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諸血統論

失血諸証,妄行於上則吐衄。衰涸於內則虛勞。妄返於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尿滲透腸間,則為腸風。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火極似水,則血色紫黑。熱勝於陰,則發為瘍。濕滯於血,則發為痛痺。癮疹皮膚,則為冷痺。蓄之在上,其人喜狂。蓄之在下,其人喜忘。

血出上七竅為血溢,大小便下血為血泄,然《內經》云︰溢則后血,是血下出,亦可雲溢,正不必拘也。先見血,後見痰嗽,多是陰虛。先見痰嗽,後見血,多是痰火積熱。

凡吐衄血太甚不止,當防其血暈,用茅根燒煙將醋洒之,令鼻嗅氣以遏其勢,或驀然以血虛眩暈卒倒,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矣。須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茯苓、陳皮、荊芥穗、甘草各七分,棗二枚,烏梅一個,同煎服之。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又不可純用寒涼,必加辛溫升藥。如用寒涼藥,用酒煎、酒炒之類,乃寒因熱用也。久患血証,血不歸元,久服藥而無效者,以川芎為君則效。(丹溪。)

凡嘔吐血,若出未多,必有瘀於胸膈者,當先消而去之。驟用補法,血成瘀而熱,多致業師薛一瓢先生治陸元賓勞傷吐血,后日漸消瘦,有時發寒熱,飲食減少,微有乾咳,四肢無力,語亦懶。師用大當歸一只,重二兩者,木器捶松、陳酒煎,令服三劑。以其人素不飲酒,改用酒水各半煎,果三服而諸病皆愈。

風熱吐血

風,陽邪也。熱,火氣也。並入絡中,則血溢絡外。其証乍寒乍熱,咳嗽口乾煩躁者是也,宜以辛涼入血之藥治之。

《聖惠》荊芥地黃湯

荊芥穗為末,生地汁調服二錢。

駱隆吉曰︰風火既熾,當滋腎水。此以荊芥發陽邪,而以地黃養陰氣也。

《聖濟》荊芥穗散

荊芥穗 山梔仁 片芩 蒲黃
水煎五錢,溫服,晚再服,以瘥為度。

郁熱失血

郁熱失血者,寒邪在表,閉熱於經,血為熱迫,而溢於絡外也。勿用止血之藥,其表,郁熱得舒,血亦自止。若表已解而熱不消,血不止者,然後以清熱降血之藥治之。若肺氣已虛,客熱不去,咳嗽咽乾,吐血嗽血者,宜以甘潤養血為主,而以辛藥涼肺佐之,如

《寶鑒》大阿膠丸

阿膠(微炒) 生地黃 熟地黃 卷柏 乾山藥 五味子 雞蘇葉 大薊(各一兩) 茯苓 柏子仁(另研) 百部 遠志 人參 麥門冬 防風(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煎小麥麥門冬湯下一丸,食後。

大薊飲子 解郁熱,止吐衄,亦治辛熱物傷肺胃,嘔吐血,名肺疽。

大薊根(洗) 犀角(鎊) 升麻 桑白皮(炙) 蒲黃(炒) 杏仁(去皮尖,各二錢)各一兩)
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和劑》龍腦雞蘇丸 治胸中郁熱咳嗽,吐血衄血,涼上膈,止虛煩。

雞蘇淨葉(一斤,即龍腦薄荷) 生乾地黃末(六兩,後入) 麥冬(二兩) 人參(二兩)(二兩) 蒲黃(二兩) 木通(二兩) 黃耆(一兩) 柴胡(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二宿,絞汁後入膏,二兩) 甘草(一兩半)
上為細末,以蜜二升,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後以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熱水下。

側柏散 治郁熱內損心肺,吐血下血,其出如湧泉,口鼻俱流,須臾不救,服此側柏葉(蒸干,二兩半) 荊芥穗(燒灰) 人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入白面二錢,新汲水調如稀糊啜服。

暑毒失血

暑毒失血者,脈大氣喘,多汗煩渴,蓋心主血,而暑氣喜歸心也。此病多於酒客,及陰

《千金》治酒客瘟疫,中熱毒,乾嘔吐血方。

蒲黃 犀角 栝蔞根 甘草(各二兩) 桑寄生 葛根(各三兩)
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局方》枇杷葉散 治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二錢) 濃朴 甘草 麥冬 木瓜 茅根(各一錢) 陳皮 枇杷葉
為末,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蓄熱吐血

蓄熱吐血者,熱蓄血中,因而妄行,口鼻皆出,熱如湧泉,膈上熱,胸中滿痛,脈洪大,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塊者,須用生地黃、赤芍、茜根、牡丹皮。三製大黃、滑石、桃仁泥之屬,從大便導之。此非釜底抽薪之法,不能奪火熱上湧之勢也。

海藏云︰畜血喜忘如狂,身熱屎黑者,疾已甚也。但小腹滿,小便不利者,輕也。

滑伯仁曰︰血溢血泄,諸蓄血証,其始也,予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滯之劑折其銳氣,區別治之,雖往往獲效,然猶不得其所以然也。後來四明遇故人蘇伊芳舉,閑論諸家之術。伊芳舉云︰吾鄉有善醫者,忘其姓字,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藥下之,或問失血複下,虛何以當。則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血利瘀,則以妄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予聞之愕然曰︰昔者之疑,今釋然矣。

按︰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則新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細心體驗

簡要濟眾

川大黃一兩,末,每服一錢,以生地汁一合,水半盞,煎三五沸,服無時。

藕汁茯苓飲

生藕汁 小薊根汁 生地黃汁 茯苓 蒲黃(炒黑)
後二味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三汁調下。

按︰虛人未可下者,宜此法清熱,且利瘀也。

按︰《千金》云︰凡吐血後,體中但KT KT ,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中有瘀血不盡故也。然與其湧而上之,不若導而下之之為順也。吐法昔人且不忌,而況於下

《直指》方

鮮生地黃搗汁煮飲,日數升良。

四生丸 治吐血衄血,熱妄行乘於陰也。

生荷葉 生艾葉 側柏葉 生地黃(各等分)
上搗爛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二盅,煎一盅,去滓服。一方有生薄荷葉,無

十灰散 治嘔吐咳嗽血。

大薊 小薊 柏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梔子 棕櫚皮 牡丹皮
上各等分,燒存性,出火毒,研為極細末,用生藕汁及生蘿卜汁,磨松墨半碗,調服五

氣逆失血

氣逆失血者,血從氣逆,得之暴怒而厥也。經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又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是也。必有胸脅滿痛等証。宜芍藥、陳皮、枳殼、貝母之屬,行其氣而血自下。或肝火因氣而逆者,必有煩躁、燥渴等証,宜芍藥、生地黃、丹皮、芩、連之屬,降其火而血自寧。

小烏沉湯

烏藥(去心,十兩) 甘草(炒,一兩) 香附子(炒,用砂盆洗去毛皮,然後焙乾,二十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沸湯點。

按︰大怒氣逆,必有火熱從之上行,宜以黃連、青黛、香附、柴胡、甘草、山梔等藥,平其肝則自愈。獨進溫燥,寧無偏勝之弊。且非古人抑怒全陰之意。

勞傷吐血

勞傷吐血者,經所謂用力太過則絡脈傷是也。蓋絡脈之血,隨經上下,往來不休。若絡傷損之處,其血因得滲漏而出矣。如是者須和養血氣,安順謹調,使損者複完,則血脈循行如故,所謂勞者逸之是也。此等未關臟氣,但體性堅凝,尚可望其生全。若不能如此,而或縱情違理,絡脈完已複損,則必無幸矣。

發灰散

亂髮(燒灰)
每服二錢,米醋湯調服,亦治小兒尿血。

治吐血不止。

將本人血,磁鍋焙乾為末,每一錢二分,以參麥煎湯調下即止。

凡吐粉紅色痰涎者,是肺絡損傷而血滲也。治以鮮藕、白糯米、紅棗三物,煎湯頻頻服久自愈。此方系正白旗遲維職所授,用之良驗。(遲公曾任崇明及六合縣,系一榜出身,三

陽虛失血

陽虛失血者,脾胃氣虛,不能固護陰氣也。《仁齋直指》云︰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劑。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榮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耳。外証必有虛冷之狀。其血色必黯黑而不鮮,法當溫中,使血自歸經絡。可用理中東加楠木香,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著。曹氏云︰吐血須煎乾薑甘草湯與服,或四物理中湯亦可。若服生地黃、竹茹、藕汁,去生便遠。

《三因》云︰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以其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也。

按︰經云︰榮氣出於中焦,是以脾胃為統血之司,而甘溫氣味,有固血之用也。世醫畏其能動血,雖遇當用而不敢用者多矣。厥疾不瘳,誰之過歟。或有仿《千金》例于伏龍肝、甘草、乾薑、白朮之中,加阿膠之潤,黃芩之苦,以折炎上之勢,而複既脫之陰,亦《內經》甚者從之之意也。

理中湯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炮,各三兩)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乾薑湯

甘草(炙,四兩) 乾薑(炮,二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黑神散 (《和劑》)

黑豆(炒,半升,去皮) 干熟地(酒浸) 當歸(去蘆,酒製) 肉桂(去粗皮) 乾薑(炮) 甘草(炙) 芍藥 蒲黃(各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半盞,童子小便半盞,不拘時煎服。

凡吐血脈微、身涼惡風者,須於地黃、芍藥中加肉桂一錢,虛冷人多有此証。

傷胃吐血

傷胃吐血者,酒食過飽,胃間不安,或強吐之,氣脈賁亂,損傷心胃,血隨嘔出也。

《簡易》黑神散 治傷酒食,醉飽過度,胃絡內傷,及低頭掬損吐血,致多口鼻

百草霜(不拘多少,村居者佳)
上研細,每服二錢,糯米湯下。喜涼水者,新汲水調服。

鼻衄

鼻衄有表寒、裡熱之異。表寒者,傷寒不解,而閉熱於經也,詳傷寒門。裡熱者,陽明,而血為熱迫也,宜犀角地黃湯主之。或陽明之熱,不得下通,而反上壅者,宜《拔萃》犀角地黃湯,通其下而上自愈。

諸衄血家不可與白虎湯,虛者亦不可與。卒得之,腹痛而利者,但可溫之。

羅謙甫云︰經歷晉才卿,膏粱而飲,至春病衄,易醫數四,皆用苦寒之劑,俱欲勝其熱,然終不愈。而飲食起居,浸不如初,肌寒而時躁,言語無聲,口氣臭穢,惡冷風,而其衄之餘滴,則未絕也。彼惟知見血為熱,而以苦寒攻之,抑不知苦瀉土,土,脾胃也,脾胃人之所以為本者。今火為病,而瀉其土,火固未嘗除,而土已病矣。土病則胃虛,胃虛則榮氣不能滋榮百脈,元氣不循天度,氣隨陰化,而無聲肌寒也。粗工嘻嘻,以為可治,熱病未已項彥章治一婦患衄三年許,醫以血得熱則淖溢,與瀉心涼血之劑,益困,衄出數滴,輒昏去,六脈微弱,而寸為甚。曰︰肝藏血而心主之,今寸口脈微,知心虛也,心虛則不能主血,故逆而妄行,法當補心,兼養脾氣。脾者,心之子,實則心不虛也。與琥珀諸補心藥遂安。

按︰心虛補脾,即《千金》脾旺則氣感於心之意。然補脾藥未議及,竊謂當兼補脾陰,不當專補脾氣也。

犀角地黃湯 易老云︰治鼻衄,此藥為最勝。

犀角 芍藥 丹皮(各一錢半) 生地(四錢) 甘草(五分)
水一盅半,煎八分服。《拔萃》加大黃、黃連、黃芩。

茅花湯

白茅花 水煎濃汁兩碗,分二服,如無花,以根代之。

人參蓮心散

人參(一錢) 蓮子心(一分)
共為末,以水空心下二錢,以瘥為度。

一方︰蓮子心五十個,糯米五十粒,為末酒調服,治勞心吐血。

發灰散 發灰(一錢) 人中白(炙研,五分) 麝香(研,一分)
用少許吹鼻中,立愈。

《元珠》雞蘇散

雞蘇葉 黃 生地 阿膠 白茅根(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桔梗 蒲黃(炒) 貝母(去心) 炙甘草(五錢)
每服四錢,薑三片,水煎服。

麥門冬飲子 治脾肺虛弱,氣促,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 麥門冬 當歸(各五分) 五味子(五個) 黃 甘草 芍藥(各一錢) 紫菀(一錢五分)
上 咀,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後。一方有生地,無甘草、芍藥

齒衄

齒衄有手足陽明與足少陰之異,蓋手陽明入下齒中,足陽明入上齒中,而腎主骨,齒又為骨者多有之。屬少陰者多不足,故口不臭,牙不痛,雖痛不甚,但齒搖不堅。凡陰虛羸瘦好色者多有之,而宜清宜補,為治迥別,不可不分也。

《元珠》云︰齒衄多陽明熱盛所致,緣手足陽明俱入齒中,而衝任二脈並附陽明。陽明多氣多血之經也,陽明有熱,發則隨經上入齒中,血如潮湧,疼痛不已,甚則昏昧。予率用三製大黃末二錢,枳殼湯少加童便調下,並去黑糞數塊,其血頓止。要知腎虛出血者,其血必點滴而出,齒亦悠悠而疼,決不如此之暴且甚也。

東垣清胃飲 治醇酒濃味,或補胃熱藥太過,以致牙疼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或齦齒腐潰,出血不止,此陽明火也。

生地(一錢五分) 升麻 當歸 牡丹皮 犀角 連翹(各一錢) 甘草 黃連
水煎服。

按︰陽明熱實,上熏口齒者,宜此清之。若大便閉結不通者,須加大黃,從下奪之。

《外台》方 治滿口齒出血。

枸杞根洗,煎湯漱咽驗。

《元戎》地黃引子 治腎虛齒衄不止。

熟地黃 生地黃 地骨皮 枸杞子(各等分)
焙乾為末,每服二錢,蜜湯調服無時。

《寶鑒》用治衄血往來久不愈,日三服,良。

安腎丸 治腎虛陰火上炎,服涼藥而愈甚者,宜淡鹽湯送下三五錢,間進黑 丹或用腎氣丸煎服效。(鶴年)

舌衄

舌衄者,舌出血不止也。心主血,在竅為舌。若心臟蘊熱,血得熱而妄行,或溢於心之竅,則有舌上出血之証,甚者出如湧泉。

《聖濟》阿膠散

阿膠(炒) 黃耆(蜜炙) 蒲黃(新者,一兩)
共末,用生地黃汁,空心調下二錢。

《千金》方

亂髮燒灰,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衄

(血汗附)

大衄者,口鼻耳目皆出血是也。由熱氣乘虛入血,則血妄行,與衛氣錯溢於竅也。阿膠

阿膠湯

阿膠(蛤粉炒,一兩) 蒲黃(五錢)
水煎去滓,入生地黃汁服之,急以帛系兩乳。

神白散 治血汗。

用人中白瓦上炙,研末,入麝香少許和勻,空心酒下二錢。一方有發灰。

聖惠散 治大衄久衄,及諸竅出血不止。

人中白一團雞子大,綿五兩,燒研,每服二錢,溫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