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索引

卷二 飲食

傷食

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當分上中下三焦而治,在上吐之,在中消之,在下奪羅太無云︰大抵內傷之理,傷之微者,但減食一二日,所傷之物,自得消化,此良法也。若傷之稍重者,以藥內消之。傷之太重者,以藥除下之。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用此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

瓜蒂(炒) 赤豆(煮,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豉七合煮汁和散,一匕服。

一法︰溫漿水調服一錢匕,取吐為度。經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謂食塞於上,而脈絕於下也。何者?陽火之根,本於地下,陰水之源,出於天上,食塞於上,是絕五臟之源,源絕則水不下流,兩尺脈絕。吐去上焦之物,而脈自通。如不能吐,則非食病,而是根蒂之先拔,故死。或以陰陽水三升,煮白鹽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所食即愈。出《千金方》。

紅丸子 壯脾胃,消宿食,去膨脹。

京三棱 蓬朮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五斤) 炮薑 胡椒(各三斤)
上為末,醋面和丸,如梧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易簡方》有阿

治食索粉成積方

紫蘇濃煎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治食狗肉不消,心下堅,或腹脹,口乾大渴,心急發熱,狂言妄語,或洞下。

杏仁一升,去皮尖,研,以沸湯三升,和絞汁三服。狗肉原片皆出淨,或以蘆根煮飲之亦消。

《千金》治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其宿食即瘥。

按︰飲食停滯中脘,雖藉藥力為之消磨,然所以營運藥力者,胃氣也,故有屢經消食行氣,而食不下者,余即於前所用藥內,加人參一二錢,治之如神,學人不可不知。

備急方 治寒飲食過傷,心腹卒痛如錐刺。

川大黃(末) 乾薑(末) 巴豆(去皮心,研,去油用霜)
上各等分,和合一處研勻,煉蜜為丸,如小豆大,溫水下一丸,實者加一丸。一云︰每服三丸,未知更服三丸,腹中轉鳴,當吐下便愈。

東垣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便閉者。

黃芩 茯苓 白朮 黃連(各三錢) 澤瀉(二錢) 枳實 神曲(各半兩) 大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食遠沸湯下五十丸。

鶴年云︰傷食與停食宜分兩項。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之多少,或當食而怒,或當食而病,在氣結而不能化也。治傷食宜偏重於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則偏重在氣,惟理氣而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大都傷食當分上中下三焦,而停食則專在胃脘也。

傷酒

《千金》療卒大醉,恐腸爛方

作湯著大器中漬之,冷複易之,酒自消,夏月亦用之佳。

又方 絞茅根汁飲二升。

又方 搗生葛汁飲之,無鮮者,干葛煎服亦佳。

又方 粳米一升,水五升,煮使極爛,漉去滓,飲之良。

葛花解酲湯 治酒病,嘔逆心煩,胸滿不食,小便不利。

青皮(三分) 木香(半錢) 橘紅 人參 豬苓 茯苓(各一錢半) 神曲 澤瀉乾薑 白朮(各二錢) 白蔻仁 砂仁 葛花(各半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但得微汗,則酒病去矣。

羅謙甫云︰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使汗出則愈,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何酒病之有?今之治此者,乃用酒 丸,大熱之劑下之。又用牽牛、大黃下之,是無形元氣病,反傷有形陰血,乖誤甚矣。

不能食

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然有虛冷虛熱之異,宜分別治之。

消食丸 治數年不能食。

麥 曲(各一升) 乾薑(炮) 烏梅(焙,各四兩)
上為末,蜜丸,每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亦治反胃。

又方

神曲(炒黃二兩) 麥 (炒黃,二兩) 烏梅(四兩) 乾木瓜(半兩) 茯苓 甘草
蜜丸櫻桃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白湯下。一方無木瓜,有人參、乾薑。

又方

豉心(一升,熬末) 麥芽 曲(各一兩,熬) 川椒(一升,出汗) 乾薑(一升,末)
上五味篩,以蜜拌,食後酒服方寸匕。
以上三方,並治胃虛冷不能食之劑。

資生丸 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和臟腑,滋養營衛。

白朮(米泔水浸,用山黃土拌,九蒸晒,去土切片焙乾,用三兩) 橘紅(二兩) 白茯苓 乳拌,飯上蒸,晒乾,一兩五錢) 人參(人乳浸透,飯鍋上蒸透,三兩) 山楂(蒸,二兩) 神曲(炒,二兩) 白豆蔻(微炒,) 澤瀉(炒,各三錢半) 川連(薑汁炒,三錢半) 炒) 藿香 甘草(蜜炙,各半兩) 扁豆(炒,一兩) 蓮肉(去心,炒,一兩) 麥芽面(炒) 山藥(炒) 芡實(炒,各一兩五錢) 薏仁(炒,三兩)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錢,細嚼淡鹽湯下。

凝神散 收斂胃氣,清涼肌表。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各一錢半) 扁豆 知母 生地黃 粳米 甘草(各一錢) 淡竹葉 地骨皮 麥冬(各五錢)
上作一服,水二蠱,薑三片,紅棗一枚,煎一盅,食遠服。

高鼓峰云︰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故腎旺則足,胃陰足則思食。若關門枯願,腎水不能上達,當急以六味加歸、芍養之。若血燥大腸乾枯,有黑屎積疊胃底,則當以熟地五錢,當歸三錢,白芍、桃仁二錢,麻仁三錢,微微潤之。視其形體如常,氣血尚足,即於前方內可加大黃二錢助血藥。大腸一順利,胃自開矣。一開之後,大劑六味、左歸等類,不數服之,方有濟也。
以上治胃虛氣熱之劑。

范汪療胃氣虛,不能食,四肢重,短氣,調和五臟,並療諸疾,調中湯方

薤白(切,一升) 枳實(六枚,炙) 橘皮(三枚) 大棗(十二枚) 粳米(三合)香豉(六合)
水六升,先煮薤白得四升,內諸藥煮取一升半,適寒溫服。一方有生薑一兩。
延年無枳實,有茯苓、人參。

按︰此以辛甘氣味,和暢胃陽,推揚穀氣,虛者延年方較良。

《本事》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二神丸

破故紙(四兩,炒) 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細末,用大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同煮棗爛,去薑取棗,剝去皮核,用肉膏,入藥和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鹽湯下。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藥皆不效,予授此方服之,頓然能食。此病不全作脾虛,蓋腎氣虛弱,真元衰劣,譬如金鼎之中,置之米谷,下無火力,雖終日不熟,其何能化。黃魯直嘗記服菟絲子,淘淨酒浸晒乾為末,日抄數匙以酒下,十日外,飲啖如湯沃雪,亦此理也。

寬中進食丸 滋形氣,喜飲食。

人參 炮薑 青皮(各一錢) 大麥牙(炒) 縮砂仁(炒) 炙甘草(各一錢半) 白茯苓 橘紅澤瀉 白朮(各三錢) 枳實(四錢) 豆蔻(五錢) 豬苓(七錢) 神曲(炒) 木香(各五分) 半夏(七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食前。

穀勞

穀勞者,胃受水穀,其氣虛弱,不能傳化,谷盛氣虛,則令人怠惰嗜臥,肢體煩重,腹滿善飢而不能食,食已則發,穀氣不行使然也。

沉香湯

沉香 白朮(土炒) 人參 白茯苓 紫濃朴(薑汁炒,各一兩) 半夏(薑製)乾薑
生薑、大棗水煎三錢,溫服,日二。

《肘後》云︰飽食便臥,得穀勞病,令人四肢煩重,嘿默欲臥,食畢輒甚,用大麥 一升,椒一兩,並炒,乾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

食亦

內經曰︰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謂之食亦。夫胃為水穀之海,所以化氣味而為營衛。胃氣和,飲食有節,氣血盛而膚革充盈。若乃胃受邪熱,消爍穀氣,不能變化精血,故善食而瘦也。病名食亦,言雖食亦若飢也。又胃移熱于膽,亦名食亦。以膽為陽木,熱氣乘之

甘露飲 治胃熱善食,不生肌肉。

生地 熟地 天冬 麥門冬 片芩 石斛 枇杷葉 甘草 枳殼 茵陳(各一兩)
上十味,水煎三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