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泄秘

病機

痘之與疹,雖皆中於胎毒,其原雖同,其証則異。濃孕成之初,先有臟而後有腑。臟乃積受之地,腑乃傳送之所。臟屬陰為裡,故其受毒為最深,而痘所以久熱而難出。腑屬陽為表,故其受毒淺,而疹所以暴熱而易生。

痘瘡出於臟,故在肌肉血脈之間,必先出紅斑,而後漸起如痘,故名曰痘。

疹子出於腑,故在皮膚之下而出皮膚之上,其形如麻,一出而役,俗名曰麻。

痘自裡而出於臟,故重;疹自表而出於腑,故輕。

痘証,早晨身微熱,午後大熱,眼睛色黃,兩脅下吸吸然動,甚則發驚搐。此屬心臟病。

稍有失治或裡虛,則青陷入而不能救。

疹証,早晨微熱,午後亦大熱,眼白珠赤色而不黃,手足冷而吐逆。此屬肺臟病。隨熱發散,則易生易沒而愈,為不難。

甫按︰痘難疹易之說,此則自其世俗常情而言之。其有所感入深,胃氣原弱,又或因瀉痢而出之不快或發之未透而隨現隨隱,久之,邪氣漸入於胃,必瀉不已而複發,加之喘促為必死矣。若此者,亦不可以易易言之耳。所以疹証又何可以輕視之耶?凡覺出疹,略見虛弱,當先補養脾胃。欲出不出,急宜托裡發表以助之,首尾俱不可瀉,一如痘証同也。

支氏曰︰疹証之發,多在天行癘氣傳染之時,沿門比屋相傳,輕重相等。發熱之間,或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胞浮腫,面腫腮赤,或覺淚汪汪,或惡心嘔噦,即是疹候,便宜用解毒發散之藥,依時令輕重催發出外,不使停留於中,自無後患。然其所發,但以六時即收為度。乃陽生陰成、陰生陽成造化自然之妙。如午後出者子後收之類。若一出即收者,失之太速。或出之後,連延三四日不收者,此毒太甚,外發未盡,內有餘邪所致。須與化斑解毒等湯,如玄參石膏之屬。

又有疹既收回,餘毒未盡,三日之外又複發出,至五六次不已者。此因發熱之時,不避風寒,邪氣鬱於肌肉之間,留連不散,雖得前解發之劑,終不舒暢。若出疹之際有雜証,亦當隨証而治之。

凡疹証發熱之時,或嘔吐,或自利,或滯下者,皆火邪內迫,毒瓦斯所行之地而隨病也。吐者,竹茹石膏湯。自利者,升麻澤瀉湯。滯下者,黃芩勺藥東加黃連枳殼。實者,少加大黃,微下之。虛者,通加人參以佐之。

痘瘡之發,常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多中於時氣風寒,本非尋常。並發者或有齊發並出,此謂之兩感歲氣。臟腑擊動,表裡交征,皆為不順之候。如痘稀疏,可用升麻湯解之。疹散豆出,隨証調治。若痘太盛,其疹雖解,氣血重傷,至於收斂脫落,終難痊妥。惟以保養脾胃,調和氣血,庶幾能濟。

凡小兒感時行發熱,當用解毒發表之劑為第一法。若能於發熱之初用力,則痘疹自稀,或稠亦勢輕也。何則?不知此義,失於解散,或一熱即出,此痘多危。蓋邪毒在中,未嘗少敗,縱是正氣充完,亦終為之累。世謂服藥預先防之,則終身不出,斯亦理之所必無也。蓋疽毒為人身所必有,謂之所感有淺深,所發有遲早,固勢然也。於其感發之際,解散毒邪,痘疹自輕而得吉。

如傷寒証治失於其時,則有胃爛發斑;春瘟証治失於其時,則有溫毒發斑。由此而知,發熱之初,若早為解散,不致鬱於內而成痘疹有矣。若謂預防用藥,終身不出,豈其理乎?凡小兒發熱如瘧狀,熱作有時者,為潮熱。

發熱倍能飲食、唇紅面赤、大小便秘、脅下有汗者,為風熱。
發熱面赤、鼻流清涕、手足煩躁,左額青筋,自汗惡寒者,為傷風熱。
發熱而手足微冷,面色青慘、耳鼻冷、腮寒,無汗,左額有青紋者,是傷寒熱。
發熱眼胞微腫,右額有青筋,頭熱肚熱,胸滿惡食而腹脹者,是食積熱。
發熱眉心有青紋,手心有汗,時發驚惕者,為驚熱。
發熱多渴欲飲,腹上有青筋,或脹或瀉者,為疳熱。
發熱唇上下汗出,唇中間起白泡,耳陰皆冷者,為變蒸熱。
變蒸之中,偶有時行寒疫者,則耳與陰反熱,此為異氣熱。
發熱目閉,面色赤者,為胎熱。
惟痘疹發熱,隨天氣而蒸出。如冬月應寒而反溫,謂之冬溫。有隨春氣暄暖而蒸出,有因他病發熱不已而蒸出者,此皆外熱而感動其中熱,為痘疹也。夫痘疹正作之時,其發熱也,與傷寒相似。蒸蒸壯熱,咳嗽痰涎、唾涕,鼻吸或作寒作熱,或心痛頭痛,或腹痛惡心,或兼五臟之証,明其熱自內而出也。面赤唇紅,煩悶噴嚏呵欠,惟耳與尻及手足指冷。此欲發痘疹也。蓋耳尻為腎之外候,原腎不受火邪而無痘毒,故發熱不干腎之經也。耳雖不熱,亦有紅脈見於耳後,方為痘疹。如不渴不瀉、不煩亂,二便如常,此為吉証,不須用藥。

錢氏曰。小兒痘疹,蓋由受胎之感血穢液毒,十月有生之後,必感外邪而發一次,故謂之百歲瘡,又謂之天瘡。其狀如豆,故曰痘瘡。魏氏曰︰痘之為証,根於精血之初,成於淫火之後。男女交媾,無欲不行,無火不動。欲因火生,火因欲熾,精施血就,何莫而非火之所為?二五妙合,精血成形,亦必集火以熔冶也。支氏曰︰受胎之初,假父精母血交媾而成形。不無欲火熾於其中。至於兒在母胎十月,藉其氣血以長養。為母者,多不能節房欲、戒濃味,日積月累感於胞胎及兒臟腑,謂之胎毒。降生之後,必感運氣勝複之邪沖搏,原受胎毒相激,而遂出痘。其遲早之不同,則歲運之乘否;輕重之同異,則毒瓦斯之淺深。此理之可測,勢之必然也。

《內經》曰︰諸痛瘡瘍,皆屬心火。痘即瘡也,非心火則不發,故每發熱,心火熾甚,未出痘先多有驚搐。可見發於心矣。況父母交媾之初,一皆心火熔治而精血始得成胎。當此火毒之餘亦感通於兒之心臟,是蓋以類而相從也。降生以來,此火之蘊,雖寂然不動,有感而應,故遇歲氣外觸而後出也。未出之先而發驚搐者,為吉;既出之後而驚搐者非宜。何則?痘既出矣,心臟之蘊火亦宜疏散矣,今尚驚搐,則是心之蘊火未盡出也,實為可憂。未發痘疹之先,宜用四製辰砂丸、抱龍鎮心丸,皆為要藥。既出之後,熱甚,紅紫色而煩渴者,宜用犀角地黃湯,亦皆解乎心火之熾也。始於解毒,一皆主乎心,繼於養胃,所以調達氣血,而痘疹之治法,斯順而吉也。

歌曰︰五指梢當冷,驚來不可當。
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
中指獨自冷,麻痘証相關。
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細看。

發熱三五日而痘出者,吉也。發熱一日而即痘出者,凶也。
痘出作三日先後出者,吉也。一齊盡出痘遍周身者,凶也。
痘初出,報於鼻準、口腮、年壽、印堂,如粟粒、如黍米,淡紅色者,吉也。初報於承漿及兩顴、右鬢際,如蚊咬或如紫黑斑者,凶也。
胸背手足五心無痘者,吉也。有曰不怕五心有痘,只怕原瘡泄漏。原瘡乃是未痘之先,有瘡泄去膿血,斯為凶也。不然五心稀有亦不妨事。
痘出稀疏,圓粒高起得數者,吉也。出如蠶種稠密平塌者,凶也。
痘出圓粒高起,根窠紅滑,頭頂光潤,腳有線者,吉也。
痘出不起、低塌陷頂,白色,或如茱萸,或如血癮者,凶也。
痘出安靜,飲食二便如常者,吉也。出後煩躁,猶發大熱,喘渴或瀉或驚,氣促腹脹不思飲食者,凶也。

凡瘡始出之時及未出之先,大便稠黃,小便如常,或發驚,或不發驚,渾身壯熱,或進退溫熱三兩次。其瘡透快,根紅,頭臘色,次第肥滿,自見痘為始,三日出齊,六日灌漿齊,九日黝齊,十二日結痂齊,十五日續續落痂,別無他候,不必服藥。

痘瘡將出忽然泄瀉,或因發熱誤服發汗藥或清涼解利藥,或不因誤服諸藥,但將出至已出,已出至退剝,始終如有癢塌、搖頭、切牙、腹脹、氣促、渴瀉、寒戰,及瘡出不透快,或正出忽然平隱不發,或灰色,或過三日後不能灌漿,灌漿完不能乾漿,乾漿後不能結痂,或膿或血、或熱或寒,九竅不利,皆有表裡虛實之分,並宜急急依時對証選方用藥救治,不可少緩,稍有遲誤,恐難濟事。

發熱之時痘未出而發驚者,乃毒瓦斯出於心經。此亦為順,不可妄投驚藥。若熱甚而複發搐者,可用發散毒瓦斯,如惺惺散、消毒散、紅綿散、導赤散、升麻湯,兼與快氣利小便、祛風之劑,痘出必輕。心火熱甚則肺金受克,不能製肝,肝旺則脾土受克於中,上下氣不循環,五行之氣無以相製,故心獨大熱,氣擊動,心神不安,則發驚搐。治宜瀉肝利小便。瀉肝則風去,利小便則熱除。風熱既平,驚自愈矣。若過服寒藥,則其氣斂,毒反陷伏,痘出不透,多致不救。

痘出之後而發驚搐,此是熱毒留於心經。痘出不盡,發數次不寧,喉中有痰聲者,不治。

痘瘡嘔吐要分虛實寒熱。有脾胃虛弱不思飲食,二便清利不煩渴而作嘔吐,要分虛寒也。

宜服理中湯、六君子湯、加減異功散。有胃火壅滯,大便不通,煩渴而作嘔吐者,實熱也,宜用清胃散、竹葉石膏湯、黃連橘皮湯。大便不通者,微下之,以小承氣湯、五苓散。

痘瘡泄瀉惟在未出之前,發熱大甚,泄瀉二三行無妨,為泄去熱毒,亦不宜久瀉。

若瀉久,恐虛其內而痘反不能發越。既出之後,並不宜瀉。若瀉多,內耗元氣,津液虧涸,氣血不榮,其瘡雖出難起發,雖起發亦難結痂。若見熱盛壅實,瀉二行無妨。若非熱實,皆不宜見瀉。出痘後作瀉者,急服四君子湯、豆蔻丸、異功散之類。如瀉不止,喘渴,腹脹,切牙者,不救。

痘瘡出後喘渴,是火爍肺金,肺氣所傷,往來不能通暢。夫火盛則氣耗而液衰,故喘而渴也。宜用人參麥門冬湯,生津益氣。甚者用石膏人參湯。

有腹脹大便黑、煩躁喘渴,此為瘀血在裡,宜犀角地黃湯之屬。或當炎夏觸冒暑邪,喘渴昏迷者,用竹葉石膏湯、人參白虎湯之屬。有因虛火不生津液而渴者,宜保元東加麥門冬、五味子之類。有因陰虛水不足而渴者,其治多難,有以六味地黃丸加五味子治之,亦有中效。

痘瘡初出已出,若有腹脹、大小便秘之証,此蓋毒瓦斯內蓄不能發出,宜用四聖散。若十分不通,須微下之無妨。

有外感寒而內傷冷,有陰陽不和,熱被冷激,相摶於裡不能發外,令人脹喘,痘色白而無血。宜用溫中藥,則冷氣散而脹消矣。如傷冷者,腹中虛鳴,宜理中湯、異功散之類。

毒瓦斯陷伏入裡,亦令人脹滿,大小便秘。宜用解毒快氣之劑,如人參散、活血散之類。

若便血糞黑、沉睡不醒,則用犀角地黃湯。

痘瘡出不紅潤、灰白而頂陷者,此血氣兩虛也。宜用保元東加肉桂之類。有痘出五六日之間,偶因吐瀉,脾胃內虛,或誤服涼藥,以致變壞,謂陷伏,俱宜溫中暖胃,並用保元湯合胃愛散、理中湯之類。有因外感風寒,觸犯穢惡而變陷者,謂之倒靨。宜溫肌發散托裡,如異功散、人牙散、四聖散之類。

痘黑陷,陳氏謂之變黑歸腎,為毒瓦斯入於腎經,難治。汪氏《理辨》以血載毒上參陽位,陽不足,陰往乘之故也。又血與氣交而不偶,不能複歸本位。因元氣虛弱,不能續其衛氣以製其血,乃自失其政而然。且血順氣而蓄,血亦為之不榮,故致枯萎而黑陷,此理之必然也。
宜用保元東加芎桂提補其氣,氣旺則諸毒自發,黑者將轉而為黃矣。
有外感風寒變黑陷者,宜溫散,人牙散。
有毒瓦斯太盛複入攻裡黑陷,宜解毒利小便,用消毒飲、導赤散。
陽氣虛不應者,宜溫補托裡,保元湯合紫草散。
有觸穢惡而黑陷,與倒靨同治,宜焚蒼朮及胡荽酒之類。黑陷之証故為逆候,但能理脾胃之氣,氣充發,亦可以保其無危也。

痘瘡發癢,多是氣血不足,故曰諸癢為虛。宜保元東加芎桂、十全大補湯之屬。
有因氣虛,陰血上行氣分,血味鹹,腌螫皮肉而為癢。宜保元湯倍加黃,以助表,少加芍藥以製血,則癢自止。
有因不忌飲食以致作癢,用蟬蛻一物湯。
或實癢者,因大便不通,熱壅而癢,當通大便。輕者用蜂湯調滑石末,以羽掃瘡上。

痘瘡作痛有實有虛,或曰諸痛為實,此一偏之說也。大便秘結、煩躁不寧、喘渴作痛,此實痛也。若二便清利,衛氣不充,脾氣不行,榮而作痛者,非虛而何?虛則以保元湯,實則以解毒湯之屬。

痘瘡最毒者名痘疔。其疔獨黑而或陷或大,獨紫或痛或脹。若不速治,十不救一。法用銀簪挑破其疔,將四聖散點入疔內,即變紅蠟色而獲安。

冬月溫暖而溫毒發,斑疹如錦紋者,又有冬月觸寒毒至春始發。病初在表,或已發汗或未發汗,表証未罷而毒不散,故發斑。以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溫暖,人感乖戾非節之氣,冬未即散,至春或被寒折,毒不得泄,遇天暄暖,毒瓦斯始發。即肌膚斑爛,癮疹如錦紋,咳嗽,心悶,嘔吐清汁,葛根橘皮湯主之。醫者辨作胃寒治之,轉加悶亂,狀若驚癇,遂生他疾。楊氏曰︰毒瓦斯入胃,令人發斑。其証昏聵,關前脈大,多見於胸腹。輕則如疹子,重則如錦紋。咳嗽易治,黑者難治。

痘瘡既靨,遍身皮肉斑爛者,由於不當發散而誤用發散之藥,使毒熱暴出於肌膚,皆為斑瘡以致潰爛,故名斑爛。若再生者,乃因靨後失於解利,毒瓦斯留滯於肌肉之間而致然也。

甚者,用乾黃土為末敷之,敗草散貼之。有因誤爪成瘡,則用百花膏。有疳蝕瘡則用硝膽膏、綿繭散、生肌散之屬。

痘出而聲音不出,此為形氣俱病。心之氣舉,擊出於肺而為聲,其喉之竅若管龠焉。金受火製之使然也,故宜清金,用涼膈散去硝黃。痘之發,氣拘血載,奔行四肢百脈,因風邪阻塞腠理,痰唾稠粘有礙氣道,其毒不能盡行於肌表,因成咽啞者。痘出氣喉,初甚細小不覺,若微露其機者,用甘桔湯預防。及至肌表之痘成漿,內亦成漿。其痘壅盛則氣出,管龠窄狹,所以氣與擊出之聲不清也。不清者,肺金之所害也。

水嗆者,毒壅會厭門也。然是門飲食所進之處。如飲水湯則毒礙其門,不易進納而乃溢入氣喉。氣喉者,不受物之處,故發於嗆也。或進穀食而不嗆者,蓋食有渣,自然有其門,而非如水之溢不犯氣道故也。七日前聲啞咽嗆,並為逆証。七日之後而有者,不待醫而自愈,外痘結痂,豈有內痘不痊哉?故先腎服甘桔湯,用於已發、未發之前,蓋所以清其氣道不使毒之有犯,此預治之法也,不可忽。若待証成而治之,可謂不通矣。

夫寒戰者,陰凝於陽。陽分虛則陰入氣道而 FS 作寒,不待練而自戰也。切牙者,陽陷於陰。陰分虛則陽入血道而兩相銼作聲,不待力而自斗也。七日前見寒戰者,表虛也。

斗牙者,內虛也。七日後見寒戰者,氣虛極也。氣虛者,以保元東加桂以溫陽分。血虛者,保元東加芎歸以益陰分。有獨寒戰者,有獨切牙者,非一體治之。

《理辨》曰︰其痘起發五六日之際,有面目先腫光亮者,是陽乘陰分,毒不能發也。何則?血乃氣之本,血有不足,根本以失去矣。氣乃血之標,將見虛陽動作,其氣妄行肉分。區區不足之血,亦何能乘載其毒而出耶?七日之後,傳經已足,氣退毒陷,陰陽各失其正,尚何可治之有哉?治者不可不預為之調攝氣血以保重之,至此則難治矣。

小兒蘊熱毒為瘡疹,因外未得出,內不得散,則神不安以致然耳。當此察其蘊毒在表在裡。若發而渴,面赤,小便赤,宜微表令出可也。若外無熱,大便秘,腹脹滿者,當令大便通則無壅滯之氣,榮衛通行,神魂泰然,癢瘡出亦快矣。或以為心熱,為痰聚,而用下藥,良由不知其本云。

痘瘡不乳食有虛實二証。或吐或利,面青、目睛青黑色者,為虛寒,宜溫之。若大小二便如常,面赤而氣壅,或渴或睡中驚或切牙,目白睛黃或赤,氣喘身熱,此實熟中滿不乳食也。

心熱生肝風,肝主目,熱毒沖之,故為患。宜涼肝丸、密蒙花散服之,秦皮湯洗之。痘後而目傷者,蓋因目中生痘,或食發物,或毒熱太甚,上蒸肝膈故也。切不可用點藥。但以穀精散、人參牛蒡子散、菊花散、羌活防風散治之,外用秦皮湯洗之。痘瘡平複,與雞鴨蛋食之,則傷神效。若腫脹不能開者,用雞蛋清調黃連末塗兩太陽穴並足心,以引熱毒。

痘至灌漿之次,宜因先後以漸滿。其不灌者有二因︰一則氣血不足,一則熱毒太盛澆涸精液。其不足者,用保元東加薑、桂,連服二三劑,或木香散之類。其熱盛者,用起膿散、攻毒散之類。瘡壞無膿者,不治。

膿泡既充,當期結痂,結痂而愈。自痘出而至十日、十一、十二日,當從口唇頭面以漸收靨。自上而下為順,自下而上為逆。當結不結是謂難靨,乃毒瓦斯太盛,內外郁蒸,無陰氣以斂之。若不速解,毒入攻心,為害極大。法用豬尾膏、犀角散解之,或裡宣風散導利之,使熱不壅脹必結痂矣。皆須十日以後用之,切戒大早。初覺難靨,可燒紅棗於房內,令其氣蒸,亦得收結。

痘瘡得結過期而痂瘡不脫落者,由熱盛氣血不足,故不應期而落也。內服犀角散、八珍渴,外塗脂蜜,無有不落。

痘瘡在結膿之時,未成痂 便爬去之,則成瘢痕矣。欲無瘢痕,不可早爬,不可見風早,不可觸穢惡氣。不犯三者,則無瘢痕肌膚凹凸之患。若見瘢者,宜用硼砂酒、豬胰白蜜之類。

痘後發癰癤者,乃痘毒之氣留於經絡未盡去,故壅於肢筋間而發者也。亦有既平之後失於解利而生。惟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最妙,或清涼欲子、大連翹飲、消毒飲、犀角地黃湯皆可。

痘瘡既平,餘熱不除者,當量其輕重而治之。大熱則利小便,小熱則宜解毒。蓋利小水使心有所導引,雖不用涼藥而其餘熱自無容留矣。小熱解毒者,蓋小熱不解,大熱必生。利用導赤散,解用犀角地黃湯,切不可峻下。痘後胃氣一虛,而反變生癰腫別病。若身熱血他証者,用六味柴胡麥門散。咽喉口舌生瘡不能吮乳者,用如聖麥門冬湯。

觀候

痘瘡觀其形証,則知輕重。輕者不必服藥,重者寧不早圖而救治乎?凡痘瘡已出未出,大便秘,小便赤澀,發熱口渴,為裡熱。可用涼血解毒、潤便利水消毒飲、四聖散之類。凡先後吐瀉不食初見,須速調之。若稍延緩,致令元氣虛憊,必致難救。其有實証輕順,俱不必服保元湯諸補藥。若裡實而用補劑後,必結癰餘毒;表實而用補劑,則必斑爛潰痛。

作三四次出,頭目胸腹稀少,眼中無,大小不等,肥滿光澤,裡外肥紅,根腳紅,頭臘色。

一齊並出,密如蠶種,身溫腹脹,頭溫足冷,皮膚赤色,吐利,五內七竅皆有瘡黑點,或如茱萸,外白內黑,灰白色。

外黑內赤,痘瘡夾疹。

痘出妄汗妄下,誤服升麻湯、大黃等藥,不忌口,過飽失飢,食生冷,飲酒多,信巫不信醫,犯房室,觸穢氣,冒風寒。

不食多渴,(渴飲不食,益黃散、白朮散。)戛齒噤牙,(有虛有實,能令陷伏。)憎寒困倦,令瘡陷入,是脾虛也。)煩躁體熱,(搖頭者,欲生風。)吐逆泄瀉,(食不化而出,並痘後大便膿血。)瘡作黑陷,(內無膿血,或作黑泡,或先瘡跡,作黑孔死。)大小便澀,(三黃丸。)癰塊壅腫,(痘毒變瘡,口臭、蝕唇口鼻、牙落者,死。)喘急痰盛,聲啞氣噎,(或正出或痘後有此証者,多死。)咽藥食,腸中鳴者死。

以上俱是危証,首尾可畏也。除此之外皆不妨。內犯二者︰若飲食如舊,雖困重,醫治可生。如飲食減平日之半者死。飲食如舊,內犯三四件者亦死。

痘瘡有蠟、紅、白、黑四色,為吉凶晦吝之主,甚不可不辨也。何則?蠟色即蒼而黃,為中央之正色。痘見蠟色者,斯為吉兆也。紅色者,南方火心之象也。火盛則色紅,晦之道也。

則當解乎心熱,如涼血犀角地黃湯之類是也。白色者,西方金肺之象也。肺氣虛則色白,虛甚則兼陷伏,痘見白色而陷中,吝之道也。則當大補氣血,如保元東加薑桂附子之類是也。黑色者,北方水腎之象也。腎水不足以製火邪,火極變黑而似水也。俗調變黑歸腎。痘見黑而陷,凶之道也。則當解毒。如久閉者,用百祥丸、小承氣湯下之。有虛之甚者,保元東加桂芎,從其熱而用之之類也。

汪氏《理辨》曰︰五色者,五行之精華也。正則光而明,衰則慘而暗,五臟榮枯於此可見矣。故痘毒之出於臟,惟利乎明,不利乎暗。光明者,氣血旺也。慘暗者,氣血衰也。氣位旺而血得其令,氣位衰而血被其囚。血非氣則毒不收,氣非血則毒不化,信乎痘毒必氣血而後可以終始成功。且夫色之紅者,毒始出也。白者,毒未散也。黃者,毒將解也。乾黃者,毒盡解也。灰白者,血衰而氣滯也。黑者,毒滯而血乾也。焦竭者,血氣枯也。如紅變白,白變黃者吉,紅變紫,紫變黑者,凶之兆也。且毒出乎五臟而非獨一臟。前人言五臟各主色,固有之,又不載各臟治法。錢氏陳氏所論變黑歸腎,此皆過於理也。

春甫調五色合五臟,此至當之理。然《辨》云毒出五臟非獨一臟,正所以五臟之中而一臟之病甚,則其一臟之象著見也。又云錢氏、陳氏變黑歸腎之論,皆過於理,是《辨》之未詳辨也。凡變黑者,乃火之劇,而腎水浸衰不能製火,故色黑也。其責安得不歸於腎乎?調其未載五臟之方則可矣,謂其謬論,《辨》亦未知思也。予每參合五臟立方,罔不應驗,故錄其方法於四色辨中,以備全論,醫者審之。

【順候】 春夏為順。先發驚搐而後出痘者順。先發熱、熱歇出痘順。飲食如常順。二便如常順。

【逆候】 秋冬為逆。春膿泡,(金克木)。夏黑陷,(水克火。)秋發斑,(火克金)。

冬發疹,(土克水)。便血或利,乳食不化,(脾虛)。正出吐利,風攻頤頷項睫,或胸高突,面腫鼻陷,閉目切牙,或鼻有黑氣。肌肉黑。面色青黑。或因吐利內虛陷伏。已出妄汗而成斑爛。或冒風邪成倒靨,不起發也。泄瀉不止,瘡成餅塌,燥渴小便澀,聲啞。飲藥錯喉,喘息不休,瘡盡爪破,臭爛不可近。目閉黑暗, 昧無魂。頭面腫,足冷至膝。不時努力,(如用大便之狀。)瘡與肉色不分。已出身熱足熱不解,已出煩躁悶亂。瘥後驚搐,痘瘡未該靨結,卒然焦黑青紫。

【惡候】 痘出而複不出。忽大瀉而渴。已出譫語不止。或黑紫色隱在肌內裡,其毒重。

甚者五臟咽喉中有痘。其瘡不成粒,如凝血而痛,黑靨不生膿血者死。或見是証以藥解之,而毒反沒者死。目開腹脹口中作臭氣者不治。大小便秘,肌黑目閉聲啞者死。胃熱發黃身如橘色下利者死。

痘瘡始出一二日間【順候】 初出血點淡紅潤色,一二日如粟如黍,出於口鼻腮耳、年壽之間。先發三兩點淡紅潤色者,順之兆也。順者不藥自愈,為氣得其正,血得其行,其毒不甚,不得妄行肆其虐也。

【逆候】 形如蠶種一片如麻布紅,黑疹初出於天庭、司空太陽、印堂、方廣之處,逆之兆也。逆者不治,此為元氣本虛、血氣凝滯。毒邪太盛,妄參陽位,無以當其勢。

【險候】 圈暈成形,乾紅少潤,痘出雖稠尚紅潤而成粒者,險也。險者,毒雖盛,元氣尚充,未可為虞,宜用補元氣之中少加解毒之藥,須防毒盛正氣有所傷也。

痘瘡圓混二三日間【順候】 氣溢血附,飽滿光潔,三四日間,根窠圓混,元氣之充滿也。氣充則血附,而各得其道,為順。順者不治自愈。

【逆候】 氣澀血凝,枯槁不澤,根窠無暈,氣離血散,為逆。逆者,氣血交會不足,致毒乘機而犯內也。

【險候】 頂陷不滿,光潔有神、根窠尚圓,惟頂有陷,氣血難充,為險。以保元東加芎桂助脾胃氣血,可保無虞。

痘瘡形色候四五日間【順候】 氣滿血榮,鮮明光澤,則知血氣之旺,受毒之淺。其形光潤,大小不一等,此氣和血就,為順,不治自愈。

【逆候】 四五日來綿密如泡,紫黑乾紅,或如蠶種,或黑陷紫泡,皆逆也。逆者難治,為氣血乖離,邪毒內攻也。

【險候】 四五日間,根窠雖起,色慘不明,為險。血雖好,氣分弱,些交會欠分明。宜用保元東加朮芎助衛和榮,色自光明矣。

痘瘡起發圓滿候【順候】 五六日間,氣盛血榮於內,痘當圓滿起發於外,斯為順也,不須用藥而自愈。

【逆候】 五六日,痘尚乾枯,綿密不起,陷頂灰白色,或紫黑,或為水泡、癢塌,為逆。此氣血衰弱致毒內陷而外剝也。皆不可治。

【險候】 五六日之間,痘瘡雖起,但色白不榮,為險。此氣盈血虧。保元東加芎、歸、桂、芍,則痊愈矣。

痘瘡漿滿七八日間【順候】 七八日痘瘡漿足圓滿,青黃光澤,則毒消而氣血之功成矣。此為順候,不須用藥。

【逆候】 七八日漿不足,此氣血衰盡之時,不能用藥,為逆。

【險候】 八九日紅黃色潤,漿略不足,此氣弱而為險也。以保元、薑、朮充而助之,則老足矣。

痘瘡血盡漿回十一二日間【順候】 十二三日,痘瘡氣調血盡,毒解漿回,光色漸斂,此自然之順候也。

【逆候】 十二三日,血淡而漿薄、血凝而氣滯,則毒不散、漿不回,枯朽剝極,為逆之候,可懼也。

【險候】 十二三日,血盡漿老、濕潤不斂,為內虛,為險。宜用保元加苓、朮助其收斂而結痂也。

痘瘡結痂候十三四日間【順候】 十三四日,氣血歸原,毒瓦斯消散,漿老結痂,此為神化十全,為順。

【逆候】 十三四日,毒未脫,形雖結痂,而諸邪仍作,為逆。

【險候】 十三四日內,漿老結痂之際,尚有雜証相仍,此要臨時酌量消息調和,不可輕妄為妙。

痘瘡還原候十四五日間【順候】 十四五日,氣血十全,痂脫瘢明,神清氣爽,此為順也。

【逆候】 十四五日,痂未易落,譫語狂煩, 於寒戰,疔腫雜病並仍,此無生意,為逆。

【險候】 十四五日,痂落而少食,口渴煩熱,此餘毒也,為險。宜用四君子加黃連、鼠粘子、連翹解毒湯之屬,治之可愈。

治法

小兒痘疹始作,與傷寒相似。乍寒乍熱,咳嗽嚏噴,足稍冷,面頰赤,呵欠煩悶者,則當解毒發散。可用惺惺散、參蘇飲、人參敗毒散。甚至驚搐,大便不通,宜與保龍丸,解毒藥中少加熟大黃疏利之,使其熱邪不滯,發出自順而無逆証。凡遇冬月溫暖,或一時痘疹盛行,皆可服三豆飲、稀痘丹以防之。至於初發熱時,便宜表散毒瓦斯,分消則痘出必稀。熱壯盛者,痘出必重。

解散熱輕,痘出亦輕。此必然也。解表以三酥餅、敗毒散、犀角地黃湯,安神清熱疏裡以辰砂六一散、紫草飲。秘甚者大黃丸少少與之,使熱毒疏通自無後患。

痘瘡始終調攝之法不可不慎。自發熱而至落痂,皆要隨時觀証,早為治療,則無焦頭爛額之客。則凡用藥惟以中和,不可猛浪。其始如解表發散之劑,且與參蘇飲一二服,熱猶甚,複用三酥劑微汗之。如內熱驚搐者,且與犀角湯、辰砂益元散。若猶甚者,方可與大黃丸微利之。

始宜中和,不可妄汗、妄下,次宜因時審証調理之。風寒及飲食謹忌防,杜惡氣。(忌防即父母房室,外人不潔、不可近身在,惡氣則動廁、食蒜飲酒之類,皆要道也。)

解表一法。為痘疹之要。未出之前,解表之劑固為先鋒。至有已出之際,或被風寒所感,卻不能出,或發熱,或狂言、或風搐、或遍身青紫,皆當發散。與惺惺散,僵蠶散。正出之時?被天氣寒冷所折,毒瓦斯反伏而不出者,其証精神昏冒,面青發熱,或譫語妄言,宜解肌表出之藥,與活血散調解發散。參蘇飲治外為風寒所折、內為食氣所遏,大小二便不利。若出不快,二便自調,知其在表不在裡也。當解表藥,宜用升麻干葛湯、加味四聖散、紫草飲子、快斑湯、絲瓜湯之類。雖是表虛衛氣不足,縱有保元湯,必兼之解表,方得快出。故解表一法,始之必用,安得不為先鋒?

攻裡一法,為痘變用。如背水陣之類是也。當因証而施,相時而動,一劑回生,是攻裡之法,亦有奪造化之功也。今世但知保元湯為化工之藥,而不知大黃湯亦為化工之藥。何則?如前左水澤者,為陣之善。韓信背水陣又豈不為善之善者也?噫﹗非陣之善也,必得將而後善;非藥之功也,必得醫而後功。王安道曰︰識病機者則烏頭可以活人,昧証候者則人參可以殞命。保元湯與大黃湯亦若是也。保元湯助氣血,為治痘之常;大黃湯攻內裡,為治痘之變。如痘出太盛,喘促煩滿,手足心、脅下有汗,譫語狂言,小便赤,大便秘,痘紅而漸變於黑,躁渴不寧者,必可以用保元乎?予見如此等証服保元湯而死者亦多矣,服承氣湯而諸病如失,頓然回生,亦不可不謂奪造化之功也。予見今醫例用保元湯,因謂人曰︰吾用王道,可保無虞。至於內毒肆凶,危亦危矣,而猶執以保元,如契丹入寇,猶自閉門修齋而已。保元之誤不既多乎?故曰︰非藥之罪,醫之罪也。茲以救裡之變,表而出之,甚欲其無膠柱而鼓瑟也。化機之妙必在於活潑潑地,圓神而不依焉者乎。

托裡一法為痘之關鍵,始終不可不用也。如諸瘡毒惟以內托,不致邪氣內攻,則自無傷生之害也。惟痘亦然。痘之証最可懼者,不過難出。而至於不漿、內陷、倒靨、不結痂、不脫落、餘癰毒等証,皆其惡候內伏,所以致命,而顧托裡之劑安可少緩耶?此數証者皆在內托之功而自免於內陷致凶之患也。甫用補中益氣湯為托裡藥百發百中,熱毒深者加黃連、牛蒡子,虛寒者加薑桂。只此一法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庶幾王遂之常法也。若夫邪毒內陷,而不以辛甘之劑,惟用保元,一味甘溫,內邪恣虐,緩則不及事矣。辛甘之劑不可無乎﹗

痘瘡養胃者,所以養其正而固其本也。書曰養正能避諸邪,此之謂也。所以痘疹無故泄瀉,凶之兆也。大抵調脾胃,節飲食,中氣足,邪氣消。胃氣弱者,以四君子湯為主隨証加減。苦或作瀉者,急治之以豆蔻丸、參茯散之類。故泄瀉一証,最可當憂,中氣稍虛,邪氣闞之,乘機內陷,其危矣乎﹗

病深藥淺不能去病,病淺藥深真氣受弊。用藥之法當看輕重緩急。輕者重治,有傷正氣。

重者輕治,邪氣不能除。緩者急治,恐有過傷。急者緩治,有誤大節。如痘不快之輕者當以參蘇飲微解助之。若重,用酥餅、麻黃之類發之。如痘裡虛表實,或被風寒折重而不能出者,當以三酥、麻黃之重劑發之。若用輕劑,發之不透,邪氣留連,恐複為患,如痘瘡飲食稍減之緩病,或大便微溏瀉則胃氣內虛,宜用溫補。強加飲食,反有過傷。

如內邪太盛,驚搐煩悶一刻不安、喘咳逆壅,二便不通之急証,當急用承氣湯或百祥丸利之可生。若是猶豫,且進清涼緩藥,必致死亡。此所以輕重緩急亦不可不熟玩也。

發熱三朝証治門

  • 發熱之初急宜表解,使臟腑胎毒及外感不正之氣俱宜發散,則痘出必快而亦稀也。解表之藥必在紅點未見之前。如發熱壯盛者,邪毒必重,宜敗毒散調三酥餅之類,常用參蘇飲之類。
  • 熱盛發狂譫語煩渴者,宜煎敗毒散調辰砂六一散解之。
  • 發之初,憎寒壯熱,鼻流清涕,咳嗽痰涎,此有風寒所干,宜以參蘇飲調紫草膏表之。
  • 熱盛發驚,雖為順候,常用紅綿散調辰砂六一散解之;涎痰壅盛昏悶不省者,薄荷湯化下抱龍丸;二便秘塞不通者,敗毒承氣湯微利之。
  • 熱盛吐衄、糞黑結秘者,用犀角地黃東加大黃下之。
  • 發熱腹中作痛及膨脹者,由毒相搏,欲出而不得出者,宜敗毒散加大黃微利,使毒疏通、表裡分解是也。
  • 有胃弱胃寒、腹痛泄瀉、嘔吐清冷者,用六君子合理中湯;瀉止後而嘔吐不止者,藿香正氣散煎服。
  • 熱毒大盛,解散藥中減去參 當加紫草、僵蠶、蟬蛻、蔥薑。泄瀉者加豬苓、澤瀉分利小水及微汗之。

出痘三朝証治門一、出痘才發熱一日而便出者,為邪毒太盛,一發熱即出,不待久而蒸出也,此所以為邪毒甚必重。三日後出者為吉,四五日後身涼乃見報點於口鼻腮耳之前、年壽之間,如粟如黍,淡紅潤色者,為輕而吉也。

  • 忽然遍身發出紅點如蚊蚤所 之狀者,決非痘也。乃熱毒被風寒所遏,不能發越而變斑也。可用發熱門例,托裡散、敗毒散,表解微汗不妨,身涼紅斑自退,再越一日,出痘反輕矣。
  • 出痘必作三日報出,先報先出,後報後起,大小不一等,色象光潤無他証候,不用服藥。
  • 痘出稠密如蠶種,根雖潤頂面白平,摸不礙指,中有清水者,此由熱毒熏蒸皮膚而為疹子。大者曰水痘,非痘瘡也,宜以升麻葛根湯,疹自沒矣。
  • 痘出速、一日齊出者,為痘盛。根紅頂圓、摸之礙指,亦得其正色,宜散毒、化斑等湯加紫草、蟬蛻涼血解毒可也。若一齊速出,稠密紅赤成片,此毒之甚,不久紫黑發斑而死。
  • 出痘灰白不紅綻,或灰黑陷頂、二便清涼、氣冷不渴,不食,食不化,此表裡虛寒也。

急宜溫脾胃益氣血,宜用十全大補湯、異功散之屬。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而無內虛伏陷之憂。

氣血既盛,則毒得發出而無表虛癢塌之患。失此不治必不能灌漿收靨,十日後發癢爪破而死。

  • 痘出紅紫,根窠成片,近黑焦陷,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身熱,口氣熱,渴而引飲,此表裡皆熱盛也。急宜解毒。若發驚狂譫語者,紫草燈芯湯磨犀角汁調辰砂六一散之屬。解毒之後,痘頂不紅,根窠紅潤,小便清利,大便如常,能食不渴。此表裡皆清,勿再解毒,宜以保元湯溫補氣血,以助灌漿收靨,否則變成癢塌而不能結痂矣。
  • 痘出熱盛發紅斑如錦紋者,宜以化毒東加紅花、黃芩。喉痛者加玄參、犀角。(傷寒陽毒發斑加喊之法,用玄參升麻湯之屬是也。)若見黑斑,死不終日。
  • 痘出時,忽然瀉泄,大便黃,小便赤,口氣熱而渴,此為熱瀉,宜去桂以五苓散調六一散加木通、車前子、燈芯煎湯送。如清利瀉、口氣冷不渴,為寒瀉,五苓散加肉豆蔻、理中湯、異功散之屬。
  • 痘出只看根腳紅滑,此生意也,雖陷伏灰白紫黑,皆可調治。
  • 痘出雖稀、根窠全白無色者,三四日雖起脹,按之虛突,此名賊痘。氣血太虛,至灌漿時變成水泡,大如葡萄,內皆清水,皮薄若紙,爪破即死。
  • 痘出三日內,每在半表半裡,最要斟酌。妄汗則成斑爛,妄下則成陷伏;峻寒之藥傷正,峻熱之藥助邪;虛寒不補則陷伏癢塌,熱盛不解則變黑歸腎。稍若一違,生死立判。醫者寧不於此而容心哉?

灌漿三朝証治門

  • 痘出三日後,當漸起脹灌漿,先出者先灌,後出者後灌,至第六七日起滿已齊,毒瓦斯已盡出於表,根窠紅活肥滿光明潤澤、頂如蠟色者,不須服藥,此為貞吉之象也。
  • 痘當起脹而不起脹,根腳不紅,白色而頂陷者,此氣血兩虛之証也,急宜保元湯合內托散或異功散、丁香、薑桂、紫草膏之屬。若灰黑陷伏,宜調無價散。
  • 痘不起脹,紅紫色,為大盛血熱,津液枯涸然也,宜用內托散去桂加紫草;紅甚熱甚加芩連;紫黑陷伏,獨聖散;熱種黑陷有痰者、閉結者,四聖散調無比散、無價散、至寶丹可選用。
  • 痘灌漿時毒盡在表,須要裡實托載。苟略泄瀉則中氣虛弱,毒瓦斯乘虛內陷,宜速救裡。
    熱瀉,去桂五苓散;冷瀉胃虛腹痛者,加丁香、肉桂,或內托散加乾薑、丁香、豆蔻;若泄瀉腹脹口渴、氣促、痘色灰白者,可用木香散送下豆蔻丸。
  • 痘灌漿時發癢,若氣血不足者,內托散去桂加白芷、黃耆、參、歸、木香;虛癢塌者,木香散加丁香救裡、官桂救表;表裡皆實自不癢。
  • 痘起脹時其中有黑色而獨大者,名曰痘疔。若不去之,一身之痘皆變黑而死。若疔少者可治,用銀簪挑破疔口,吮去黑血,將四聖丹點入疔內,即變紅滑,仍服解毒藥一二劑。若疔多胸背心前皆有者,不治。
  • 有裡熱壅盛,脹滿便秘,虛弱不可通利者,宜用蜜皂丸導之。
  • 痘灌漿三日已滿,痘皆滿,頂紅紫色者,凶,及面目腫者凶。
  • 痘灌漿已完,於中有痘不滿者,終變虛寒癢塌之証,宜用內托散倍參、耆、歸、桂,必須灌滿,再無陷伏之患矣。
  • 痘因虛發癢,遍身爪破,膿血淋漓,不能坐臥者,宜內托散去桂倍白芷、當歸、木香,氣和血順其癢自止,外以敗草散敷之,庶免破肉受粘不便。若遍抓破並無膿血清水,皮白殼如豆殼者死。
  • 痘因惡氣觸犯發癢爪破者,宜內托散加減服之,外以乳香、蒼朮焚燒,以卻邪氣。

回漿三朝証治門一、痘灌漿日足至九日後,當要回漿收斂次第作三日乾盡,江南謂之痘黝。(小黑色也。)至期若不黝者,此氣血兩虛而不營運,故漿不乾,無氣血主宰之功,所以不收,必發癢抓破而死。

  • 痘回漿過期有未盡回者,為氣血虛也,宜用八珍湯、返魂湯之屬;若有幾顆不回終作癢痛抓破而得生者,寡矣。
  • 痘收後,惟數顆深陷臭爛不收口者,硝膽膏塗之。若收不回,遍抓破,氣急煩悶痰上者死。
  • 收時因犯惡氣不黝作癢欲抓者,宜異功散、保元湯選用之。

結靨三朝証治門一、痘至十二日後當結痂而漸靨,靨自上而下為順,自下而上為逆。其遍身靨矣,而有數顆不靨,難以求生,猶蛇蛻雖一節被傷不能蛻,亦是死也。

  • 痘結痂從唇上頭面次第收靨至足者,不須服藥,為順而吉也,若有他証照後治之。
  • 痘當靨不靨,泄瀉寒戰、切牙爪破,此虛寒也,宜用異功散、保元湯;觸穢冒寒黑陷不靨發癢者,前湯調下無價散,外用祛穢散熏之。
  • 因服辛熱藥太過,以致熱毒猖狂氣血泛濫痘爛不靨者,內服小柴胡、豬尾膏解之,外用敗草散敷之。
  • 痘自前報起灌漿回漿俱各應候,至收靨時或犯穢惡,以致斑爛癢塌不靨者,但服異功散,外塗豬髓膏自愈,須憂也。若皆收靨惟數顆臭爛深坎不收口者,用硝膽膏塗之。
  • 痘瘡未出而先驚搐者,名曰先驚痘,不治自愈。
  • 痘瘡初出次第高起,紅光磊落,顆顆如粒者,名曰珠子痘,吉。
  • 痘出上身多下體少者吉,反是者險。
  • 痘稀少而夾疹子者,名曰麻夾豆,主輕;若痘稠密而夾疹子者,重。宜解散為先,內托次之。
  • 痘瘡紅甚而引飲渴不止者,名曰燥痘,宜用犀角地黃湯之屬一、痘瘡出後白塌泄瀉者,名內虛,急服異功、保元、理中溫補之劑。
  • 痘瘡潰爛臭不可聞,曰爛痘。間亦收靨無事,只要胃氣不衰、飲食如故、不作煩躁者,可治,宜用八珍湯、消毒飲,外敷敗草散。
  • 胡荽酒雖能避邪氣,惟在未出之前及初報之際用之,既出之後及越脹了即不宜用。

酒氣觸肌多致作癢,出後或被觸而發者,宜用石乳熏之為佳,或馬牙速燃之熏被衣。

一、治痘瘡在喉則咽嗌不利,飲食穩塞不便,內服牛蒡桔甘湯。外看身上痘之最大者為毒相關,宜用香油燈草燃而淬之,一淬即愈。或用手摘破用痘疔藥塗之。

汪氏《理辨》曰︰人傳有藥預投,兒服則終身不出痘疹,豈理也哉?痘中於有生之初,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得人身之大造化也。人有三百六十五骨節,應期變蒸諸骨十有三次,五臟六腑始能浚通脈絡,行運氣血於身。其熱之時,臟腑無不振動。變易之際,又或有傷寒風熱而泄六陽等証,諸汗瘡瘍,一身之間無不發泄,其痘毒尚不能解,又何藥可以解此毒耶?今特錄其法,少慰父母愛子之心,而足是書全備雲耳。然而當其時行天氣,先以解毒發散之劑防之,庶幾不致於大甚,而邪氣稍減輕則可矣,若謂終身不出,有是理乎?一法七八月間,收胡蘆蔓連根留置,十二月三十夜,取蔓絲煎湯浴小兒,則終身不出痘疹。

一法取絲瓜近蒂三寸連皮子燒灰存性為末,砂糖拌乾吃,入朱砂末尤妙,服之多者能少,重者能輕。

冬月應寒而反溫暖,前人推度,至春陽氣發生,與冬之伏熱相搏,必發痘疹,故於冬月見兒頭發乾立、飲食稍減,此伏熱之兆,便宜預服生油劑或升麻湯、三痘飲子、消毒飲子以防之。

又云或有伏熱,痘疹未出、四肢微熱,飲食似減,或時額上微熱,宜服生油劑最佳。

一或遇天時溫熱恐發痘疹,用犀角、玳瑁二味磨汁服,或用茜草煎汁飲之;未發者,令內消,已發者,亦能解利,使毒瓦斯不致太盛。

痘瘡初出欲使不入眼耳,可用胡荽酒塗於耳目邊傍,或黃柏末水調敷兩目。又法︰抱兒令自投綠豆七粒於並中,皆令痘不入目也。忌食醬醋五味,牛雞鵝鴨卵及諸卵之氣熏襲兒目,但令食淡。不能淡者,宜少入鹽。

一法用乾胭脂蜜調塗眼眶,則痘不入眼內。

痘瘡蘊非常之熱,熏發肌腠為痘疹,順其熱則出而毒散,但過於熱則又損目,抑之以涼則為陷伏黑靨。故善治者,使陽不致虧盈、陰不致潛伏,調適中和而已。苟為不然,陽勝則熱盛而生風,肝應於目,無不害目者;陰勝則土無燥氣,腎水反勝,為黑靨陷伏,則夭傷者多矣。

此痘之毒瓦斯自裡而達於外,故有目害,治宜活血解毒而已。活血不至熱,解毒不致於涼,得其血活毒散,則睛不壅血不郁而免凹凸之患矣,似非點藥可取效也。蓋點藥非毒則冷,必相攻擊,反以為害,古人所不取也。

治痘護目,古方用胭脂塗,不如錢氏黃柏膏好,從耳前眼皮面上並塗,日三五度。若用之早則頭面無痘,用之遲縱使出亦稀。通聖散治痘入目生翳,白菊花、綠豆皮、穀精草去根,各五錢為末,每服一錢。米泔水一盞同乾柿一枚煎。候米泔盡,只吃乾柿餅,一日三服。一方加豬肝同煮,只食肝。一方將浮萍以竹節盛水盆上晒乾為末,隨兒大小每服一錢,以羊肝半具木石器內擂爛,投水半盞,濾取肝汁調服食後。

痘瘡傷眼,必用山梔、決明、赤芍、歸尾、芩連、防風、連翹、升麻、桔梗作小劑末調服。

如眼無光,過百日後血氣複自明。一法痘瘡發熱時便用牛蒡子為末,貼囟門可免眼疾。

前人論曰︰痘瘡首尾不可汗下,蓋是戒慎恐懼之意。若痘本輕,不必倉慌妄藥,而致求全之毀,如《易》云︰勿藥有喜。言其剛健中正本為無妄,故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故人所謂首尾不可汗下者,亦言本無汗下必用之証,惟恐執以汗下,則反有傷正氣之過矣,正如無妄之藥不可試也云。

古雲首尾不可汗。甫按︰古人戒汗之意,痘瘡本稀,出至足上有者為出齊,不可謂出不快而故表之。若本稀少,又無邪郁而強表之,正雲誅伐無過之地,反有斑爛倒靨,耗散元氣不能起脹者矣,謂首不可汗者此也。痘當黝靨有熱而脫遲,前路俱正,今雖遲緩,終無憂也。若強汗之,必反損其真氣而瘡爛潰不能收斂者矣,謂尾不可汗者此也。

古雲首尾不可下。甫嘗考其為斑,未見於表,下則邪氣不得伸越,此脈証有表無裡,故禁首不可下也。斑毒已見於外,內無根蒂,大便不實,並無裡証,若下,虛其裡則反陷伏,故禁尾不可下也。

表實當汗,裡實當下,此不易之理也,要當隨時應變審証而施,當汗則汗,當下則下,而何有於首尾之禁?當汗不汗,則表邪不解,而瘡有難出陷伏之患。當下不下,則內毒不除,而痘有變黑歸腎之厄,故汗下二法要須詳審。如痘疹未出,發熱之初非微汗則表不解,有身熱、頭痛鼻塞、咽喉不利、咳嗽、毛焦、皮膚緊痛,此皆熱極,痘瘡雖出而毒亦不輕,宜微汗解散,痘出輕矣。若此者,安得亦禁而不汗乎?如斑未出,毒在臟腑,大便不通,固宜下之以瀉其毒。至有痘出太盛、喘促腹滿、小便赤、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妄言,大便秘,亦宜下之。如痘已出足而結膿窠、尚有熱証見者,當利二便,恐餘毒在裡未盡,因而生疾,若此者首尾皆宜下也,何可禁哉?

李東垣云︰痘瘡宜避一切穢惡氣及外人入房,遠行勞汗,腋下狐臭氣、房中淫液氣、麝香臊膻氣、婦人經候諸血腥臭氣、硫黃蚊煙氣、廁缸便桶氣、誤燒頭發氣、吹滅燈燭氣、雞毛魚骨氣、蔥蒜韭薤氣,以上皆不可犯。須要時常焚燒乳香、蒼朮、黃芩、甘香之氣微襲,聞臭則榮衛氣暢而無倒靨陷伏之患矣。

  • 痘發熱之甚,驚搐不止,日發三五次,若至九次者,一出如蠶種即死。
  • 痘瘡初出紫色成片者,曰紫雲痘,四日死。
  • 痘瘡出如麻子無縫者兼紫色者,定死。
  • 痘痘初出當頂紅者,過六七日死。
  • 痘瘡凡見聲啞氣急,若痘色不正,定死。
  • 痘瘡初出作瀉,服藥不能止者死。
  • 出瘡後猶發驚者死。
  • 痘瘡面目俱腫而痘反黑陷者死。
  • 痘瘡閉目昏視、舌卷囊縮、飲食嗆喉、躁哭不寧者,皆死。
  • 痘瘡四圍灰白頂黑而陷者,七日死。
  • 痘瘡多有紫黑疔,挑去黑血擦藥不變仍複黑色者死。
  • 痘瘡初出狀如蚊蚤所,三日後反不見者,曰反關痘,五日死。
  • 痘瘡焦黑不灌膿者,三日死。
  • 痘瘡起脹清水白色頂陷者,三日後爪破而死。
  • 痘瘡隨脹隨沒,內躁發喘死。
  • 痘瘡癢塌寒戰不止者死。
  • 痘瘡不食腹脹,喘渴不寧者死。
  • 痘瘡黑色、大小便不通、目閉聲啞者死。
  • 痘瘡發黃狀如橘色,下利氣促者即死。
  • 頭溫足冷、悶亂飲水者死。
  • 痘瘡身體通腫如冬瓜,腹脹如鼓,氣喘即死。
  • 痘瘡忽然瀉血如豆汁、雞肝、爛肺者主死。

藥方

人參(味甘氣溫) 益元氣,和中生津液,發痘起脹收結始終必用之。
黃書(味甘氣溫) 補元氣固腠理,內托陷下皆用之。
當歸(味甘辛氣溫) 能生血止血,活血養血,治痘賴以助血歸附氣位,以芍藥佐。
川芎(味辛氣溫) 能助清氣升頭角,佐參 以助元陽,治痘漸為引導上行之使。
芍藥(味酸平性寒) 可升可降,治痘血散不歸賴以收之而附氣,瀉脾火,止腹痛。
官桂(味甘辛性熱) 治痘瘡榮衛不充,用以鼓舞上行,引導氣血達表散寒。
甘草(味甘平氣溫) 治痘解毒瀉火,和中益脾胃,佐理陰陽之正。
白朮(味甘辛氣溫) 健脾利水,升降陰陽,能發痘灌漿止瀉。
茯苓(味甘淡氣溫) 益脾止瀉利小便,除煩熱止渴生津,陽中之陰,降也,痘中不宜多服。
陳皮(味辛氣溫) 和脾胃,達陰陽,暢氣散痰,可升可降。
生地黃(味苦甘氣微寒) 行血涼血陰中之陽,治痘瘡血熱,鼻衄紫黑皆用。
犀角(味甘淡氣寒) 解心火,治痘熱熾驚搐,煩躁不寧,用此鎮解。
麥門冬(味甘豐氣微寒) 生津止渴,清肺煩,解痘熱。
黃連(味苦氣寒) 解諸熱毒,瀉心火,濃腸胃,用以解痘毒。
木香(味苦辛氣溫) 調諸氣,和胃,避毒,行滯止瀉。不可多用,多用耗真氣。
肉豆蔻(味辛氣溫) 治痘瘡寒瀉,能救中氣,止冷瀉。
紫草(味苦氣溫) 能補中氣而製諸邪,散痘毒,利九竅。
生薑(味辛氣熱) 避諸惡氣,開脾胃,和榮衛,溫中散寒。
柴胡(味苦辛氣微寒) 發散熱邪,瀉肝火,並升麻能升正氣,治痘毒寒熱不平。
升麻(味苦辛氣溫) 升陽氣於至陰,益脾氣,發腠表。
桔梗(味苦甘氣微寒) 瀉火升散,載諸藥上行,治痘瘡入喉,解毒愈喉痺。
鼠帖子(味辛氣溫) 潤肺散氣,利咽退腫,治痘毒專解不可缺。
滑石淡(性寒) 利清道下降,疏導六腑之熱,利小水。
蟬蛻(味辛淡氣微溫) 能散風解熱,痘瘡用之疏散邪氣,退毒風。
糯米(味甘氣溫) 滋養脾胃,益中氣,使痘毒不致內攻。
山楂(味甘酸氣溫平) 益脾消食快氣,解利宿滯,開導參 。
蜜糖(味甘氣溫) 益脾生津潤燥,治痘不結痂。
荊芥穗(味辛平氣溫) 除風熱,消瘡毒,利肌表,退腫,清頭目咽膈。
防風(味辛甘氣溫) 散風熱利表邪,領黃 行表,解毒托裡有功。
干葛(味淡甘氣平) 解肌清表熱,止渴,發散表邪。
薄荷(味辛甘氣溫) 散風熱,利頭目咽喉,痘毒可散。
玄參(味苦平氣微寒) 能散表上之風火,驅痘毒出表,散斑疹。
朱砂(味淡平性寒) 能鎮心神,除熱毒驚悸,治痘毒入心為驚昏亂用之。
珍珠(味甘淡氣微寒) 能除痘毒。
琥珀(味淡平氣溫) 安神寧志,除驚利陰陽。

發熱三朝門劑

參蘇飲 治小兒發熱憎寒咳嗽,或遇天時,或感風寒異氣,疑似之間,最宜服此發散。

人參 紫蘇 桔梗 前胡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殼 干葛
上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五分,服無時。

惺惺散 治小兒風寒,時氣發熱必作痘疹,宜服此。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苦桔梗 細辛 栝蔞根 甘草(各等分)
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薄荷三片同煎,去滓溫服無時。要和氣入薑煎。

升麻湯 治大小人時氣瘟疫,頭痛足冷,脈數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疑貳之間,或未經解利而瘡毒已發。又云痘疹大便如常者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溫服無時。亦可為細末調湯,煩熱者則溫服,寒多者則熱服。

敗毒散 治痘瘡壯熱,已出未快,咽喉腫痛,胸膈不利。

人參 桔梗 甘草 柴胡 荊芥 防風 陳皮(等分) 牛蒡子(加倍)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去滓,食後溫服。

消毒飲 治痘熱盛,毒瓦斯壅遏,無問前後皆可服。

人參 甘草 黃連 牛蒡子(各二錢)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薑一片水一盞,煎四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三豆飲子 治時行瘟疫,天行痘疹者,預服之。

黑豆 綠豆 赤小豆(各半升) 甘草(一兩)同水九升煮,豆熟為度,逐日空心任意飲之,七日後瘡必發快。

托裡散 治一切痘疹疳瘍,或熱或寒,發出不快及已出白塌倒陷。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白朮 茯苓 甘草 芍藥 黃芩 肉桂(等分)
上為粗末,水一盞,薑一片,棗一枚。每服一錢,煎四分,不時服。熱去桂,寒去芩。

此托裡藥,乃痘疹之要藥,善能用者,必無毒瓦斯內陷之憂。

紅綿散(一名天麻散) 治痘疹身有大熱,面赤氣粗無汗,為表未散者可服之。此藥以天麻、麻黃發表為主,有汗者不得服,腠理已開不宜再發汗也。有汗而熱者,則宜惺惺散為和解之藥。

故仲景論表証有宜發汗者,有宜和解者,有宜調和榮衛者。今有汗而熱,則和解為宜;虛而熱者,則宜調榮衛,如和中散之類是也。

天麻 荊芥(各一分) 麻黃(去節) 甘草(炙,各二錢) 全竭(七個金者)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半盞、薄荷二葉、酒四五滴,煎二三沸帶熱服之。如疹未出,再進一服,次又一服。若是傷風寒証,服亦不妨。

生油劑 治小兒臟腑伏熱未成瘡疹,四肢微覺有熱,食物似減,頭發乾立,或額多微熱,用生油一小盞旋傾入鐵銚內以溫水一小盞和之,以杖攪之,煎令水盡,更攪之令勻如蜜則止。夜臥時服,每服百日。一 至三歲每服二蜆殼,五歲至七歲三蜆殼,八歲至十五歲服半合,大人一合至二合,量大小增減,服後良久令臥少時,大小便利,四肢熱退,痘疹不生,若已出者不可服。

三酥餅 治初發熱,用以表汗解毒稀痘神效。

辰砂(萬山明亮者,無夾石鐵屑,以絹囊盛之,用麻黃、升麻、紫草、荔枝殼煮一日夜研細,仍用前湯飛過晒乾,再研極細,用真蟾酥另調作餅子) 紫草(細末,亦蟾酥調作餅子用) 麻黃(去節,湯泡過,晒乾為極細末,亦用蟾酥另作餅) 蟾酥(於端日捉取蟾酥,捻前三餅,每餅加麝少許炒)上方如遇時行痘疹小兒發熱之初,每三歲者,將三餅各取半分熱酒化下,蓋覆出汗不能飲酒,敗毒散煎湯化下更好。若痘已出滿,頂紅紫色,為熱毒之盛,宜煎紫草紅花湯或化毒湯,將辰砂紫草二餅調下少許解之,痘出之後不可服麻黃餅子。辰砂能解毒、紫草涼心火,製過又能發痘,紫草亦發痘解毒,麻黃發表發痘,蟾酥能驅臟腑中毒瓦斯從毛腠中作臭汗出。此四藥誠解毒稀痘之神方也。

抱龍丸 治小見一切風熱中暑,驚悸,痘疹欲出多睡,咳嗽痰盛,面赤,睡中驚不寧,首尾見証皆可用。

牛膽南星(臘月用泡過南星為末,裝法續入黃牛膽內,令乾,再為末半斤) 天竺黃(一兩)辰砂(三錢) 雄黃(三錢) 麝香(三分)
上為細末,甘草煎膏丸如皂角子大。竹葉燈芯薄荷湯化下一丸無時。

辰砂六一散 治痘瘡熱毒太盛,狂言引飲,紅紫黑陷。

滑石(白膩者研細,水飛,晒乾用,六兩) 粉草(頭末細研用,六錢) 辰砂(同上水飛,三錢) 冰片(三分,同砂和勻用)上將滑石、甘草末一半研勻,作六一散,治痘疹紅紫黑陷熱渴,餘一半加辰砂末,名辰砂六一散。

治驚狂譫語,前方敗毒之初即用敗毒散調下解毒稀痘。若報痘後紅紫屬熱毒者,春用燈芯湯調,秋冬亦然,夏用新汲水調。二三歲者一錢,十歲者二錢。

犀角地黃湯 《活人書》云︰傷寒及瘟病應發汗而不發汗,致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此主消化瘀血涼血,兼理痘疹太盛。

犀角(一兩,磨汁) 生地黃(四兩) 芍藥(一兩) 牡丹皮(一兩)
銼片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如狂熱甚者加黃芩。

紫草膏 治痘疹不快,或被風寒隱蔽。

紫草 甘草(各二兩) 麻黃(去節) 白附子(各一兩) 僵蠶(十個,炒) 全蠍(十個)
上為細末,另將紫草一兩銼煎去滓熬成膏,又用蜜一兩、好酒半杯煉過,同紫草膏和攪勻入前末藥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紅紫黑陷,用紫草湯化熱,輕者溫酒下,淡白黑陷虛寒者,好酒化下熱服。發熱初煎敗毒散化下,表汗亦能稀痘。風寒者參蘇飲化下,發驚者薄荷燈芯湯下。

此藥兼治風癇。痘疹出不快者最穩,醫宜常蓄為妙。

藿香正氣散 治痘疹或感風寒頭疼發熱,咳嗽惡心,惡食嘔吐,出不快者,此藥發散溫和,調中散表。

藿香 白朮 前胡 濃朴(薑炒) 陳皮 半夏 紫蘇 大腹皮(洗) 桔梗 白芷 茯苓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五分,不拘時服,溫熱飲,蓋覆微汗,加薑棗同煎。

導赤散 治痘疹心經蘊熱,煩躁不寧,小便不利,面赤多渴。

人參 生地黃 麥門冬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加竹葉同煎更妙。

茜根汁 治時行痘疹正作,預煎汁入酒飲之則不患痘,屢用有驗。《本草》云︰茜味苦,治一切血病、痔,癰癤排膿。

牛蒡子散 疏風解毒,小兒冬有非時之暖,春月天氣暄暖,或肥甘濃味大過,重衣濃帛太多,傷皮膚蒸血脈,瘡瘍發黃,宜常服之。牛蒡子炒,為末,每服一錢水煎服。

稀痘散 治痘疹,未出之時服之能稀痘,而陷伏之後服之即起。

天靈蓋(小兒者佳,用米泔湯洗過淨,以麝香塗之炙黃用) 辰砂(四製者飛過,複研極細)
上以辰砂二錢、天靈一錢共研勻,未發之前以敗毒散煎湯調下三分或五分,看兒大小,出而伏陷者,升麻湯或保元湯調下。

麻黃湯 主治痘疹,傷寒煩喘甚者。

麻黃(去節) 杏仁(去皮尖) 甘草 桑白皮(蜜炙)上銼為散,每藥一錢,用水七分,煎四分溫服。

五積散 治傷寒勞役,內傷生冷者。痘瘡本蘊熱毒,小兒熱盛,渴則飲冷,熱則當風,致被風寒所伏,寒熱相搏,面青發熱,心煩自利,宜此散其內外寒毒。然後熱氣上行,或汗,或瘡痘,或癮疹,皆愈。(方見傷寒門。)

五苓散 治痘瘡引飲水瀉,或小便赤澀,並宜服之。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等分) 肉桂(三分)
上為細末,心經蘊熱者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每服一錢,燈芯湯或蜜湯飲湯任下。

羌活散 解熱散毒,治風壅欲作痘疹者。

羌活 獨活 川芎 桔梗 蟬蛻 前胡 柴胡 地骨皮 栝蔞根 甘草(炙) 天麻 防風 荊芥(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四分入薄荷葉三片煎溫服。

奪命散 治痘瘡已發未發,並宜服之。出痘疹熱毒勢甚者,服之解蘊熱利小便。痘疹初發氣盛亦宜服。

升麻 紫草 甘草 木通(各等分) 糯米(一撮)上為散,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四分溫服。

痘出三朝門劑

保元湯 治痘令其內固外護,扶助陽氣則氣旺血附,氣血無恙,一身之元氣可保而無壞亂矣。

區區痘毒藉此領載,則何難出之有?惟其有回生起死之功,轉危就安之力,故曰保元。夫保元湯轉補元氣,氣載血,血載毒,則痘自無內陷而為害者矣。

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甘草(五分)
上水一盞加薑一片,煎五分不拘時服。血虛而燥大便閉澀加當歸、川芎;痘白灰陷頂者、有寒者加肉桂;渴煩而燥加麥門冬;泄瀉者加白朮、茯苓;小便不利車前子或合五苓散調入;熱甚者加黃芩。

補中益氣湯 治痘疹發熱難出,或脾胃虛陷發熱及陷附倒靨。此能補中益氣,可以為痘疹之內托十分穩當,寒熱得中而無太過不及之弊。內有參 以補元氣,有當歸可以生血,有白朮、陳皮以健脾,有升麻、柴胡以發表托毒不致內陷,此正所謂痘疹正藥,痘疹家多未之載其功效,其亦未能用也歟?

人參 黃耆(各一錢) 當歸 白朮(各五分) 陳皮 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三分)
上水一盞加薑棗煎五分,不拘時服。寒加肉桂、乾薑;熱加黃芩、黃連;血不行者,加紫草;渴加麥門冬。

四君子湯 治痘疹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氣弱不能載痘,頂陷灰白宜用之。(方見胃門。)

六君子湯 治痘疹脾胃虛弱,泄瀉不食。即四君子加半夏、陳皮。

八珍湯 治痘疹氣血兩虛不能載毒,故有內陷不起或枯澀不潤,或不灌漿,或不結靨,多是氣血不足故也。不拘日期並宜服。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上等分,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十全大補湯 治証同前,但虛之甚則又宜此。即八珍湯加黃 、肉桂是也。

小承氣湯 治痘疹熱甚內蘊不出,渴喘煩悶,手足心並脅下有汗,或譫語驚搐,二便秘澀者,宜用。微下之,則內毒不留,痘亦輕快,報點欲出不可服。

大黃 枳實 甘草(各等分)
上水一盞加棗三枚,煎五分,食前溫服。

化毒湯 治痘疹已出未出。

紫草 天麻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糯米一百粒,煎至五分去滓,作數次溫服。此方名為化毒,至於主治無不切要。痘疹欲出,渾身壯熱,不思飲食,服此一劑,則安而內消。已有一兩顆出,則解其半。此藥善能解痘疹之毒。

胡荽酒 能通心竅,故治痘疹已發未發,或痛或癢,皆可用之,則瘡瘍易出而無壅滯,若大便利者不可用,胡荽能利大腸故也。胡荽連根二三兩細切,以酒二大盞煎熱,以胡荽沃其中,以物蓋密勿泄氣,候冷去滓複溫,從頭頂面目胸腹背膂微塗之,令遍,勿多塗面。錢氏用胡荽煎酒,口噴房中壁上及衣,使其氣襲患人,而避穢惡之氣,而快痘疹不致壅遏。

稀痘酒 最能散毒稀痘。

麻黃(泡,去節) 紫草(各二兩)
上二味細切,布囊盛之,浸無灰酒一小壇,泥封固。凡遇天行小兒發熱時,與半杯一杯,量兒大小服,出微汗為佳。

滑血散 治痘疹血虛血滯,或出遲,或倒靨,灰白不紅,或黑而焦。

赤芍藥(酒浸,炒) 當歸尾(酒炒) 川芎 紫草 紅花(各三錢) 血竭(一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不飲酒者紫草湯下。《理辨》滑血散只是芍藥一錢為末,每服酒調下。大抵芍藥主時行寒熱,消癰腫,故治痘疹行血散毒,榮衛得其通暢,是之取耳。

無價散 治一切痘陷、倒靨、黑伏危急。

人牙 豬牙 犬牙 貓牙
上各以炭火燒,去煙存性,為末等分,每服三分,白酒熱調下。癢塌、寒戰、泄瀉,煎異功散調下。一方人牙散,只用人牙一味,燒灰存性為末酒調。

無比散 治痘黑陷枯焦,極熱毒熾惡証。

朱砂 膩粉(各二錢) 牛黃 麝香 冰片(各二分)
上為末,每服四分,用新汲水調下。

人參白朮散 治痘,生津液,止泄瀉,理脾胃。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乾薑(各五分) 藿香 木香(各二分)
水一盞煎四分,食前溫服。

豆蔻餅 治痘疹瀉泄不止,諸藥不效。

訶子肉 赤石脂(各三錢半) 枯白礬(二錢) 木香(一錢) 肉豆蔻(五錢,面包煨,以面焦為度) 砂仁 白龍骨(各三錢)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如芡實子大,餅每服米飲磨下一錢,甚者木香散、異功散調下,瀉止為度。

木香散 治痘瘡虛寒泄瀉,灰白寒戰不起脹、黑陷。

木香 丁香 人參 官桂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前胡 訶子 大腹皮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八分、薑二片,煎三四分去滓稍熱服,瀉止勿服。

異功散 治痘疹虛寒極甚、陽氣將絕,泄瀉、飲食不進,四肢冷,灰白頂陷,不灌不起宜此。

木香 丁香 肉豆蔻(面煨) 官桂 附子(製煮熟去皮臍) 當歸 人參 白朮 陳皮 半夏 茯苓 濃朴(薑炒)
上皆等分,附子減半,共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薑二片,煎四分溫熱服。

珍珠膏 治痘疔。

珍珠(十五粒) 豌豆(四十九粒) 髮餘(燒灰,不拘多少)
上為末,用乾胭脂水調成膏,先用銀簪撥開疔口,將藥點入疔內,即皆變為紅白色矣。

四順散 治痘瘡四五日不大便,瘡又盛出卻喘氣急,腹脹,小便赤澀宜此。

大黃 當歸 芍藥 甘草(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去滓溫服無時。若得氣通不喘腹不脹,止服。初覺有赤點,大便如常,小便澀,用此通利,令出快也,若出而快,不須通也。

秦皮散 治大人小兒風毒赤眼,痛癢澀皺,眵淚羞明。

秦皮 滑石 黃連(等分)湯泡熱洗二日。

蒺藜散 治痘瘡入目腫痛。

白蒺藜 穀精草 防風 羌活 生蛤粉(各等分)
上為細末水調,每服二錢即退。

通神散 治痘瘡入目,內生翳膜。

白菊花 綠豆粉 穀精草(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柿餅一個、米泔水一盞同煎,候水乾只吃柿不拘時,日三五次至七日效。

蟬菊散 治痘疹入目,或病後生翳障。

蟬蛻(去用淨) 白菊花(等分)每服一二錢,水八分加蜜少許,煎四分,食後溫服。

甘桔湯 治痘疹咽喉疼痛生瘡。

桔梗(二兩,米泔水浸一宿焙乾用) 甘草(炙,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食後溫服。

如聖湯 治痘攻咽腫痛。

桔梗(炒) 甘草(炙) 牛蒡子(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沸湯點細細呷服,入竹葉煎亦可。

黃柏膏 凡用胡荽湯噴,必先用此膏塗面,然後噴之為妙,用此塗面目,並無痘瘡侵犯。

黃柏(一兩) 甘草(三兩,生) 綠豆粉(二兩)
上搗羅細末,以生油調成膏,塗面目耳前,俱塗四五遍,早塗痘出必稀。

黃芩散 治痘出盡,恐痘入目,極妙。

黃芩 梔子 黃丹(四分)
上為細末,以牛蒡子葉搗汁調塗頂門。

參牛散 治痘瘡入目。

人參 牛蒡子同為末,每服二錢,古米薄荷湯調服無妨。

葡萄酒 治痘出不快,飲之即出。

葡萄味甘平,利小水,取穗出快之義,研酒飲之。

保嬰丹 小兒痘瘡未出,每遇春分秋分時服一丸,其痘毒能漸消散,若服三年六次,其毒盡消,痘出必稀,可保無虞。

纏豆藤(一兩五錢,八月內收取毛豆梗上纏繞紅黃大者是,陰乾用之為君) 生地黃 山楂肉牛蒡子 辰砂(各一兩,水飛另研細) 黑豆(三十粒) 新升麻(七錢五分) 獨活(二錢)甘草 當歸(酒浸) 赤芍藥 黃連 桔梗(各五錢) 連翹(七錢) 苦絲瓜(二條,五寸長者,隔年經霜為妙。燒灰存性用)上各為末,和勻淨,砂糖為丸,如李核大。每服一丸,濃煎甘草湯化下。前項藥須預取精好者,遇春秋二分或正月十五日修合,務在精誠,忌婦人雞犬見之。

傳春散 治痘瘡已出未出,陷伏不起,或隱在皮膚之間。

梅花蕊 桃花蕊(各取陰乾) 經霜絲瓜 朱砂(各二錢) 甘草(三錢)
上為末,每服五分或三分,煎紫飲下。

玄參升麻湯 治傷風傷寒,風寒少食,或汗或下後風熱不散,表虛裡實,發熱於外,故身斑如錦紋,甚則煩躁譫語,兼治喉癉腫痛。

玄參 升麻 甘草(一分)上銼,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溫服無時。

葛根湯 治天行熱氣欲發痘疹,壯熱作疼,宜此解肌出汗。

葛根 麻黃(各五錢) 石膏(一兩) 黃芩 芍藥 桂枝 甘草(各二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取微汗,若自汗者去麻黃。

化斑湯 治小兒斑疹。

石膏(煨,冷透) 知母(各一兩) 人參(三錢) 甘草(五分)
上為極細末,熟水調下半錢或調塗唇上,去頭痛除昏發泄疹子,治小兒瘡斑極妙。

人參竹葉湯 治夏月壯熱煩躁,煩心乾渴,神思不寧,痰壅嘔逆,及瘡後餘毒,小便赤澀,或赤斑,兼治中暑虛煩。

人參 淡竹葉 當歸 天門冬(去心) 半夏(泡製)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薑三片,煎五分,去渣溫服。

六味人參麥門冬湯 治痘疹喘渴不已。

麥門冬(去心) 人參 白朮 陳皮(去白) 濃朴(薑炒) 甘草(等分)
上水一盞煎半盞,溫服無時。

犀角散 治痘瘡熱盛,煩躁多渴,小便赤澀。或赤斑。

犀角(鎊) 甘草(炙,各五錢) 防風 黃芩(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服無時。

玳瑁散 治痘疹,天行時熱未發,可令內消,已發解熱,不致太盛。

生玳瑁 生犀角(各以冷水濃磨汁二合)上二汁同攪勻,每服半合,日二三服為佳。

一方 治痘出黑紫不快,水磨玳瑁汁服之。

理中湯 治痘疹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腹中微痛,服此溫中進飲食。

人參 白朮(炒,各一錢) 甘草(炙) 乾薑(煨,各五分)
上水一盞,薑一片、棗一枚,煎四分熱服。

胃愛散 痘疹脾胃不快,泄瀉嘔吐,用此調理發揚,痘出快暢。

糯米(二兩) 乾淡木瓜(三分) 甘草(一分) 藿香葉 紫蘇葉(各一分) 丁香(十個)
為細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粟米棗子湯調下。

通關散 治痘疹悶亂煩躁,大小便俱不通,宜用此,以利二便則熱退。

人參 茯苓 梔子 木通 瞿麥 車前子 滑石 大黃 蓄 甘草
上為末,每服五分,水半盞,燈草同煎三分。若稟受不足,只小便不利,宜服五苓散、導赤散、人參白朮散之屬。

救生散 治痘疹危困,惡候黑陷,此藥治熱毒倒入腹中者,不得已而用之。

豬血(臘月用新瓷瓶盛,掛當風處陰乾,聽後用) 馬牙硝(各一兩) 朱砂 牛黃片腦 麝香(各一錢)
上同研極細末,每服一字,新汲水調下,大便下惡物,瘡轉紅色為度,不過再服,神驗。

滑石散 治痘疹出遲,瘀熱壅盛黑色,煩心多渴,小便赤澀。

滑石 甘草(炙,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雞子清酒各半服。

快毒丹 治痘疹血氣相搏,出不快,宜此。

木香(一分) 肉豆蔻(五錢,面包煨) 青皮(一兩,半生半熟) 黑丑(炒,一錢)
上為細末,粥丸,黍米大。每服七丸至十丸,濃煎紫草蔥白湯下。

龍腦丸 治痘疹初作未能出盡,或已出,內外熱毒貫注,血泡如痘,在肌皮不結痂,二者皆可用。

龍腦(半字,研細)上以豬心血旋滴入和為丸黍米大。以紫草湯吞下,或化下燥,或化下煩躁狂悶,未省者以溫酒化。錢氏用豬尾血,取其動意也,心血取其歸心,片腦涼心,皆不過治熱毒大盛者,非大盛不敢服此。

牛黃散 治痘疹陽毒入胃,日夜便血,腹痛啼哭。

牛黃(分) 鬱金(一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以漿半盞煎至三分溫服,量大小增減,日二次。

南金散 治痘瘡已出而隱,其熱甚微者,服諸藥不效驗者,萬無一失。

紫背荷葉(霜後貼水紫色者佳) 白僵蠶(直者,炒,去絲)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研末胡荽酒調下,米飲亦可,在處印帖施人,陰德之廣,全活之眾。有用龍腦人齒卒未易得,惟此為易,亦效速也。

朱砂膏 治驚積驚熱,病後可以常服。

朱砂(半兩) 硼砂 馬牙硝(各三分) 珍珠末(一錢) 玄明粉(二錢。以上並研)麝香(各一分)
上為末一處拌和,以煉蜜為膏,諸般驚症只用黃豆大粒,金銀薄荷湯化下,身熱者甘草湯下。

紅粉丹 治痘,臟腑蘊熱,瘡出不勻。

龍腦(一字) 坯子胭脂 天竺黃 朱砂(各兩) 牛膽南星(臘月製者佳)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人參湯下。

紫金散 治痘瘡倒靨,痘出不快。

紫草 蛇蛻(炒焦) 牛蒡子(炒,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煎四分溫服。蛇蛻能治一切惡瘡,十年不愈者用之良。

乳香豬血膏 治痘斑不發。

乳香(研細)上以豬心血就丸乳香,如櫻桃大。每服一九,水化下。

脫殼散 治痘斑不發,倒靨。

鳳凰(即哺雞子殼,不以多少,新瓦上焙乾,研為細末。)
上以好酒調塗兒口唇上,令其自舐可,或塗風池穴,每服一字。

宣毒膏 痘瘡已出不快,倒靨,急服此藥大效。

豬尾血(臘八日取一升,新瓦器盛) 朱砂 乳香(各一兩) 甘草 馬牙硝(各半兩)片腦 麝香(各一分)
上共為細末,豬心血拌勻,用竹筒一個留底節裝入在內,用紙數層封固掛在大糞缸梁上,至清明取出曝乾,更入片腦、麝香各一錢研勻,滴水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化下一丸。黑陷者即轉紅滑複起,如神效。

清涼飲子 治痘毒癰癤,驚痰壯熱。

大黃 連翹 當歸 芍藥 羌活 防風 梔子仁 甘草
上等分,水一盞、藥二錢,煎五分溫服。

大連翹飲 治同前。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紫草 當歸 車前子 赤芍藥 防風 梔子 柴胡 黃苓 甘草蟬蛻 滑石(各等分)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五分溫服。

荊防敗毒散 治痘疹始終熱毒之甚者。

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 枳殼 天麻 地骨皮(各等分)
上水煎,初出不快加紫草、紫蘇、僵蠶、蔥白;泄瀉加豬苓、澤瀉,去紫草,微汗熱退為佳;熱盛譫語煩渴,辰砂六一散調服。

豬髓膏 治痘瘡不脫落痂 不起者,塗之立落。

豬骨髓 蜜汁上二味以火熬一二沸,退涼用雞瓴掃上即落。

敗草散 治痘瘡糜爛不能穿著褥,用此敷之。

蓋屋或蓋牆多年敗草,取其多霜雪雨露,感天地陰陽之氣,善解痘毒,不拘多少,乾晒為末。若痘汁不乾,粘衣惹席,濕爛不能轉動,可用二三攤布上,任其睡臥為妙。

甘露飲 治痘瘡熱毒攻牙口腫。

黃芩 生地黃 天門冬 麥門冬 枇杷葉 茵陳 石斛 桔梗 甘草 枳殼(各等分)水煎食後服,不可吃熱物。

擦牙散 治痘毒牙疳腐爛,搽上神效。

白梅(燒存性) 枯礬(各一錢) 人中白(取夜壺中者佳)
上將人中白 紅退冷,同研一處極細,先用韭根茗茗濃煎湯,以雞毛洗牙去腐淨見血,方可敷藥。雖遍糜爛者,敷之皆愈。

罩胎散 治孕婦痘瘡最難調治,此藥不致傷胎。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當歸 川芎 芍藥 柴胡 干葛 桔梗 黃芩 陳皮 枳殼 紫草 砂仁(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無時。

安胎飲 安孕娠出痘,不致損胎,名曰安胎飲。

人參 當歸 黃芩 大腹皮 川芎 芍藥(各八分) 香附子 紫蘇(各一兩) 砂仁 陳皮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盞煎一盞溫服,腹痛者加阿膠。

蜜導法 治孕婦痘瘡,大便秘結,小兒虛羸,不敢通利,用此導之。

蜂蜜四兩煉成膏,大皂角末三五錢和捻作成棗子樣,插入肛門中,大便自出。

避邪丹 用燒於房中,能避一切惡穢邪氣。

蒼朮 乳香 陳真香 甘松 細辛 雲香(各等分)
上為末,水丸,如豆大。每一丸熏之良久,又焚一丸,不可太多,只是聊有香氣不斷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