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脾病困睡泄瀉,不思飲食。脾胃虛寒則面 白,目無精光,口鼻氣冷,肌體瘦弱。吐水腹痛不思乳食,用益黃散。下利用調中丸。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先用益黃散補脾,後用大青膏發散。脾病見四季,皆放余四臟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目黃。

五臟相反,隨證治之。〔潔〕脾主濕,自病則泄瀉多睡,體重昏倦。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實則泄瀉赤黃,睡不露睛,瀉黃散主之。虛則泄瀉色白,睡露睛,白朮散主之。肝乘脾,賊邪,風瀉而嘔,茯苓半夏湯主之。心乘脾,虛邪,壯熱體重而瀉,羌活黃芩蒼朮甘草湯主之。肺乘脾,實邪,能食,不大便而嘔吐,嗽,煎檳榔、大黃湯下葶藶丸。腎乘脾,微邪,惡寒泄瀉,理中丸之類主之。〔劉〕凡脾之得病,必察肝心兩臟之虛實,根其源之所起,然後救療,蓋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氣盛則鬼勝,心氣虧則脾家生氣不足,盛者抑之則退,虧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氣、益心氣兩藥。診其脈,肝心兩臟俱和,則是脾自生疾,察其虛實而治之。

〔薛〕前証實者,病氣實而形氣虛也,若面色 白,吐瀉腹痛,口鼻氣冷,屬寒水侮土,宜用益黃散。若面青唇黯,吐瀉,手足並冷,此脾土虛寒,用乾薑理中湯。若面色痿黃,手足不冷,此脾土虛弱,用人參理中湯。若傷風手足並冷,吐痰咳嗽,吐瀉腹脹,此脾肺氣虛,用五味異功散實脾氣,加防風、升麻散外邪。若發於寅卯之時,用六君、柴胡、升麻補脾土,平肝木。然面黃者脾之本色也,面赤者火生土為順,面青者木克土為逆,當平其所勝,以補元氣為善。〔海〕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白朮。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甘草。以甘補之,人參。以苦瀉之,黃連。脾虛,以甘草、大棗之類補之,如無他証,以錢氏益黃散補之。虛則補其母,心乃脾之母,以炒鹽補心。

益黃散〔錢氏〕 又名補脾散 治脾胃虛寒。

陳橘皮(一兩) 青橘皮 訶子肉 甘草(各半兩,銼、炒) 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溫服。

東垣云:閻孝忠編集錢氏方,以益黃散補土,又言風旺必克脾土,當先實其脾,昧者不審脾中寒熱,一例用補脾藥,又不審藥中有丁香、青皮,辛熱大瀉肺金,脾虛之証,豈可反瀉其子,為寒水反來侮土,中寒嘔吐腹痛,瀉痢青白,口鼻中氣冷,益黃散神治之藥也。如因服熱藥巴豆之類過劑、損其脾胃,或因暑天傷熱積熱、損其脾胃,而成吐瀉,口鼻中氣熱,而成慢驚者,不可服之。今立一方治胃中風熱,名人參安胃散。薛氏云:脾土虛寒,寒水侮之,如東垣所云諸証,宜用此方。若因脾土虛弱吐瀉者,用六君子湯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俱冷,屬虛寒也,更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虛肝侮,必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証,母服加味歸脾湯。

人參安胃散 治脾胃虛熱

黃耆(二錢) 人參 陳皮(去白各一錢) 生甘草 炙甘草(各半錢) 白芍藥(七分) 白茯苓(四分 )黃連(少許)
上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煎五沸,去滓溫服。

四君子湯 六君子湯(二方見吐瀉) 〔海〕脾實,以枳實瀉之,如無他証,以錢氏瀉黃散瀉之,實則瀉其子,肺乃脾之子,以桑白皮瀉肺。

瀉黃散〔錢氏〕 又名瀉脾散

藿香葉(七錢) 山梔子仁(一兩) 石膏(半兩) 甘草(三兩) 防風(四兩,去蘆、切,焙)
上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錢至二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薛〕前証,若作渴飲冷,臥不露睛,手足熱甚,或遍身發黃,屬胃經實熱,宜用瀉黃散。若作渴飲湯,臥而露睛,手足並冷,屬胃經虛熱,宜用異功散。若面青搐搦,乳食少思,肝乘脾也,用秘旨補脾湯。若面赤驚悸,身熱昏睡,心乘脾也,用秘旨安神丸。若面白喘嗽,肢體倦怠,肺乘脾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唇黑泄瀉,手足指冷,腎乘脾也,用益黃散。病後津液不足,口乾作渴,宜用七味白朮散。若乳母膏粱濃味,七情鬱火所致,當審其因而治其母。


不乳食

〔薛〕經曰︰胃為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身氣血腑臟,俱由胃氣而生,故東垣之法,一以脾胃為主,所謂補腎不若補脾,正此意也。在小兒雖得乳食,水穀之氣未全,尤仗胃氣,胃氣一虛,則四臟俱失所養矣,故丹溪謂小兒多肝脾之疾也。若面色 白,目無晴光,口中氣冷,不食吐水,肌瘦腹痛,此胃氣虛寒之証,用五味異功散或六君子湯主之。若大便不實,兼脾虛也,加乾薑溫之。中滿不利,脾不運也,加木香開之。喜冷便秘,胃實熱也,用瀉黃散涼之。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者,用八味丸補之。稟賦胃氣不足,亦用此丸。蓋下焦真陽充盛,則上生脾元,自能溫蒸水穀矣。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惡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嗜臥體痛,霍亂 吐瀉等証。

濃朴(薑汁,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八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

愚按︰前証,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噦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調中丸 治脾胃虛寒。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五分)

八味地黃丸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兩,治稟賦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土虛寒,或飲食少思,及食而不化,腹臍疼痛,夜多漩溺等証,《內經》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正此藥也。

錢氏益黃散(一名補脾散) 治脾胃虛冷吐瀉。(方見前) 愚按︰前方若脾土虛寒,或寒水侮土,而嘔吐泄瀉,手足並冷,或痰涎上涌,睡而露睛,不思乳食者,宜用此方。若脾土虛弱吐瀉者,用六君柴胡。如不應或手足俱冷者,屬虛寒,加木香炮薑。若因乳母脾虛肝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鬱怒,致兒患前症者,其母、兼服加味歸脾湯。

參苓白朮散 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噫嘔吐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和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粉草 白朮 白扁豆(炒,去殼) 山藥(去黑皮) 縮砂仁 薏苡仁 桔梗(銼、炒。九味各一兩) 蓮子肉(去心)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用棗湯空心調服,或溫米湯亦可。

健脾飲 建脾養胃,理嘔吐,治瀉痢,及諸病後氣色虛弱,有痰惡心,腹中微痛,飲食減,精神慢,並宜服之。

濃朴(去粗皮,銼碎,薑汁浸一宿,慢火炒乾,再入醇醋、淬透,仍以慢火炒) 人參(去蘆,各一兩)白茯苓(去皮) 肉豆蔻 半夏(湯者透濾,仍銼、焙乾) 益智仁 淨香附 良薑(銼片,東壁土炒) 訶子肉(各二錢半) 甘草(炙,五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服。

藿香飲 理虛化痰,及治脾胃不和,飲食少進,正氣除邪。

人參(去蘆) 半夏(湯煮透濾,銼片、焙乾) 赤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宿,濾乾,銼片,用火炒至微黃色,二兩) 陳皮(去白) 藿香(去梗,各七錢半) 濃朴(去粗皮,製,一兩半)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燒鹽同煎。

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少進。

用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等分,為末。每服一錢,鹽湯點服。一方,加陳皮、縮砂。

治胃虛氣逆,吮乳不食。

用人參一錢,丁香、藿香葉、各半錢,水半盞煎熟,入乳汁少許煎服。

治胃弱吐逆,手足心熱,不進乳食。

用陳紅曲三錢半,白朮一錢半麩炒,甘草炙一錢,為末。每服半錢,棗湯米飲下。

治脾胃不和,嘔逆惡心,乳食不進。

用濃朴薑製一錢,白朮半錢,乾薑炮、甘草炙各三分,水一盞,薑二片煎,空心熱服。

治宿食傷脾,消食快膈。

用縮砂仁、橘皮、三棱、莪朮、神曲、麥 各半兩,香附子一兩,各炒,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下。隨大小加減丸數。

〔茅先生〕勻氣散 桔梗(五兩) 甘草(炙,二兩) 白薑(一分) 縮砂仁 陳橘皮 茴香(洗,各一兩) 為末。半錢或一錢,霜木瓜煎湯調服,紫蘇鹽湯亦得。(《寶童》多濃朴、蒼朮、良薑、桂、烏梅,名養脾湯。)

調理眾病醒脾散 木香 白朮(並濕紙、裹煨) 人參 茯苓 草果子 甘草(炙) 陳橘皮 濃朴(綱砂水煮)紫蘇子上等分,為末。一錢,水六分,薑一片,棗半個,煎四分,通口服。

健脾散 治小兒胃氣。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一兩) 濃朴(三兩,用薑汁炙) 蒼朮(米泔浸一宿,四兩) 陳橘皮(去白,五兩) 甘草(二兩,半生半熟) 草果子(去皮,二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薑棗同煎,隨大小分減服。

調中飲子 治小兒諸疾。

肉豆蔻 白朮(炮) 人參 陳橘皮(去白) 訶子(炮,去核) 茴香 甘草(炙) 縮砂仁(各半兩)藿香 桂心 檳榔(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一錢,用薑棗煎水,隨兒大小五分四分煎,通口服。

《寶童》壯脾去積進食

京三棱 蓬莪朮(醋,紙裹煨) 益智(去皮,各四兩) 甘草(炙,四兩半) 陳皮 青皮(各二兩)
上為末。湯點一錢,不時服。薑棗煎亦得。

治患後脾胃虛弱,煩熱恍惚,睡中多驚,氣急煩亂,溫養脾胃,消進奶食,勻氣清神,調和臟腑神朮散

白朮 人參 茯苓 石蓮肉(去心) 鶯粟米 白扁豆 藿香 甘草(炙)
等分,細末。半小錢,棗湯調,空心、日午服。
(漢東觀音散,少白朮粟米、多神曲 白芷 木香 黃耆)

《聖惠》治脾胃不和,見食欲嘔,心胸壅悶。前胡散

前胡 蘆根(各三分) 桂心(一分)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枇杷葉(去毛,炙) 甘草(炙) 濃朴(薑炙,各半兩)
粗羅。一錢,水一小盞,薑少許,煎五分,不時,量溫服。

〔張渙〕集香煎 治脾胃虛,不欲食,羸瘦。

藿香葉 濃朴(薑製) 丁香 沉香 木香(各一兩) 白茯苓 白豆蔻 白朮(炮,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麝香一錢,水一升,蜜半斤,大棗三十枚,薑二十片,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去薑棗,通風處陰乾,每皂子大,乳前米飲下。

調中散 治小兒冷熱不調,致脾胃不和。

木香(銼) 人參(去蘆頭)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乾,各一兩) 丁香 白朮 白茯苓 大腹皮(銼) 甘草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煎五分,去滓溫服。

益胃丹 調冷熱,和脾胃。

當歸(洗,焙乾) 木香 白朮 沉香(各一兩) 白芍藥 人參(去蘆頭) 蓬莪朮 縮砂仁(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糊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至十五粒,點麝香湯下。

量兒大小加減。

丁香黃耆散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能飲食,已漸傷損榮衛,致令肌體羸瘦,時時下痢,面色青白。

丁香 綿黃耆(銼) 人參(去蘆頭) 白朮 當歸(洗、焙乾) 鱉甲(塗酥炙黃,去裙襉,各一兩)胡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棗二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千金》地黃丸 治胃氣不調,不嗜食生肌肉。

乾地黃 大黃(各兩六銖) 茯苓(十八銖) 杏仁 柴胡 當歸(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如麻子。每服五丸,日三。

《嬰孺》治三七歲兒不食,或嘔,或頭熱,或下利,或渴,或手腳熱,有時冷。每日一劑,便能食。

鱉甲(一兩) 當歸 甘草(炙) 升麻(各二錢半) 椒(五十粒,汗) 上切,水一升,煮八合,為三服,相去人行六七裡,再服,覺身上潤,衣蓋取汗,微汗勿深。


脾弱多困

丹溪云: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夫胃陽也,主氣,脾陰也,主血,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化生精氣,清氣上升,糟粕下降,納五穀,化津液,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陰陽得此,謂之橐,故東垣以脾胃為五臟之根本也。脾氣既弱,則健運之令不行,化生之功已失職,而嗜臥多困,所由生焉,法當溫補其脾,脾氣既旺,則臟腑清陽之氣升舉,易於營運,又何困倦之有,海藏用四君子加木香、砂仁、半夏,白朮倍之,薑棗煎服,誠良法也。若脾虛好睡多驚,則是心血虛而火動之,宜安神養血。若因心脾氣虛,有痰者,宜用人參、五味子、茯苓以補心氣,當歸、芍藥、酸棗仁以養心血,橘紅、半夏以開痰。若因脾肺氣虛,胸膈有痰,用補中益氣湯以健脾胃,膽星天竺丸(痰涎)以化痰涎。若因飲食停滯而作,用四君子湯以益脾土,山楂、神曲以消飲食。若因脾虛而好睡,用五味異功散(吐瀉)以補脾氣,當歸、芍藥以生脾血,芍藥須用酒拌炒黃,不則酸寒傷脾,此假熱以對假寒也。若乳母飲酒,致兒昏醉好睡者,以乾薑、陳皮煎湯解之,不應,用異功散加干葛即愈矣。

〔海藏〕脾胃不和,四君子加白朮一倍,薑棗煎。脾困,四君子加木香、砂仁、人參各半錢煎。脾胃虛弱,生氣多困,四君子加炒半夏曲、沒石子等分,為末,入冬瓜子少許同煎。

〔本〕治脾風多困。用人參散。入慢驚參用人參 冬瓜仁(各半兩) 南星(切片,用漿水薑汁煮、存性,一兩)
上為細末。每一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


痰涎

《聖惠》兒多涎者,風熱壅脾,積聚成涎,即乳食不下,涎沫結實,而生壯熱。小兒多涎,由脾氣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若不治其本,益中氣,而徒去其痰涎,痰涎雖病液,亦元氣所附,去之不已,遂成虛脫,余見驚搐壯熱等証,醫以下痰,小見功效,屢下之,而致夭亡者,屢矣。錢氏治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如故。

醫以鐵粉丸下涎,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飲。錢取白朮散(痘渴)一兩,煎三升,任意服。朱疑其瀉。錢曰縱瀉勿怪,但不可下耳﹗止瀉、治痰、退熱、清神,皆此藥也。又煎三升服,稍盡,愈。第三日又服三升,不渴無涎,投阿膠散(喘嗽)二服,安。

半夏丸 治痰証,若驚搐後風涎潮作,服之神效。

半夏(生用二兩) 赤茯苓(去皮) 枳殼(製各一兩) 風化朴硝(二錢半)
上,前三味銼焙為末,入乳缽同朴硝杵勻,用生薑自然汁煮糯米粉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淡薑湯食後臨睡送下。兒小,煮丸如粟谷大。

白附丸 通治小兒咳嗽有痰,感冒發熱,吐瀉心神不安,神效。

南星(二兩) 半夏 白附子 白礬(各一兩)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一歲兒服八丸,用薄荷湯化下。(南星、半夏用冬藏雪水,於六月六日浸起,晒乾又浸,凡九次方用)

膽星天竺丸 治小兒痰涎上壅,喘嗽不休。

牛膽南星(一兩) 半夏(湯泡,去皮臍,薑汁製) 白附子(湯泡,去皮臍,各五錢) 天竺黃(三錢) 天麻防風(各二錢) 辰砂(一錢,另研、水飛)
上為末。甘草膏為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空心、薄荷淡薑湯化下。

牛蒡子散 治小兒心脾壅熱,多涎。

牛蒡子 梔子仁 甘草 川硝 鬱金(各半兩) 枳殼(一分,麩炒微黃,去瓤)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龍腦半錢,同研令勻。不計時候,用薄荷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萬全〕鬱金散 治小兒風熱,鎮心壓涎。

鬱金(一兩,用皂角二梃, 水一碗以來,慢煮鬱金令乾,用水淨洗、銼) 天竺黃 馬牙硝 甘草(炙,各半兩) 朱砂(一分,研) 龍腦(一錢,研)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每服半錢,用麥門冬熟水調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服。

小朱砂丸 治小兒眠睡多驚,化風壅痰涎,安神。

朱砂(一兩,別研) 天南星(牛膽內製者) 人參 茯苓 珍珠(研) 半夏(生薑半兩,同以水煮一二百沸,取出焙乾,各秤末半兩) 龍腦 麝香(各少許)
上件同研勻。以水浸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四五丸,不計時候,煎金銀 湯下。

〔張渙〕治小兒多涎,乳食不下,涎不流出者,乃名脾熱多涎,宜。金朱丹 朱砂(細研、水飛) 半夏(湯浸七遍) 牛膽南星(各一兩) 白茯苓(半兩。三味為末) 石膏(半兩,細研、水飛) 金箔(二十片,研)
上件,都拌勻,再細研,用生薑自然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人參湯下,乳後。

〔譚氏〕金珠丸 治小兒驚悸心忪,化涎痰,利胸膈煩熱,止咳嗽。

天南星(炮) 白礬(焙) 半夏(湯浸,七錢) 朱砂(研細,各半兩) 人參 干山藥(各一錢) 膩粉(二錢) 金箔(十片)
上為細末,薄荷汁同水打糊為丸,如綠豆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食後,生薑湯下。量力服。

半夏丸 治小兒脾熱,乳食不下,胸膈多涎。

半夏(半分,生薑湯洗七遍,去滑) 皂角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薑汁和丸,如麻子大。不計時候,以溫水下三丸。隨 兒大小,以意加減。

〔劉氏〕消乳痰丸 此方,出禁中,小兒無疾,亦宜常服。

大半夏(半兩,切作頭子大,用蘿卜一個,亦切作頭子大,用水一碗煮,水盡為度,不用蘿卜) 人參(二錢半,取末、二錢)
上二味,焙乾,同為細末,生薑自然汁煮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生薑湯下,食後服。看兒大小加減。


吐瀉

〔曾〕小兒吐瀉並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克化,然後水穀分(臍上一寸有分水穴)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患。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護失宜,乳食不節,遂使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

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要須詳審。〔婁〕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錢氏白朮散、和中散、主之。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散、主之。

〔薛〕手足指冷者,脾氣虛寒也,用異功散加木香。傷風吐瀉者,風木克脾土也,亦用前藥。若飲熱乳而瀉黃者,濕熱壅滯也,用四苓散。如不愈或反甚者,元氣複傷也,用白朮散。瀉而腹中重墜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若服克滯之劑,而腹中窄狹者,脾氣虛痞也,用六君子湯。若面黃瀉青,脾虛而肝乘之也,用六君柴胡、升麻、木香。若多噫瀉黃,心脾氣虛也,用六君炮薑、升麻。生下半月旬日內吐者,止宜調治其母,恐嬰兒臟腑脆弱,不勝藥餌故也。

夏秋治裡

〔錢〕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並和胃,下用白餅子(癖),和胃用益黃散(脾)主之。

兒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証,肺,睡露睛喘氣。心,驚悸飲水。脾,困倦饒睡。肝,呵欠煩悶。腎,不語畏明。當先視兒兼藏証,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益黃散主之,此二証多病於秋夏也。

五月夏至後,吐瀉身壯熱者,此熱也,蓋小兒臟腑十分中九分熱也。或因傷熱乳食不消,瀉深黃色。玉露散主之。

玉露散方(一名甘露散) 寒水石(半兩,軟而微青黑,中有細紋者) 生甘草(一錢) 石膏(半兩,堅白而有牆壁,手不可析者,如無,以方解石代之,堅白似石膏,敲之段段皆方者是)
上,同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錢,食後溫湯調下。(海藏云:非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六月大暑後,吐瀉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四分冷也,吐嘔乳食不消,瀉黃白色,似渴或食乳或不食乳,食前少服益黃散,食後多服玉露散。廣親宮五太尉,病吐瀉不止,米穀不化。眾醫用溫藥,一日而加喘、吐不定。錢氏曰,當以涼藥治之,所以然者,謂傷熱在內也,用石膏湯三服並服之。眾醫皆言吐瀉多而米谷又不化,當補脾,何以用涼藥。王信。眾醫皆用補脾丁香散三服。錢醫後至,曰不可服此,三日後必腹滿身熱,飲水吐逆。三日外,果如所言。所以然者,謂六月熱甚,伏入腹中,而令引飲,熱傷脾胃,即大吐瀉也,醫又行溫藥,使上焦亦熱,故喘而引飲,三日當甚。眾師不能治。複召錢至,見其熱証,以白虎湯(發熱)三服,更以白餅子下之,一日減藥二分,二日三日又與白虎湯各二服,四日用石膏湯一服,及旋合麥門冬、黃芩、腦子、牛黃、天竺黃、茯苓,以朱砂為衣,服五丸,竹葉湯化下,熱退而安。

七月立秋後,吐瀉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唇白多噦,欲大便,不渴。食前多服益黃散,食後少服玉露散。廣親宮七太尉七歲,病吐瀉,是時七月,其証全不食而昏睡,睡覺而悶亂,哽氣乾嘔,大便或有或無,不渴。眾醫作驚治之,疑睡故也。錢曰,先補脾,後退熱,與使君子丸(疳)補脾,石膏湯退熱,次日又以水銀硫黃末研和,以薑水調下一字。錢曰凡吐瀉,五月內九分下,而一分補,八月內九分補、而一分下,此者是脾虛瀉,醫妄治之,至於虛損,下之即死,即當補脾,若以使君子丸,恐緩,已又留溫胃益脾藥治之。醫者李生曰,何食而噦?錢曰脾虛津少即嘔逆。曰何青褐水?曰腸胃至虛,冷極故也。錢治而愈。

八月秋分後,吐瀉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嘔噦,瀉青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不可下也。

〔田〕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

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之。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潔〕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也。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逆也)。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重昏倦也)。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致新,法當宣風散(痘發熱)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黃散。

〔曾〕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痺,筋攣而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致攣急,此証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為治可也。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又曰︰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薛〕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証,宜清涼之劑。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証,宜溫補之劑。凡病屬陰証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香薷飲 治夏秋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吐痢心腹疼痛,發熱煩悶。

香薷(三兩) 白扁豆 濃朴(各一兩半) 生甘草(二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服。

車前子散 治暑月霍亂吐瀉,煩悶引飲不止,小便不利。

白茯苓 豬苓 香薷 車前子(炒)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燈心湯調下。

不換金正氣散 治脾胃不和,寒熱往來,臟腑虛熱,霍亂吐瀉。

濃朴(薑製) 藿香 陳皮 半夏 蒼朮(米泔浸) 甘草(炙,各等分)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服。

二順散 治中暑霍亂吐瀉,煩悶燥渴,小便赤澀,便血肚疼。

豬苓 澤瀉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官桂 乾薑 杏仁(各一兩,去皮尖雙仁,炒)
上為末。每服半錢,不拘時,水調下,或水煎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和,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咳嗽胸滿,頭目疼痛,嗜臥倦怠,並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成痢,中酒作渴,心逆畏食。

人參(去蘆) 縮砂仁 甘草(炙) 杏仁(泡去皮尖) 半夏(湯煮透,銼,焙乾,各一兩) 白扁豆(炒熟,銼去殼,一斤,碎切,爛杵,拌勻,釀、經一宿,焙乾) 藿香 赤茯苓(去皮) 木瓜(各二兩) 香藿 濃朴(去粗皮,薑製,慢火焙乾,各四兩)
上,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無時溫服。或入鹽半字同煎。

冬春治表

〔錢〕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証,當煎入臟君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証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潔古云,身溫吐瀉咳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潔古云,吐瀉身熱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熱而嘔者,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証多病於春冬也。(潔古云,身涼吐瀉,不渴者、則知為寒,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

大青膏 天麻(末,一分) 白附子(末,生,一錢半) 蠍尾(去毒,生,半錢) 朱砂(研,一字匕) 青黛(一錢,研) 麝香(一字匕) 烏蛇稍肉(酒浸,焙乾,取末,半錢) 天竺黃(一字匕,研)
上,同再研細,生蜜和成膏。每服半皂子大至一皂子大,月中兒粳米大,同牛黃膏、溫薄荷水,化一處服之,五歲以上,同甘露散服之。

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複以涼藥治之,又不能散,謂之本傷風,醫者亂攻之,因脾氣積虛,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餘日,其証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風,風退則痢止,宣風散主之。後用使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痢久不瘥者,則脾虛生風,而成慢驚矣。

〔海〕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減半,生薑煎服。

守胃散 治陰陽不和,吐瀉不止,預防風証,常調脾胃,進飲食。

人參(去蘆) 白朮 白茯苓(去皮) 山藥(去黑皮) 干葛 扁豆(炒,去殼) 南星(銼碎,瓦器盛,東壁土同酷煮少時,濾乾,切片,焙)甘草 藿香(去梗) 防風(去蘆) 天麻(各半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鐘,薑二片,冬瓜子仁五十粒掐碎,煎七分,空心溫服。

如瀉不止,入沉香、白豆蔻同煎。

釣藤飲 治吐利,脾胃氣虛生風。

釣藤鉤(二錢) 蟬殼 天麻 防風 蠍尾(去毒) 人參(各半兩) 麻黃 僵蠶(炒)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
上為末。水煎服。虛寒,加附子一錢。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涼劑

曾氏云: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唇紅,吐來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錢氏以吐瀉、身熱、瀉黃、多渴作熱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春冬用白朮散、大青膏相間服。

〔錢氏〕玉露散(方見前)

〔李剛中〕治夏秋吐瀉。

好黃連一兩,入虢丹一兩,炒丹焦,為細末,麵糊丸,如芥子,服二三十粒,壁土薑湯吞。更量數服,不妨。

〔丹溪〕治小兒周歲,吐乳腹瀉。

白朮 滑石末(各三錢) 乾薑(一錢) 陳皮 甘草(炙,各五分)
上為粗末。煎服。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

曾氏云: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也。錢氏以吐瀉、身涼、瀉青、不渴作寒病,在秋以益黃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海〕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等分,煎服。

錢氏益黃散(見脾) 萬安膏(見吐) 〔世〕和胃丸 治吐瀉不止,欲生慢驚。

丁香 白朮(各一兩) 半夏(五錢) 藿香 蠍尾(各一錢)
上為末,薑汁打糊、為丸如小豆大。二歲兒三十丸,薑湯下。

理中湯 主溫脾暖胃,冷吐冷瀉,及胎氣虛,中寒腹痛。

人參(去蘆) 白朮(各一兩) 乾薑(炮) 粉草(炙,各二錢半)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溫白湯空心調服。

理中丸 治吐利不止,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人參 白朮 乾薑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為丸,綠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或一二十丸,不拘時候。

金液丹 治吐利日久,脾胃虛損,手足厥冷,精神昏塞,多睡露睛,口鼻氣涼,欲成慢驚風。又治大人陽虛陰盛,身冷脈微,自汗吐利,小便不禁。

舶上硫黃(十兩,先飛煉去砂石,秤,研為末,用砂盒子盛,令八分滿,水和赤石脂、鹽泥固封,晒乾,露地先埋一水罐,盛水滿,坐盒子在上,又以泥固濟訖,常以三斤火養三日三夜,足,加頂火一斤, 成,冷,取藥)
上以柳木捶乳缽研為末。每服二錢,生薑米飲調下。多服取效。大人,藥末一兩,蒸餅一兩水浸,去水,餅和丸桐子大。晒乾,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米飲空心下。

閻氏云:吐瀉虛極,當速生胃氣,宜與理中丸,並研金液丹末,煎生薑米飲調灌之,惟多服乃效,俟胃氣已生,手足漸熱,然猶瘈瘲,即減金液丹一二分,增青州白丸子一二分同研,如上服,兼用異功散、羌活膏、溫白丸、釣藤飲子之類,仍頻與粥,雖至危者往往死中得生,十救八九。沈存中論金液丹,見小兒吐利劇,氣已絕,服之得活者數人,須多服方驗。

〔錢〕豆蔻散 治吐瀉煩渴,腹脹小便少。

舶上硫黃(一錢) 滑石(五分) 丁香 豆蔻(各半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米飲調下,無時。

〔張渙〕勻胃散 治三焦不調,停寒膈上,乳哺不消,胸膈痞滿,甚則喘逆吐利,肌體痿黃。

甘草(炙一錢) 藿香 白豆蔻 人參(各一兩) 木香 乾薑(炮) 濃朴(薑炙) 丁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一錢,水一小盞,薑二片,煎六分,溫服。

〔王氏〕治吐逆兼吐利不止。

丁香 藿香(各一分) 木香(一錢) 硫黃(半兩,別研極細) 滑石(二錢,研如粉)
上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米飲調下,量大小與之。如瀉,即用附子一枚重半兩者,炮去皮臍,為末,再用生薑汁搗成餅子,用白麵裹之,慢火煨面熟,去面不用,只將附子切焙,再搗羅為末。每吐兼瀉,即入附子末少許,如藥三之一,更量虛實,以米飲調下,神驗。

吐如激水者亦定。吐利不止,多成慢驚,宜速療之,如已成慢驚,兼金液丹與之。

助胃膏 治脾胃虛寒吐瀉等証。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丁香(各五錢) 砂仁(四十個) 木香(三錢) 白豆蔻(十四個) 干山藥(一兩) 肉豆蔻(四個,煨)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十丸,米飲化下。

身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

錢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冬春用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補虛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損,吐瀉少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每服二錢,薑棗水煎。

六君子湯 即四君子加陳皮半夏,治脾胃氣虛,吐瀉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虛痰嗽,喘促惡寒,或肝虛驚搐,目眩自汗諸証,並宜服之,以滋化源。

錢氏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乳食,凡小兒虛冷病,先與數服,以正其氣。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 陳皮(各等分) 一方,加木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海藏云:此方,四君子湯、補脾東加減法也。) 愚按︰前方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或驚搐痰盛,或睡而露睛,手足指冷,或脾肺虛弱,咳嗽吐痰,或虛熱上攻,口舌生瘡,弄舌流涎。若母有証,致兒患此者,子、母並服之。

《和劑》觀音散 治小兒外感風冷,內傷脾胃,嘔逆吐瀉,不進乳食,久則漸至羸瘦。

大抵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則吐瀉不已,此藥大能溫養脾胃,進美飲食。

石蓮肉(去心) 人參 神曲(炒,各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炙) 木香 綿黃(炙) 白扁豆(炒,去皮) 白朮(各一錢)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棗一枚,藿香三葉煎,溫服。

溫中丸 治小兒瀉白,胃寒故也,腹痛腸鳴,吐酸水,不思飲食,霍亂吐瀉。

人參 白朮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麵糊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二三十丸,無時。

和中散 和胃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干葛 黃耆(炙) 白扁豆(炒) 藿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棗二枚去核,生薑五片,煎八分,食前溫服。

(海藏云:和中散,四君子湯加減法。)

曾氏和中散附 主久病才愈,面黃清瘦,神昏氣弱,脾胃未實,食物過傷,停飲生痰,留滯中脘,耗虛真氣,或成吐瀉。此藥性味甘平,大能調治,常服和胃氣,進飲食,悅顏色,理風痰。

人參(去蘆) 白扁豆(炒,去殼) 白茯苓(去皮) 川芎 縮砂仁 半夏(製)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一兩) 肉豆蔻 訶子(去核,各七錢半)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不拘時。

〔毛彬〕治胃氣不和,吐瀉不止,痰逆不食。平胃,引行諸藥。銀白散 半夏(一兩,洗七次,焙,薑、製餅) 白扁豆(炒) 鶯粟米 人參 白朮(焙) 白茯苓 山藥(各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八分,薑二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

東垣人參安胃散(脾)

除濕

胃苓湯 治腸胃受濕,嘔吐泄瀉。

白朮 茯苓 澤瀉 濃朴 豬苓 陳皮 甘草(炒,各等分) 桂(少許)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燈心陳皮煎湯調下。若停食吐瀉,小便短少,腹脹作痛,用此以分利之。更用六君子湯以調補脾胃。

治痰

半粟散 治小兒脾胃虛寒吐瀉等疾,及治寒痰。

半夏(湯浸,切、焙,一兩) 陳粟米(三分,陳粳米亦得)
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白附丸(痰涎)

宿食

錢氏云:吐瀉,乳不化,傷食也,宜下之。馮承務子五歲,吐瀉壯熱,不思食飲。錢氏見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面色 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 白者神怯也,黑睛少者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必肌膚不壯,不奈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縱恣酒欲,若不保養,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又虛怯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瀉,入腎則益虛,但宜以消積丸磨化之,為微有食也。如傷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若實食在內,亦可下也,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曾〕錢氏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當下之,此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複。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宜以三棱散化積,守胃散和中。

〔丹〕小兒吐瀉黃膽。

三棱 蓬朮 陳皮 青皮 神曲 麥芽 黃連 甘草 白朮 茯苓
上為細末。生薑燈心湯調服。傷乳食吐瀉加山楂。時氣吐瀉加滑石。發熱加薄荷。

消積丸 治小兒吐瀉,大便酸臭。

丁香(九個) 砂仁(十二個) 巴豆(二個) 烏梅肉(二個)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溫水送下。

津液少

豆蔻散 治虛寒而渴(本條)

白朮散 治虛熱而渴(渴)

《聖惠》治渴不止。

筍籜 扁豆藤(各半兩) 人參(一兩) 上細銼。分六服,每水一小盞,煎五分,不時,量分,稍熱服。

〔張渙〕三和散 治吐利,津液燥少。

白茯苓(一兩) 烏梅肉(炒乾) 乾木瓜 各等分,為細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五分,溫,時時服。

治霍亂煩渴。香豆散 藿香 肉豆蔻(各一兩) 白扁豆 人參(各半兩) 甘草(炙,一分) 為末。每一錢,水八分盞,薑二片,煎四分,溫服。

〔丁時發〕人參散 治虛熱及吐利煩渴疏轉後服。

人參 茯苓 桔梗 干葛(各半兩) 生犀角 甘草(炙,各一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燈心煎五分。煩渴,入新竹葉,量服。

心腹痛

《聖惠》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氣與真氣相擊,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外台》療霍亂心腹刺痛,吐利。

茯苓 桔梗 人參(各六分) 白朮(五分) 甘草(炙) 濃朴(炙,各四分) 上切片。用水二升,煮六合,溫服。

人參散 治霍亂心腹痛不食。

人參 白朮 芎 草豆蔻 濃朴(薑炙) 當歸(炒) 陳皮(去白) 丁香 桂心(各一分)
上,搗羅為散。不時薑棗米飲調半錢,量服。

治霍亂乳食不消,腹心滿痛。

訶梨勒皮(半兩) 木香 當歸(炒) 白朮 藿香 陳皮(去白,各一分) 為細末。不時薑湯調半錢,量服。

肉豆蔻散 治霍亂吐瀉腹痛。

肉豆蔻 桂心(各一分)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薑少許,煎五分,不時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禁忌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陰癇。治之當暫斷其乳,輕者周時,重者三日,宜頻與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藉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傷得之者,若再以所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致重,夭橫者多矣。《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治必安,節者,撙節之義,一日但三次或五次,每以乳時不可過飽,其吐自減,及間以稀粥投之,亦能和胃,屢見不明此理,惟欲進藥以求速效,動輒斷乳三四日,致餒甚而胃虛,啼聲不已,反激他証。蓋人以食為命,孩非乳不活,豈容全斷其乳,然乳即血也,血屬陰,其性冷,吐多胃弱,故節之,醫者切須知此。乳母亦宜服和氣血、調脾胃、等藥。愚意,不若兒大能食者全斷之,待其平複。兒小不能飲食者,但節之可也。


〔薛〕嘔吐皆主脾胃,古人謂︰脾虛則嘔,胃虛則吐是也。嘔者,有聲無物,吐者,有物無聲,若手足指 熱,喜飲熱湯,或睡而露睛,皆胃氣虛弱也,用異功散。若手足指熱,飲冷,或睡不露睛,屬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若作渴少食,或小便色赤,胃經虛熱也,用七味白朮散。大凡嬰兒,在乳母尤當節飲食,若乳母停食,亦能致兒吐瀉,故不可不慎也。〔曾〕論吐之原,難以枚舉,有冷吐,熱吐,積吐,傷風嗽吐,傷乳吐,其吐則同,其証有異,各述於後。冷吐,乳片不消,多吐而少出,脈息沉微,面白眼慢,氣緩神昏,額上汗出,此因風寒入胃,或食生冷,或傷宿乳,胃虛不納而出,宜溫胃去風,除宿冷,用當歸散,水煨薑、陳皮煎服,或間投沖和飲、理中湯及薑橘湯、定吐飲,如諸藥不效,以參香飲治之。熱吐,面赤唇紅,吐次少而出多,乳片消而色黃,遍體熱甚,或因暑氣在胃,或食熱物,精神不慢,而多煩躁,此熱吐也,宜解熱毒,用大順飲,溫熟水空心調下,並五苓散、小柴胡湯,並加薑汁緩服,及香薷散主之,誤服熱藥,先投綠豆飲解之,次服止吐之劑。積吐,眼胞浮,面微黃,足冷肚熱,晝輕夜重,兒大者脈沉緩,此宿冷滯脾,故吐黃酸水,或有清痰,脈實而滑,為食積所傷,吐酸 氣,或宿食並出,兒小者乳不化是也,先用五苓散薑汁溫湯調下和解,次以烏犀丸主之,最小者投三棱散、化癖丸。傷風嗽吐,有熱生風,有風生痰,痰結胸中,肺氣不順,連嗽不止,和痰吐出,此為嗽吐痰壅而作,乃為實証,宜去風化痰,先投清肺飲,次小柴胡湯為治。若嗽久而肺虛,土不生金,故面白唇燥,乾嗽乾嘔而無痰,可溫補為上,用茯苓濃朴湯、惺惺散、如意膏為治。傷乳吐,才乳哺後即吐,或少停而吐,此因乳飲無度,脾氣弱不能運化,故有此証,譬如小器盛物,滿則溢,治法宜節乳,投三棱散。此外,又有風痰吐,乃是傷風不解,吐乳夾痰,若多時必要生風,宜服青州白丸子、半夏散,疏風下痰之劑皆可服之。毒瓦斯吐,出《巢氏病源》。挾驚吐,張渙三香丹之類。疳積吐,出《本事方》。凡霍亂吐不止者,伏龍肝細末二錢,以蘆稷米炒黃煎湯調下,立止。或用白扁豆炒過,煎湯調下亦好,若白扁豆嫩苗更好。

寒吐

〔湯〕小兒寒吐者,由乳母當風取涼解脫,致令風冷入乳變敗,兒若飲之,故嘔吐也,乳母當食後捏去舊宿敗乳,急服理中湯,次用釀乳法,其候是寒清痰夾乳吐出是也。凡有此候服藥不效,胃氣將絕,藥不能下,當服靈砂丸。如大便通,宜來複丹,二藥常用,驗。

〔薛〕寒吐之証,面目脹,額汗出,脈沉遲微,寒氣停於胃,故胃不納而吐出也。噦逆者,由胃氣虛甚,過服克伐,使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氣不宣通而作也。風寒在胃者,用理中丸。胃氣虛者,六君子湯。風涼所致者,宜捏去敗乳,急服理中丸,次服釀乳法。若嘔吐清涎夾乳,小便清利,用大安丸。若因乳母食濃味,用東垣清胃散。若乳母飲醇酒,用葛花解酲湯,飲燒酒服冷米醋三五杯。

乳母食生冷而致者,用五味異功散。乳母停食者,母服大安丸,子服異功散。乳母勞役者,子、母俱服補中益氣湯。乳母怒動肝火者,用加味逍遙散。乳母鬱怒傷脾者,用歸脾湯。乳母脾虛血弱者,用六君芎歸,其子亦服三五滴。氣血虛而乳熱者,子、母俱服八珍散,仍參熱吐霍亂治之。

〔世〕萬安膏 治小兒脾胃虛弱,腹生疳蟲 瘕,食積泄瀉,常服消疳去積,助胃氣,和中,疏氣滯。

人參 濃朴(薑製) 陳皮 青皮 肉桂(夏不用) 乾薑(各一兩)木香 沉香 藿香 甘草(各半兩) 使君子(炮,十個) 澤瀉(冬不用,春秋減半用)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食前米飲化下。如熱,薄荷湯下。

一方,無木香、沉香、藿香、青皮、四君子,有白朮、蒼朮、茯苓、豬苓。

〔田〕朱沉丹 治小兒嘔吐不止。

朱砂(二錢半) 沉香(二錢) 藿香(三錢) 滑石(半兩) 丁香(十四粒)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用新汲水一盞,芝麻油滴成花子,抄藥在上,須臾墜,濾去水,卻用別水,空心送下。

定吐紫金核 治小兒一切嘔吐不止。

半夏(湯洗七次,薑製) 人參 白朮 木香 丁香 藿香(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稀麵糊為丸,如李核大。後用沉香一錢為末,朱砂一錢水飛,二味同研勻為衣。陰乾,每服一丸,用小棗一枚去核,納藥在內,濕紙裹,燒熟,嚼與小兒服,後以米飲壓之。

香銀丸 治吐丁香

干葛(各一錢) 半夏(湯浸,切,焙) 水銀(各半兩)
上,上三味同為細末,將水銀,與藥研勻,生薑汁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丸至五七丸,煎金銀花湯下,無時。

《本事》白朮散 治小兒吐嘔,脈遲細,有寒。

白朮 人參 半夏曲(各二錢) 茯苓 乾薑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二三。

一方,無半夏曲,有木香、藿香。

薑橘湯 治脾慢胃冷,嘔吐不止。

白薑(二錢,炮) 陳橘皮(去白,一兩) 粉草(炙,三錢)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用溫棗湯調化,空心,少與緩服。

定吐飲 治吐逆,投諸藥不止,用此神效。

半夏(湯洗七遍,焙乾,銼如綠豆大,篩去細末,二兩) 生薑(乾淨,和皮、二兩) 薄桂(去粗皮,銼,三錢)
上,生薑切作小方塊綠豆大,同前半夏和勻,入小鐺內慢火順手炒令香熟,帶干方下桂再炒勻,微有香氣,以皮紙攤盛地上,出火毒,候冷,略播去黑焦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稍空心,少與緩服。

參香飲 治胃虛作吐,投諸藥不止。

人參(去蘆,一兩) 沉香 丁香 藿香(和梗) 南木香(各二錢半)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臨入薑汁少許,作三次,空心溫服。

熱吐

小兒秋夏伏暑,多有熱吐,其吐黃涎,頭額溫,五心熱,小便或赤而少,乃熱吐也,或乾嘔而無物,宜香薷飲。

〔薛〕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爆之物,或乳母膏粱濃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於胃所致。若肌肉 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証,當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錢氏〕玉露散(方見吐瀉)

香薷散 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轉筋拘急,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香薷(一兩) 茯苓 白扁豆(炒) 濃朴(薑汁製,各五錢)
上,每服二三錢,水煎,加酒半杯冷服,立效。

竹茹湯 治胃受邪熱,心煩喜冷,嘔吐不止。

葛根(七錢半) 半夏(炮,半兩) 甘草(炙,三錢)
上,每服一二錢,入竹茹棗許大,薑水煎取清汁,微冷,細細服。加茯苓三錢尤妙。

〔錢氏〕藿香散 治脾胃虛,有熱面赤,嘔吐涎嗽,及轉過度者,宜服。

麥門冬(去心,焙) 半夏曲(炒) 甘草(炙,各半兩) 藿香(一兩用葉) 石膏(半兩)
上為末。每服五分至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溫服。

《本事》麥門冬散 治小兒嘔吐,脈數有熱。

麥門冬 半夏 人參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二三服。

〔湯氏〕清膈飲子 治小兒伏暑嘔吐。

香薷 淡竹葉(各一兩) 白茯苓 人參 半夏 檀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
上 咀。薑煎,溫服。大小加減。

《聖惠》麥門冬散 治嘔吐不止,心神煩熱。

麥門冬(焙) 淡竹茹(各半兩) 甘草(炙) 人參 茅根 陳皮(去白、焙,各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薑少許,煎五分,稍熱頻服。量大小加減。

治嘔吐心煩熱蘆根粥 生蘆根(二兩) 粟米(一合)
上,用水二大盞,煎至一半,去滓,投米作粥,薑蜜少許食。

大順飲 解冒暑毒煩渴,吐瀉腹痛,發熱神昏,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黃少,口乾汗多。

細面(二十兩) 生薑(十六兩) 赤茯苓(去皮) 粉草(各五兩)
上,先以生薑方切如綠豆樣,石缽內杵爛,入面再杵勻,攤作薄片,烈日中曝乾,赤茯苓、粉草二味細銼,同前薑面片或晒或焙,合研為末。每服二錢,新汲井水,無時調服。或溫熟湯。

綠豆飲 解誤服劑熱之毒,煩躁悶亂,或作吐,或狂渴,宜先投下,次服對証藥劑。

綠豆粉(一兩) 淨黃連 干葛 甘草(各半兩)
上,除綠豆粉外,餘三味共為細末,入乳缽同綠豆粉杵勻。每服半錢至一錢,溫豉湯調服。

益元散 治熱吐面赤氣粗,小水短少,傷暑作吐尤佳。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薑汁調,燈心湯下。吐甚者,井花水下。

《濟生》竹茹湯 治熱吐,口渴煩躁。

橘紅 干葛 甘草 麥門冬 竹茹 生薑
上,水煎服。熱甚者,加薑連。

積吐

烏犀丸 主諸積滯夾驚夾風,溫胃調脾,消進飲食,吐逆醋 氣,面黃肌瘦,不拘孩兒生後歲月遠近,並宜可投。

烏犀(即皂莢,銼三寸長皮,灰火中見青煙起為度,取出、地上瓦碗蓋定,存性、冷用,七錢) 硫黃 白薑(各三錢半) 陳皮(去白)川烏(炮、去皮臍,各五錢) 巴豆(七十七粒,去殼膜心,存油)
上,硫黃一味,先入碾內研細,除巴豆外余四味同焙為末,仍以巴豆薄切,在乳缽內細杵,再同前五味藥末杵勻,用粳大米飯包作粽子一大個,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沙缽內爛杵,細布兜緊,捻出如稠糊,安在別器內,以藥末亭分同杵細軟,丸粟殼大。取諸積,每服十五丸,或五丸,或二十一丸,至三十三丸,並用淡薑湯泡冷飯取汁一小盞,五更初空心送下。通利三五行,以勻氣散止補。治積吐,有醋 氣,每服三丸至五丸,用淡薑湯入米醋少許,候溫空心投下。

傷風嗽吐

茯苓濃朴湯 主傷寒傷風,夾痰嘔逆,並吐瀉後喉涎牽響,飲食減少,脾胃氣虛。

白茯苓(去皮) 半夏(湯煮透濾,仍銼、焙乾,各七錢半) 甘草(三錢,炙) 濃朴(五錢,去粗皮、銼碎,每斤、用生薑一斤,切薄片杵爛、拌勻,浸一宿,慢火、炒乾用)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煎七分,無時服。或加棗一枚,去核同煎。

傷乳吐

乳下嬰兒,乳哺太過,或兒睡著而更銜乳,豈有厭足,以致脾不能運,胃不能受滿而溢,故令嘔吐,長此不已,遂致慢驚,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暫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乳丸,化乳消食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滿溢之証,非病也,不可妄投它治吐藥。凡吐乳直出而不停留者,謂之 乳,但以炒麥芽三錢、橘紅一錢、丁香三分,水煎服之,立止。

消乳丸 溫中快膈,止嘔吐,消乳食,脈沉者傷食不化故也。

香附子(炒,二兩)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半兩) 縮砂仁 神曲(炒) 麥 (炒,各一兩)
上為末。泡雪糕丸,如黍米大。七歲以上,綠豆大三十丸,食後薑湯下。

消食丸 治小兒乳哺飲食,取冷過度,冷氣積於脾胃,胃為水穀之海,脾氣磨而消之,胃氣調和則乳哺消化,脾傷於冷則宿食不消,此藥寬中快氣,消乳食,正顏色。

縮砂仁 橘皮 三棱(煨) 蓬朮(煨) 神曲(炒) 麥 (炒,各半兩) 香附子(一兩,炒)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食後,紫蘇湯下二十丸。

又方 治百 內嘔吐乳奶,或大便青色。

用少婦乳汁一盞,入丁香十粒、陳皮一錢,瓷器內煮數沸,稍熱,空心以綿球吮服。

風痰吐

青州白丸子 治一切風痰,小兒驚風。

天南星(生) 白附子(生,各三兩) 川烏頭(去臍尖皮,生,五錢) 半夏(去皮,生,七兩)
上,用井花水浸,次日早再換新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晒乾,為細末,以糯米粉煎粥,清為丸,如綠豆大。小兒驚風,薄荷湯調下。和蘇合香丸服名蘇青丸。

半夏散 治小兒胃虛嘔吐,水穀不化。

半夏(一兩,泡七次) 陳糯米(三錢)
上銼散。薑五片,棗一枚,同煎。

〔錢氏〕鐵粉丸 治涎盛潮搐吐逆。

水銀(砂子,二錢) 朱砂(一分) 鐵粉 天南星(炮,去皮臍,取末,各一分) 輕粉(二分) 上同研水銀星散盡為度。薑汁糊丸,如粟米大。煎生薑湯下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無時。

茯苓半夏湯 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痰水眩悸。

半夏(湯泡,五錢) 白茯苓(二兩,去皮)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去滓熱服,不拘時。

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湯洗,七次) 橘紅(各五錢) 白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

白附飲 治肝風克脾土,痰涎壅盛,和飲食吐出,蓋風能生痰,痰壅其食,故吐出。

白附子 南星(生用) 半夏(生用) 川烏(去皮臍,生用) 天麻(明亮者) 陳皮(去白) 南木香 全 蠍(去尾尖毒) 僵蠶(去絲) 丁香(各二錢)
上件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半,薑三片,慢火煎七分,作五次空心溫服。

毒瓦斯吐

巢氏云:春夏以湯與兒,腸胃脆弱,不勝藥勢,遂吐下不止,藥熏臟腑,煩懊頓乏,為中毒瓦斯吐下。

千金藿香湯 治毒瓦斯吐下腹脹,逆害乳哺。

藿香(一兩) 生薑(三兩) 青竹茹 甘草(炙,各半兩) 熱,加升麻半兩。


上 咀。水二升,煮八合,服一合,日二。

〔王氏〕消奶毒,令兒吃乳,無毒有毒亦解。

升麻(半兩) 大麻子(破,一合)
上二味酒浸,每日早晨與奶子一盞吃了,要乳時須先捏去些小,方與兒吃。

挾驚吐

〔張渙〕三香丹 治挾驚嘔吐不止。

藿香葉 丁香(各一兩) 半夏(湯洗、七遍,焙乾,半兩。三味為末,吹入) 膩粉(一分) 龍腦 麝香(當門子,各一錢,並研)
上件,同拌勻。生薑取汁打白麵糊為丸,黍米大。每服十粒,人參薄荷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殊聖歸命丹 歌曰︰小兒驚膈吐還頻,晝夜連連不暫停,淥水槐黃泔澱汁,和蟲乳食一時噴,丁香研 共生犀服,五膽牛黃立有勛,若有得逢如此藥,直饒命困卻還魂。

丁香 藿香(各一分) 生犀末 牛黃(各半錢) 豬鯽狗 熊膽(等分,共半兩,多些無妨)
上為末,丸如綠豆大。量兒大小加減。一歲以下煎苦楝湯研二丸。

治驚食胃管不快,吐逆乳食,或心胸發熱。定吐丸 丁香(二十一枚,為末) 蠍梢(四十九條) 半夏(三個,洗,焙乾,為末)
上研勻。煮棗肉丸,如黍米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金銀煎湯吞下。如傷暑霍亂吐瀉,煎香薷散送下。

《良方》治久患翻胃,及小兒驚吐諸吐。田季散 上好硫黃半兩,水銀一分,研如黑煤色,每服三錢,生薑四兩取汁、酒一盞、同薑汁煎熟調藥,空心服。

衣被蓋覆,當自足指間汗出,迤邐遍身,汗徹即瘥,此散極浮難調,須先滴少水,以指緩緩研殺,稍稍增湯,使令調和,否則浮泛不可服。

王氏睡驚丸 治熱化痰,鎮心神,治驚悸吐逆。

半夏(薑製) 乳香 犀角(末,各一錢)
上件同為末。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薄荷湯臨臥服。

〔丹〕萬安膏 調脾順氣定驚脾胃不足吐乳,黃膽,治小兒一切等疾。

木香 檀香 辰砂(各三錢) 沉香(二錢) 香附 黃耆 使君子(各一兩) 檳榔 肉豆蔻 人參 天竺黃(各半兩) 白朮 薄荷 甘草(各二兩) 琥珀 真珠 青黛 犀角(各二錢半)麝香(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臨臥服,薄荷汁或蜜水、米飲化下。

全蠍觀音散 治吐瀉,截風定志,庶免傳變慢驚。

黃耆(炙) 人參(各二錢半) 木香 炙甘草 蓮肉 扁豆(炒) 茯苓 白芷 全蠍 羌活 防風 天麻(各二錢)
上,每服三五錢,薑棗煎服。

疳積吐

《本事方》治小兒疳積,黃瘦吐食。

川烏(一錢) 定粉(三錢) 艾灰(二錢) 龍骨(二錢)
上為末,滴水丸,如龍眼核大,捏作餅子。每服一餅,米飲磨下。

補虛安胃

六神湯 脾胃虛吐瀉,不進飲食。

黃耆 扁豆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甘草 藿香(各等分) 每服三四錢,薑棗煎服。

《和劑》觀音散(吐瀉)

人參散 治小兒臟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吃乳驚觸,致作驚 之狀,令小兒外証面唇青白,手足心熱,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瀉候,青黃紫白兼凍子,或如鼻涕雞子清者,或乳食不化,並宜服之,常服開胃益乳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沉香 白芍藥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以密器收之。遇小兒有前項形証,半歲一字,二三歲半錢,大者一錢,煎棗子米飲調下,或陳紫蘇湯亦可。或吐瀉並作,煎丁香湯下,陳皮湯尤妙。

雜方

《經驗方》治小兒吐不定。

用五倍子二個,一生一熟,甘草一握,濕紙裹,炮過,同搗為末。每服米泔調下半錢七,瘥。

掌中金 治小兒吃物吃乳,即吐下水乳,不得飲食。

白豆蔻(十四個) 甘草(一兩,半炙半生) 砂仁(十四個)
上為末。逐旋安掌中與他干啖,牙兒,干糝口中亦可。

釀乳法 治初生嬰兒凡有胎熱証,當令乳母服藥,不可求效之速,治法當釀乳令兒吃,漸次解之,百無一失,若遽以冷藥攻之,必損脾胃,加以嘔吐,必成大患。

澤瀉(二兩半) 豬苓(去黑皮) 赤茯苓 天花粉(各一兩半) 干生地黃(二兩) 山茵陳(用葉)甘草(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水一盞,煎六分,食後捏去舊乳,卻服。

〔錢〕葉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吐稠涎及血,皆肺熱。吐水不止者,屬心痛胃冷。吐水心痛者,蟲痛。口中吐沫水者,後必蟲痛。面 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丹〕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吐,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亦可用理中湯去甘草,加烏梅肉、川椒。


〔曾〕論瀉之原,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白色,額有汗,多用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薑煎服,並守中湯(本條)參苓白朮散(不乳食)、益中膏(本條)、沉香檳榔丸(不乳食)治之。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複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驚)或大順飲(吐),次以錢氏白朮散(渴)主之,香薷散(吐瀉)亦佳。

傷食瀉,乃脾胃素弱,複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作瀉,面唇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雞子,腥臭異常,身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慢驚)、當歸散(潮熱)合和,水煨薑、棗子煎服。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吐),小者化癖丸(癖)、三棱散(宿食)、固脾和中散(吐瀉)、醒脾散(慢驚)。

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瀉黃水而小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以 咀五苓散(驚)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薑煎服,分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吐)、溫白湯調下香薷散(吐瀉),調中止瀉,錢氏白朮散(渴)、六和湯(吐瀉)亦好。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去積,後止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棱散(宿食)、烏犀丸(吐),續用沉香檳榔丸(不乳食)、參苓白朮散(慢驚)、和中散(吐瀉)、香橘餅(本條)調理。

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粘,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先投五苓散(驚),次用三棱散(宿食),水薑倉米煎服,或三解散(潮熱)、神曲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檳榔丸(不乳食),不驚丹(驚)調治。

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不消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複作之患。疏腎水, 咀五苓散(驚)加黑牽牛,半生半炒,並薏苡仁、水、薑煎服。去脾風,瀉黃散(脾)。調脾氣,參苓白朮散(不乳食)。

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和飲(慢驚)水蔥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潮熱)水煨薑煎服,及投勻氣散(疝)理中湯(吐瀉)。

疳積釀瀉,其候面色痿黃,肚脹腳弱,頭大項小,發稀且豎,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晝 涼夜熱,或腹內有症癖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月、旬日、一番,自瀉自止,名為疳積釀瀉,先以當歸散(潮熱)加三棱、陳皮,水薑煎服,次投烏犀丸(吐)、沉香檳榔丸(不乳食)及化癖丸(癖)、蘆薈丸(疳)、沒石子丸(本條),兒最小者難下丸子,止投三棱散(宿食)、快膈湯(痞),自然痊愈。若瀉或痢色青,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陽,宜用守中湯、胃苓湯(俱本條)與服,扶表救裡,方進當歸散(潮熱)加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湯(吐瀉),清米飲空心調服,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寒盛者,理中湯內加熟附子水薑棗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和脾胃去陰邪。若瀉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面黃肌瘦,煩躁不寧,宜以 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水薑煎服,解散餘邪,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陽毒,及當歸散,水薑棗煎投,或服萬安飲(積熱)、四神丸。

《養生》治大小老虛之人不拘冷熱泄瀉。

黃連(去鬚) 白芍藥(並銼如豆) 吳茱萸(各十兩)
上三味,釜內慢火炒赤色,放冷,杵羅為細末。每服三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九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三四服,小兒量與。或以水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更丸一等如綠豆、黃米大。小兒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若作散,以沸湯或溫米飲調下,並可服。病泄痢之人,若不禁生冷魚肉肥膩,與不服藥同。

一方,有木香,無芍藥,醋糊丸。

〔茅先生〕香連丸 治瀉利。

木香 黃連(茱萸半兩,同於銚內炒,令煙起,取出,去茱萸) 肉豆蔻 訶子(炮去核,各半兩) 阿膠(麵炒) 朱砂(各一錢)
上為細末。軟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十四丸,用飯飲吞下。兒小,碎之。

乳香散 治一切瀉痢。

乳香(二錢,用荷葉於炭火上炙令半熔,放地上,碗蓋,另研) 肉豆蔻 白薑 甘草(炙) 草果子(各一兩) 上細銼,用醋麵裹,於熱灰內煨令赤色,取出去面為末,入乳香末拌勻。每服半錢、一錢,陳米飯飲調下。

冷瀉

〔薛〕湯氏云:冷瀉者,乃脾胃虛寒,水穀不化而泄。錢仲陽云:小兒不能食乳,瀉褐色,身冷,無陽也,當用益黃散(脾)加減治之。大便清白,口不煩渴,冷積瀉也,理中湯(吐瀉)主之。若口鼻吸風寒之氣,脾胃受生冷之食而作者,先用理中湯,後用異功散。命門火衰,不能溫蒸中州之氣,故脾胃虛寒者,用益黃散及八味丸(腎)。

脾胃虛弱者,五味異功散(吐瀉)。脾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虛熱)。脾氣虛寒者,人參理中湯。寒水侮土者,益黃散。肝木乘脾者,四君柴胡散。手足並冷者,加木香、乾薑。治者審之。《百問》云:冷積瀉,沒石子丸極效,人參散(吐)、理中湯(吐瀉)加減服尤佳,更加肉豆蔻則止,來複丹(大科中暑)、不換金正氣散(吐瀉)皆可,觀音散(吐瀉)、銀白散,加減調治,乃平和之劑也。

守中湯 理春夏相交,陰濕氣重,中傷脾胃,致腹痛泄利,經久不止,漸傳手足浮腫,飲食少思。

桔梗(去蘆,銼、炒)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銼片、炒微黃色,各二兩) 白薑(四錢,炮)甘草(六錢,炙)
上件,銼焙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調服。 咀水煎亦可,或用薑棗。

沒石子丸 治嬰孩先因冷瀉,或作赤白痢候,久而變作諸般異色,不止一端,外証面或青或白,唇 舌乾焦,手微冷,渾身溫壯,肚內刺痛啼叫,睡臥不安,若有是候,當服。

沒石子 木香 黃連 當歸 青皮(各二錢半)
上五味,為末,阿魏一分,酒半盞浸化,入面少許令勻,煮糊為丸,如粟米大。

一二歲兒服如椒目大者,四五六歲兒服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或五倍子湯下。

〔張渙〕川椒丸 治小兒夏傷濕冷,入腸胃泄瀉不止。

川椒(一兩,去閉目、雙者,並黑子揀淨,慢火炒香熟為度) 肉豆蔻(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粟煎湯 治腸胃受風冷,泄注不止,身體壯熱。

白朮(炮) 當歸(洗、焙乾) 川芎 人參(去蘆頭) 肉桂 芍藥(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三片,粟米一匙頭許,煎至五分粟米熟,去滓放溫服。

溫中丸 治胃寒瀉白,腹痛腸鳴。(方見吐瀉。) (孔氏)治臟腑不調,大便青色。

白朮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半錢) 上末。一錢,水一小盞,煎七分,溫服。

〔丹溪〕云:瀉青,亦是寒,宜用蘇合香丸、平胃散、各等分,蜜湯調服。田氏云:便青者,因驚風、內藏脾氣不和,宜白朮湯。

熱瀉

湯氏云:小兒熱瀉者,大便黃而赤,或有沫,乃臟中有積,或因乳母好飲酒,或嗜熱物,或生下傷濕蘊熱,醫者不明,但用豆蔻、訶子等藥服之,如水澆石,既不識其証,故不辨其冷熱,用藥又不得其法,焉能取效。此証當以小便赤少,口乾煩躁為驗,治法當用錢氏白朮散渴去木香用之,五苓散(驚(去桂亦可服。其熱甚者四逆散,大柴胡湯(俱傷寒)去大黃,服之殊驗也。更用黃連丸(疳)等劑,亦佳。調中湯(痢)去大黃,加黃連枳殼。如夾熱而瀉,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嘔者加半夏。又有挾熱瀉痢而小便秘澀赤甚者,加減四順清涼飲(裡熱)治之,即止。

薛氏云:右腮色赤,飲冷,胃經實熱也,用瀉黃散(脾)。惡冷喜熱,胃經虛熱也,用白朮散(渴)。右腮及額間俱赤,心脾翕熱也,用瀉黃散加炒黑黃連。若左頰右腮俱赤,肝火乘脾土也,用四君子湯(吐瀉)加柴胡。若兒暴傷乳食,用保和丸(宿食)。乳母尤當忌濃味,節飲食,若乳母停食所傷,致兒吐瀉等病,當治其母。大抵始病而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真氣奪則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寒而外假熱也,久瀉元氣虛寒,當參前證治之。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者,或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 芍藥 甘草(炙,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棗子一個,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嘔者,加半夏一兩二錢半,生薑煎。

〔張渙〕清胃散 治挾熱泄利。

川楝子 黃柏(微焙炙) 當歸(洗,焙乾) 地榆(炙) 黃連(去鬚炒,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乳食前。

香連丸 黃連(薑汁拌炒,二兩) 木香(煨,半兩)
上為末。陳米飯丸,綠豆大。米飲下一二十丸,亦可調六一散。

傷食瀉

湯氏云: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消食藥,或用紫霜丸(變蒸熱)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治食瀉與香橘餅子加減,觀音散、調中湯散、以意加減。凡傷食瀉,難止,亦不宜補,再傷又瀉,宜節飲食,當用進食丸(痞)取下食積令盡,次以錢氏加減益黃散,只一味止,此乃切要治法。

然後異功散、四君子湯(俱吐瀉)調理,必取全安。有腹中雷鳴下痢者,生薑瀉心湯主之。如冷積釀瀉,用香朴散止之,白朮散以和氣調胃,調中散、保安丸、能止傷食瀉,感應丸、沉香煎、三棱丸(癖積)皆可服也。

東垣云:傷食則惡食,小兒食瀉者,因飲食傷脾,脾氣不能健運,故乳食不化而出,若噯臭吞酸,胸膈脹滿,腹痛按之益痛者,雖作瀉而所停滯之物尚未消也,用保和丸。腹痛按之不痛者,乳食已消也,用異功散。脾氣傷而未複,不思飲食者,用六君子湯,所傷生冷之物,及喜熱者,並加木香、乾薑。乳食已消,腹痛已止,瀉尚未止者,脾失清升之氣也,用補中益氣湯。余有別証,當參各門。〔錢〕黃承務子二歲,病傷食而瀉。眾醫與止之,十餘日,便青白,乳食不消,身涼,加哽氣昏睡,咸謂困篤,召錢。錢先與益黃散、補肺散、各三服,三日,身溫而不哽氣,後以白餅子微下之,又與益脾散三服,利止。何以然?利本脾虛傷食,初不與下之,留連十日,上實下虛,脾氣弱則引肺亦虛,脾肺子母故也,今先補脾,則肺病自退,即身溫不哽氣也,然後下其所傷。或曰何不先下後補?曰便青為下臟冷,若先下,必大虛,今先實脾而後下,則不虛矣,後更與補之,乃安。

香橘餅 止積瀉傷冷。

木香 青皮(各一錢) 陳皮(二錢半) 濃朴(薑汁製) 神曲 麥 (各半兩)
上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下。

加減觀音散 止吐瀉,截虛風。

黃耆 人參(各二錢五分) 木香 甘草(炙) 石蓮(去心) 扁豆(炒) 茯苓 白朮 全蠍 羌活(各一錢) 防風 天麻(各二錢)
上銼散。薑棗煎。

調中散 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

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木香 乾薑(炮) 藿香葉 香附子(炒,去毛) 縮砂仁 甘草(炙) 丁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調下。肚痛,白湯下。量大小加減。

生薑瀉心湯 治傷寒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半) 乾薑(炮) 黃連(各半兩) 半夏(一兩一錢,湯泡)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溫服。

保安丸 治小兒 瀉,傷食瀉。

香附子(淨) 砂仁(各一兩) 白薑(炮) 青皮(去穰) 陳皮(去白) 三棱(炮) 莪朮(炮)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麥 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丸,白湯下,食前溫服。

杏霜丸 治小兒食積作瀉、並痢証。

杏仁(三兩,去皮尖,麩炒) 巴豆(一兩,去殼油,炒焦,卻入杏仁、同炒) 黃蠟(二兩,酒煮、綿濾)百草霜(炒、為末,二兩,用油六錢,炒勻)
上,將杏仁、巴豆研極細,卻入草霜令勻,熔蠟和丸,如綠豆大。赤痢,甘草湯,白痢,生薑湯,先進三四服,腹脹者,十餘服,效驗如神。

《醫局》開胃丸 治小兒腑臟怯弱,內受風冷,腹脅脹滿,腸鳴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臟冷夜啼,胎寒腹痛。

木香 蓬莪朮 白朮 人參(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麝香(細研) 白芍藥(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末,都研令勻,湯浸炊餅、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溫米飲下。新生兒腹痛夜啼,可服五丸,並乳食前服。

水瀉

《聖惠》濃朴散 治小兒脾胃不和,洞瀉,下利不止,羸瘦食少。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人參(去蘆頭)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 黃連(去鬚,微炒) 地榆(微炙銼,各一分) 甘草(炙微赤、銼) 乾薑(炮裂、銼,各半分) 肉豆蔻(一枚,去殼)
上件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濃朴散 治洞泄注下。

濃朴(生薑汁製) 訶梨勒(炮,取皮) 肉豆蔻(各一兩) 白朮 乾薑(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入生薑粟米各少許,煎五分,去滓溫服。

〔萬全〕龍骨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時有洞泄,下利不止。

龍骨 黃連 白石脂 白礬(燒令汁盡) 乾薑(炮) 木香(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劉氏〕小兒水瀉注下。

黃連 石蓮(各等分,炒黃色)
上為末。每服半錢。水瀉,新汲水調下。白瀉,粟米飲下。

積瀉

香橘餅 治嬰孩過傷乳食,或吐或瀉,及病後虛中,感積成痢,氣弱神昏,面黃目慢。

南木香 陳橘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二錢半) 濃朴(去粗皮,薑汁製,七錢) 縮砂仁 神曲(濕紙裹,炮) 麥芽(淨洗,焙乾,各五錢) 三棱(炮、銼,三錢)
上,木香不過火,余七味銼焙,仍同木香研為細末,煉蜜作餅子,如芡實大。

每服一餅至三餅,用棗湯化開,空心溫投,米清湯亦可。

驚瀉

仲陽云:慢驚病後,或吐瀉胃虛,或氣弱因驚,眼白如淡墨,下糞青黃,此瀉合溫補,至聖保命丹、釣藤飲(夜啼)主之。或乳隨糞下,消乳丸(吐)進食丸(痞)主之。或微渴,心脾喘燥狂熱,此瀉尤難治,辰砂五苓散(驚)主之。冷者,定命飲子治之,後與溫驚朱君散,睡驚太乙丹。

〔薛〕小兒驚瀉者,肝主驚,肝木也,盛則必傳克於脾,脾土既衰,則乳食不化,水道不調,故泄瀉色青,或兼發搐者,蓋青乃肝之色,搐乃肝之証也。亦有因乳母脾虛受驚,及怒動肝火而致者,經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法當平肝補脾,慎勿用峻攻之藥,脾氣益虛,肝邪彌甚,甚至抽搐反張者,亦肝火熾盛,中州虧損之變証也。凡見驚証,即宜用四君、六君、異功散等方加白附子定風,柴胡平肝引經以杜漸,則必不至瀉搐而自安矣,今已見瀉吐驚搐,尚不知補脾平肝,以保命、抱龍、鎮驚等藥治之,其亦去生遠矣。

至聖保命丹 治小兒胎驚內釣,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証用此。

金蠍(十四個,去毒) 防風 僵蠶(炒,去絲嘴) 南星(炮)天麻(各二錢)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洗) 朱砂(各一錢) 有熱証加牛黃、腦子、硼砂。

上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証,湯臨時換。一方,加人參、白茯苓二錢。

定命飲子 治慢驚,吐瀉困重,欲傳慢脾,通用。

半夏(生,揀圓白者) 茯苓 木香 老生薑(切片,干,各二錢) 白朮 甘草(炙,各一錢) 天麻(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朱君散 治吐瀉後有此証,並糞青者,宜服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辰砂 麝香 燈心 釣藤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白湯調下。

睡驚太乙丹 常服安神鎮驚,止夜啼糞青。

桔梗(一兩,炒) 藿香葉 白扁豆(炒,各半兩) 白芷(三錢) 川芎(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辰砂、麝香為衣。每服半丸,薄荷湯磨下。正糞色,棗湯下。夜啼,燈 心、釣藤湯磨下。加白朮、茯苓、白芍藥尤妙。

四神丸 治脾虛胃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泄痢腹痛。

肉豆蔻 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細末。用紅棗六十五枚,生薑六兩,用水二鐘煮乾,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湯送下,或化服。

二神丸 補骨脂(四兩)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紅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用水一鐘煮乾,取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湯下。

疳積釀瀉

沒石子丸 治久患疳痢及釀瀉。

沒石子(二枚) 南木香(濕紙包,略煨) 淨黃連(銼碎,薑汁炒,各二錢半) 肉豆蔻(二枚,炮)訶子(四枚,炮、去核)
上,銼焙成末。如烏犀丸內製飯糊為丸,粟谷大。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或五十丸,溫白湯空心下,或米清湯下。

暴瀉

(巢氏)小兒卒利者,由腸胃虛,暴為冷熱之氣所傷,而為卒利,熱則色黃赤,冷則色青白,若冷熱相交,則變為赤白滯利也。

《聖惠》胡黃連散 治小兒冷熱氣不和,忽暴下利,腹內疼痛。

胡黃連 母丁香 桂心 木香 肉豆蔻(去殼) 當歸(銼,微炒) 麝香(細研,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龍骨散 治小兒暴利。

龍骨 黃連(去鬚,微炒,各一兩) 當歸(銼,微炒)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張渙〕阿膠丹 治泄利身熱,及暴瀉注下。

真阿膠(炙熟) 乾薑(各一兩) 芍藥 當歸(洗,焙乾) 川黃連 肉豆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神仙玉粉丹 補一切虛,不熱。男婦小兒皆可服,冷積暴瀉,見功尤速。

精明舶上硫黃(一斤,去砂石盡,打碎)
上,用 豬肚七個,旋采桑根白皮三斤,寸銼,將豬肚一個淨洗,以硫黃實之,用麻線縫合,水二斗,先將桑根白皮一斤,同煮一伏時。其餘諸肚,亦用慢火養之,不得令冷。候煮滿一伏時,別以豬肚換之,又用白皮,內一斤同煮,再一伏時,又換豬肚並桑白皮。過三伏時,不換白皮,只換豬肚。共煮七伏時,水耗,以熱湯添,不得用冷水,候滿七伏時,取出,用溫水淘淨,研至細,候烈日中晒極熱,再研,煮糯米粉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粒至十五粒。大率驅除宿冷,其功效無比,老人經久可服。

久瀉

大法補虛 消積 鳳髓經歌云:脾中有積熱遲留,至使終年瀉不休,項軟見人多哽氣,更兼清水鼻中流,少間有似黃金色,若有垂腸更不收,形証又看胸膈上,胸前深赤汗如油,唇赤生瘡眼脈赤,若不調脾命即休。

《千金》七味散 治利下久不瘥。

黃連(八分) 龍骨 赤石脂 濃朴 烏梅肉(各二分) 甘草(炙,一分) 阿膠(炙,三分)
上,治下篩。漿水服二方寸匕,日二,小兒一錢匕。

華陀治老小下利,柴立不能食,入口即出,命在旦夕,久利神驗方。

黃連(末) 亂髮灰 醇苦酒 蜜(各半雞子殼許) 白蠟(方寸匕) 雞子黃(一枚)
上六味,於銅器中、炭火上,先內酒蜜蠟雞子黃攪勻,乃內黃連末、髮灰,又攪煎,視可,取出為丸,久困者,一日一夜盡之。

《外台》療久利無間,冷熱疳痢,悉主之。

棗一枚去核,勿令皮破,內胡粉令滿,於炭火中燒如炭,瓷器中研之,米飲和服。一歲以下,分服之,不過三服,瘥。

《聖惠》治久利赤白,漸羸,胃虛不食。丁香散 丁香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鬚,銼微炒) 當歸(銼微炒) 訶梨勒(煨,用皮) 白朮(銼,微炒) 伏龍肝(各半兩) 木香(一分) 赤石脂(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聖惠》黃連丸 治小兒暴利,經久不斷,增減有時。

黃連(去鬚,微炒) 人參(去蘆頭) 赤石脂 龍骨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白茯苓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各半兩) 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譚氏〕斗門散 歌曰︰小兒瀉利甚青黃,久患時多轉滑腸,下部脫肛頻努咽,朝朝焦瘦漸羸 。

訶子 枳殼 地榆(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一歲以下半錢。

《嬰孺》龍骨湯 治下利不住。

龍骨 甘草(炙) 黃連(各四分) 當歸 乾薑(各一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食前,溫分三服。

龍骨湯 治服藥下後,不止。

龍骨(五分) 甘草(炙) 乾薑 當歸 黃連 赤石脂 附子(炮裂,去皮臍) 前胡(各三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為五服,旦服,至午令盡。

黃連煎 治冷熱利,經時不止,體羸不堪,余治瘥而又發。用好黃連二兩,水七升,蜜八合,煎一升三合,絞去滓,百日兒服半合,二百日一歲服一合。

雞骨丸 治下利經久不斷,羸瘦,脾胃冷弱,食不消化。

雞骨(宿雌雞胸前及肋骨全用,一具) 黃連(六分) 濃朴(三分) 神曲(炒) 甘草(炙) 白朮(各四分) 麥 (炒) 烏梅肉(各二分) 人參 赤石脂 黃芩 白龍骨(各五分) 桔梗(二分)
上為末,蜜丸小豆大。白飲下二十五丸,日二服。量兒大小與之。

溫白丸 治久瀉脾虛不食,食即瀉下,米穀不化。

白朮(一分,米泔浸,切焙) 丁香(半錢,炒) 半夏(一錢半,湯泡洗七遍)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半歲每服三丸,三五歲五七丸,淡生薑湯吞下,早 晚各進一服。

惺惺散 治久瀉脾困,不思乳食,恐作脾風。

天麻 全蠍(炒,各半錢) 木香(炮) 糯米 人參 茯苓(各微炒) 白扁豆(炒) 山藥(焙) 甘草(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孺一字,二三歲半錢,用水一藥注或半銀盞,棗子半片,煎十數沸,服。

〔張渙〕治瀉利久不瘥。香礬丹 木香 枯白礬(各一兩) 訶梨勒皮(微炮) 酸石榴皮(炒黑,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劉氏〕治小兒臟腑久泄瀉不止。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陳皮 藿香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以藿香合糯米煮粥飲調下,或薑水煎亦可。

臟腑滑泄。四君子加訶子五分,米飲調下。

飧瀉

(醫書謂之水穀瀉) 〔錢〕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潔〕乳食不消,初病忽然氣出冷,四肢亦冷,面白無光澤,精神不定,此乃胃氣不和,可以大溫藥治之,使君子丸、益黃散主之。若病泄瀉日久不瘥,乳食不化,是脾胃有風冷,先服益黃散二服,後用宣風散導之,胃宜再補宜參大科飧泄門用之。

《聖惠》濃朴散 治小兒水穀利,羸瘦面黃,不欲飲食。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龍骨 黃連(去鬚,微炒,各半兩) 丁香 當歸(銼,微炒) 木香 白朮 肉豆蔻(各一分)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地榆散 治水穀利,日夜不止。

地榆(微炙,銼)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半錢。量大小加減。

《醫局》胃風湯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滿,腸鳴 痛。

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去皮) 芎 桂皮(去粗皮) 當歸(去苗) 白芍藥 白朮(各等分)
上為粗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百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空心食前,小兒量減。

小兒大便青瓣飧泄,脈大手足寒,難已,脈小手足溫,易已。


赤白痢

湯氏云:小兒痢疾,皆因飲食無節,或餐果食肉,不知厭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積於臟,故成痢也,熱搏則赤。風寒之氣入於腸胃,致令津液凝滯則成白。痢或夾青者,有驚積,或如魚腦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熱赤白,藥性雖有不同,治法不相遠矣。又有赤白相雜者,當先去其熱積,須用大黃、枳實、朴硝之類,以去其熱毒,然後黃連、黃芩、黃柏解其熱,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則用地榆熟艾等劑調理,自然平複。脾虛者,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必致危困,須用沒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方為盡善,其枳殼、芍藥皆要藥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蓮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湯主之。脾毒痢,臟熱,當服香連丸、黃連香薷散去桂、五苓散(驚)、茅花湯,當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先與解毒退熱,卻與開胃進食,分利水穀,寬腸定痛,先與水浸丹、《局方》敗毒散(痘初熱)、地榆飲、寬腸枳殼散。有熱而痢不止者,三黃熟艾湯主之。積滯不通者,神芎丸亦可用。熱甚煩躁者,黃連解毒湯解之(煩躁),潑火散亦效。

〔曾〕赤白之痢,世人莫不曰赤為陽為熱,白為陰為冷,或曰無積不成痢。至於調治,若以冷熱之劑互進,或投去積之藥,必難取效,不究其原,何由可療。且四時八風之中人,五運六氣之相勝,夏秋人多痢疾,《內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至真要大論》曰︰少陽在泉,火淫所勝、民病注泄。赤白其可拘於無積不成痢之說,若專以積為論,豈一歲之中,獨於夏秋人皆有積,春冬不然。蓋風邪入胃,木能勝土,不為暴下,則成痢疾赤白交雜,此為陰陽不分,法當分正陰陽,五苓散以導其逆,理中湯以溫其胃,使色歸一,然後施治。若一分之後,仍赤白同下,則當究其所患之因,若先白後赤,乃內傷生冷,失於蓋覆,由元氣感於暑熱,治法先救其裡,次解暑毒。若先赤後白,乃先傷熱而後失蓋感冷,先宜解熱,後治其痢。有夾熱而痢者,則下純鮮血,此風能動血,宜冷服黃連香薷散(吐瀉)川草散、及當歸散(潮熱)加醋炒蒸柏葉,水薑煎服,或羌活散加三和湯,水薑倉米煎。

有挾冷而痢者,則下純白凍,或白上有粉紅色,或似豬肝瘀血,皆為陰証,蓋血得寒則凝澀故也,先用 咀五苓散加守中湯(瀉)煎投,次以附子理中湯帶涼服,或固真湯(慢驚)。倘不辨其虛實冷熱,妄行施治,必致脾胃愈虛,不能乳食,成噤口痢者則難療矣。又有裡急後重,蓋裡急為陽,後重為陰,未圊前腹痛為裡急,已圊後腹痛為後重,故裡急者大腸澀也,先以大順飲加寬氣飲(急驚)和解,及羌活散水薑倉米煎服,次下寬腸 丸。後重為氣虛,用 咀五苓散加人參、水薑煎服,並投香連丸。若二証俱作,前二丸子並進,或雙金飲、金粟丸亦佳。然瀉痢二字,自是兩証,糞夾水,來多而順者曰瀉,帶血凍白凍,來三五點而痛者曰痢,輕重陰陽,於此而分,斯為治法。有膿血交雜,經久不止,晝輕夜重,或晝夜頻數,食減痛多,並用萬金散、神效散、主之。有五色痢者,乃因五臟蘊熱,日久不散,故有是証,蓋五臟受熱,榮衛不調,五穀不化,熏腐臟腑,神氣昏沉,此候已危,最苦是腹中刺痛,兒小者無治法,蓋五色者,乃五臟之色皆見於外,兒大者可用《局方》三神丸,或小來複丹以五苓散送下,或者可療,若投藥如故,不可為也。又有風痢,多是黃褐色,與疳瀉頗同,但不臭為異耳,此風毒停滯於脾,宜去脾經風毒,瀉黃散主之,若見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少,澀痛熱並作,唇裂眼赤,氣促心煩,坐臥不安,狂渴飲水,穀道傾陷,時複面容如妝,飲食不進者難治。

〔薛〕錢仲陽云:瀉痢黃赤黑,皆熱也。瀉痢青白,米穀不化,皆冷也。東垣云:白者濕熱傷於氣分,赤者濕熱傷於血分,赤白相雜,氣血俱傷也。海藏用四君、芎、歸治虛弱之痢,四君、乾薑治虛寒之痢。愚嘗治手足指熱飲冷者,為實熱,用香連丸。手足指冷凍飲料熱者,為虛寒,用異功散送香連丸。若兼體重肢痛,濕熱傷脾也,用升陽益胃湯。小便不利,陰陽不分也,用五苓散。若濕熱退而久痢不愈者,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倍加升麻、柴胡。瀉痢兼嘔,或腹中作痛者,脾胃虛寒也,用異功散加炮薑、木香。或變而為瘧者,肝克脾也,用六君、升麻、柴胡、釣藤鉤。若積滯已去,痢仍不止者,脾氣虛也,用四君子送下香連丸。若因乳母膏粱濃味,六淫七情,致兒為患者,當各推其因,仍兼治其母,並參冷熱瀉及積滯腹痛等証覽之。

挾表証宜發表

羌活散 治傷風時氣,頭痛發熱,身體煩疼,痰壅咳嗽,失音鼻塞聲重。及解時行下痢赤白。

人參(去蘆) 羌活 赤茯苓(去皮) 柴胡(去蘆) 前胡(去蘆) 川芎 獨活 桔梗(銼炒)枳殼(去瓤,麩炒微黃色)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銼片,炒至微黃色) 甘草(各一兩)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時溫服。發散風邪,入蔥白同煎。痢証,薑、倉米煎。

有積宜下之

〔湯〕治痢之法,若欲取積,只用《官局》進食丸(痞)甚穩,雖取積,又能治痢,萬無一失。積以下,急以四君子湯加豆蔻、訶子補之,次服濃腸香連丸得效。

〔丹〕治小兒痢疾。

黃連 黃芩 大黃 甘草 上煎服。赤痢,加紅花桃仁。白痢,加滑石末。

治小兒赤白痢,多體弱不堪下,大困重者。麻子一合炒令香熟,為末,每服一錢匕,蜜漿水和服,效。

水浸丹 治瀉痢,先鋒之藥。

黃丹(研細,一兩) 巴豆(大者、二十五個,去皮膜研細、出油。或黃丹二兩半)
上研勻,用黃蠟半兩,熔作汁拌勻,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湯使更臨病隨意用。一方,黃丹一兩,巴 豆四十九粒,乳香二錢,麻油二錢,蠟半兩熔汁和丸,名頓止丹。又,冷証,加木香二錢半。

寬腸丸 治痢後裡急,大腑閉澀不通。

枳殼(水浸,去穰,銼片,麥麩、炒微黃,仍用清油浸透,一兩、焙乾五錢) 麻仁(去殼) 木通(去皮節) 大黃(半生半炮) 檳榔 大腹皮(淨洗,焙乾,各二錢半)
上,除麻仁用乳缽極細杵,外五味,檳榔不過火,余焙,同研成末,入乳缽中與麻仁再杵勻,煉蜜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枳殼、甘草煎湯,空心送下。一二歲嬰孩,溫蜜湯下。

熱痢用涼藥

海藏治赤痢用四君子加赤芍藥、當歸,入粟米少許同煎。

黃連解毒湯 治時疾三日,已汗解,苦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亦治熱痢。

黃連(三錢) 黃柏(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潑火散 治中暑煩躁,發渴口乾,及治血痢。

青皮(去白) 赤芍藥 黃連(去鬚) 地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冷水調下。如蓄熱而氣血妄行,加甘草。

芍藥柏皮丸 治一切惡痢,窘痛膿血。

芍藥 黃柏(各一兩) 當歸 黃連(各半兩)
上為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水下。加枳殼。

寬腸枳殼散 順氣止痢。

甘草(六錢,炙) 枳殼(去穰、炒,二兩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沸湯點服。

三黃熟艾湯 治積,臟腑下痢赤白,及治傷寒四五日而大下熱痢,服諸藥多不止,宜服之。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半) 熟艾(半雞子大)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溫服。

地榆散 治瀉痢血痢。

地榆 訶子 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鹽米湯調下。有熱,加黃芩。

又方 地榆 訶子 濃朴(薑製,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薑棗煎服。

地榆飲 治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並。

地榆 甘草 芍藥 枳殼(各二錢半)
上銼散。每服二錢,白水煎。加黃連妙。

又方 地榆 烏梅 柏皮 甘草 當歸(各等分)
上銼散。每服二錢,煎服。

川草散 治腹痛下痢赤白,不拘遠近。

川芎 白芷 甘草(半生半炙,各七錢) 赤芍 當歸(酒洗) 淨黃連(各五錢)
上,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薑湯調。赤痢,甘草湯調。赤白痢,溫米清湯調。並空心服。

治熱痢備急方 用井花水調臘茶蜜,磨生薑,渴則飲之。

《本事》治小兒赤痢。

搗青藍汁二升,分四服。(《聖惠方》治小兒中蠱下血) 治小兒屎血。

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歲兒一日服令盡。

錢氏黃柏丸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為末,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量兒加減。

梔子丸 治少小熱痢不止。

梔子(七枚) 黃柏(三分) 黃連(五分) 礬石(四分) 大棗(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外台》子芩湯 療小兒熱痢。

子芩(十二分) 知母 女萎(各六分) 竹葉(切八分) 黃柏 甘草(炙各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甚妙。

《聖惠》梔子仁散 治小兒熱痢腹痛,心煩口乾,小便赤黃,不欲飲食。

梔子仁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黃柏 地榆(微炙,銼,各三分)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

烏梅散 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

烏梅(二枚,微炒,去核) 黃連(去鬚,微炒) 藍葉(各一分) 犀角(屑)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形証》治赤痢開胃散 白朮 茯苓 人參(各半錢) 石蓮子(去皮殼心,十個)
上為末。藿香湯下半錢。

(孔氏)治赤白痢骨立。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升半,去滓,煎如餳,空腹服。

黃連例(錢氏法) 加黃柏,為二聖丸(治疳)。加橘皮,為橘連丸(治疳)。加榆仁,為榆連丸(治疳)。加黃芩、大黃,為三黃丸(治積熱)。加阿膠、茯苓,為阿膠丸(治痢)。加訶子、木香,為小香連丸(治痢)。加豆蔻、木香,為豆蔻香連丸(治瀉)。加木香、白附子,為白附子香連丸(治痢)。加阿膠、當歸、乾薑,為駐車丸(治痢)。

冷痢用溫熱藥

〔海藏〕治白痢,用四君子等分,加乾薑減半,入粟米少許,同煎。

大順飲(見吐)

養臟湯 主生津益氣,溫腸止痢。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二錢半) 白芍藥 白朮(各半兩) 南木香 肉桂(去粗皮,各一錢) 肉豆蔻 罌粟殼(去蒂,銼,蜜水炒) 訶子肉(各一錢半)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棗一枚,煎七分,空心溫服。或入倉米同煎。

《廣濟》療客冷白痢。

人參(六分) 濃朴(炙) 甘草(炙,各四分) 茯苓 桔梗(各五分) 粱州櫸皮(八分,炙)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量大小,可一合為度,以瘥止。忌如常法。

《嬰孺》治五六歲兒冷痢。

當歸 黃連 龍骨(各四分) 赤石脂 濃朴(炙) 乾薑 酸石榴皮(各二分) 上切,以水三升半,煮一升六合,為四服。相去一炊久服。

雄朱散 治小兒腸胃虛冷,下痢頻並,日夜疼痛,不可忍。

雄黃(一分,細研、水飛過) 乳香(細研) 白礬(,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二三歲半錢。陳米飲調下。一日三服。

玉脂散 治冷痢,大便色青,甚則有膿。

白石脂 當歸(洗,焙乾) 丁香 白朮(炮,各一兩) 草豆蔻(去皮) 濃朴(生薑汁製,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治白痢艾湯 艾葉(微炒) 當歸(各一兩) 乾薑(炮) 木香 訶梨勒皮(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食前。

養臟湯 治白痢頻並。

當歸(洗。焙乾) 烏梅肉(炒乾) 乾薑 黃耆 白朮(炮) 龍骨(各一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薑、粟米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乳食前。最大小加減。

《聖惠》治秋深冷痢不上,灸臍下二三寸動脈中、三壯,炷如麥。

寒熱雜合

香連丸 治赤白下痢。煩渴作痛。

南木香(半兩,不過火) 淨黃連(一兩,銼,用茱萸炒,仍去茱萸) 烏梅肉(二錢半,薄切,用屋瓦,慢火焙乾)
上為末,用阿膠半兩,銼碎,炒脹,水化為糊,候冷,入乳缽內同前藥末亭分杵勻,丸作麻仁大。赤痢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甘草湯空心下。

白痢丸數同前,白薑湯空心下。赤白交作溫米清湯空心咽服。

金粟丸 治下痢赤白,水穀不化。

淨黃連(一兩) 川芎 枳殼(製) 穀芽(淨洗,焙乾) 赤茯苓(去皮) 白芷 南木香(各半兩) 神曲(一兩,別研為末,作糊)
上,除木香別銼,不過火,余六味焙,入木香同為末,用神曲末煮糊丸,粟谷大。每服七十丸至百丸,空心溫米清湯下。或不拘時。

白附香連丸 治腸胃氣暴傷,乳哺冷熱相雜,渴痢赤白,裡急後重,腹痛扭撮,晝夜頻並,乳食減少。

黃連 木香(各一錢) 白附尖(二個) 上末,飯丸如粟米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米飲下,食前。日夜各四五服。

豆蔻香連丸 治泄痢,不拘寒熱赤白,陰陽不調,腹痛腸鳴切痛,立效如神。

黃連(炒,三分) 肉豆蔻 木香(各一錢)
上為細末,粟米飯丸,米粒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日夜各四服。食前米飲下。

木香丸 治小兒泄瀉青白,膿血相雜。

黃連(吳茱萸同炒,去茱萸,一兩) 肉豆蔻(煨,二個) 木香(一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黍米大。赤痢,粟米飲下。白痢,濃朴湯下。空心服。

小香連丸 治冷熱腹痛,水穀利,腸滑。

木香 訶子肉(各一分) 黃連(半兩)
上為細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三五十丸,食前頻服之。

〔吉氏〕香連丸 治赤白痢。

黃連 木香 訶子皮(各一兩) 肉豆蔻(二個) 子芩(半兩)
上末,蜜丸綠豆大。空心煎醋漿湯下,大人十丸,小兒五丸,空心日午再服,煎薑蜜湯下。

白膿痢

《嬰童寶鑒》論小兒腸寒,即下白膿腹痛。

《顱囟經》治孩子冷毒疳痢,白膿疳靛,日加瘦弱,不吃食,腹痛。

青木香(一分) 黃連(半兩)
上末,以蜜丸,如梧子大。一歲以上,空心熟水下一丸,三歲五歲服二丸。藥性熱,不宜多服。忌生冷。《聖惠》收治冷熱痢,二物等分。

《葛氏肘後》雞子餅 療小兒秋夏暴冷痢,腹脹,乍寒乍熱,白帶下。

上,用雞子一枚,胡粉一丸碎,絹篩,合雞子黃白共搗研調,熬令熟,如常雞子餅,兒年一歲,一食半餅,日再,不過二餅即瘥,兒大倍作。凡羸弱不堪與藥,宜與此餅。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兒純膿白痢,其效如神。脂附丸 大附子(一枚)
上,先用豬膏擄成油半盞許,蘸前件附子,令裂,澇出,放冷,削去皮臍,碾為細末,以棗肉和丸。

大人如梧子大。小兒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二十丸,米飲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朱氏家傳》治小兒白膿冷痢,臍下絞痛。

訶子皮 青木香(各等分)
上件,並為末,以粳米飯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附子散 治小兒疳痢,多有白膿,腹內 痛。

附子(炮,去皮尖,一枚) 龍骨 赤石脂(各半兩) 密陀僧 黃丹 胡粉(炒) 烏賊魚骨(燒 灰) 赤芍藥(各一分)
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米飲下,一日三服。

純血痢

巢氏云:小兒痢如膏血者,此是赤痢,腸虛極,腸間脂與血俱下故也。《聖惠》夫小兒血痢者,由熱毒折於血,血入大腸故也,血隨氣循環經絡,通行臟腑,常無停滯,若為毒熱所乘,遇腸虛,血滲入於腸,則成血痢也。《寶鑒》小兒腸熱,即痢下鮮血,一如腸風。《外台‧廣濟》療小兒熱毒血痢方。

犀角(十分) 地榆(六分) 蜜(三分) 地麥草(五合)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量大小服之。

又方

蔥白(三兩) 香豉(三合) 梔子(綿裹,七枚) 黃連(一兩) 上四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

《外台‧劉氏》療小兒血痢方。

地榆 黃柏 黃連 黃芩(各六分) 馬藺子(二分) 茜根(一兩) 生薑(三分) 上七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大小量之,與一合至二合為度。

〔陳藏器〕小兒寒熱丹毒中惡注忤痢血方
上,並煮草犀根汁服之。更良,生水中者,名水犀也。

《食醫心鑒》治小兒血痢方
上,取生馬齒莧絞汁一合,和蜜一匙匕,空心飲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煩熱口乾腹痛。黃連散

黃連(去鬚,微炒) 犀角(屑) 白 荷根 黃芩 蔓青根 吳藍(各一兩) 白頭翁(三分 )甘草(炙微赤,銼)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治小兒血痢不瘥馬齒菜汁粥方

馬齒菜汁(一合) 蜜(半合) 粟米(一合)
上,以水一大盞煮作粥,後入二味和調,食前服之。

〔張渙〕水蓼丹 治血痢疳瘦。

蛇蛻皮(燒灰) 雞頭殼(燒灰存性,各一兩) 胡黃連 水蓼(各半兩。以上各搗羅為細末,次用) 朱砂(半兩) 真蘆薈 牛黃 粉霜(各細研,一分)
上件都拌勻,再研細,軟飯和,如黍米大。每服五粒至七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不拘時候。

〔張渙〕治熱乘於血,滲入腸胃,其病則赤。黃連丹方 黃連(去鬚,二兩) 當歸(洗,焙乾,一兩) 白頭翁 蔓青根(湯洗,焙乾,各三分) 木香 川楝子(麵裹、炮,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粳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茜根湯 治血痢不瘥。

茜根(銼) 地榆(銼) 黃連(去鬚) 赤石脂 阿膠(炙熟,各一兩) 甘草(炙) 黃柏(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濃腸丹 治血痢腸虛。

黃連(去鬚) 川楝子(各一兩) 木香 阿膠(炙) 吳茱萸(微炒) 當歸(洗,焙乾,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粟米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乳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聖效散 治血痢久不瘥。

赤石脂(燒赤) 白龍骨 阿膠(炙,各一兩) 訶梨勒皮 木香 乾薑(炮) 黃連 甘草(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煎粟米飲調下,食前。

〔張渙〕必效丹 治血痢頻並。

川黃連(去鬚,二兩) 大棗(半升) 乾薑(一兩) 白礬(半兩)
上件,用瓦器盛,鹽泥固濟,留一竅子,以木炭火燒,煙息為度,取出,搗羅為末,白麵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錢乙〕附方 治小兒熱痢下血。

黃柏(去皮,半兩) 赤芍藥(四錢) 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粒,食前米飲送下。大者,加丸數。

《吉氏家傳》治小兒血痢方
上用宣連為末,以雞子搜作餅子,炭火 令通赤,便蓋著勿令泄氣,候冷,細研。空心米飲下半錢,大人一錢。以意加減服。

又方
上,只用熟水調下好鬱金末半錢。

《吉氏家傳》地榆散 治小兒血痢,日久不瘥。

地榆(一分,炒) 訶子(五個,炮、去皮) 陳槐 黃連(各一錢,炒)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或一錢,陳米飲下。

膿血相雜痢

《聖惠》夫小兒膿血痢者,由熱毒在臟,血得熱則流溢,滲入大腸,與腸間津液相搏,積熱蘊結,血化為膿,腹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

《葛氏肘後》小兒毒下及赤滯,下如魚腦。白頭翁丸

白頭翁(三分) 黃連(六分,研) 石榴皮(三分,有毒、除石榴皮,用犀角屑三分)
上三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兒生四十日以五合為三服,大者,則加藥。

《肘後》乳母方 扁豆莖(一升,炙令乾,乃切之) 人參(三兩)
上,以水三升,煎取一大升半,去滓取汁,煮粟米粥與乳母食之,良。常遍蓋覆乳勿冷,佳。又法,乳母常食粥,仍欲乳兒,先捻去少許,即當佳。

《肘後‧近效方》療小兒三歲即患痢,初患膿少血多,四日膿多血少,日夜四十餘行。朱子丸方服即效。

生地黃(汁五小合) 羊腎脂(一小合) 上先溫腎脂令暖,分三四服,立效。乳母須禁食,並有乳母方在前。

《千金》黃柏湯 治小兒夏月傷暴寒,寒折大熱,熱入胃,下赤白滯如魚腦,壯熱頭痛,身熱手足煩,此太陽之氣外傷於寒,使熱氣便入胃也,服此方良。若誤以利藥下之,或以溫脾湯下之,則熱劇。以利藥下之,便數去赤汁如爛肉者,或下之不瘥,後以澀熱藥斷之,下既不止,倍增壯熱者服之即效。或是溫病熱盛,複遇暴寒折之,熱入腹中,下血如魚腦者,服之良。

黃柏 黃連 白頭翁(一作白蘞) 升麻 當歸 牡蠣 石榴皮 黃芩 寄生 甘草 (炙,各二分) 犀角 艾葉(各一分)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兒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餘日至期歲,一服三合半。

《千金》治小兒赤白滯下雜方 薤白一把,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柏葉、麻子末各一升,以水五升,煮三沸,百日兒每服三合。亂髮灰、鹿角灰等分,三歲兒以水和服三錢匕,日三。牛角 灰,水和服三方寸匕。搗石榴汁服之。燒蜂房灰,水和服之。生地黃汁、白 荷根汁各五合,微火上煎。

單服生地黃汁一合。

《聖惠》吳藍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腹痛。

吳藍 川升麻 赤芍藥 龍骨(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豉三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樗根皮散 治小兒膿血痢如魚腦,困重。

臭樗根皮(一分,銼,炒微黃)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黃連(去鬚,微炒) 蕪荑(微炒) 赤芍藥(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三十粒、蔥白一莖,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人參散 治小兒膿血痢,多時不瘥,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人參(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 地榆(微炙、銼)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去鬚,微炒) 子芩 黃柏(微炙,銼) 赤芍藥 蕪荑(微炒)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薤白一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雞屎礬丸 治小兒膿血痢不瘥,漸加瘦弱。

雞屎礬(燒灰) 龍骨 阿膠(搗碎,炒令黃燥) 黃連(去鬚,微炒,各一兩) 胡粉(一分,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煎釅醋為膏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暖漿水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養生必用》黃連阿膠丸 治熱痢下重,膿血疼痛,腹中痛不可忍。老人、產婦、虛勞人、小兒、並宜服。

黃連(去鬚,各兩半) 白茯苓 白芍藥 阿膠(杵碎,慢火、炒如珠子白色,別杵為細末,各半兩)
上,上三物為細末,斟酌米醋多少,熬膠得所,和勻入臼,杵萬下,眾手丸如綠豆大。每服自二十丸為始,止於五十丸,食前溫米飲下,日二三,以知為度,未知加藥。更丸一等如黃米大,與小兒服。

燔發散 治腸,下膿血。

白石脂(一分) 發(燒) 甘草(炙,各二分)
上為末。米汁和二刀圭,日二服。

〔張渙〕健胃丹 治泄利兼膿血,日漸羸瘦。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白礬(一分,枯令汁盡) 烏梅肉(炒) 龍骨 白石脂 神曲(炒) 乾薑(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醋煮麵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青橘丹 治冷熱相交,赤白相雜膿血。

青橘皮(湯浸,去白、焙) 當歸(湯洗,焙) 黃連 乾薑(各一兩) 濃朴(生薑製) 肉豆蔻(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面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食前。

長沙醫者王充傳通神丸 治小兒大人痢疾下膿血,裡急腰重,臍腹疼痛。

沒藥 五靈脂 乳香(各研細,炒,一錢) 巴豆(七枚,去皮心膜、壓出油) 上四味,同研令細勻,滴水為丸,如粟米大。每服一粒,生木瓜研水下,不拘時候。

五色痢

《形証論》歌曰︰五色之痢最多端,見此方知有五般,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多食積在脾間,白色冷虛腸胃患,赤為積熱最難安,雞肝隱積多成片,黑血相和不易安,唇搐胸高兼露齒,臉紅筋出每居前,急安臟腑和湯散,醫者留心按古賢。又歌曰︰五色之痢莫言奇,四歲之前始有之,青色只因驚積聚,黃因食積毒於脾,赤黑已知心腎病,白多殘害是脾為,三七以前無變動,休令多睡飲餐遲。此疾,且須和五臟,補榮衛,方漸漸安愈,如目腫,不進飲食(楊云是惡候)只與調胃散補之。

漢東王先生 湯丸 治小兒瀉痢,五色膿血如爛魚腸,並無大便,只是膿血,腸中攪痛。

粉霜 輕粉 砂(各一錢) 朱砂(抄一錢匕) 白丁香(匙抄四錢) 乳香(半錢,別研)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出油)
上為末,蒸棗肉丸。每服嬰孩三丸如粟米大,二三歲如大麻子大,四五歲亦如麻子大,並旋成丸,煎 湯吞下,一日二服,間調胃氣藥與之。

三十六種內治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方

地榆 白茯苓 黃柏(炙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分三服。

三霜丸 治小兒赤白或五色積痢。

巴豆(去皮,揀選白色肥好者、三錢,研細,先用白絹包三二十重,次用白紙外面包定,大石壓令油盡,取二錢輕者為用) 真輕粉 粉霜(各二錢)
上三味,同研勻極細,別取好黃蠟三錢,酒煮三二十沸,取出,去酒令淨,再熔入藥和之,如有煮酒蠟亦堪用,和成劑,油單內盛,如服食,旋丸如小綠豆大。

三歲以下如粟米大,每服三五丸,溫熟水下,量兒大小加減。

《吉氏家傳》治五色痢兼渴不止方

茯苓 宣黃連 黃柏(各等分)
上件,取黃柏末以漿水打如麵糊,良久和前二味為丸,如綠豆大。三歲,米飲下七丸。殺疳,熟水下五丸。

至聖丸 治五色痢。

濃朴(去皮,薑製) 黃柏(略去皮,以雞子白塗炙黃熟,如干、再上) 當歸(酒浸)
上三味,等分,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小兒,細丸。濃朴湯下,每服四十丸,加減。

定粉散 治疳痢,五色痢。

定粉 龍骨 黃丹( 過,各二錢) 訶子(三個,煨熟,取肉)
上為末。每服半錢,粥飲下,三歲以上半錢。

噤口痢

石蓮散 治小兒噤口痢,噦逆不食,止而複作。

蓮肉(去心,炒)
上,為末。每一錢,米飲調服。一方,用山藥為末,米飲調下,亦可。

香脯散 治小兒刮腸下痢,噤口不食,閉眼合口,至重者。

精豬肉(一兩、薄批一片) 膩粉
上,將肉於炭火上慢炙,旋鋪膩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許與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間,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丹〕小兒噤口痢釀乳法濃朴 枳殼(各五分) 白朮 芍藥(各半兩) 滑石(一兩) 木通 陳皮 甘草(各五分)
上,分四帖,細研。桃仁七枚,水二盞半,煎取一盞,與母服,服時去宿乳令盡,為妙。

休息痢

《肘後》治下痢經時不止者,此成休息方 取龍骨炙令黃焦,搗服方寸匕,日三服,即愈。

又方 用龍骨四兩,搗如小豆大,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冷之,分為五服,效。

《保生信效》松焙餅子 治一切塊癖積滯,氣血瘕聚等一二十年者。

細墨(焙) 芫花(醋浸,炒焦赤) 青礞石 大戟 干漆(炒) 五靈脂 京三棱 蓬莪朮 密陀僧 陳橘皮(去白) 牡蠣(燒,各半兩) 巴豆(一兩,去皮,用濕紙三處裹,燒紙焦止) 大乾棗(十四個,去核、燒存性) 白丁香 砂(研) 虻蟲(去翅足) 斑貓(各一分)
上同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皂子大,捏作餅子。記以所傷物煎湯或面湯送下一丸,須以齒嚙咽之。

其積漸漸移近下,再服再覺移下,更一丸,則積自下。若尋常要宣轉,只以面湯下。血積塊癖、經血閉塞、大人小兒久痢膿血、休息惡痢皆治之。

玉命丹 治小兒久患赤白痢,及休息痢不止,腹肚虛鳴,日漸羸瘦, 眉,多吃泥土可食者。

硫黃(研) 密陀僧 黃丹(各半兩) 寒水石 白礬(各研二兩,用新瓦瓶子入五味,用鹽泥固濟, 令通赤,研勻細) 麝香(一字)
上件,六味研勻,以蒸餅為丸,如小綠豆大。每服十粒,用烏梅、甘草煎湯下,大小加減。忌生冷毒物 面等。

蠱痢

《巢氏病源‧小兒蠱毒痢候》歲時寒暑不調,而有毒厲之氣,小兒解脫,為其所傷,邪與血氣相搏,入於腸胃,毒瓦斯蘊積,值大腸虛者則變痢血,其痢狀,血色蘊瘀如雞鴨肝片隨痢下,此是毒瓦斯盛熱,食於人臟,狀如中蠱,故謂之蠱毒痢也。《石壁經》脾毒痢歌曰︰脾間有毒號純陽,本為醫人熱藥傷,致使大腸多結澀,多饒滴血在枯腸,如風腹閉難開眼,身熱頭溫腳轉涼,舌赤胸高為此候,多啼喘急更如狂,先須解熱並開胃,便是明醫用藥良。此脾受熱積,失治則伏毒,治當涼脾,次去其積,若胸前骨忽然高者,更加喘急,則不治也。《鳳髓經》歌同有注云:宜與金華散(實熱)、香連丸(即吉氏香連丸見前條)。《形証論》風毒痢歌︰八痢之中風轉難,形如青草汁多般,毒風豆汁添邪熱,胃敗雞肝片片全,加赤不須先下積,閉眸食絕不堪看,若歸白痢遠須下,臟腑頻溫得本源。

《千金》治下血狀如雞肝,腹中攪痛難忍,號蠱毒痢方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兩) 桔梗 黃柏 黃芩(各二兩) 地榆 白 荷(各四兩)
上八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蠱痢血用之,小兒分減服。

《圖經》治蠱痢方

側柏葉(焙乾,為末) 川黃連(等分)
上二味同煎為汁服之。以療男子婦人小兒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澱,所謂蠱痢者,治之有殊效,又能殺五臟蠱。

《子母秘錄》小兒蠱毒痢方
上用生地黃汁一升二合,分三四服。立效。

《聖惠》 荷散 治小兒蠱毒痢不止,身體壯熱煩悶。

白 荷根 川升麻(各一兩) 敗鼓皮(一分,炙黃焦) 甘草(炙微赤、銼) 干藍葉(各半兩)赤芍藥 犀角屑(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豉二七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聖惠》黃連散 治小兒蠱毒痢血,體瘦。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敗鼓皮(炙令黃焦) 白頭翁 甘草(炙微赤、銼) 藍青(各半兩)犀角(屑) 白 荷根 黃芩 茜根(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聖惠》犀角散 治小兒蠱毒血痢,發盛心神煩悶,腹脹不欲飲食。

犀角(屑) 白 荷根 地榆(微炙,銼) 桔梗(去蘆頭) 蘇枋木(銼,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嬰孺》 荷根湯 治小兒蠱毒痢。

白 荷根(八分) 犀角(屑) 谷皮(四寸,炙) 升麻(十分) 甘草(四分,炙) 藍青(一升) 豉(三合) 芍藥(七分)
上,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二歲兒,為三服。

《嬰孺》犀角煎 治小兒谷痢,挾毒。

地脈草 黃連 葳蕤(各十二分) 黃柏 竹茹 茜草(各八分) 蜜(一升) 人參(六分) 牡蠣(十分)粱州櫸皮(十四分) 干藍(四分) 犀角(屑) 甘草(各五分)
上切。以水一斗,煮及二升半,絞去滓,下蜜,火上煎,余二升,三歲一合,三四歲一合半,日二夜一,量與之。

〔張渙〕白頭翁散 治蠱毒痢,及肛門脫出。

白頭翁 黃連(去鬚,微炒) 茜根(銼,焙乾) 蘇枋木 故舊鼓皮(炙令黃焦,各一兩) 犀角(屑)地榆(炙、銼,各半兩) 甘草(一分,炙)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六分,去滓服,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地榆丹 消毒止痢。

地榆(炙,銼) 黃連 干藍葉 川升麻(各一兩) 川楝子 苦楝根(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軟飯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前。

宣連丸 治毒痢。

宣連(一錢,作散,用雞子清和作餅,於瓦上燒干,再為末) 肉豆蔻(一個,去心臍,內入乳香、不拘多少、紙裹、火煨黃色) 朱砂 木香(各半錢) 杏仁(七粒,和皮燒) 巴豆(四粒、燒,七粒亦得)
上為末,醋糊丸,如蘿卜子大。陳米飲下七粒。赤痢,槐花湯下。

寶童方 治臟毒痢,為吃諸藥不愈者。

槐花(半兩,炒) 白礬(一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陳米飲下。

《孔氏家傳》治蠱短劇方 取薺 根搗末,以飲服方寸匕。立瘥。一方,可入地榆、臭椿根、同服。

收澀

雙金飲 治下痢赤白,晝夜頻數,及泄瀉經久。

大罌粟殼(去蒂,銼碎,蜜水炒透、候乾,一兩) 大川芎(銼碎,醇醋炒透,候乾,半兩)
上二味,再晒或焙為末。每服一錢至二錢,用占米清湯空心調服,或溫蜜湯下。

萬金散 治水瀉下痢久不瘥者。

罌粟殼(去蒂,二兩,一兩銼碎醋蜜炒,一兩生用) 甘草(不去節,二兩,一兩炙,一兩生用)陳皮(去白,二兩)烏梅(和核,一兩)
上,碎。每服二錢,熱湯一盞,略煎二沸,和渣傾出碗內,上以盞蓋定,候澄清去滓,空心溫服。

神效散 治赤白痢晝夜頻數,食減腹痛,小便不利。

罌粟殼(去蒂,銼碎,梗,蜜炙炒) 白芷 烏梅(和核,各一兩) 乳香 撫芎(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補養

補中益氣湯(虛熱) 四君子湯(吐瀉) 六君子湯(吐瀉) 異功散(吐瀉) 參苓白朮散(不乳食) 升陽益胃湯 黃耆(二錢) 半夏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黃連(炒,各一錢) 獨活 防風 白芍藥 羌活(各五分) 陳皮 茯苓 柴胡 澤瀉(各三分)
上,水二鐘,薑三片,棗二枚,煎四分,食遠服。


瀉痢兼証

《巢氏病源‧小兒利兼渴候》此是水穀利,津液枯竭,腑臟虛燥則引飲。若小便快者,利斷,渴則止。

若小便澀,水不行於小腸,滲入腸胃,渴亦不止,利亦不斷。凡如此者,皆身體浮腫,脾氣弱,不能克水故也。亦必眼痛生障,小兒上焦本熱,今又利,下焦虛,上焦熱氣轉盛,熱氣熏肝故也。茅先生以為食傷脾胃所致,先用醒脾散、勻氣散調,一日後,下調中飲(三方俱不乳食),夾乳香散(瀉)、龍涎膏(渴)調理即愈。《千金》單搗冬瓜汁飲之。

《千金》治少小壯熱,渴引飲下痢。龍骨湯 龍骨 甘草(炙) 大黃 赤石脂 石膏 桂心 寒水石 栝蔞根(各二兩)
上八味,治下篩。以酒水各五合煮散,合二沸,去滓,最兒大小服之。

《外台》麥門冬湯 療少小夏月藥大下後,胃中虛熱渴。

麥門冬(去心) 甘草(炙,各四分) 枳實(炙) 黃芩 人參(各三分) 龍骨(六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溫服。

《外台》櫸皮飲子 療小兒渴痢。

梁州櫸皮(十二分) 栝蔞 茯苓(各八分) 人參(六分) 粟米(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服,量大小與之。

《外台‧劉氏》療小兒痢渴不徹,肚脹不能食方

訶梨勒皮(六分) 桑葉(十分,炙、末)
上二味,切。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分服之。亦治大人。

《子母秘錄》小兒赤白痢渴,及得水吃,又嘔逆方
上,炙楮葉令香黃,以飲漿半升浸楮葉,使水綠色,然後去葉,以木瓜一個,切內葉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細細服。渴停。

《聖惠》黃耆散 治小兒痢渴,心胸煩悶、不欲飲食。

黃耆(銼) 麥門冬(去心,焙) 黃芩(各三分) 烏梅肉(三枚,微炒) 龍骨(一兩) 白朮 黃連(微炒,去鬚,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黃芩散 治小兒痢渴不止。

黃芩 訶梨勒(煨,用皮) 樗株皮(各半兩) 栝蔞根 黃連(去鬚) 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當歸散 治小兒痢渴,腹內疼痛不止。

當歸(銼,微炒) 黃連(微炒,去鬚) 黃耆(銼,各三分) 乾薑(炮裂,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龍骨散 治小兒痢渴,體熱煩悶。

白龍骨(一兩) 胡黃連(半兩) 茯神 人參(去蘆頭) 茅根(銼) 麥門冬(去心,焙,各三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藍葉散 治小兒痢渴,煩熱不止。

藍葉(二分) 赤茯苓(一分) 赤石脂(一兩) 黃連(微炒,去鬚) 冬瓜仁 醋石榴皮(銼碎,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入蜜半茶匙,更煎三兩沸,不計 時候,量大小,分減服之。

地榆散 治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

地榆 白茯苓 黃柏(微炙,銼,各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黃連散 治小兒痢渴,煩熱吃水不知足。

黃連(去鬚,微炒) 牡蠣(燒為粉,各半兩) 烏梅肉(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訶梨勒(煨,用皮,各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櫸皮散 治小兒痢,渴不止。

櫸株皮(一兩) 栝蔞根 白茯苓(各三分) 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粟米飲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甘草散 治小兒痢,渴不止。

甘草(炙微赤,銼) 烏梅肉(微炒,各一兩) 訶梨勒(二枚,煨,用皮)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薑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不計時候,量 兒大小,分減服之。

黃芩丸 治小兒痢,渴不止,壯熱腹痛。

黃芩 栝蔞根 黃連(去鬚,微炒) 當歸(銼,微炒,各三分) 臭樗株皮(炙微黃,銼) 訶梨 勒(煨,用皮,各半兩) 烏梅肉(五枚,微炒)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太醫局》人參散 調中和氣,止嘔逆,除煩渴,治昏困多睡,乳食減少,及傷寒時氣,胃氣不順,吐利止後,躁渴不解。

人參(去蘆頭) 白茯苓(去皮,各一兩) 木香 甘草(炙,銼) 藿香葉(各一分) 干葛(銼,二兩)
上件為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服,不計時候。

《嬰孺》子芩湯 治小兒大熱,痢兼渴,憎寒。

子芩 枳殼(炒) 黃柏(各四分) 石膏(十二分) 竹葉(切,一升) 櫸皮(十分) 人參(七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六合,七歲兒,為三服,四五歲兒,為四服,以次,量與之服。

栝蔞湯 治小兒有熱不調,渴痢。

栝蔞 知母 茯苓(各八分) 甘草 黃柏(各四分) 人參(六分) 黃芩 櫸皮(各十分)
上,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五六歲兒,為三服。

冬瓜湯 治小兒渴不止,痢不住。

冬瓜(切,八合) 栝蔞(十二分) 茯苓 知母(各八分) 麥門冬(五分,去心) 粟米(二合半)
上,水五升,煮一升四合,新布絞去滓,量兒與之。

〔張渙〕健胃散 治泄瀉身熱煩渴。

濃朴(去粗皮,生薑汁製,炙香熟) 川黃連 肉豆蔻(各一兩) 縮砂仁 乾薑(炮) 白朮(炮) 木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薑、粟米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碧香丹 治小兒吐利後,大渴不止,不得眠睡,甚則成疳。

天竺黃 龍骨 不灰木(燒赤,放冷) 赤石脂(各一兩,為末) 鐵粉 定粉 鉛白霜 細 蛤粉(各一兩,並細研)
上件,通拌勻,入麝香半兩同研勻,滴水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粒至兩粒。

用 螺兒兩個研細,沸湯浸,水沉極冷化下。大渴即與服,神驗。

《寶鑒》竹茹丸 治小兒渴瀉。

黃連(一兩、好者,銼作塊子、一一相似,茱萸一兩,二味相和,滴蜜炒令黃赤色,去了茱萸)
上件為末,薄糊為丸,如蘿卜子大。每服十丸,竹茹煎飯飲吞下。

人參白扁豆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吐瀉渴水,及小兒虛熱煩躁。

人參 白扁豆(去皮,炒熟) 白朮 茯苓(各一兩) 罌粟子 甘草(炙) 山藥(各半兩)
上為末。每用二錢,水一中盞,入薑二片,棗半個,同煎至七分,通口服。如腹疼痛,加紫蘇煎。

小兒虛熱,加薄荷同煎。

《吉氏家傳》治五痢吃湯不徹,肚脹不食方 訶子皮 桑白皮(各六錢)
上,水二升,煎三合服之。立瘥。

〔吉氏〕六神丸 治疳瀉渴飲無度。

木香 丁香 豆蔻(以麵裹。此三味入慢火煨,候麵熟為度) 使君子(去殼) 訶子(去核,各半兩) 蘆薈(一兩)
上件為末,棗肉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米飲吞下。

腹痛

《聖惠》黃連散 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羸弱,不欲飲食。

黃連(一兩,去鬚、微炒)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乾薑(炮裂,銼) 木香 艾葉 (微炒) 龍骨(各半兩) 當歸(銼,微炒) 黃牛角 (燒灰,各三分) 烏梅肉(一分,微炒)
上件細末。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黃柏丸 治小兒久白痢,腹脹 痛。

黃柏(微炙,銼) 當歸(銼、微炒,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煨大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七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木香散 治小兒久赤白痢,腹脅疼痛。

木香 訶梨勒(煨,用皮) 臭樗株皮(微炙) 木賊 黃連(去鬚、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肉豆蔻散 治小兒久赤白痢,腹內 痛,全不思食,漸至困羸。

肉豆蔻(三枚,去殼) 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 黃牛角 (炙令微焦) 當歸 地榆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黃連(去鬚、微炒,各半兩) 乾薑(一分,炮裂,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粥飲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龍骨丸 治小兒久赤白痢不止,腹痛。

白龍骨 黃連(去鬚,微炒) 黃柏(微炙,銼) 木香 訶梨勒(煨,用皮,各一分) 胡粉(三錢,炒微黃) 白礬(燒令汁盡) 乾薑(炮裂,銼)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臨時加減。

〔錢氏〕小香連丸(見前)

〔張渙〕順胃丹 治瀉利,蟲煩腹痛。

高良薑 干漆 肉桂(各一兩) 白朮(炮) 肉豆蔻仁(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粟米飲下,量兒大小加減。

建中丹 治泄注不止,腹痛多啼。

胡椒 蓬莪朮 肉豆蔻(各半兩) 全蠍(一分)
上件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九 衛生》固氣丸 療小兒脾胃虛怯,泄瀉腹痛。

用絕大肉豆蔻一枚,劈破,填滴乳香一塊,用酵麵裹,慢火內煨,候麵熟為度,去面不用,將肉豆蔻、乳香同為細末,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乳食前米飲下。

〔張氏〕聖餅子 治小兒久痢腹痛,脫肛下血。

神曲(一兩) 膩粉(一錢匕)
上件二味,拌合令勻,後以雞子清調拌上件藥,稀稠得所,捏作餅子,如錢大小,於火上炙令黃熟。

每服一餅,於早晨空心同油餅吃之,後進飲少許。

〔吉氏〕紫霜丸 治小兒久積,胸高羸瘦,赤白痢疾,肚腹痛甚。

丁頭代赭石(半兩,火 五遍,醋淬五遍) 杏仁(二七粒,取霜) 乳香 朱砂 木香(各一錢)宣黃連(一分,去頭) 輕粉(半錢) 麝香(少許) 肉豆蔻(二個,麵裹、炮) 巴豆(十粒,取霜)
上為細末,稀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五丸,紫蘇飯飲吞下。

羸瘦

巢氏云:小兒腸胃虛弱,受風冷(聖惠作挾疳氣)則下利,利斷後,脾胃尚虛,穀氣猶少,不能榮血氣,故羸瘦。

《外台‧劉氏》療小兒痢後虛,手足心熱,痢縱未斷,亦可服之方。

橘皮 生薑(各三分)
上二味,切。以牛乳半升,煎取四合,去滓分溫服之。

《聖惠》桔梗丸 治小兒久痢不斷,肌體羸瘦,食不消。

桔梗(去蘆頭) 神曲(微炒,各一兩) 麥 烏梅肉(微炒)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 炙令香熟) 白朮 人參(去蘆頭) 赤石脂 黃芩 龍骨 桂心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黃連(一兩半,去鬚,微炒) 黃雌雞骨(一具,淨洗、去肉,酒浸一宿,炙令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雄黃散 治小兒久痢不瘥,羸瘦壯熱,毛髮乾焦,不能飲食。

雄黃 蘆薈 青黛 朱砂 熊膽 麝香(各細研) 龍膽(去蘆頭) 黃連(去鬚,微炒) 黃柏(微炙,銼) 當歸(銼,微炒) 白芷 細辛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 蚱蟬(七枚,去足) 干蝦蟆 (一兩,塗酥、炙令黃焦)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更研令勻。每服以井華水調下半錢,日三四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雞子粥 治小兒下痢不止,瘦弱。

雞子(一枚) 糯米(一合)
上,煮粥,臨熟破雞子相和攪勻。空腹,入少醋食之。

〔張渙〕龍骨湯 治小兒痢久成疳,漸漸黃瘦。

龍骨 訶梨勒皮(炮) 赤石脂(各半兩) 醋石榴皮(炒黃) 木香 使君子仁(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字至一錢,點麝香湯調下。

浮腫

《惠濟論》小兒痢瘥後遍身腫候歌 冷痢日久失醫治,遍身浮腫卻如吹,脈洪是氣化為水,沉實還因積有之,順氣腫消為上法,氣平兩日定多尿,莫交食飽還憂滯,此疾元因積損脾。

《惠濟論》塌氣散 香 白牽牛 甘草(各炒) 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半錢,紫蘇湯下。

止渴聖效散 治小兒因吐利,氣虛津液減耗,生疳煩渴,飲水不休,面腫腳浮,腹大頭細,小便利白,全不吃食。

干葛 白芷(各二兩,一兩炒黃,一兩生用) 細墨(二兩,一兩火 過,一兩生用) 黃丹(二兩,一兩炒紫色,一兩生用)
上,同為細末。每服半錢,倒流水調下。


腹痛

(楊)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而痛者必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

見之挾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者,見之冷甚而變証則面黯唇口俱黑、爪甲皆青矣。熱証四順清涼飲(裡熱)加青皮、枳殼。冷証七氣東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東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吊等証,則釣藤散(夜啼)。其餘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傷寒)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傷寒)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二方並見痘疹)。

〔薛〕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丸(不乳食)主之。口中氣溫,大便酸臭,積痛也,用下積丸治之。面赤壯熱,或手足並熱,實熱也,用瀉黃散(脾)瀉之。面黃微熱,或手足並溫,虛熱也,用異功散(吐瀉)補之。若作渴飲湯,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渴)。若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湯(吐瀉) 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虛熱)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吃逆泄瀉,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薑、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克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複傷也,用五味異功散。中脘痛者屬脾。少腹痛者屬腎。按之痛者為積滯。不痛者為裡虛。積滯者消之,虛者補之。婁氏,分曲腰乾哭無淚者,為盤腸內釣痛。面 白不思食,為胃冷痛。面赤唇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便醋臭,為積痛。口淡而沫自出,為蟲痛。曾氏,又有臟寒痛,鎖肚痛, 瘕痛, 痛,癖痛,吊腎痛,偏墜痛,寒疝痛。

各有治法,今臚列於後︰

寒痛

茅先生歌云:面青面白猶自可,黑色如青瓜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裡頭攻。錢氏云:胃虛冷,面 白色,腹痛不思食當補,益脾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調中丸主之。(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曾氏臟寒痛,議附胎寒論後。益黃散(脾)

調中丸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半兩) 乾薑(炮,四錢)
上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溫水下。(海藏云:仲景理中例也)

當歸散 凡小兒夜啼者,臟寒而腹痛,面青手冷,不吐乳是也,宜此方服之效。

當歸(去蘆頭) 白芍藥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桔梗 陳皮(各一錢)
上 咀。煎五分,時時少服,愈。

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聚,心腹亦痛,不能飲食。

半夏(製焙,五兩) 人參 辣桂(去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銼細。每服三錢,水一大盞,薑五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指迷》七氣湯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疼。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朮 辣桂 益智仁(各一兩)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加半夏(製,各七錢半)
上銼細。每服三錢,水一盞,薑四片,棗一枚,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張渙〕寬中湯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薑 木香(各半兩) 丁香 青橘皮(炒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蓬莪朮丹 蓬莪朮(炮製,乘熱銼碎) 當歸(洗,焙乾,各一兩) 木香 人參(去蘆頭) 桂心(各半兩) 黑牽牛(炒,微黃,一分)
上件搗,羅為末,細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去蘆頭) 白朮(炮,各一兩) 五味子 當歸(洗,焙乾) 高良薑(各半兩) 木香(一兩)
上件,搗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吳茱萸 木香 當歸(洗,焙乾,各一兩) 乾薑(炮) 丁香(各半兩)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薑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曾氏〕 香湯 利脾胃,進飲食,理腹痛,散邪氣。

香(炒) 良薑(銼碎,用東壁土炒,各一兩半)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銼片,炒至微黃色,二兩) 甘草(炙,一兩)
上,銼焙為末。每服一錢,燒鹽湯空心調下。

熱痛

錢氏云: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面赤唇焦,小便赤黃,與三黃丸(裡熱),人參湯下。

《嬰孺》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哺乳。茯苓丸方 茯苓 黃連(各一兩)
上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量加。

積痛

〔錢〕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 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後和胃,用白朮散。(消積丸白餅子方見癖白朮散方見消渴)

〔曾〕積痛,腹中陰陰而痛,面黃不食,兒大者口吐酸餿氣,先治積滯,後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 虛實和解,治法見後癖積條中。

湯氏三棱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殼) 三棱 蓬朮 青皮(炒,各等分)
上為末。白湯點下。

丹溪云食積腹痛,必用紫蘇、萊菔子之類。初虞世治小兒好吃粽,成肚痛,用黃連、白酒藥等分為丸服。

蟲痛

蟲痛面 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痛有時。田氏云:蟲痛啼哭俯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唇白,又目無精色,口吐涎沫,此為蟲痛。錢氏云: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証用藥。蟲與癇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曾氏云: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蟲,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葷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蟲動作痛,其蟲吐來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難,先以理中湯(吐瀉)加烏梅水煎服,使胃暖不逆,次蘆薈丸(疳)、使君子丸、化蟲飲主之。有兒大者,面 白而間黃色,肉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複作痛,此有血鱉、蛔蟲雜乎其間,以二聖丸下之。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及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用 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薑煎投。辛氏女子五歲,病蟲痛。諸醫以巴豆、干漆、 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睡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臥轉不安。召錢至,錢詳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辛見錢曰夜來三更果瀉,錢於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丸藥,錢曰,此子肌濃,當氣實,今証反虛,不可治也。辛日何以然?錢曰脾虛胃冷則蟲動,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瀉,知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後五日昏篤,七日而死。

錢氏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川楝子(去皮核) 白礬(枯,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治蟲動,痛極不可忍,用干漆半兩,檳榔一枚生用,窯老一塊再 細研,三件一處為末。空心熱酒調,良久取下蟲,立愈,驗。(窯老恐窯中 過泥物也。)

又方用干漆一兩,搗碎,炒令煙盡出,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調下。

錢氏安蟲丸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

干漆(炒煙盡,二分) 雄黃(一分) 巴豆霜(一錢)
上為細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之,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或苦楝根,或蕪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發時服。

蕪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兒痛時便高聲啼叫,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脈法當沉 弱而弦,今反脈大,是蟲証也。

白蕪荑 干漆(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米飲調下,發時服。

使君子丸 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屋瓦焙乾) 檳榔 酸石榴根皮(東向者佳,淨洗,銼焙) 大黃(半生半炮,各七錢半)
上,除檳榔銼晒不過火,餘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麵糊丸,麻仁大。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豬肉汁空心下,或雞肉汁亦好。

化蟲飲 消化蟲毒在腹作痛。

檳榔 酸石榴根皮(淨洗,焙乾,各一兩) 紅丹( 過) 雷丸 貫眾(如雞頭者佳) 使君子肉(薄切,焙,各二錢半) 甘草(炙)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大黃(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清油煎雞子一枚如春餅樣,候冷,抄藥末一錢於上,攤勻,空心卷而食之。兒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粟谷大。每服十五粒至三十丸,以淡豬肉汁空心下,雞肉汁亦好。

二聖丸 治腹內諸蟲,及消穀逐水,下氣去風。

檳榔(一兩) 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大好者,存油)
上,檳榔銼晒為末,巴豆碎切,在乳缽內極細杵,仍入檳榔末同再杵勻,麵糊 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七丸至九十九丸,用溫茶清,五更初空心,止一投藥,見蟲下盡,進以稀粥自安。

鎖肚痛

〔曾〕一月後嬰孩,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氣俱冷是也。

始因斷臍帶不緊,為風冷所乘,証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疝)、烏梅散、一字金(臍風)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証內議論。

烏梅散 治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疾。

烏梅(去核) 玄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釣藤(各二錢半)
上件 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盤腸內釣痛

〔湯〕小兒腹痛曲腰,乾哭無淚,面青白,唇黑肢冷,為盤腸內釣。凡有此証,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之,蔥熨臍腹間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續次服藥。

乳香 沒藥(各少許,透明者、細研)
上件,木香一塊於乳缽內磨,水一分,滾數沸,調乳沒末。此藥只一服效。

〔薛〕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乾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乾啼者,風燥其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木助心火也,口閉足冷者,脾氣不營也,下利青糞者,肝木乘脾也,皆由產下澡洗受風冷所致,當服釣藤膏之類。若乳母及兒受寒邪者,用沉香湯之類。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見前)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裡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宿食)。懷抱氣鬱者,加味歸脾湯(驚悸)。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虛熱)。子母俱服,並佳。

錢氏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乾啼後偃,名盤腸內釣。

乳香(研) 沒藥(研) 木香 薑黃(各四錢) 木鱉子仁(二十一個)
上,先將後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貯。每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半兩) 阿魏(一錢)
上,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乾,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

蒜乳丸 治冷証腹痛夜啼。

大蒜(一稞,慢火煨香熟,研爛) 乳香(另研,五分)
上,研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異香散 治小兒諸般吊証,角弓反張,胸高臍凸。

用透明沒藥一味為末,薑湯調下。

瘕痛

〔曾〕 瘕痛,乃積久所致,由榮衛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克化,故邪並於陰為,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並於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不息。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筋,晝涼夜熱,蒸潮無時,乳食減少,愛吃泥土。或大便釀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胃,用醒脾散(慢驚)參苓白朮散(不乳食)。磨積理疳,用化癖丸(癖)三棱散(宿食)木香莪朮丸(宿食)。治釀瀉,沒石子丸(瀉)、沉香檳榔丸(癖積)。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可療,必須次第調理,則日久自然平複。

〔曾〕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從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於皮下,不妨乳食。其証先因有疾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鬱結而成。法宜益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不乳食)、沉香檳榔丸(癖)、木香莪朮丸(宿食)為治,或間投白芍藥湯(疝)加人參、茯苓,水薑煎服。

癖痛治法詳癖門

按︰ 瘕 癖四証,大同小異,治法亦無大分別,似不必瑣瑣作名,亦可也。

吊腎偏墜痛證治在陰腫門

寒疝痛證治在疝門

補虛

芍藥甘草湯 治出疹肚疼腹滿,小便不通。

芍藥(一兩) 甘草(二錢半)
上銼散。白水煎服。

《聖惠》人參散 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

人參(去蘆頭)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乾薑(炮裂,銼) 黃耆(銼,各一分) 細辛(一分)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錢乙〕附方 x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去蘆) 白茯苓 白朮 甘草(銼,炒) 干葛(銼) 黃耆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乾棗二個去核,薑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外治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研生薑取汁,暖令溫,調面成糊,塗紙上,貼臍心,立定。


腹脹

〔錢〕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此言未下而喘者,為實,故可下,若誤下而喘者,為虛氣附肺,不可下也。紫霜丸、白餅子二方見癖)。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之,則脾虛氣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四肢黃色。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故雖腹脹而不喘,可以溫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矣。若氣虛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弱,每生虛氣入於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則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氣上行於四肢而目腫若水狀,腎氣漫浮於肺,即大喘也。此當用塌氣丸,病愈後面未紅者,虛衰未複故也(此下後喘,故宜塌氣丸,若未下而喘,宜下之)。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冠於林,寇未出林,以兵攻之,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則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寇未出林,謂虛氣未出而不喘,不目胞腮腫,故可用丁香、木香大溫散藥上下分消其氣而愈也,寇已出林,謂虛氣已出,為喘、為目腮腫,須用塌氣九漸消之)。

治小兒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

蓋脾初虛而後有積,所治宜先補脾,然後下之,後又補脾,即愈也。不可補肺,恐生虛喘。

〔潔古〕腹脹虛實凡久病吐瀉之後,虛則其脈微細,肺主目胞及腮,脾主四肢,若色淡黃,目胞腮虛腫,手足冷,先服塌氣丸,後服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益黃散之類,用諸溫藥養真氣(異功散、和中丸、四君子湯三方,並見吐瀉)。實則脈洪實,不因吐瀉久病後,亦不因痢下,腹脹而喘急悶亂,更有痰有熱,及有宿食不化而腹脹者,宜服白餅子、大黃丸、解毒丸下之,兼須詳認大小便,如都不通,先利小便,後利大便。(白餅子方見癖,解毒丸方見喉痺,大黃丸方見傷寒)。雲岐云:小兒熱結於內,腹脹壯熱,大便赤黃,躁悶煩亂者宜瀉青丸。

〔薛〕東垣云:寒脹多,熱脹少,皆主於脾胃。虛者宜用六君子湯。若喘而氣短者,脾肺氣虛也,用異功散補之。若服克伐之類而喘脹益甚者,脾肺之氣複傷也,用前東加半夏、升麻。若既下而不喘,則邪氣去而肺氣寧也,不必用藥。或病久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腫者,脾肺之氣虛,不能通調水道也,用金匱加減腎氣丸主之。或手足逆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寒也,用六君子加炮薑。手足不冷,睡而露睛,脾胃虛弱也,用六君子湯。若面色青,木克土也,用六君、木香、柴胡,更當調治乳母,節其飲食,恐藥餌過劑,複傷胃氣故也。一小兒腹脹,面赤痰喘,大便秘,壯熱飲冷。此形病俱實。用紫霜丸一服,諸証益甚,面色頓白,飲湯不絕。余以為邪氣退而真氣複傷,故面白而喜湯,用白朮散大劑煎湯,令恣飲,良久而睡,翌日頓安。一小兒傷食腹脹,胸滿有痰。余治以異功散而痊。後複傷食腹脹,兼痛,或用藥下之,痛脹益甚,而加氣喘。此脾胃傷而致肺虛也。用六君子加桔梗調補而痊。一小兒腹脹惡食,發熱惡心,証類外感。余曰此飲食停滯也。用保和丸一服,諸証頓退,惟腹脹,用異功散而痊。一小兒傷食腹脹,服克伐之劑,小便澀滯,又服五苓散之類,飲食漸減,小便不通,四肢頓腫。余朝用《余匱》腎氣丸去附子,夕用補中益氣湯而安。一小兒腹脹,大便青白,腹左一塊,面色痿黃,齒齦赤爛,食少滯頤。余用異功散調補中氣為主,佐以大蕪荑湯清疳治熱,月餘諸証稍愈,仍服異功散及蚵蟆丸,外貼阿魏膏,兩月塊消,左脅微痛,用四君子湯、九味蘆薈丸、而愈。《百問》云,有疳脹,氣脹,症積脹,鎖肚脹,脘膈脹,食膨脹,蛔脹,虛冷積脹。其疳氣積脹,宜先與保童兼塌氣以去之。其痞癖氣脹、症積脹,宜三棱以消痞。其鎖肚脹,宜與珍珠天麻丸以通之。其上膈中脘食傷膨脹,宜三棱、塌氣、大茱連丸以消磨之。其蛔脹,宜下蟲丸以化之。其虛冷積脹,宜沉香煎以溫之。以上諸証,宜調和胃氣,消磨通利,腫脹必然平複矣。如有熱者,必以葶藶、牽牛等輩以治之,推氣丸劑亦可用。

按︰《百問》分証雖詳,而偏於攻下,若無錢張活法,薛氏補法以主之,鮮不殺人,慎之。

塌氣丸 胡椒(一兩) 蠍尾(半兩)
上為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陳米飲下,無時。一方,有木香一錢。

錢氏、潔古所用塌氣丸,乃此二味,不可誤用後有牽牛者,慎之。

《本事》調中丸 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乾薑 橘紅 白朮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薑(各等分) 上細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熟水下。

《聖惠》治小兒脾虛腹脹不能乳食。 x訶梨勒丸 訶梨勒(煨,用皮) 濃朴(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乾薑(炮裂,銼) 甘草(炙微赤,銼) 木香 白朮 人參(去蘆頭,各一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飲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張氏)溫脾散 治脾胃虧損,腹脅虛脹,乳食不進,困倦無力。

訶子肉 人參(各七錢) 白朮 木香 桔梗 茯苓 藿香 陳皮 黃耆(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上,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沉香煎 治脾氣冷積。

乳香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錢) 肉豆蔻(一個,煨) 巴豆(十四粒,出油如霜)
上為末,酒煮蠟和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薑湯送下。應患肚痛不止,服之效。常服,以通為度。

《三因》肥兒丸 治小兒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臟腑胃虛蟲動,日漸羸瘦,腹大不能行,發豎,發熱,無精神。

黃連 神曲(各一兩) 麥芽(炒,半兩) 木香(二錢) 檳榔(三個,不見火) 使君子肉 豆蔻(麵裹煨,各半兩)
上為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兒加減,熟水吞下。

六神丸 治如前証。

丁香 木香 肉豆蔻(用麵裹煨,各五錢) 訶子(煨,去核,半兩) 使君子 蘆薈(研,各一兩)
上為末,以棗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溫米飲下,食前。

治小兒疳病或腹大胡黃連(二錢,去果積) 阿魏(一兩半,去肉積) 神曲(二錢,去食積) 黃連(二錢,去熱積) 麝香(四粒,通竅)
上為末。每服十二粒,白朮湯下。

褐丸子 治疳腫脹。

蘿卜子(一兩,微炒) 陳皮 青皮 檳榔 五靈脂 蓬朮(煨) 黑牽牛(取淨末,半生半炒) 赤茯苓(各半兩) 木香(二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蘇葉或白湯下。

五疳保童丸 治五種疳疾。

五倍子(生) 青黛 夜明砂(布裹洗) 苦楝根皮 蘆薈 熊膽(研入) 黃連(去毛) 龍膽草(生用) 干蟾(酥炙,去皮骨) 麝香(研入) 蕪荑(取仁) 蟬蛻(去土,各等分)
上末,用粟米糊為丸,麻子大。一歲兒二十丸,飯飲下,二三服。

幼科有丁奚、哺露、無辜等名,其証腹大、頸小、黃瘦,皆疳脹之異名也,輕則為此,重則為彼耳。今仍舊別立門於疳後。

楊氏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喘、體腫、面浮。

陳米(一合,炒黃) 青皮(去穰,巴豆二十一粒,炒黃色,去巴豆) 甘草(炙,各半兩) 黑牽牛(二錢半,半生半炒) 肉豆蔻(二個,煨香)
上末半錢,米飲調下。加檳榔一個。

塌氣丸 治小兒疳氣腹脹,喘急並面浮腫。

丁香 胡椒(炒,各五錢) 蘿卜子(炒) 白牽牛(各七錢半)
上為末,麵糊丸,小豆大。三歲三十丸,米湯下。

塌氣散 治小兒腹脹氣粗,並疳疾相攻,面目浮腫。

木香(一錢) 青皮(半兩) 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黃色,去巴豆)
上為末。三歲,半錢,米湯下,食前連進,即效。

分氣飲 治小兒腫脹作喘,氣短而急。

桔梗 赤茯苓 陳皮 桑白皮(銼) 大腹皮 枳殼(炒) 半夏(曲) 真蘇子(微炒) 紫蘇 甘草(炙,各二錢) 草果仁(一錢)
上銼散。每服一錢半,薑棗煎服。

三棱煎丸 治嬰孩食傷生冷、甜膩、毒熱等物,脾胃積滯,久不克化,令兒肚熱腳冷,痞癖寒熱。及療 瘕中脘不和,膨脹上膈,氣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藥溫良,但是諸積滯食不化,並宜與服。

京三棱(成塊煮) 蓬朮(並炮,各半兩) 芫花(二錢半,醋浸、炒) 鱉甲(去裙,米醋炙焦,半兩) 淡豆豉(二錢) 巴豆(二十一粒,去殼) 川當歸(半兩) 杏仁(去皮尖,二錢半,炒令赤)
上,前四味一處以米醋一碗煮令乾,仍用炒,起更細銼,焙為末,次入當歸末、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勻,水煮麵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下,大小加減服之。

三棱丸 治小兒停積,腹脅脹滿,干噦惡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 木香 神曲(炒) 陳皮(去白) 半夏(薑汁製,各一兩) 丁香 官桂(各半兩)
上為末,曲糊丸,如黃米大。二十丸,乳食後溫生薑湯下。

阿魏丸 治小兒食積,腹如蜘蛛狀,肚痛,小便白濁。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 黃連(炒) 連翹(各半兩) 花鹼(研如粉,三錢) 山楂肉(一兩) 半夏(皂角水,浸一宿,一兩)
上為末,炒神曲糊丸,如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黃連。米食多者加神曲、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 x阿魏丸 阿魏(一兩) 黃連(酒煮,六兩)
上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湯浸蒸餅丸。如元氣不足,加人參。

小阿魏丸 山楂肉(三兩) 石鹼(三錢) 半夏(一兩)
上為末,阿魏半兩醋浸,糊丸,白湯下。

真珠天麻丸 治急驚風請量用之,以通為度。此方仍治吊腸、鎖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天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二錢半) 膩粉(半錢) 巴霜(一字) 蕪荑(炒) 全蠍 滑石(各一錢半)
上為末,煮細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歲五丸,二歲十丸,大小加減,薄荷湯點茶清送下。

大茱連丸 治小兒飲食過度,胸膈膨脹,上下氣不宣通,鬱滯迷悶,情思少樂,大則作喘,飲食不化,作渴煩躁,坐臥不任,肢體倦怠,腹脅疼痛。

蓬朮 京三棱(各二錢半,醋煮) 乾薑(炮) 青皮 陳皮(去白) 木香 丁香(各三錢) 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出油) 綠細小茱萸(二錢)
上為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服,生薑棗子湯下。

下蟲丸 治蛔疳諸蟲。

苦楝根皮(酒浸,焙) 綠色貫眾 木香 桃仁(浸,去皮,焙) 蕪荑(焙) 雞心檳榔(各一錢) 鶴虱(炒) 輕粉(各半錢) 干蝦蟆(炙焦,三錢) 使君子(五十個,煨,取肉用)
上為末,飛麵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內加當歸、川連、各二錢半,治脊疳兼疳勞。

遇仙丹 治諸蟲,取諸積。

牽牛(三斤) 大腹子(二斤) 錫灰(炙乾,為末) 大黃(四兩) 雷丸(四兩) 青木香 鶴虱 干漆(各二兩) 皂角(四條)
上,後三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牽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錫灰,四用大黃,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劑,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九丸,用薑湯熟水送下。此藥專治男子婦人積蟲氣塊,五勞七傷,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黃水腫,十般氣,十一般惡蟲。又進飲食除病,悅顏色,不與他藥相反,四季可服。細末三四錢,量大小加減,服時不吃晚飯,三更用茶清下,次早桶子內蟲積及粒 米盡,方可洗面,溫粥補之,傷寒孕婦,不可服。

東垣治脹,不犯上下二焦,用《素問》中滿者寫之於內之法。實者,分氣消積。虛者,升陽滋血。治者當師其意而活用之,勝前所用排擊諸方遠矣。

中滿分消丸 黃連 枳實 濃朴(各五錢) 乾薑 薑黃 豬苓 砂仁 澤瀉 茯苓(各三分) 陳皮白朮(各一分) 半夏(四分) 黃芩(一兩二錢) 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

消痞丸 快利之劑。

黃連(半兩) 枳實 黃芩 甘草 人參(各三錢) 濃朴(七分) 乾薑(四分) 橘皮(一錢) 薑黃(五分)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隨乳下。

〔丹〕腹脹。

蘿卜子 蘇梗 干葛 陳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 如食減,加白朮煎服。

升陽滋血湯 二月間,一小兒未滿百日,病腹脹,不大便二日,便瘦弱,遍身黃色。

宜升陽氣,滋血和血補血,利大便。

蠍稍(二分) 神曲(三分) 濃朴 當歸(各一錢) 桃仁(十個) 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食前服。

麻黃升麻湯 治小兒面色痿黃,腹脹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兒服之,神效。

麻黃(二分) 桂枝 杏仁 吳茱萸 草豆蔻 濃朴 曲末 羌活 白茯苓 升麻根 蒼朮 澤瀉 豬苓 陳皮 黃柏(各一分) 柴胡根 白朮 青皮 黃連(各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水腫

〔演山〕腫脹二証,此由虛中有積,久患失治,日漸傳變,証候多喘,隨輕重、察盛衰、審表裡以主治,先固其本,後正其標,斯無恙矣。〔錢〕腫病,腎熱傳於膀胱,熱盛逆於脾胃,脾虛而不能製腎水,反克脾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腫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腎水勝而克退脾土,反勝心火,心又勝肺,肺為心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令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侵於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曾氏治法︰原腫病之由,標本之疾,腎主元氣,天一之水生焉,肺主沖化,地四之金屬焉,腎為本而肺為標,皆至陰以積水,其為病也,腎者胃之關鍵,關鍵不利,樞機不轉,水乃不行,滲於脈絡皮膚而為浮腫,當推究內外所因,而為施治。兒大者,憑脈以明虛實,古方有十種論証,短氣不得臥,為心水。兩脅緊痛,為肝水。大便鴨溏,為肺水。四肢苦重,為脾水。腰痛足冷,為腎水。口苦咽乾,為膽水。乍虛乍實,為大腸水。腹急肢瘦,為膀 胱水。小便閉澀,為胃水。小腹急滿,為小腸水。然脈浮為風為虛,沉伏為水病,沉則脈絡虛,伏則小便難,即為正水,脾脈虛大,多作脾腫,因循不治,乃成水腫。蓋脾屬土,喜燥而惡濕,常感濕氣,濕喜傷脾,血化為水,土敗不能製水,則停蓄不行,留滯皮膚,故作浮腫。初得病時,見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後稍消,以羌活散(赤白痢)疏解,次醒脾散(慢驚)主之,及間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則燥以草果、縮砂之類。然此証,夏與秋冬治之頗易,惟春不然,蓋四時之水,無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難療,進退不常,須徐徐調理取效。若脾熱而困,又以熱藥燥之,雖火能生土,亦可勝水,奈何燥之太過,土不敵火,則熱愈甚而不食,發熱煩渴,醫者又進之以燥劑,由此而面目轉浮,致脾敗而手足背皆腫,蓋手足背與臍凸,即脾之外候。有未經發表,遽用下藥以瀉之,則一瀉而腫消,乃曰得瀉之力,殊不知脾愈瀉而愈虛,不逾旬月,其腫如初,此世人只知瀉腫為最,而不求其十補勿一瀉之論,法當隨四時用藥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寶散(傷寒)加麻黃、桂枝、赤茯苓,水薑蔥煎服。夏以五苓散(驚)加麻黃、車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飲(嗽)加羌活、細辛、商陸。冬以沖和飲(傷寒)白朮、生川烏、赤小豆。以上三藥,並用水薑蔥煎,次投滋潤救脾導水湯劑滲泄之,乃為良法,更以香陸胃苓丸、赤蒼飲頓服,自然獲安。蓋《內經》云:開鬼門(發汗),潔淨府(利小便),平治權衡,以平為期,此之謂也。有國中便覺痰嗽氣喘,小水不通,正屬肺腎所主,先服解表散(咳嗽),次以三白散為治,余証,輕者投商陸丸。故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涌吐之義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滲泄之義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藥,求其速效,以致虛脫,如愈後再感外風,滿面虛浮,用排風湯(驚癰鶴膝)和解,仍服前救脾湯劑,免致反複。飲食之忌,惟鹽 醬齏 濕面,皆味鹹能溢水者,並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則半載,輕者三月,須脾胃平複,腫消氣實,然後於飲食中旋以燒鹽少投,則其疾自不再作。故劉氏曰︰治腫非易,補養尤難。所忌者,切須詳審。有經久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南星腹皮散 主腫疾欲愈未愈之間,脾胃虛慢,氣促痰喘,腹脹胸滿,飲減,精神困,小便不利,面色痿黃。

南星(製,一兩) 大腹皮(淨洗,焙乾) 生薑皮 陳皮(去白) 青皮(去白) 桑白皮(銼炒)甘草 扁豆(炒,去殼,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香陸胃苓丸 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丁香(去梗) 商陸 赤小豆 陳皮(去白) 甘草(炙,各二兩) 蒼朮(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乾、銼片,炒微黃色) 澤瀉(去粗皮,各二兩半) 赤茯苓(去皮) 豬苓(去皮) 白朮(各一兩半)肉桂(去粗皮,一兩) 濃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令香熟,二兩)
上,除丁香、肉桂不過火,餘藥銼焙,同二味為末,用面微炒,水浸透煮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或七十七丸,空心溫湯下。兒小者,丸作粟谷大吞服之,粒數、引子,並如前法。

赤蒼飲 主脾胃因虛受濕,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飲食減少,氣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脹,咳嗽有痰及腫,嘗服神效。加草果仁炮過,水薑棗煎投。

赤茯苓(去皮) 蒼朮(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宿,濾乾、銼片,炒微黃,各一兩半) 枳殼(製,一兩)藿香(和根) 半夏(湯煮透,銼焙乾) 淨香附 紫蘇(和梗) 濃朴(去粗皮,薑汁炙香熟) 陳皮(去白,各七錢半) 甘草(炙,一兩二錢)
上銼。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七分,無時溫服。

三白散 解國中腫疾,四肢膚囊浮脹,大小便不利,皆因膀胱蘊熱,風濕相乘。

白牽牛(半生半炒,杵碎) 桑白皮(銼、炒) 白朮 木通(去皮節) 陳皮(去白) 甘草(各半兩)
上碎。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無時服。

商陸丸 治水腫小便不通,勿拘遠近。

商陸(一兩) 淨黃連(半兩) 上焙,為末,薑汁煮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溫紫蘇熟水空心下,或溫蔥湯。

浚川丸 治水腫及單腹滿脹,氣促食減,遍身面浮。

大戟 芫花(醋炒) 沉香 檀香 南木香 檳榔 蓬莪朮 大腹皮(洗,焙乾) 桑白皮(銼炒,各半兩) 黑白牽牛(晒研、取生末,一兩) 巴豆(去殼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上,除牽牛末、巴豆外,前丸味內有沉香、檀香、木香、檳榔不過火,余五味焙乾,同沉香等為末,就加牽牛末和勻,巴豆碎切,在乳缽內極細杵,入前藥末同再杵勻,水煮麵糊丸,麻仁大。每服十七丸,濃煎蔥湯候溫,五更初空心下。

去水未盡,停一日,減用十三丸,次減作九丸,再減至七丸,湯使下法如前。証退即止,仍投南星腹皮散。如單腹腫甚,能飲食氣壯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藥餌,相反。

演山翁治法︰受濕腫(腳手面目虛浮) 食毒瓦斯腫(腹肚腎蠱脹急) 傷寒虛氣入腹腫 瀉痢虛氣入腹腫 此四種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虛得之。受濕,謂脾胃受濕冷,久不克化,氣浮,四肢頭面皆腫。食毒瓦斯,由脾胃傷之冷積,毒瓦斯停留胃脘,致虛入腹作腫。傷寒由下之太早,乘虛入腹作腫。瀉痢之久,脾氣亦虛,是以致腫。以上宜平調胃氣,補臟充實,方可去腫,先服四味理中,無減半乾薑,加白朮、桑白皮同煎。傷寒虛腫,加枳實。作喘,加淡豆豉。瀉痢虛腫,服正氣調胃。胃氣既壯,以救生丹利之,其腫即退。再調補臟腑,用觀音散,即平複矣。

氣虛腫(亦名氣蠱)、血虛腫(亦名血蠱)、榮衛俱虛腫(亦名氣血蠱),小兒所患,腫脹一門最為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腫脹之作,皆由榮衛不順,臟腑怯弱,壅滯三焦,流注百脈,表裡俱虛,邪正相亂,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滿,多由食毒得之,飲食得之,症傷得之,飢飽得之,積久不化,故成斯病。

病由虛得,或則妄亂通下,因虛致虛,根不得去,疾加已盛,是謂壞証危候,智者怯而為辭,庸者暴以攻擊,二醫不同,誠屬難治。智者商之,良者審之,疑者塌之(疑其病盛不可利只與塌其氣),明者調之(正榮衛也),先調榮衛之順,次服分氣飲子以散其滯,斯病去矣。

榮衛飲子 調補嬰孩氣血俱虛,榮衛不順,四肢、頭面、手足俱浮腫以至喘急者,並宜服之。

川當歸 熟乾地黃(淨洗) 人參 白茯苓 川芎 白朮 甘草(炙) 白芍藥 枳殼(炒、別製) 黃耆(蜜炙) 陳皮
上件等分, 咀。每服二錢匕,水一小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

議曰︰榮者,血溫流行於脈,衛者,氣順調和於絡,是故榮行脈中,衛行脈外,陰陽相安,循環無止,自幼至長,不離呼吸,無少滯礙,其脈方調,其氣乃順。呼吸之間,脈不應息,氣有違滯,流注經絡,隱伏臟腑,百病皆由茲始,此方最良,雖兒幼小,並可與服,以壯其根,使血榮氣衛,順且和矣,腑寒臟虛,溫且壯矣,盈虧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陰陽調均,氣脈充實,何病之有。

分氣飲子 調理小兒腫脹作喘,氣短促急,坐臥不任,四體浮腫,飲食嘔逆,神困喜睡。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陳橘皮 桑白皮 草果(去殼) 大腹皮 白朮 枳殼(去穰、切,炒) 川當歸 紫蘇 蘇子 半夏曲
上,等分, 咀。每服二大錢匕,水一小盞,生薑二小片,棗子半個,煎至半盞,去滓通口,不拘時候。

兼八味理中丸煎服。以上,宜用救生丹通利。

議曰︰清濁無混,邪正不干,上焦得之清涼,下部受之溫暖,氣滯則少升降,血虛則多流注,雖是乳子,呼吸一息,其脈之至,徐徐應指,不違其數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隨小大受之短淺而已,若也留滯,其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郁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即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穀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大效神功救生丹 治小兒氣虛喘息,四肢浮腫,肚腹脹急,沖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由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雄黃(另研) 朱砂(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去殼) 乾薑(二錢)
上件,用米醋一盞,以巴、薑就煮令乾,去薑不用,將巴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搜丸,如麻子大。

每一歲三丸,並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薛氏治法︰經曰︰至陰者,腎水也,少陰者,冬脈也,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 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 腫腹大,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也。丹溪云:惟腎虛不能行水,脾虛不能製水,胃與脾合,又胃為水穀之海,因虛而不能傳化,腎水泛濫,反得 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也。其狀,目胞上下微起,肢體重著,喘咳怔忡,股間清冷,小便澀黃,皮薄而光,手按成窟,舉手即滿是也。古方有十種論証,又有濕氣、毒瓦斯、傷寒後、瀉痢後、氣血虛者之五種,及疳氣、症積、鎖肚、胸膈作膨、蛔、氣虛、冷積者之七脹,亦當詳之。其受濕氣者,由脾胃之氣敦阜,四肢頭面皆腫也。食毒者,脾傷積毒,停留於胃也。

傷寒下早者,邪氣乘虛而入也。瀉痢後者,脾氣虛也。皆宜先調胃氣,吹可治腫。其患七脹,皆由血氣不足,臟腑怯弱,表裡俱虛,邪正相亂,以致四肢浮腫,腹肚膨滿,亦當先調榮衛,分別陰陽,治法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凡有熱者,水氣在表也,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裡也,宜下之。腰以上腫,宜利小便,腰以下腫,宜發汗,此仲景之法也。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此屬陽水;遍身腫,不渴,大便溏泄,小便清利,此屬陰水;陽水兼陽証者,脈必浮數,陰水兼陰証者,脈必沉遲,氣若陷下,宜用二陳加升提之藥,如腹脹,少加木香調之。若朝寬暮急屬陰虛,朝用四物湯加參朮,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急暮寬屬陽虛,朝用六君子湯,夕用加減腎氣丸。朝暮皆急陰陽俱虛也,用八珍湯主之。真陽虛者朝用八味地黃丸,夕用補中益氣湯。若肚腹痞滿,肢體腫脹,手足並冷,飲食難化,或大便泄瀉,呼吸氣冷者,此真陽衰敗,脾肺腎虛寒不能司攝,而水泛行也,急用加減腎氣丸,否則不治,惟調補脾土,多有生者。

《金匱》加減腎氣丸 熟地黃(八兩) 干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肉桂 附子(炮 )車前子(炒) 牛膝(酒微炒,各一兩)
上,各另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附雜方

〔丹〕白文舉兒五歲,身面皆腫,尿多。

山梔(炒) 桑皮(炒,各一錢) 黃芩(二錢半) 白朮 蘇梗(各一錢半)
上 咀。作三帖,水一盞半,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湯〕 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 陳皮 蘿卜子 甘草(炙,各半兩) 木香(炮,七分)
上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又方

白朮(炒) 木香(炮) 甘草(炙) 茴香(炒) 青皮(各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
上為末。米飲調下。

又方 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卜子,去訶子,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