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上額交巔上;足少陽之脈,起於目內,上抵頭角;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入齒,挾口環唇,倚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皆從面而下走至足。此手足六陽之俱會於面也。若諸陰脈,則皆至頸項,無一上於面者,故人面獨耐寒熱。

《素間》曰:人之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其精氣上走於目而為睛,其別氣走於耳而為聽,其宗氣上出於鼻而為臭,其濁氣出於胃走唇口而為味,其氣之津液皆上燻於面,而皮又厚,其肉堅,故大熱大寒,不能勝之。此面所以為諸陽之會,而非他部之可比也。然六陽之經,雖皆至面,而手三陽則皆自下而上,面止為其經歷之處。即足太陽少陽,亦皆起於目,而非居中以為主。獨足陽明胃起於鼻,則既有居中馭外之勢,而頞、而齒、而口、而唇、而頰、而耳,凡面部所有之處,其脈俱有以維絡之,故面病專屬於胃。如或風熱乘之,則令人面腫,或面鼻色紫,或風刺癮疹,或面熱,或面寒,一皆胃之為病也。說B面熱因於胃家鬱熱,或飲食不節以致胃病,漸至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濕火上行,獨燎其面(宜升麻黃連湯)。面寒因胃中有寒濕,或胃氣虛,故皆不能耐寒(宜升麻附子湯)。面腫為胃風症,必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冷汗,或麻木,牙關緊急,口不得開,目內蠕動,頞與頰車常如糊弸牢,觸則痛,脈右關弦而緩,帶浮(宜升麻胃風湯、犀角升麻湯),皆由陽明經絡,受風熱毒氣,故若此也。而亦有腎風症者,面龐浮腫疼痛,其色黑,多汗惡風,或兼手熱,口乾苦渴,小便黃,目下腫如臥蠶,腹中鳴,身重難行,少氣時熱,熱時從胸背上至頭,此病雖由於腎虛,然亦腫於面,與胃風症同治(宜升麻胃風湯加腎家引經藥)。又有面戴陽症,一因浮火所衝,一因陽氣怫鬱於表,一因下虛。其因下虛者,面雖赤而不紅活,忌用涼藥,恐氣消而成大病。其因陽氣怫鬱者,當發表,不可攻裡,火鬱則發之是也,瘡瘍亦然。仲景言傷寒少陰症,面戴陽,由下虛之故,宜通脈四逆湯加蔥白九莖。用蔥白者,通陽氣也。腮腫亦名痄腮,因風熱乘胃,或膏粱久積而作,甚有出膿血者(宜外用醋調石灰敷之,內服加味消毒飲)。小兒胎毒攻腮發腫,尤可畏(宜大連翹飲)。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乃火熱所滯也(宜擦面神丹)。婦人頰瘡,甚或每年頻發,亦屬惡症(宜甘家秘方),至於風刺、粉刺、痤痱、酒、肺風瘡、熱毒瘡癤、鼻臉赤紫黑黶斑子、皮膚癢等症,或由風客皮毛,或由痰漬臟腑,或由上焦火毒,或由脾肺風濕搏熱,皆面上雜病也,治之俱當以陽明為主(俱宜柏連散、清上防風湯、玉容散、連翹散、紅玉散)。然則面之為部,雖不盈尺。而所生病,不且煩多也哉。

[面見五色]

《靈樞》曰:足厥陰之脈病,面塵脫色。足少陽之脈病,面微塵。手厥陰之脈病,面赤。足少陰之脈病,面黑如炭色。足陽明之脈病,面黑。

又曰:太陽病終者,面色白,絕汗出。少陰病終者,面黑,齒長而垢。太陰病終者,面黑,皮毛焦。

《難經》曰:肝外症,面青善怒。心外症,面赤善笑。脾外症,面黃善噫。肺外症,面白善嚏。腎外症,面黑善恐善唾。

仲景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血不足。衛氣衰,則面色黃。榮血不足,則面色青。又曰︰陰陽俱虛,則面色青白。

[面部兇症]

扁鵲曰︰病人面無光,齒齦黑者死。面腫色蒼黑者死。病人榮衛竭絕,面浮腫者死。華佗曰:面黑唇青者死。面青唇黑者亦死。又曰:病人黑色,出於天中、天庭者死。

丹溪曰︰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死。

[導引法]

《養性書》曰︰熱摩手心,頻拭額上,謂之修天庭,連發際,二三七遍,面上自然光澤,所謂手宜在面是也。

治面部病方十三

升麻黃連湯 [面熱] 升麻 葛根各一錢 白芷七分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酒黃連四分 犀角 川芎 荊芥 薄荷各三分 食後,溫服。忌酒麵五辛。
升麻附子湯 [面寒] 升麻 附子 葛根 白芷 蜜黃耆各七分 人參 草蔻仁 炙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加蔥白。升麻葛根湯,乃陽明經主藥也,加黃連、犀角、白芷、川芎、荊芥、薄荷以治面熱,加附子、白芷、黃耆、人參、草蔻、益智以治面寒。良以面熱為胃熱上燻,面寒為胃虛故也。
升麻胃風湯 [胃風] 升麻二錢 甘草錢半 白芷錢二分 當歸 葛根 蒼朮各一錢 麻黃五分 柴胡 本 羌活 草豆蔻 黃柏各三分 蔓荊子二分 薑 棗
犀角升麻湯 [又] 犀角錢半 升麻 羌活 防風各一錢 白附子 白芷 川芎 黃芩 甘草各五分
加味消毒飲 [腮腫] 防風 荊芥 惡實 甘草 連翹 羌活各一錢
擦面神丹 [紫塊] 野大黃四兩取汁 穿山甲十片燒存性 川椒末五錢 生薑三兩,取汁和研,生絹包擦。如乾入醋潤濕,數次如初。此方屢效。
甘家秘方 [頰瘡] 水銀兩半,豬脂揉擦令消盡,入黃礬石末二兩,胡粉一兩,再加豬脂,令和如泥,洗瘡淨塗之,別以胡粉塗膏上。
通脈四逆湯 [少陰]  
柏連散 [總治] 炙黃柏 黃連炒 胡粉等分,為末,豬脂調塗。此治面上熱毒惡瘡。
清上防風湯 [又] 防風一錢 連翹 白芷 桔梗各八分 酒黃芩 川芎各七分 酒黃連 荊芥 山梔 枳殼 薄荷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瀝五匙衝服。
此方專清上焦火,治頭面生瘡,癤風熱毒。
玉容散 [又] 皂角一斤 升麻二兩六錢半 楮實二兩六錢半 白芷 白芨 天花粉 綠豆粉各三錢三分半 甘松 砂仁 白丁香各一錢六分半 糯米三合半 共為細末,令勻,常用洗面。一方加樟腦二錢。
此方專治面上,或生小瘡,或生痤痱、粉刺之類,日日洗之,自然光澤。
連翹散 [又] 連翹 川芎 白芷 片芩 桑白皮 黃連 沙參 荊芥 山梔 貝母 甘草各七分 水煎,食後服。一名清肺散。
此方專治面生谷嘴瘡,俗名粉剌,及面上肺火肺風瘡。
紅玉散 [又] 白芷 藿香葉 牙皂各二錢 甘松 三柰子 木澤 白丁香 細辛 密陀僧 杏仁各一錢 天花粉 白茯苓各一錢半 樟腦五分 白芨三分 上共為細末,臨臥時,用津唾調,或乳汁調敷面上,明早用溫水洗去,其面如玉。
木澤未詳。此方專治一切酒刺、風刺、黑黶斑子。

面瘍

面部諸瘍,俱熱毒病也。雖各由於經絡,大約陽明之症居多。如發眉生左右眉棱,或頭或尾生瘍,在眉頭則易攻入眼目,在眉後則易攻入太陽,最宜謹慎。或眉心生疽,名面風毒,由膀胱風熱壅結,陰陽相滯所致(宜消毒散,或蟾酥丸汗之)。而眉疔,又名發眉毒,寒熱先作,或癢或麻木,然後色黑痛甚(宜追疔奪命湯、二活散)。然凡疔之發皆如此,不獨在眉也,宜知之。又如左右額赤疽,夫額與太陽相近,皆屬要害處,若額疽腫滿,太陽即成虛損,故始發時,不拘大小,急宜以藥貼破,見膿即無害,破後尤宜速斂(初起宜黃連消毒散仙方活命飲,斂口宜外貼長肌膏)。倘外傷風水,即能殺人,若七日刺不得膿,十日不穴者死。又如左右太陽穴癰疽,亦宜於五七日內破之(宜追毒萬應針頭丸),否則毒氣攻眼,眼合不開,破更傷風水,必傷目。又如鼻柱上生疽,乃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成也(宜漏蘆湯、仙方活命飲加山梔、木通、薄荷)。又如鼻下人中兩傍及承漿生疽,名發髭,此由摘髭,風入孔竅而成也(宜仙方活命飲)。又如地角上生疽,名髭毒,由陽明風熱也(宜仙方活命飲加芩、連、元參、山梔、桔梗)。又如顴骨疽,亦名面風毒,多由上焦陽明鬱火所致(宜仙方活命飲加升麻、桔梗、葛根,酒煎,仍服奪命丹汗之)。而亦有由於心病者,

《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察其色赤,且診其脈,病果屬心,則急降心火(宜黃連安神丸清之)。有由於腎者,

《靈樞》曰︰腎病顴骨而黑,察其色黑,且診其脈,病果屬腎,則急滋腎水(宜六味地黃丸)。固不得概泥為陽明鬱火也)。又如腮臉生毒,發於肌肉,浮而不著骨,此名痄腮,乃陽明風熱相乘,或因積熱所致也(宜白芷胃風湯、犀角升麻湯)。其間更自有辨:近於下為發頤,由陽明畜熱;近於耳後,又屬少陽熱毒上攻(宜急用仙方活命飲加元參、芩、蓮)。若老弱人,不可全用攻瀉(宜黃耆內托散)。至於腮頰上生瘡,亦屬陽明熱症(宜仙方活命飲加桔梗、升麻,或犀角升麻湯)。又如游風毒,生於面上,亦陽明胃病,由平日多食辛辣厚味金石藥也(宜黃連清毒飲去人參,加山梔、薄荷葉)。又如面上風癬(宜祛風白芷散)。及耳鼻面上,與下部諸竅生瘡隨月盛衰,名月蝕瘡(宜月蝕瘡散)。眼胞上生瘡癗,名偷針眼(宜偷針眼方)。並小兒環口生瘡,名羊須瘡(宜羊須散)。小兒面上耳後生瘡,多出水,名黃水瘡(宜藥油、玉紅膏)。以上皆面瘍之屬也。雖然面生瘡疽,其斑痕一時不易即退,宜用鮮橄欖切斷,蘸麝香少部B擦之,一二日即可無痕,此良法也,不然,面留瘡疤,其何以使人見之哉。

[面瘍症治]

薛立齋曰:痄腮屬足陽明胃經,內熱腫痛,宜升麻黃連湯、白芷胃風湯;外腫作痛,內熱口乾,犀角升麻湯。內傷寒涼,不能消潰者,補中益氣湯。發熱作渴,大便秘者,加味清涼飲。表裡俱解而作腫痛者,欲成膿也,托裡消毒散。膿成,托裡散。其氣虛血虛,倦怠惡食等症,照常用補中湯、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選用,不可泥於風熱,用T伐之劑。又曰:連耳上太陽部分,屬風熱,加羌活、防風。連耳下少陽部分,屬怒火,加柴胡、山梔、丹皮。連耳後少陰部分,屬相火,加知母、黃柏。齒牙俱腫,出血者,清胃散加石膏。

陳文治曰︰凡腫初起,宜黃連消毒散。若腫硬作痛,繼以仙方活命飲一二劑。脈數而濡乃濕熱壅盛,故用黃連消毒散。腫硬作痛,故甩仙方活命飲,並以甘溫補益陽氣,托裡而潰腐之,不宜純用苦寒傷胃氣,反致不得腐化。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可以類推。自鼻直上發際曰天中。天中之下曰天庭,即額也。天庭之下曰司空。司空之下曰印堂。在兩眉間,印堂之下曰山根,即兩眼之間。山根之下曰鼻準,即明堂也。鼻準之下曰人中。人中之下曰承漿(承漿穴名)。承漿之下曰地閣,即頦也。兩額角曰方廣,亦曰太陽穴。

《靈樞》曰:五色獨決於明堂。明堂者,鼻也。明堂之色,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曰: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即額)。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其間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見於外,如是者壽必百歲,

又曰:庭者,額中也。闕中者,兩眉之間也。下極者,兩目之間也。直下者,兩鼻而下也。方者,鼻隧也。面王者,鼻柱之端也。

又曰:明堂之色,沉濁為內,浮澤為外,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黃而膏潤為膿,赤甚為血,痛甚為變,寒甚為皮不仁。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

又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又曰: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內經》曰:五臟六腑,固盡有部,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此所謂視而可見者也。

又曰:五臟已敗,其色必夭,夭必死矣。注曰:夭謂死生異常之候也,色者神之旗,臟者神之舍,故神去則臟敗,臟敗則色見異常之候也。

又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互決死生之分。注云:精明,穴名,在明堂左右,兩目內也。

《綱目》曰:自額而下闕上,屬首,咽喉之部分也。自闕中循鼻而下鼻端,屬肺心肝脾腎,五臟之部分也。自目內挾鼻而下至承漿,屬膽胃大小腸膀胱,六腑之部分也。自顴而下頰,則屬肩臂手之部分也。自牙車而斜下頤,屬股膝脛足之部分也。

《內經》曰︰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翎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炭。

注云:精明,穴名,五氣之精華者,上見為五色,變化於精明之間也。又曰:五臟之氣,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又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瓜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又曰: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華色者,其榮也。

又曰︰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華佗曰:病人面青目白者死,面青目黃者五日死,面赤目白者十日死,面赤目青者六日死,面黑目白者八日死,面白目黑者死,南黑目直視惡風者死,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少愈,必卒死。又曰:病人耳目及頰顴赤者死,黑色出於天庭、天中者死,耳目鼻黑色起入口者死,面黑唇青者、面青唇黑者,亦死。扁鵲曰︰病人面白,直視肩息者,一日死。

仲景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舌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也。色鮮明者,有留飲也。

丹溪曰︰人有病,面上忽見紅點者,多死;臍下忽大痛,人中如墨色者,多死。

治面部諸瘍方

消毒散 [眉疽] 綠豆 五倍子研末,醋調搽。
蟾酥丸 [又] 乳香 沒藥各二錢 輕粉 蟾酥各一錢 麝香五分 川烏 蓮須 朱砂各錢半
追疔奪命湯 [眉疔] 蟬退四分 澤蘭五分 青皮 金線重樓各七分 防風 細辛 各八分 黃連 首烏 羌活 薑蠶 藕節各一錢
加蔥、薑,水煎。臨臥,入酒一杯服,衣覆取汗。如大便秘,加大黃一錢。此方能治一切疔瘡。
二活散 [又] 羌活 獨活 當歸 烏藥 赤芍 連翹酒洗 金銀花 花粉 白芷 甘草節各五錢 紅花 蘇木 荊芥 蟬退 葛根各三錢 檀香二錢 共為末,每三錢,用蒼耳子煎湯調下。黃連消毒散 [額疽] 黃連 羌活 黃芩 黃柏 生地 知母 獨活 防風 連翹 本 防己 歸尾 桔梗各五分 黃耆 蘇木 陳皮 澤瀉 人參 甘草各三分 水煎。此方專治一切癰疽,琚B腫發痛,或麻木,誠瘡家初起通用之良方。
仙方活命飲 [又] 炒黃穿山甲 白芷 防風 赤芍 甘草 歸尾 花粉 貝母 皂角刺 乳香 沒藥各一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另將乳香、沒藥二味為末,將水酒各半煎藥送下。不飲酒,水煎亦可。此方專治一切瘡瘍,未成膿者自消,已成膿者即潰,止痛消毒,誠瘡家初起通用之神方,故以仙方活命呼之。
長肌膏 [斂口] 白燭油四錢 黃蠟 香油各八錢 大楓子去殼研五錢 番木 鱉二錢 黃連 黃柏 枯礬 輕粉各三錢 密陀僧另研五分 將前七味先煎,去渣,入礬粉僧三味拌勻,候凝,看瘡口大小做薄餅,簪穿小孔十數貼瘡,日易之,鹽、茶湯洗淨再貼。此方兼治年久諸般爛瘡。
追毒萬應針頭丸 [太陽] 麝香二錢 血竭 蟾酥 輕粉 砂各三錢 全蠍 蜈蚣各一對全用 片腦一錢 煉蜜丸,黍米大。瘡頭用針挑破,微有血出,以藥一粒放進眼上,用綿紙說B之,周圍以津唾粘定,不一日愈。此方兼治一切腦背惡瘡欲死,一粒可愈。
漏蘆湯 [鼻疽] 朴硝 大黃各一錢 黃芩 漏蘆 炙草 麻黃去節 枳實麩炒 白芍藥 白斂 升麻各五分 水煎。此方專治一切疔腫瘡毒,初覺一二日,如傷寒頭痛,煩渴急,惡寒壯熱,肢體疼痛,恍惚悶亂,坐臥不寧,大便秘澀,小便黃赤者,宜服此。
奪命丹 [又] 蟾酥 輕粉各五分 朱砂三錢 寒水石 枯礬 銅綠 乳香 沒藥 麝香各一錢 蝸牛三十一個,另研,和藥末為丸,綠豆大,如乾,加好酒,每一丸,用生蔥白三四根嚼爛,吐手心包藥,熱酒連蔥送下,約行六七裡,汗出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此方專主諸般大腫毒。此與前蟾酥丸,皆少陰經藥,皆為劫劑,用者當審陰陽輕重之分而擇取之。若些小症候,勿用也。
黃連安神丸 [清心]  
六味地黃丸 [滋腎]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白芷胃風湯 [痄腮] 白芷 升麻各二錢半 葛根七分 蒼朮八分 當歸錢半 炙草一錢 柴胡 草豆蔻 黃柏 本 羌活各四分 蔓荊子 薑蠶炒去絲各三分 麻黃去 節六分 此方專治氣虛風熱,面目麻木,或牙關緊急,眼目動。
犀角升麻湯 [又] 犀角錢半 升麻 防風 羌活 白附子 川芎 白芷 黃芩各五分 甘草二分 水煎,漱服。
此方專治胃經風毒,血氣凝滯,內熱口乾,鼻額口唇頰車發際連牙腫痛。
黃耆內托散 [老弱]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朴 桔梗 防風 甘草 人參 白芍各五分 肉桂三分 為末,溫酒服。
祛風白芷散 [風癬] 白芷三錢 黃連 黃柏 黃丹各二錢 茯苓錢半 輕粉一錢 為末,香油調搽。一方加兒茶二錢,麝香二分。
月蝕瘡散 [月蝕瘡] 炒胡粉 活礬 黃連 黃丹 輕粉各二錢 胭脂燒存性一錢 麝香一字 共為末,以鹽湯洗淨乾摻,或油調敷。
偷針眼方 [針眼] 南星、地黃各三錢,研成膏,貼太陽兩旁,其腫自消。
羊須散 [羊須瘡] 羖羊須 荊芥 乾棗去核各二錢 上燒炒存性,入膩粉五分,同研,先洗淨,香油調塗。
藥 油 [黃水瘡] 松香 枯礬 槐樹皮 共為末,紙卷為筒,藏藥在內,蘸油燃火,有油滴下,收之,人輕粉少部B搽。
玉紅膏 [又] 香椒即川椒一兩 另研末篩細 松香八兩 用好醋加蔥頭打碎或取汁同煮 黃丹三兩 枯礬二兩半 輕粉七錢五分 共為末,先以豬肉湯洗淨,菜油調塗。
升麻黃連湯 [痄腮] 升麻 黃連 白芷 連翹 牛蒡子各一錢 川芎 當歸各錢半 水煎服。如痛連太陽加羌活。痛連耳後加山梔、柴胡。此方專治胃經熱毒,腮腫作痛。
補中益氣湯 [又] 黃耆 升麻 柴胡 陳皮 甘草 人參 當歸 白朮
加味清涼飲 [又] 炒大黃 赤芍 當歸 甘草 黃芩 山梔
托裡消毒散 [又] 人參 黃耆鹽水炒 酒當歸 川芎 炒白芍 炒白朮 茯苓各一錢 金銀花 白芷各七分 炙草 連翹各五分

薛立齋本方加減法,開列於後:

  • 高腫琚B痛,熱毒也,加黃連。
  • 漫腫微痛,氣虛也,去銀花、連翹,加參、朮。
  • 頭痛發熱,邪在表也,加川芎、羌活,或去參、*、芍、朮。
  • 外邪在表,而元氣實者,暫用人參敗毒散,即服本方。
  • 頭痛惡寒,表虛也,去銀花、連翹,加參、*。
  • 發熱飲冷便秘,內熱也,去參、*、歸、朮,加大黃。
  • 發熱飲熱便秘,內虛也,去銀花、連翹,加參、*、歸、朮。
  • 發熱飲冷,小便澀滯,汗熱也,去參、*,加柴胡、山梔。
  • 不作膿,膿不潰,氣虛也,去銀花、連翹、白芷,加參、朮、肉桂,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再服此。
  • 腫赤作痛,血凝滯也,加乳香、沒藥。如不應,暫用仙方活命飲,再服本方。
  • 膿出反痛,氣血虛也,去銀花、連翹、白芷,加參、*、歸、地。
  • 肉赤而不斂,血虛有熱也,去銀、連、芷,加熟地、丹皮、參、*。
  • 肉黯而不斂,陽氣虛寒也,去參、*,加白斂、官桂或肉桂。
  • 漫腫不痛,或肉死不潰,脾氣虛也,去銀花、連翹,加人參、白朮。如不應加薑、桂。更不應宜急加附子。
  • 肉白而不斂,陽氣虛也,去銀花、連翹、白芷,加參、*、歸、朮。膿多而不斂,氣血虛也,去銀花、連翹、白芷,加參、*、歸、朮、熟地。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再服本方自效。
  • 飲食少思而不斂,胃氣虛也,去銀、連、芷,加參、*。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
  • 飲食難化而不斂,脾氣虛也,去銀、連、芷,加參、朮。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又不應,佐以八味丸,仍兼服本方。
  • 膿少而帶赤,血虛也,去銀、連、芷,加參、歸、朮。如不應,暫用八珍湯加丹皮。
  • 忿怒晡熱而出血,肝火血虛也,去銀、連、芷,加丹皮、熟地、黑山梔。如不應,暫用八珍湯送六味地黃丸。
  • 面青血脹而出血,肝氣虛,不能藏血也,去銀、連、芷,加山萸、五味子。如不應,兼用六味丸。
  • 食少體倦而出血,脾氣虛而不能攝血也,去銀、連、芷,加參、*、歸、地。兼鬱,少寐,加茯神、棗仁、遠志、龍眼肉。如不應,暫用歸脾湯,仍服此。
  • 欲吐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胃氣虛也,去銀、連、芷,加人參、白朮、藿香。飲食少思,腸鳴腹痛,腹冷泄瀉,脾氣虛寒也,去銀、連、芷,加炮薑、木香。
  • 手足逆冷,脾血虛寒也,去銀、連、芷,加炮薑、木香、附子,煎送四神丸。
  • 作渴飲冷,熱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應,暫用竹葉黃耆湯。
  • 善食作渴,胃火也,加山梔、石膏。如不應,暫用竹葉石膏湯。
  • 膿多作渴,氣血虛也,去銀、連、芷,加熟地、五味子。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加麥冬、五味。
  • 口乾舌燥,腎氣虛也,去銀、連、芷,加熟地、山藥、山萸。如不應,兼用六味丸。又不應,佐以補中益氣湯。
  • 自汗內熱口乾,胃氣虛也,去銀、連、芷,加參、*、歸、朮。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
  • 盜汗內熱口乾,陰血虛也,去銀、連、芷,加熟地、麥冬、五味。如不應,暫用當歸六黃湯。
  • 莖中痛而小便不利,精內敗也,去銀、連、芷,加山萸、山藥、澤瀉。如不應,佐以六味丸。
  • 愈便則愈痛,愈痛則愈便,精複竭也,去銀、連、芷,煎送六味丸。
  • 食少體倦,口乾飲熱,小便黃短,脾肺虛熱也,去銀、連、芷,加五味、山萸。如不應,暫用六味丸。
  • 勞役而小便黃,元氣下陷也,去銀、連、芷,加升麻、柴胡。
  • 午後小便黃短,腎虛熱也,去銀、連、芷,加升麻、柴胡。不應,煎送六味丸。
  • 口燥作渴,小便頻數,腎水虧也,去銀、連、芷,加熟地、山萸、山藥、五味。不應,兼用六味丸四肢逆冷,腎氣虛寒也,去銀、連、芷,加附、桂。不應,佐以八味丸。
  • 食少體倦作渴,胃氣虛也,去銀、連、芷,加參、*、白朮。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
  • 體倦頭痛,或眩暈,陰血虛也,去銀、連、芷,加升麻、柴胡。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
  • 日晡頭或眩暈,陰血虛也,去銀、連、芷,加熟地。不應,佐以六味丸。
  • 夢泄遺精,頭眩頭痛,或痰喘氣促,腎虛不能納氣也,去銀、連、芎、芷,佐以六味丸。如不應,是虛寒也,用八味丸。
  • 面目赤色,煩熱作渴,脈大而虛,血脫煩躁也,去銀、連、芷,加黃*、當歸。不應,暫用當歸補血湯。
  • 身熱惡寒,欲投於水,脈沉微細,氣脫發躁也,去銀、連、芷,加附、桂。不應,暫用附子理中湯。
  • 多思不寐,體痛盜汗,脾血虛也,去銀、連、芷、加茯神、遠志、棗仁、圓眼。不應,暫用歸脾湯。
  • 寢汗出,腎氣虛也,去銀、連、芷,加五味子,煎送六味丸。
  • 飲食時出汗,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歸、朮、五味子。不應,暫用六君子湯。
  • 睡後覺飽,出盜汗,宿食也,去三味,加參、朮、半夏。不應,暫用六君子湯。
  • 胸滿多痰,脾氣虛也,去三味,加桔梗、半夏。不應,暫用六君子湯加桔梗、枳殼。
  • 哺熱多痰,脾血虛也,去三味,加歸、地、參、朮。不應,暫用六君子湯加芎、歸、熟地。
  • 咳嗽唾痰,腎虧津液泛上也,去三味,加熟地、山藥、山萸。不應,佐以六味丸。
  • 忿怒胸痞,肝氣滯也,加桔梗、山梔。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枳殼。
  • 倦怠胸痞,中氣虛也,去三味,加參、朮、茯苓。不應,暫用八珍湯加柴胡。
  • 口苦,寒熱往來,肝火血虛也,去三味,加柴胡、熟地。
  • 因怒寒熱往來,肝火血虛也,加柴、芩。不應,暫用八珍湯加山梔、炒棗仁、酒龍膽草。
  • 體倦寒熱往來,肝脾氣滯也,去三味,加參、*、歸、朮。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
  • 內熱哺熱,或寒熱往來,陰血虛也,去三味,加芎、歸、柴胡、丹皮。不應,暫用八珍湯加丹皮。
  • 畏寒或寒熱往來,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白朮、升麻。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
  • 脅痛痞滿,或寒熱往來,肝氣滯也,去三味,加青皮、木香。不應,氣血虛也,更加芎、歸、參、朮。
  • 婦人勞役恚怒,或適經行,發熱譫語,或夜熱甚,此邪在血分也,去三味,加生地、柴胡、丹皮。不應,暫用加味四物湯。
  • 誤服T伐藥,或膿血太泄,或因吐瀉,或誤入房,或勞損元氣,或夢泄遺精,或外邪感觸,以致發熱頭痛,小便淋澀或數,便血,目赤,煩喘氣短,頭暈體倦,熱渴,意欲投水,身熱惡衣,揚手擲足,腰背反張,鄭聲自汗,此陽氣脫陷之假熱症也。
  • 畏寒頭痛,咳逆嘔吐,耳聵目蒙,小便自遺,瀉利腸鳴,裡急腹痛,玉莖短縮,牙齒浮痛,肢體麻痹,或厥冷身痛,或咬牙嚙唇,此陽氣脫陷之真寒症也。

以上假熱真寒,勿論其症,但有一二,急去三味,加桂、附補之,應有複生之理。

又按加減六十二法,皆托裡消毒之發揮也,即此意而消息,則得瘍家之要矣。他如護心散十方,皆有益無損之藥,故能托裡消毒,故附錄於後,在隨宜取舍而已。

護心散 綠豆末一兩 乳香五錢 每末一錢,食後,用生甘草湯調,細呷下, 使常在膈間為妙。

李氏云:凡患癰疽,蚤進護心散數服,使毒氣外出, 而無嘔吐之患,否則咽喉口舌生瘡,或黑爛如菌。若瘡發四五日後, 宜間別藥而服,但此方專解金石發疽之品。若發熱琚B腫,飲冷而渴,必宜用也。若不喜飲冷,而喜熱湯,及非因丹毒而發症者,則又不宜用。

阿膠飲子 橘紅五錢 阿膠 蛤粉炒 粉草各一兩 分三劑,水煎服。 此方專治一切癰疽癤毒。
國老膏 粉草不拘多少,河水浸二日,揉汁,砂器內煎膏,每一二匙,酒或白湯下。此方專治一切癰疽,消腫逐毒,更解丹毒,央B難盡述,但元氣虛弱者忌。
萬金散 瓜蔞一個研細 沒藥一錢研末 甘草節二錢 先將二味酒煎,入沒藥末調服。此方專治癰疽已潰未潰,有消毒破血之央B。
忍冬酒 忍冬藤生取五兩 甘草一兩 水煎至半,入好酒一碗,再煎數沸,去渣,分三服,一日夜服完。重者連服二劑,至大小便通利為度。此方治一切癰疽初起甚效。
保安湯 栝蔞新者一個去皮焙 沒藥二錢研末 金銀花 生薑各五錢 好酒五大碗,砂器內煎三茶杯,分三次服,毒微者服即效。此方治瘡疽托裡,已成者速潰。
紫金錠 五倍子三兩打碎洗淨焙乾 山茨菇二兩去皮研末 鹿香三錢另研 千金子淨霜 大戟去蘆焙為末各一兩 糯米濃飲丸為四十錠,此藥能應諸病,各有神效。若瘡疽,用東流水磨塗並服,須端午日合。一方有全蠍、朱砂、雄黃各一兩,名神仙追毒丸。凡一切癰疽惡瘡,湯火蟲蛇犬獸傷,俱宜服此。
單煮大黃湯 大黃酒浸去皮,水煎服。此孫真人傳。凡癰疽熱毒,大便秘結者,服此能宣熱撥毒。但元氣虛者,切不可用,須慎之。
楝子灰 川楝子七枚鐃灰存性,酒服,次用十四枚,次用二十一枚,如此三服,雖成亦小。此方專治諸毒初起。
撥毒仙丹 冬瓜一個切去一頭,合瘡上,瓜爛切去,仍合之,瓜未完而瘡愈。此方能治背發欲死。

熬按,托裡消毒散及護必散以下十方,俱治一切癰疽瘡瘍惡症,不獨面部痄腮用之也。特首見於此,故詳錄之,凡臨一切症者,酌取可也。

托裡散 大黃 牡蠣 瓜蔞根 朴硝 連翹 皂角刺各三錢 赤芍 黃芩各二錢 金銀花 當歸各錢半 每末五錢,水酒煎服。
此方兼治一切惡瘡癰腫便毒,始發脈洪弦實而數,腫甚者,三服見效。
補中湯  
六君子湯  
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地黃 川芎 歸身 白芍
清胃散 歸身 生地 黃連 丹皮各錢半 升麻三錢 石膏二錢 細辛三分 黃芩一錢

目病源流

(眉棱骨)肝發竅於目,故目病多由於肝。目又為五臟精華,故其地位,亦分隸臟腑。何言之?目有五輪。白珠屬肺,肺主氣,氣之精曰氣輪。烏珠屬肝,肝主筋,筋之精曰風輪,肝為風也。內外屬心,心主血,血之精曰血輪。上下胞屬脾,脾主肌肉,肉之精曰肉輪。瞳人屬腎,腎主骨,骨之精曰水輪,腎為水也。

《得效》曰:氣輪之病,因凌寒冒暑,愛飲寒漿,肌體虛疏,寒邪入內,其候或痛或昏,傳在白睛,筋多腫赤,視目如隔霧,看物似生煙,日久不治,變成白膜,黑暗難開。風輪之病,因喜怒不常,作勞用心,晝視遠物,夜讀細書,其候頭尤澀,睛內偏疼,視物不明,胞弦緊急,宜去風藥。肉輪之病,因多食熱物五辛,遠道奔馳,食飽眈眠,風積痰壅,胞多赤腫,昏蒙多瓷B,倒睫澀痛,瘀血侵睛,宜醒脾藥。血輪之病,因七情煩勞,內動於心,外攻於目,其候赤筋纏,白膜侵睛,胞腫難開昏澀,久不治,失明,宜洗心涼血藥。水輪之病,因勞役過度,嗜欲無厭,又傷七情,多嚏B酒#辛熱,因動腎經,逆於黑水,其候冷V流於臉上,飛蠅趁於睛前,或澀或癢,結成翳障,常帶昏暗,宜補腎藥。目又有八廓。乾天廓,屬肺,位睛中間。坎水廓,屬腎,位瞳人。艮山廓,屬膽,位神光。震雷廓,屬小腸,位白睛上截向小。巽風廓,屬肝,位烏珠。離火廓,屬心,位大小。坤地廓,屬脾胃,位上下胞。兌澤廓,屬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

《得效》曰:天廓之病,因云中射雁,月下看書,侵冒寒暑,其候視物生煙,疼難間。地廓之病,因濕積頭上,冷灌睛輪,其候眼弦緊急,瘀血生瘡。火廓之病,因心恐神怖,赤脈侵,血灌瞳人,其候瞼頭紅赤而腫,睛內偏疼,熱V如注。水廓之病,因努力爭斗,擊棒開弓,驟騎努力,其候常多昏暗,睛弦V多。風廓之病,因枕邊窗穴,有風不避,腦中風邪,其候黑睛多癢,兩瞼常爛,或昏多V。雷廓之病,因失枕睡臥,酒後行房,血脈滿溢,風邪內聚,其候頭赤腫,瞼內生瘡,倒睫拳毛,攀睛1B肉。山廓之病,因撞刺磕損,致令肉生兩瞼,翳閉雙睛,若不早治,必致昏暗,瘀血侵晴。澤廓之病,因春不宣解,冬聚湯毒,多食辛熱,致令腦脂凝聚,血V漸流,有如霧障。目又有內外。俗云眼大頭為內,太陽經脈所起也,血多氣少。俗云眼梢頭為銳,即外,少陽經也,血少氣多。目上綱,亦屬太陽。目下綱,陽明也。血氣俱多。此足三陽經俱會於目,惟厥陰肝經連於目係而已。故張子和云;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故出血者,宜太陽、陽明,以此二經血多故也。少陽一經,不宜出血,血少故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目愈明。刺少陽出血,則目愈昏矣。此五輪八廓內外之分配臟腑,而目之為病,所以不止由於肝也。然其部位雖各分屬,而病之發於臟腑,又統全局言之,不必細分其部也。試觀肺經壅熱,則病白睛腫赤(宜桑皮湯)。心火上炎,則病目赤而寸脈數(宜導赤散、清火止痛湯)。脾胃不足,則病內障耳鳴,及多年目昏,不能視物(宜益氣聰明湯)。腎水不足,則病視不分明,漸成內障(宜熟地黃丸)。肝血不足,則病目昏生花,久視無力,多眵(宜養肝丸)。與夫肝火盛,則病目赤澀痛(宜龍薈丸、四物龍膽湯)。肝經熱邪上壅,則病目暴赤澀而腫痛(宜湯泡散)。肝經積熱,肺受風邪,則病眼障昏花(宜還睛丸)。如此等症,雖亦有現於本經之部位者,然總不能盡拘矣。至病之所發,實有見於各經之部位者,又當隨各經治之。如白睛變赤,為火乘肺也。上下胞赤腫,為火乘脾也。五色花翳遮瞳子,為腎虛也。睛被翳遮,為肝虛火旺也。目中血貫澀,火自甚也。說B以目之為病,皆屬於火,斷無由於寒者,故既見於各經,宜用各經藥以瀉之也。

雖然,目病大綱,約有三端。一為內障,總係足厥陰肝疾,亦有由腎虛者,說B通黑晴之脈者曰目係,而目係則屬足厥陰、足太陽、手少陽三經。三經虛邪,從目係入黑睛內為翳。故內障為肝疾,兼腎心則肝腎之主也。其症每先患一眼漸及兩眼,皆黑睛內有隱隱青白翳遮瞳人,不痛不癢,無V無眵,如薄霧,如輕煙,或如金色,或如綠豆色,或見五花,日漸日增,比外障更難療治。其屬肝者,必由血少神勞(宜養肝丸、生熟地黃丸)。其屬腎者,必由內傷色欲(宜益陰腎氣丸、滋腎明目丸)。其肝腎俱病者,必由二經皆虛(宜駐景丸、加減駐景丸)。此則通治內障之法也。而其症狀,實各有名目,共二十三種,今詳考眼科家書,撮其要略。如:

  • 一曰圓翳,在黑珠上一點圓,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即大,視物不明,轉見黑花,此由肝腎兩虛而得也(宜補肝散、補腎元)。
  • 二曰冰翳,如冰束堅實,傍觀目,透於瞳人內,陰處及日中見之,其形一般,疼而V出,此肝膽病也(宜通肝散)。
  • 三曰滑翳,有如水銀珠子,但微含黃色,不疼不痛,無V,遮蔽瞳人(宜菊花散)。
  • 四曰澀翳,微如赤色,或聚或開,兩傍微光,瞳人上如凝脂色,無V,時澀痛(宜決明子散)。
  • 五曰散翳,形如鱗點,或瞼下生粟,日夜痛楚,瞳人最疼,常下熱V。此澀散二症,皆肝肺相傳也(宜八味還晴散)。
  • 六曰橫開翳,上橫如劍脊,下微薄,不赤不痛,此病稀少。
  • 七曰浮翳,上如水光白色,環遮瞳人,生自小頭至黑珠上,不痛不癢,無血色相潮。
  • 八曰沉翳,白點藏在黑珠下,向日細視方見,其白晴疼痛,日輕夜重,間或出V(宜空青丸)。
  • 九曰偃月翳,膜如凝脂,一邊厚,一邊薄,如缺月,其色光白無瑕疵。此橫開、浮、沉、偃月四症,皆難治。
  • 十曰棗花翳,周回如鋸齒,四五枚相合,赤色,刺痛如針,視物如煙,晝則痛楚,多V昏暗。
  • 十一曰黃心翳,邊白,中一點黃,在黑珠上,時下澀V。此棗花、黃心兩症,皆由肝肺風熱(宜還睛散、墜翳丸)。
  • 十二曰黑花翳,其狀青色,大小頭澀痛,常V,口苦,此膽受風寒也(宜涼膽元)。
  • 十三曰胎患,初生觀物,轉睛不快,至四五歲,瞳人潔白,昏蒙不見,及年高不治,此由胎中受熱致損也。
  • 十四曰五風,五色變為內障,頭痛甚,卻無V,日中如坐暗室,常自憂嘆,此由毒風腦熱所致。
  • 十五曰雷頭風,此毒熱之氣衝入眼睛中,牽引瞳人,或微或大或小,黑暗全不見物。
  • 十六曰驚振,因病中再被撞打,變成內障,日夜疼痛,不能視三光。此胎患、五風、雷頭、驚振四症,俱不可治(俱宜八味還睛散)。
  • 十七曰綠風,初患頭旋,額角相牽瞳人,連鼻皆痛,或時紅白花起,肝受熱則先左,肺受熱則先右,肝肺同病則齊發(宜先胰羚羊角散、羚羊角丸,後服還睛丸)。
  • 十八曰烏風眼,雖癢痛而頭不旋,但漸昏如物遮,全無障翳,或時生花,此肝有實熱也(宜瀉肝散)。
  • 十九曰黑風,與綠風相似,但時時黑花起,此腎受風邪,熱攻於眼也,須涼腎。
  • 二十曰青風,不痛不癢,瞳人依然如無恙者,但微頭旋,及生花,轉加昏蒙。此黑風、青風相似(俱宜還睛丸)。
  • 二十一曰肝虛雀目,雀目者,日落即不見物也,此由肝虛血少,時時花起,或時頭痛,久則雙目盲,此則有初時好眼,患成雀目者,而亦有生成如此,並由父母遺體,日落即不見物,不必治,治亦無效(宜雀目散,鮮地黃炒豬肝食亦妙)。小兒每因疳病得之(宜蛤粉丸、風疳丸)。
  • 二十二曰高風雀目,與前症相同,晝明晦暗,
    但經年瞳子如金色,名曰黃風,不治(宜還睛丸)。
  • 二十三曰肝虛目暗,遠視不明,眼花頻起,目赤痛,有時看一成二,此宜與眼暗參看(宜補肝散)。

一為外障,總係足三陽病,按《綱目》本《靈樞經》曰:凡赤脈翳初從上而下,屬太陽,主表,必眉棱骨痛,或腦項痛,或半邊頭腫痛,治法必當溫之(宜蠟茶飲)、散之(宜夏枯草散)。赤脈翳,初從下而上,或從內出外,皆屬陽明,主裡,其症多熱,或便實,治法當下之(宜明目流氣飲)、寒之(宜羊肝元、一味黃連飲)。赤脈翳初從外入內,屬少陽,主半表半裡,治法宜和解之(宜神仙退翳丸)。《綱目》條析三陽是已,而又皆統於肺,以外障皆連遮白睛,而白睛則屬肺,此則通治外障之法也。而其症狀,亦各有名目,共二十七款,今複詳考眼科家書,撮其要略。如:

  • 一曰混睛,白睛先赤,後癢痛,閉澀V下,久則睛變碧色,滿目如凝脂,赤脈橫貫(宜地黃散)。
  • 二曰1B肉攀睛,必眼先赤爛多年,時癢時痛,兩頭努出筋膜,心氣不寧,憂慮不已,遂成攀睛。或由用力作勞而得,或由風熱衝肝而成(俱宜二黃散、定心元)。或由心經實熱,必大赤,紅肉堆起,或由心經虛熱,必小赤,紅絲血脹(俱宜速效散)。
  • 三曰兩瞼粘睛,即爛弦風也,由風沿眼係上,膈有積熱,或飲食時挾怒氣而成,久則眼沿因膿漬而腫(宜還睛紫金丹點之)。甚則中生細蟲,年久不愈而多癢者是也,當去蟲以絕根(宜聖草散)。亦有小兒初生,即兩目赤而眶爛,至三四歲不愈者(宜桑皮湯送消風散)。
  • 四曰雞冠蜆肉,由風熱乘於脾經,後有所傳,致翳生瞼內,如雞冠,如蜆肉,或青或黑,阻礙痛楚,怕日羞明,須翻出看之,用燈草輕輕刮去毫釐,血出,用銀匙挑洗風毒藥水按止之,並不時將藥水點入,則不複腫,然後服藥(宜石決明散)。
  • 五曰瞼生風粟,由肝壅瘀血,致兩瞼上下初生如粟米,漸大如米粒,或赤或白,不甚痛癢,常V出滲痛,當翻出以針撥之,兼服藥以宣其風熱(宜消毒飲)。亦有由脾經積熱者,須分別治之(宜加味荊黃湯)。
  • 六曰胞肉膠凝,由風毒所注,或熱積脾經,或過於傷胞,故上下胞腫如桃,時出熱V(宜消風散、羚羊角散)。
  • 七曰漏睛膿出,由心氣不寧,風熱客於瞼間,致頭結聚津液,膿出不止(宜白微元)。或因患瘡出膿血後,大頭常出膿涎,不早治,必生黑點,侵損於目(宜黃*散)。
  • 八曰風牽瞼出,由脾受風毒,侵及於目,故上下瞼俱赤,或翻出一瞼在外,若久而瞼內俱赤,則不治(宜五退散)。
  • 九曰瞼硬睛疼,瞼中紅而堅硬,疼痛涎出,怕日羞明(宜通肝散)。亦有起翳障(宜春雪膏點之)。
  • 十曰蟹睛疼痛,由肝家積熱,上衝於目,令目痛甚,黑睛上生黑子如蟹目,或大如豆,名曰損翳,極難治(宜石決明散、羚羊角散)。
  • 十一曰睛高突起,由風熱痰飲,漬於臟腑,蘊積生熱,熱衝於目,致眼珠突出,是名睛脹,須用涼藥瀉肝(宜瀉肝散)。一說云,黑睛脹當瀉肝(宜龍膽散)。白睛脹當治肺(宜清肺散)。存參。
  • 十二曰血灌瞳人,由肝氣閉塞,血無所歸,致灌於瞳人,痛如針刺,視物不明,卻無翳膜(宜通血丸、車前散)。又恐生花,須預防之(服前藥後,再服還睛散)。倘生翳障,不可輕忽,急早治之(宜地黃汁和大黃末,攤帛上二寸部B,罨眼上,久則易之)。
  • 十三曰痛如針刺,由熱毒在心,忽然睛急疼,痛如針刺,坐臥不寧(宜先服洗心散,再服還晴散)。
  • 十四曰瞳人乾缺,眼睛乾澀,全無V流,始而痛,後稍定,或白或黑,不能見物,不可治。
  • 十五曰轆轆轉關,睛藏上下瞼,不能歸中也,亦不易療,姑服藥以治之,然不能決其必效也(宜瀉肝散、門冬飲子)。若風寒直灌瞳人,攻於眼帶,則瞳人牽曳向下,名墜睛眼,亦轆轆轉關之類,若日久,即拽破瞳人,兩眼俱陷,即不見物(宜犀角散)。
  • 十六曰風起嘴斜,頻V無翳,不癢不痛(宜蟬花無比散)。至如眼有偏視者,由風邪攻肝,牽引瞳人,故令偏視也(宜槐子丸)。
  • 十七曰鶻眼凝睛,輪硬而不能轉動者是也,此不可治。
  • 十八曰神祟疼痛,本無根因,忽然疼痛,如針刺,如火炙,兩太陽牽痛,日輕夜重,先當求禱,再服藥(宜石決明散)。
  • 十九曰風赤瘡疾,由脾藏風熱蘊結兩瞼似朱塗而生瘡,黑睛端然無染,不治便生翳膜(宜五退散,外以湯泡散洗之)。
  • 二十曰小赤脈,由三焦積熱,令小中生赤脈,漸漸衝睛,急當早治,並忌食熱物及房事(宜犀角飲)。
  • 二十一曰拳毛倒睫,由內多伏熱,致陰氣外行,故始則兩目緊急皮縮,漸生膜,V出涔涔,睫倒難開,瞳人如刺,須先去其內熱及火邪(宜先服瀉肝散,再服五退散),使眼皮緩,則毛自出,翳自退。或摘去拳毛,用蝨子血點眼內,數次即愈。一法用木鱉子一個,去殼打爛,綿裹塞鼻中,左目塞右,右目塞左,一二夜,其睫即正。
  • 二十二曰衝風V出,肺虛遇風,風衝於內,火發於外,風熱相搏,遂至V流不止,冬月尤甚(宜白薑蠶散)。亦有汗熱甚而V流,並兩瞼赤者(宜食後吞當歸龍薈丸)。亦有肝虛客熱,而迎風冷V者(宜木賊散)。
  • 二十三曰癢極難當,由膽受風熱,致瞳子及頭皆癢,不能收瞼(宜驅風一字散)。
  • 二十四曰天行赤目,由天行時疾,目忽腫赤痛澀,長幼相似(宜瀉肝散、石決明散,並以五行湯洗之)。
  • 二十五曰被物撞打,目因撞打疼痛,瞳人被驚昏暗。眼眶停留瘀血(宜石決明散,外貼地黃膏)。若撞打睛出,而目係未斷,即推入瞼內,勿驚觸四畔(宜生地黃散,外以生地打爛厚敷)。如目係斷,睛損,不可治。其有瘀血者,以針刺出,且用眼藥。
  • 二十六曰塵絲瞇目,或為飛絲所侵,或為塵沙所苦,皆疼痛閉澀,瞇眼不脫(宜瞿麥散)。
  • 二十七曰偷針眼,或太陽結熱,或脾家積熱,兼宿食不消,令目生小泡如瘡,以針刺破即差。甚有發腫而痛者,用生南星、生地黃同研膏,貼兩太陽穴,腫自消。

一為翳膜,總係肝受風熱成病,輕則朦朧,重則厚起。《直指》云:翳雖自熱生,然治之必先退翳而後退熱,以先去熱則血冷,而翳不能去也。旨哉斯言,其可知治翳之法乎。至如勞役過度亦生翳,當以補元為主(宜益本滋腎丸)。服涼藥過多亦生翳,說B緣陽氣衰,九竅不宣,故青白翳見大也,當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宜補陽湯)。痘後亦生翳(宜決明元)。風熱眼病後亦生翳(宜蟬花散、菊花散)。翳之由來,良非一端,然總論之,不外肝氣盛而發現在表。故始治之法,只宜表散(宜羌活退翳湯)。如反疏利,邪必內陷,而翳益深矣。故凡邪氣未定,謂之熱翳而浮,邪氣已定,謂之冰翳而沉(宜羚羊角散)。邪氣牢而深,謂之陷翳,當先琚B發之(宜羚羊角散)。使邪氣再動,翳再浮,乃用退翳之劑(宜神仙退云丸)。大約翳係久病,治之亦不能速效,故須積歲月除之。若眼睛上但有物如蠅翅之薄,則謂之膚翳,此翳之輕者也,用點藥即愈(宜烏賊骨散)。此皆通治翳膜之法也。而其症狀,亦各有名目,共一十四條,今更詳考眼科家書,撮其要略。如:

  • 一曰肝臟積熱,先患赤腫疼痛,怕日羞明,V溢難開,忽生翳膜,初患一目,漸及兩眼(宜洗肝散、瀉青丸)。亦有由風熱相侵者,大約風眼腫則軟,熱眼腫則硬(宜局方密蒙花散)。
  • 二曰膜入水輪,因黑珠上生瘡稍安,其痕不沒,故侵入水輪,此難治。
  • 三曰釘翳根深,由心肝留熱,致目疼生翳,久則如銀釘頭入黑睛,不可治(宜點藥石決明散點之)。
  • 四曰黑翳如珠,由腎虛受風熱而得,如小黑豆,生黑睛上,疼痛V出,不可用點藥(宜先服羚羊角散,次服補腎丸)。
  • 五曰花翳白陷,由肝肺二臟積熱,致睛上忽生白翳,如花白,如鱗砌(宜先點磨翳膏,再服羚羊角散)。
  • 六曰水瑕深翳,由五臟俱受熱,致黑水內橫深瑕盤青色深入,痛楚無時(宜清涼散)。
  • 七曰玉翳浮滿,黑珠上浮玉色,不疼痛,翳根下紅粒(宜龍膽散,點磨翳膏)。
  • 八曰順逆生翳,凡翳自下而上者為順,自上而下者為逆,順則易愈,逆則難治(宜車前散,點磨翳膏)。
  • 九曰旋螺尖起,目痛翳生,尖起而赤,一似旋螺(宜先服通肝散,次石決明散)。
  • 十曰撞刺生翳,因撞刺傷目生翳也,或兼風熱,更加疼痛昏暗(宜先服經效散,次石決明散)。
  • 十一曰赤眼後生翳,由暴赤後熱流於肺,輕則朦朧,重則白睛紅花,乃生云膜,極不易治(宜服瀉肝散,點地黃膏)。
  • 十二曰暴風客熱,由暴風熱所攻,白睛起脹,漸覆黑珠,瞼腫癢痛(宜瀉肝散、清肺散)。
  • 十三曰黃膜上衝,由脾受風熱毒,致黃膜從下生而上衝,黑暗,疼痛,閉澀,此猶可治(宜犀角飲)。
  • 十四曰赤膜下垂,由客邪所攻,致赤膜從上生而下遮黑睛,名垂膜,迎風出V,怕日羞明,此為難治(宜通肝散、觀音夢授丸,以百點膏點之)。

以上論內障、外障、翳膜,皆目病所當薄B析者。此外又有眼昏、眼花、眼疼三端,各有由來,不可不察。說B眼昏者,視物不明也。

《內經》曰:肝虛則目??無所見。

《靈樞》曰:足少陰之脈病,目??無所見。

又曰︰氣脫者,目不明。

《難經》曰:脫陰者目盲。據諸經之言,是目昏皆由於虛,以五臟精皆聚於目,每一臟虛則一臟精明之用失,故皆能令目昏,此則其原也。然亦有由於目之玄府受熱者。河間云:熱氣怫鬱,玄府閉塞,而致氣液血脈,榮衛精神,不能升降出入,各隨所鬱微甚,而為病之重輕,故熱鬱於目,則目無所見也。或目昏而見黑花,由熱氣甚也。據此,可知目昏不但為虛,而亦由熱矣。試觀傷寒症,熱極則目盲不識人。且有病後餘熱未清,並有目昏,漸生翳膜者(宜石決明散,點春雪膏),益可信也。若微昏者,至近則視難辨物,以近則光反隔也。目暴不見物者,氣脫也。久病昏暗者,腎臟真陰虛也(總治目昏宜駐景丸、加減駐景丸、還晴丸)。婦人目昏者,多由於鬱怒傷肝也(宜抑青明目湯)。老人眼昏者,血氣衰而肝葉薄,膽汁減也。前人云:童子水在上,故視明瞭;老人火在上,故視昏暗。旨哉言也。(宜夜光育神丸、明眼地黃丸)。眼花者,眼光昏散也,皆由腎虛之故。說B腎主骨,骨之精為瞳子。腎水虛,骨枯,火得乘之,故瞳子散而視物杳冥也。如見黑花,或如飛蠅散亂,或如懸蟢空虛,皆腎虛也。見青花,膽虛也。見紅花,火甚也。見五色花,腎虛客熱也。東垣云:陽主散,陽虛則眼楞急而為倒睫拳毛。陰主斂,陰虛不斂,則瞳子散大,而為目暗眼花。然則昏花二症,舍陰虛其安屬哉(宜滋陰地黃丸、益本滋腎丸)。眼疼者,一為目白眼疼,即經言白眼赤脈法於陽是也,惟其屬陽,故日中更疼,點苦寒藥則效。一為目珠黑眼疼,即經言瞳子黑眼法於陰是也,惟其屬陰,故夜則更疼,點苦寒藥反劇。何相反若是歟?說B以白眼疼由肝實熱(宜瀉青丸、救苦湯)。黑眼疼由肝虛熱故也(宜夏枯草散)。至若男子讀書過度,女子針繡太甚,以至眼疼發澀,此為肝勞過度,不必服藥,時常閉目調養自愈。以上三端,又於內外障翳膜之外,所當詳審而析治者也。總之,目為肝臟發竅,而肝實藏血,肝又主風,故日病多半由於虛實寒熱,及內動外感之風邪。前既歷詳各種名目症治,玆更實指其由,以明病所從發。如由血虛,必目昏也(宜明目地黃丸)。由亡血過多,及久痛傷血,或年老血少,必羞明酸痛,不能視物也(宜芎歸明目丸)。或雖養血安神,必兩目昏花,不能久視也(宜久患目疾方)。失血後複受燥熱,左目赤痛也(宜葉氏荷葉湯)。高年血絡空虛,目昏日久,複又氣血乘其空隙,攻觸脈絡,液盡而痛,當夜而甚,乃熱氣由陰而上也(宜葉氏羚羊角湯)。實熱暴發,必赤腫疼痛也(宜瀉熱黃連湯)。風熱攻目,至隱澀難開也(宜羞明立勝散)。風熱壅珠,必眼白紅障而痛也(宜黃連湯)。風熱牽閉,目不得開也(宜芎芷香蘇散加前胡、蔥白)。風溫上鬱,目赤,脈左弦,當以辛散也(宜葉氏夏枯草湯)。秋風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也(宜葉氏連翹湯)。熱蒸濕鬱,暑入氣阻,當用淡滲以清中上之邪也(宜葉氏茯苓湯)。鬱勃氣火,翳遮目睛也(宜葉氏山梔皮湯)。或陰血虛而陽氣盛,能遠視不能近視也(宜地芝丸)。陽氣虛而陰血盛,能近視不能遠視也(宜定志丸加茯苓)。陽升不交於陰,竟夕無寐,而目珠赤痛也(宜葉氏桑葉湯)。陰傷火鬱,左眼眶疼痛,或微寒,汗大出,不可作時邪治也(宜六味丸去萸肉,加蔓荊子、丹皮、白芍)。或肺有實熱,而眵多結硬,肺有虛熱,而眵稀不結也(宜經效散)。邪中腦項之精,精散視岐,見一為兩也(宜驅風一字散。肝腎虛而視一為兩也(宜腎氣丸)。肝膽氣熱,而目痛偏左,翳膜紅絲,脈左弦澀也(宜葉氏草決明湯)。陽明空虛,肝陽上擾,而右目多V,脹心嘈雜,當調補肝胃也(宜葉氏肝胃湯)。肝陰內虧,厥陽上越,左目痛,翳膜V熱,而脈細澀也(宜葉氏補肝湯)。焦煩鬱勃,陽升化風,劫傷血液,而左偏頭痛,先損左目,致瞳人散大也(宜葉氏肝腎兼補丸)。時行火邪,兩目腫痛也(宜白蒺藜湯)。種種目疾,安可不詳求治法哉。

總之,暴病皆是風火為實@(宜羌柴湯,外以洗眼湯洗之)。久病則皆為虛候,必須壯水滋陰(宜加味地黃丸、明目四神丸)。或有過服寒涼,以致陽虛,其火轉甚者,則當用溫補,其火自降,目自明矣(宜八味丸加目疾藥)。凡患目疾,切忌以冰片辛香金石等藥搽點。俗語云︰眼不醫不瞎,說B謂此也。(此篇參取危達齋《得效方》)。

[脈法]

《醫鑑》曰:左寸脈洪數,心火炎也。關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關俱弦而洪,肝木挾相火之勢,侮肺金而乘脾土也。《回春》曰:眼本火病,心肝數洪,右寸關見,相火上衝。

《類聚》曰:眼見黑花者,從腎虛而起,左手尺脈沉而數者是也。

[眼病皆火無寒]

《直指》曰︰凡眼為患,多生於熱,治法以清心涼肝,調血順氣為先耳。

《入門》曰:歷考眼科之病,無寒而有虛與熱,豈寒澀血而不上攻歟。

[目得血而能視]

《內經》曰:人臥則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又曰:肝虛則目??無所見。

《難經》曰:肝氣通於目,肝和則能變五色。

《直指》曰:肝者,目之外候,肝取木,腎取水,水能生木,子母相合,故肝腎氣充,則精彩光明。肝腎之氣乏,則昏蒙暈眩。心者,神之舍,又所以為肝腎之綱焉。說B心主血,肝藏血,血能熱,凡熱衝發於眼,皆當清心涼肝。

《入門》曰:肝藏血,熱則目赤而腫,虛則眼前生花。

[目病原由症治]

東垣曰:因心事煩冗,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故脾胃虛弱,心火太甚,則百脈沸騰,血脈逆行,邪害孔竅,故日月不明。脾者,諸陰之首。目者,血脈之宗。故脾虛則五臟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靜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絡也,主百脈皆榮於目,既勞役運動,損其血脈,故百病生焉。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是治其標,不治其本,不明此理也。

《入門》曰:五臟六腑,精華皆稟於脾,注於目,故理脾胃,則氣上升而神清也。肝之係雖連於目,而照徹光彩,實腎精心神所主,故補精安神,治眼之本也。又曰:內障昏蒙,因腦脂下凝,烏珠轉白,如腦脂凝結,瞳人反背者,不治。丹溪曰:凡昏弱不能視物,內障見黑花,瞳子散大,皆裡病也。又曰︰目疾所因,不過虛實。虛者昏花,由腎經真水之微也。實者瞳痛,由肝經風熱之甚也。若虛實相因,則兼用滋陰散熱,此內治法也。至日久熱壅血凝,而為攀睛1B肉,翳膜赤爛等,則必須點洗外治之法。

《正傳》曰:雀目病,暮暗者,肝虛無血也。至曉複明者,木生於亥,旺於外@,絕於中酉戌。木氣衰,故暗。至卯木氣盛,故複明。至雀目終變為黃脹而死者,木絕於中,乃水土長生之地,木衰而土盛,始變為黃脹,宜平胃散以平土氣,四物湯以補肝虛。《保命》曰:目病在腑為表,當除風散熱。臟為裡,當養血安神。

[目病易治難治不治及兇症]

《內經》曰: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絕。此決死生之要,不可以不察也。又曰︰目內陷者,太陽絕也,式C

《保命》曰:外障易治;內障難治。暴發為表,易治;久病為裡,難治。

《直指》曰:真珠翳狀如碎米者,易散。梅花翳狀如梅花者,難消。

《入門》曰:瞳人乾缺,痛澀無V者,或白翳藏在黑水下,向日細看方見者,或兩眼相傳疼痛,晝輕夜重者,或內障五色相間,頭痛無V,日中如坐暗室者,或雷頭風熱毒氣衝入睛中,或微或大,昏暗不見者,皆不治。

《綱目》曰:戴眼者,目直視而目睛不轉動也。若目睛動者,非直視也。傷寒直視者,邪氣壅盛,臟腑之氣,不上榮於目則直視,多難治。衄家不可發汗,發汗則目直視,不能瞬,不能眠,猶未甚也。迨狂言反目直視,與直視搖頭,皆臟腑氣奪絕也,即死。

[日病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對香靜坐,灰心歇念,目含光意,覺香頭有灰,以意吹之,又靜,覺灰又吹,香盡為期,治一切云翳,1B肉扳睛,腎水枯,心火盛,皆效。

[運功法]

《保生秘要》曰:法行艮背,右旋上行,逾昆侖,經明堂,漸旋至眼,細圈入瞳人,撤散數十度,降胸臆,曲行大腸,出穀道,退火複歸元位,左目運左,右目運右,左右齊患,則止從明堂位上分行雙運。[又導引法] 《保生秘要》曰:先以手抱昆侖,仰頭吐氣,或噓或呵,瀉而複納,次以二目轉動,左右上下,轉時先開後閉,閉而複開,隨時行之不間,或動或運,二者兼之。

[運功法]

《保生秘要》曰︰雙瞳藏於兩腎,想腎水浸洗,能退熱,運徹四散,能去風,雙目視二腎,存兩道白水,運至眼中,著意圈洗磨剝,單去翳,想二乳下肺肋,推下腳股,吹吸之法,能退白上紅,以雙手向肩,兩腳心懸空噓吸,能退黑睛熱,能泄肝經之火,常注念臍,取腎水,升洗覆臍,效。

眉棱骨痛

風痰濕火俱有病也。目係所過,上抵於腦,諸陽經挾外邪,鬱成風熱,毒上攻腦,下注目精,遂從目係過眉骨,相並不痛。若心肝壅熱,上攻目精而痛,亦目係與眉骨牽連而痛。故其為症,有由風痰,眉骨痛連於目,不可開,晝靜夜劇者(宜芎辛導痰湯)。有由痰火,眉心並眉梁骨痛者(宜二陳湯送青州白元子)。有由風熱挾痰而痛者(宜芷苓散)。有中風寒侵犯而痛者(宜羌烏散)。有由濕痰,眉眶骨痛,而身重者(宜芎辛導痰湯加川烏、白朮。大約選奇湯、上清散二方,俱為總治眉棱骨痛之劑。戴複庵分為二症,皆屬於肝。一為肝經傷,頭痛,眼不可開,必晝靜夜劇(宜導痰湯加川烏、細辛)。一為肝虛而痛,方見光明即發(宜生地黃丸、熟地黃丸)。

[眉棱骨原由]

《醫說》曰:眉屬肝,故橫土,稟木氣,眉所生處之骨為眉棱骨,故其為病,亦屬肝。

治目病方一百十七

導赤散 [心火] 生地 木通 甘草各一錢 竹葉七片
桑皮湯 [肺熱] 桑皮 元參 枳殼 杏仁 升麻 防風 赤芍 甘菊 黃芩 炙甘草 旋覆花 甜葶藶
清火止痛湯 [總治] 川連 元參 甘菊 連翹 黃芩 木通 當歸 丹皮 白芍 藥 木賊草 羚羊角 生地 穀精草
益氣聰明湯 [脾胃] 黃耆 甘草 人參 升麻 葛根 白芍 黃柏 蔓荊子
熟地黃丸 [腎虛] 熟地 決明子 黃連 牛膝 酒黃柏 杞子 菟絲子 柴胡 生地 五味子
養肝丸 [肝虛] 當歸 防風 川芎 楮實 熟地 蕤仁 白芍 車前子
龍薈丸 [肝火] 龍膽草 蘆薈 當歸 黑山梔 廣木香 黃連 黃芩 麝香 蜜丸。
四物龍膽湯 [又] 龍膽草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羌活 防風 防己
湯泡散 [肝熱] 赤芍 當歸 黃連各一錢 滾水泡洗。
還睛散 [又] 人參 茺蔚子 知母 桔梗 熟地 車前子 黃芩 細辛 元參 五味子
明目地黃丸 [血虛] 生地 熟地 牛膝 枳殼 防風 杏仁 金石斛
芎歸明目丸 [亡血] 川芎 當歸 白芍 地黃 牛膝 甘草 杞子 天冬 甘菊 外障加木賊,內障加珍珠。
久患目疾方 [久昏] 杞子 甘菊 地黃 白蒺藜
瀉熱黃連湯 [實熱] 黃連 黃芩 升麻 柴胡 生地 龍膽草
羞明立勝散 [風熱] 黃連 黃芩 防風 秦皮
黃連湯 [又] 決明子 甘菊 川芎 元參 陳皮 黃連 細辛 甘草 薄荷 蔓荊子
決明子散 [赤翳] 黃芩 甘菊 赤芍 石膏 川芎 羌活 木賊草 決明子 石決明 甘草 蔓荊子
撥云丹 [1B肉][1B肉] 蔓荊子 木賊草 密蒙花 川芎各二錢 白蒺藜 當歸各二錢半 甘菊二錢 薄荷五分 黃連 蟬退 楮實 花粉各六分 地骨皮八分 川椒七分 甘草四分為末,空心水下。
無比丸 [赤爛] 茯苓 甘草 防礬各四兩 川芎 石決明 當歸 羌活 赤芍 蟬退 蒼朮各二兩 白蒺藜 蛇退各一兩
甘菊湯 [又] 決明子 甘菊 當歸 川芎 赤芍 甘草 防風 荊芥 蔓荊子
地芝丸 [近視] 生地 天冬 枳殼 甘菊 密丸。
烏金丹 [飛絲] 京墨一味 磨濃汁,點之即出。
羌柴湯 [甚痛] 蘇葉 防風 細辛各七分 荊芥 羌活 柴胡 蒿本 白芷各一錢
白蒺藜湯 [時氣] 白蒺藜 青葙子 木賊草 白芍 草決明 山梔 當歸各一錢 黃連 黃芩 川芎各五分 甘草三分 服此忌怒、酒色辛辣之物。
洗眼湯 [外洗] 甘菊 玉竹各一錢 大黃 山梔 細辛 竹葉 蘇葉各五分 甘草 青鹽各三分 乘熱洗。有障加蟬退。
加味地黃丸 [久病] 熟地 山萸 山藥 丹皮 茯苓 當歸 黃連 澤瀉 人參
明目四神丸 [又] 杞子八兩 酒水拌 分四股 一用小茴三錢炒去茴 一用川椒三錢炒 出汗去椒一用青鹽三錢炒一用黑芝麻三錢炒 白蒺藜四兩 歸頭酒炒 熟地各三兩石決明 甘菊 桑葉 穀精草各二兩 蜜丸,每三錢,開水送下。
八味丸 [溫補] 地黃 山藥 山萸 丹皮 茯苓 澤瀉 附子 肉桂
生熟地黃丸 [血虛] 生地 熟地 元參 石膏各一兩 蜜丸,空心,茶下。
益陰腎氣丸 [腎虛] 熟地二兩 酒生地 萸肉各一兩 山藥 丹皮 柴胡 歸尾 五味子各五錢 茯神 澤瀉各二錢半 蜜丸,鹽湯下。
滋腎明目丸 [又] 川芎 當歸 白芍 熟地 生地各一錢 人參 桔梗 山梔 白芷 黃連 甘菊 甘草 蔓荊子各五分 加茶葉、燈心。
駐景丸 [肝腎] 菟絲子五兩 車前子 熟地黃各三兩 蜜丸。一方加杞子一兩半,尤佳。
加減駐景丸 [又] 菟絲子八兩 楮實 杞子 車前子 五味子 川椒各一兩 熟地 當歸各五錢
補肝散 [圓翳] 羚羊角 防風各一兩 人參 赤苓各七錢半 羌活 元參 黃芩 細辛 車前子各三錢七分半 每末二錢,米飲下。如筋脈枯澀,加夏枯草。
補腎丸 [又] 蓯蓉 杞子各一兩 巴戟 破故紙 山藥 茴香 丹皮各五錢 青鹽二錢半
通肝散 [冰翳] 山梔 枳殼 甘草 荊芥 白蒺藜各五錢 車前子 牛蒡子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竹葉湯調下。
八味還睛散 [散翳] 草決明一兩 白蒺藜 防風 木賊草 山梔 甘草各五錢 青葙子 蟬退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麥冬或菊花湯下。
空青元 [沉翳] 防風 生地 知母各二兩 細辛 石決明 車前子 五味子各一兩 空青二錢 蜜丸,茶清下十丸。
墜翳丸 [黃心翳] 青羊膽 青魚膽 鯉魚膽各七個 熊膽二錢半 牛膽五錢 麝香三分 水飛石決明一兩 麵糊丸,茶下。
涼膽元 [黑花翳] 防風 蘆薈各一兩 黃連 荊芥穗 龍膽草 黃芩各五錢 地膚子 黃柏各二錢半 蜜丸,薄荷湯下三十丸。
羚羊角散 [綠風] 甘菊 防風 川芎 羌活 川烏 細辛 車前子各五錢 羚羊角 半夏# 薄荷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生薑、荊芥湯下。
羚羊角丸 [又] 羚羊角一兩 犀角 石決明 車前子 草決明各七錢半 獨活 防風 甘菊 蔓荊子 山梔 藍實 甘草各五錢 蜜丸。
瀉肝散 [烏風] 大黃 甘草各五錢 郁李仁 荊芥穗各二錢半 分二帖,空心,水煎服。雀目散[雀目]雄豬肝竹刀批開,納夜明砂,紮好,米泔煮七分熟,取肝細嚼,將汁送下。或雄豬肝煮熟,和夜明砂為丸亦可。
蛤粉丸 [小兒] 蛤粉 黃鼠 等分,熔蠟和蛤粉丸,如棗大,用豬肝一片,二兩部B,批開入藥一丸,紮好,水一碗,煮熟取肝,乘熱燻眼,溫食,以愈止。
風疳丸 [又] 青黛 黃連 天麻 五靈脂 川芎 夜明砂 蘆薈各二錢 龍膽草 防風 蟬退各錢半 全蠍二個 乾蟾頭三錢 豬肝汁浸糕和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湯下,若用羊肝汁丸,尤妙。
還睛丸 [高風] 石決明水飛 覆盆子 茺蔚子各二兩 槐實 人參 細辛 防風 柏子仁 茯苓 甘菊 川芎 各一兩蜜丸。
補肝散 [圓翳] 柴胡錢半 白芍一錢 熟地 茯苓 甘菊 細辛 甘草各七分 柏子仁 防風各五分
蠟茶飲 [赤脈] 芽茶 白芷 附子各一錢 細辛 川芎 防風 羌活 荊芥各五分 鹽少部B。
夏枯草散 [又] 夏枯草二兩 香附一兩 甘草五錢 每末三錢,食後茶清調下。夏枯草治黑睛疼,至夜甚者,最效。說B黑睛連目系,屬厥陰之經,此物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央B,故其效如此。
明目流氣飲 [又] 蒼朮一兩 草決明七錢半 大黃 川芎 細辛 惡實 甘菊 防風 白蒺藜 荊芥穗 元參 蔓荊子 木賊草 山梔 黃芩 甘草各五錢 共為末。
羊肝元 [又] 白羊子肝一具,去膜,黃連一兩,先另研末,和同研,眾手作丸,空心,水下三十丸,連服五劑差。青羊肝尤妙。
神仙退雲丸 [又] 酒當歸兩半 木賊草去節 童便浸焙 川芎 荊芥穗 密蒙花 地骨皮 甘菊 白蒺藜 羌活各一兩 川椒七錢半 蔓荊子 花粉 枳實 薄荷 草決明 炙甘草各五錢 蛇殼 蟬殼 黃連各三錢 蜜丸,每兩作十丸。
地黃散 [混睛] 生地一兩 赤芍 當歸 甘草各五錢 每末五錢,水煎服。
二黃散 [1B肉] 大黃 黃苓 防風 薄荷各一錢二分半 蜜少部B同煎。
定心元 [又] 麥冬一兩 石菖 杞子 甘菊各五錢 辰砂二錢 遠志二錢半蜜丸。
速效散 [又] 黃連 黃柏 黃芩 山梔 連翹 薄荷 柴胡 荊芥 當歸 生地 地骨皮 花粉 蔓荊子 甘菊 甘草 惡實 白蒺藜 枳殼 石決明 草決明各五分水煎,食後服。
還睛紫金丹 [爛弦風] 白蜜二兩 爐甘石一兩?淬水中十次 水浸半日 水飛黃丹六錢 烏賊骨去殼一錢 麝香 硼砂研水飛 入磁器中 重湯煮令自乾各五分 白丁香二分半 輕粉一分 先於砂石器內慢火熬蜜,去沫,下甘石末,次下黃丹,柳枝攪,再下餘藥,不粘手為度,丸芡子大,每一丸,溫水化開時點。
聖草散 [又] 覆盆子葉搗汁,以皂紗蒙眼上,將筆蘸汁,畫兩眸子紗上,然後以汁滴之,當有蟲出。
消風散 [又] 荊芥 甘草各一錢 人參 茯苓 川芎 薑蠶 防風 羌活 藿香 蟬殼各五分 陳皮 厚朴各三分 每末二錢,水下。
石決明散 [蜆目] 石決明 草決明各一兩 青葙子 木賊草 羌活 山梔 赤芍各五錢 大黃 荊芥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麥冬湯下。又名大決明散。
消毒飲 [風粟] 煨大黃 荊芥穗各二錢、惡實 甘草各一錢 一名加味荊黃湯。
白微元 [漏睛] 白微五錢 防風 羌活 白蒺藜 石榴皮各二錢半 粉糊丸。
黃*散 [又] 黃* 黃芩 煨大黃 防風各一錢 地骨皮 酒遠志 人參 赤苓 漏蘆各五分 水煎,食後服。
五退散 [風瞼] 川山甲 川烏 炮炙草各五錢 蛇退醋煮 蟬退紙 蟬退 豬蹄殼 荊芥穗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食後,鹽湯下。
春雪膏 [瞼硬] 蕤仁去殼皮研押去油二兩 冰片二錢半 生蜜六錢 研勻,以銅箸蘸點。
此方兼治一切目赤腫痛,V出爛。此又專治爛眼風,多年連眶赤爛者,最效。
龍膽散 [睛脹] 龍膽草 山梔各二錢 防風 荊芥穗 川芎 元參 茵陳 甘菊 楮實 甘草各一錢 每末二錢,食後,茶清下。
清肺散 [又] 桑皮 片芩 甘菊 枳殼 防風 荊芥 柴胡 升麻 赤芍 歸尾 元參 苦參 甘草 白蒺藜 木賊草 旋覆花 甜葶藶 水煎,食後服。
通血丸 [血灌] 川芎 歸尾 防風 荊芥各一兩 生地 赤芍 甘草各五錢蜜丸,食後服。
車前散 [又] 密蒙花 白蒺藜 甘菊 羌活 草決明 車前子 龍膽草 黃芩 甘草 等分,為末,每二錢,米飲下。
洗心散 [針刺痛] 麻黃去節 荊芥穗 當歸 大黃 赤芍 甘草各一錢 白朮五分 薄荷七葉 水煎服。
天門冬飲子 [轆轤] 天冬 知母 茺蔚子各一錢 赤茯苓 人參 羌活各七分 五味子 防風各五分 水煎,食後服。
犀角散 [又] 車前子 杞子各一兩 槐子 五味子 牛蒡子 青葙子 茺蔚子 胡黃連各七錢半 羚羊角 犀角各五錢 兔肝一具微炙 每末二錢,食後,槐子湯下。
蟬花無比散 [嘴偏] 蒼朮童便浸一夜切曬 白芍藥各一兩 白蒺藜八錢 茯苓四錢 蛇退 皂角水浸焙 荊芥 細辛各一錢 每末二錢,茶清下。
槐子丸 [又] 槐子二兩 覆盆子 棗仁 柏子仁 蔓荊子 車前子 茺蔚子 鼠粘子 白蒺藜去刺各一兩 蜜丸,酒下三十丸。
犀角飲 [黃膜] 犀角二錢 羌活 黃芩 車前子各一錢 白附子 麥冬各五分水煎,食後服。
白薑蠶散 [風V] 黃桑葉一兩 木賊草 旋覆花 荊芥穗 甘草 薑蠶各三錢 細辛五分 每末二錢,荊芥湯下。或取末七錢,水煎服亦可。
當歸龍薈丸 [又] 龍膽草 當歸 山梔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一兩 大黃 蘆薈 青黛各五錢 木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蜜丸,薑湯下二三十丸。
驅風一字散 [眼癢] 川烏 川芎 荊芥各五錢 羌活 防風各二錢半 每末二錢,食後,薄荷湯下。
地黃膏 [撞打] 生地一合取汁 黃連一兩 黃柏 寒水石各五錢 上三味為末,和地黃汁作餅,以紙攤眼上,此方兼治風熱赤目,熱V出。
生地黃散 [又] 羚羊角 生地 川芎 大黃 赤芍 枳殼 木香各一錢 水煎,食後服。瞿麥散 [塵絲] 瞿麥炒黃為末,鵝涎調和,逐時塗頭,即愈。
益本滋腎丸 [睛散] 酒黃柏 酒知母 等分,水泛丸,空心,鹽湯下五七十丸。
決明元 [毒攻] 麥冬 當歸 車前各二兩 防風 枳殼 青葙子各一兩 茺蔚子 細辛 杞子 澤瀉 生地 石決明 黃連各五錢 蜜丸,空心,麥冬湯下五七十丸。
補陽湯 [涼藥多] 柴胡錢半 羌活 獨活 人參 甘草 熟地 白朮 黃*各五分 澤瀉 陳皮 防風 白芍 生地 茯苓 當歸 知母各三分 肉桂一分 清晨服此湯,臨臥服連柏益陰丸。
連柏益陰丸 [又] 草決明 酒黃連 黃芩 鹽酒黃柏 鹽酒知母各一兩 羌活 獨活 五味子 當歸 防風 甘草各五錢 石決明二錢 蜜丸,茶清下。宜多服補陽湯,少服此丸。
蟬花散 [病後翳] 蟬退 甘菊 川芎 白蒺藜 草決明 防風 羌活 山梔 荊芥穗 蔓荊子 穀精草 密蒙花 木賊草去節童便浸曬 蒼朮 炙草 等分,為末,每二錢,茶下。
菊花散 [又] 甘菊四兩 木賊草 羌活 蟬退 白蒺藜各三兩 荊芥 甘草各二兩 每末二錢,茶清下。
羌活退翳湯 [太陽經] 羌活錢半 防風一錢 薄荷 荊芥 本各七分 酒知母五分 酒黃柏四分 川芎 當歸各三分 麻黃 酒生地各二分 川椒 細辛各一分
羚羊角散 [陷翳] 羚羊角 升麻各二兩 甘草一兩半為末,半蜜丸,取末一錢,泔水煎送五十丸。
瀉青丸 [肝熱]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黑山梔 煨大黃 羌活 防風 各等分,蜜丸,芡子大,每一丸,竹葉湯同砂糖化下。一名涼肝丸。
烏賊骨散 [膚翳] 烏賊骨 冰片各一錢 為末,日點三四次。
洗肝散 [肝積熱] 羌活 當歸 薄荷 防風 炙甘草 大黃 川芎 山梔各一錢 加龍膽草一錢尤佳。
局方密蒙花散 [又] 密蒙花 白蒺藜 木賊草 石決明 羌活 甘菊 等分,每末一錢,茶清下。
點藥石決明散 [膜入水輪] 石決明 珍珠 西珀各七錢五分 烏賊骨五錢 冰片一錢 共為末,以銅箸蘸取大豆部B點眼,日三。此方兼治一切丁翳,根腳極厚,久不差者。
補腎元 [黑翳] 熟地 杞子 山萸 山藥 丹皮 補骨脂 核桃肉 蜜丸。
磨翳膏 [花翳] 蕤仁口含去皮殼一兩 冰片三錢 空青二錢 研極細,取少部B點。
清涼散 [瑕翳] 蔓荊子 荊芥穗 苦竹葉 甘草各錢半 山梔七分半 薄荷七片 水煎。
經效散 [撞刺翳] 柴胡二錢 大黃 當歸 赤芍 犀角各一錢 甘草五分食後服。
觀音@授丸 [赤膜] 夜明砂 當歸 蟬退 木賊草各三兩 羊肝四兩煮爛,打膏為丸,空心,熱水下五十丸,百日如舊。
百點膏 [又] 黃連三錢 銼水一碗煎至半碗 入防風八分 歸身 甘草各六分 蕤仁泥三分 同熬至滴水不散,絞去渣,入煉蜜少部B,再熬片時,令靜心點之,日五七次,臨臥點尤效。此方兼可點一切翳膜。
春雪膏 [眼昏] 硼砂三錢 冰片一錢 朴硝五錢 研極細,每用少部B,口中津塗和點,閉目片時,開眼V出效。
抑膏明目湯 [婦人] 當歸 白芍 生地 白朮 赤苓 半夏 陳皮 柴胡 黃連 山梔 丹皮 蔻仁 甘草 龍膽草各七分 薑三 棗二
夜光育神丸 [老人] 熟地 生地 川連 遠志 牛膝 杞子 甘菊 枳殼 當歸 菟絲子 地骨皮 等分,蜜丸,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滋陰地黃丸 [眼花] 當歸五錢 生地七錢半 川連 熟地各一兩 柴胡八錢 黃芩六錢 天冬 地骨皮 五味子各三錢 枳殼 炙草各二錢 蜜丸,茶清下百丸,亦名熟地黃丸。凡目漸昏,乍明乍暗,此失血之驗也,宜此丸與定志丸間服。
救苦湯 [眼疼] 蒼朮 龍膽草各錢半 當歸 甘草各一錢 川芎六分 生地 川柏 知母 黃芩各五分 羌活 防風 升麻 柴胡 黃連 蒿本各三分 桔梗 連翹 細辛 紅花各二分 水煎,食後服。
葉氏荷葉湯 [失血] 鮮荷葉 冬桑葉 赤苓皮 甘草 綠豆皮 穭豆皮
葉氏羚羊角湯 [高年] 羚羊角 連翹心 夏枯草 丹皮 青菊葉 桂枝 全當歸
葉氏夏枯草湯 [風溫] 夏枯草 桑葉 連翹 赤芍 草決明
葉氏連翹湯 [秋燥] 連翹 薄荷 黃芩 山梔 桑皮 苦丁茶 夏枯草 青菊葉
葉氏茯苓湯 [熱蒸] 冬桑葉 穀精草 望月砂 苡仁 通草 綠豆皮 茯苓
葉氏山梔皮湯 [鬱勃] 山梔皮 夏枯草 穀精草 連翹 草決明 望月砂 丹皮 生香附
葉氏桑葉湯 [陽升] 桑葉 丹皮 苡仁 川貝母 夏枯草 山梔
葉氏草決明湯 [肝膽熱] 草決明 冬桑葉 夏枯草 小胡麻 穀精草 丹皮
葉氏肝胃湯 [肝胃] 黃耆三錢 當歸 白芍各錢半 茯神三錢 煨薑一錢 南棗一枚
葉氏補肝湯 [肝陰] 望月砂 製首烏 穭豆皮各三錢 炒杞子 小胡麻各錢半 冬桑葉 黃菊花各一錢 石決明一具
葉氏肝腎兼補丸 [焦煩] 熟地 杞子 山萸 茯神 甘菊 生神# 五味子 山藥

穀精草治眉棱骨痛方九

二陳湯 [痰火] 茯苓 甘草 半夏 陳皮
青州白元子 [又] 半夏七兩 南星三兩 白附子二兩 川烏五錢 共為細末,清水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朝夕換水,日數足,取納絹袋濾過,渣再研濾,澄清去水曬,又為末,米飲丸,薑湯下三十丸。
羌烏散 [風寒] 川烏童便浸二宿炒一錢 酒芩 炙草 細辛 羌活各五分為末,分二服,食後茶下。
芎辛導痰湯 [風濕痰] 半夏錢半 南星 川芎 細辛 赤苓 陳皮各一錢 枳殼 甘草各五分
生地黃丸 [肝虛] 生地 黃甘菊 防風 枳殼 決明子 石決明 白芍 茯神
熟地黃丸 [又] 金石斛 熟地 菟絲子 防風 茺蔚子 車前子 黃耆 覆盆子 肉蓯蓉 地膚子 磁石?各一兩 兔肝一具炙乾 蜜丸,空心,鹽湯下。
芷芩散 [風熱痰] 白芷 酒黃芩等分,為末,每二錢,茶清下。
選奇湯 [總治] 羌活 防風 半夏各二錢 黃芩錢半 甘草一錢 加薑三片
上清散 [又] 川芎 鬱金 赤芍 荊芥 薄荷 芒硝各二錢半 乳香 沒藥各五分半 冰片二分半 研末搐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