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黃帝問曰:願聞禁數。(數、幾也。言所當禁刺之處有幾也。

岐伯對曰:臟有要害。不可不察。(五臟有緊要為害之處。不可不細察焉。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肝主東方乙木。肺主西方辛金。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沖。左東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曰生曰藏者。謂臟體藏於內。臟氣之從左右而出於外也。
心部於表。腎治於裡(部、分也。心為陽臟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氣分部於表。腎為陰臟而主水。水性寒凝。故腎氣主治於裡。張兆璜曰:心部於表。故出於七節之旁。腎治於裡。故止注於俞也。
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脾主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為之使。胃為水穀之海。無物不容。故為之市。
膈肓之上。中有父母。(肓音荒。膈、膈膜也。內之膈肉。前連於胸之鳩尾。旁連於腹脅。後連於脊之十一椎。肓者即募原之屬。其原出於臍下。名曰脖 。夫陰陽者。變化之父母。水火者。陰陽之兆征。中有父母者。謂心為陽臟而居膈之上。腎為陰臟而居肓之上。膈肓之上。其間有陰陽水火之神藏焉。張兆璜曰:肓、膏肓也。膏之原出於鳩尾。肓之原出於脖 。是膏在上而肓在下也。
七節之旁。中有小心。(七節之旁。膈俞之間也。小、微也。細也。中有小心者。謂心氣之出於其間。極微極細。不可逆刺以傷其心也。蓋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是以臟腑之氣。皆從膈而出。惟心氣之上出於俞也。
從之有福。逆之有咎。(從之者。順其臟氣之所出。神轉而不回者也。逆之者。逆其臟氣回還。而有回則不轉之咎矣。若刺傷其臟氣。則有死亡之大患焉。蓋腑臟之氣。皆從內膈而出。如逆刺其心氣則傷心。逆刺其肝氣則傷肝。非針之中心而中肝也。故診要經終篇曰: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所謂膈處者。謂內膈前連胸脅之處。及背之膈俞處也。所謂脾處者。膈肉之下連於腹脅處也。所謂腎處者。十四椎之間。腎注之俞處也。是肝膽之氣出於左脅。肺臟之氣出於右間。脾氣出于腹。心氣出於俞。腎氣之注於十四椎也。故所謂從者。知臟氣之從此而轉。不知而反逆之。則有死傷之咎矣。張兆璜曰:臟腑之經俞。皆屬於背。臟腑之氣。從膈氣而轉。故曰中膈者。皆為傷中。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日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環轉一周而死。動者。傷其臟真而變動也。心在氣為噫。噫則心氣絕矣。
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肝在志為語。語則肝氣絕矣。夫聲合五音。五日者。五音之數終也。
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陰終於六。六日者。腎臟之陰氣終也。夫腎為本。肺為末。其動為嚏者。腎氣從上泄也。
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臟真高於肺。主行營衛陰陽。刺中肺。故死於天地之生數也。肺在氣為咳。咳則肺氣絕矣。
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十日者。陰數之極也。吞、吞咽也。蓋脾主涎。脾氣絕而不能灌溉於四旁。故變動為吞也。夫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三者皆為陽臟。故死於一三五之奇。腎為陰中之太陰。脾為陰中之至陰。故死於六十日之偶。夫天為陽。地為陰。天主生。地主成。故陽臟死於生數之始終。陰臟絕于成數之始終也。
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膽汁泄者嘔苦。嘔則膽氣絕矣。夫十一臟腑。皆取決於膽。是膽為臟腑陰陽生氣之始。故中膽者。一日半死。蓋一者奇之始。二者偶之基。一日半者。死於一二日之間也。按陰陽終始之道。有變有常。理路不一。學人當隨文體會。觸處貫通。不宜膠執於胸中。而反謂經語之不合也。盧良侯曰:陰陽別論。論五臟不得胃脘之陽。而臟真漸絕。故死之緩。此篇論刺中五臟之真氣。而真臟受傷。故死之速。
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此中傷胃氣而死也。跗上、足跗之上。足陽明之沖陽處也。大脈、大絡也。胃為臟腑氣血之生原。血出不止。原將絕矣。
刺面中溜脈。不幸為盲。(此中傷小腸之脈而為盲也。溜脈者。脈之支別。浮見於皮膚之間者也。經曰:中於陽則溜於經。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謂邪中於面頰皮膚之陽。從支絡而溜入於經。故曰溜脈也。手太陽之脈。其支者。循頸上頰。至目內 。其支者。別頰上 。抵鼻。至目內 。故中手太陽之支別而為盲也。曰不幸者。言刺浮淺之溜脈。而猶有不幸之盲也。夫刺避五臟者。必以布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如刺深而誤逆其臟氣者死。刺脈而中大絡。血出不止者死。今刺浮淺之脈。而猶有不幸之誤。以戒用針者之慎毋太過也。即有宜於深者。其要害之處。所當避忌。勿妄忽也。
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此言頭頸骨空之間。而更不宜深刺也。腦戶、督脈穴名。督脈從腦戶而上至於百會囟會。乃頭骨兩分。內通於腦。若刺深而誤中于腦者立死。
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為喑。(此刺任脈太過而為喑也。舌下、廉泉穴也。靈樞經云。會厭者。音聲之戶也。舌者。音聲之機也。會厭之脈。上絡任脈。是以刺任脈而血出不止則為喑。
刺足下布絡中脈。血不出為腫。(此論瀉衝脈血不出而為腫也。衝脈者。經血之海。邪入於經。則血有餘而當瀉。血不出則氣亦不行。故為腫矣。王冰曰:布絡、謂當內踝前足下空處。布散之絡。正當然谷穴分也。絡中脈則衝脈也。衝脈者。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也。然刺之而血不出。則任脈與衝脈氣。並歸於然谷之中。故為腫。
刺 中大脈。令人仆。脫色。( 同隙仆音付。此刺膀胱之脈太過而為仆也。 、浮 也。足太陽之脈。循於腰者。下貫臀。至承扶浮 委陽。入 中之委中。所謂浮者。其脈浮于分肉之隙間。所當淺刺者也。若刺之太過而中大脈。則傷太陽之氣矣。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暴厥則為仆撲。氣傷則脫色也。經云。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刺氣街中脈。血不出為腫鼠仆。(氣街者。謂脛氣之街。經云。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氣街、即足陽明之氣衝穴。在鼠 上一寸。承山、足太陽穴。在 下分肉間。鼠仆、謂腫於鼠 仆參之間也。鼠 在橫骨盡處。仆參在承山以下踝骨之間。蓋氣街與承山之踝上以下相交。故直及于踝以下之仆參也。此言刺在上而証見於下。經云。上下之相通也。
刺脊間中髓為傴。(髓、脊骨之髓。傴、僂也。經云。刺骨無傷髓。刺脊骨之間。深而中髓。則髓銷鑠而為傴僂不伸之病。
刺乳上。中乳房為腫。根蝕。(蝕食同。乳上之穴。名曰乳中。其內為乳房。其下為乳根穴。皆屬足陽明胃經。刺乳上誤中乳房則腫。其下為乳根者。有如蟲食之痛癢也。
刺缺盆中。內陷氣泄。令人喘咳逆。(缺盆在喉旁兩橫骨陷中。若缺盆然。故以為名。缺盆之中央。任脈也。在脈側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人迎之旁。手陽明也。名曰扶突。刺缺盆中者。刺手陽明大腸脈也。手陽明之脈。下入缺盆。絡肺。下屬大腸。內陷氣泄者。脈內陷而氣反泄於內也。針經曰: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圓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蓋刺之要。氣至而有效。若脈內陷而氣反下泄。則為咳喘之逆証矣。經云。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病在大腸。蓋大腸為肺之府也。
刺手魚腹。內陷為腫。(魚腹在手大指下。如魚腹之圓壯。手太陰之魚際穴也。肺主氣而與大腸為表裡。脈內陷則血不得散。氣不得出。故為腫。以上論手足頭項胸背。皆有要害之處。
無刺大醉。令人氣亂。無刺大怒。令人氣逆。無刺大勞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大驚人。(此論要害之外。而又有禁刺之人也。飲酒大醉。衛氣先充絡脈。先行皮膚。刺之則令人氣亂矣。怒則氣上。刺之則逆其氣矣。大勞則陽氣外張。刺之則泄其氣矣。飲食未進則絡脈調勻。新飽者。穀氣盛滿。營衛未舒也。穀入於胃。脈道乃行。飢則脈道虛澀矣。水入於經。而血乃成。渴則血液燥竭矣。驚則氣亂。必定其氣。而後可刺之。夫針刺之道。通其經脈。調其氣血。是以神氣不定。血氣不調者。皆當避忌者也。
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陰股、足少陰經脈所循之處。大脈、大絡也。夫血氣始於先天足少陰腎。生於後天足陽明胃。刺中大脈血出不止。則血氣皆脫矣。是以刺跗上與陰股。誤中大絡而血不止者。俱死。謂其生始之原絕也。愚按先輩注疏。皆謂陰股為脾脈。按傷寒論平脈篇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蓋謂少陰之虛氣奔逆於上。上之陽熱。乘虛而下歸於陰。與陰相搏。以致少陰之生氣不出而為尸厥也。再按足少陰之脈。出於然谷。上股內後廉。在足三陰之後。循足內之魚腹股上。故曰陰股。盧良侯曰:上節首言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中以無刺大醉節問之。而此節複首提曰:刺陰股中大脈。血出不止死。節文先後序次。皆有意存。俱當著眼。
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為內當漏為聾。(客主人、足少陽膽經脈也。內陷中脈。謂客主人內之脈也。蓋手足少陽之脈。盤錯於耳前目側。浮淺之內。而又有陷中之深脈也。足少陽之脈。有從耳後入耳中者。手少陽之脈。亦有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病則耳聾。渾渾 。此言刺客主人太過。則誤中內陷交過之脈。而為耳內漏而聾也。盧良侯曰:浮淺者為絡脈。深者為經脈。而經脈之內。又有深隧之大經。所取之脈。而內有交過之陷脈。是以刺跗上陰股太過。則中大經。刺客主人太過。則中交過之脈。當知經脈之內。而又有經脈之交錯也。
刺膝髕出液為跛。(髕、膝蓋骨也。膝乃筋之會。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液脫則筋無以濡養。屈伸不利而為跛矣。
刺臂太陰脈出血多。立死。(臂太陰。肺脈也。肺者。主行營衛陰陽。出血過多則營衛不續。所以一息不運。則穹壤判矣。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為舌難以言。(足少陰。腎脈也。腎虛而複出其血。是為重虛。少陰之脈。循喉嚨。系舌本。故難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為喘逆仰息。(胸前之兩旁謂之膺。足陽明之俞在膺中。肺經之脈。亦循膺中之雲門中府而出。若刺膺中之脈。陷而入深。誤中肺脈。則令人喘逆仰息。蓋因無故而傷之也。盧良侯曰:此與客主人內陷中脈同義。蓋謂經脈所循。有淺深而同道者也。
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為不屈伸。(肘中、手太陰天澤穴也。內陷者。不能瀉出其邪。而致氣歸於內也。氣不得出。則血不得散。故不能屈伸也。按靈樞經云。肺心有邪。其血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 。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真氣之所過。血脈之所游。邪氣惡血。故不可留住。留住則傷絡脈骨節。機關不得屈伸而病攣也。楊君立曰:絡脈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
刺陰股下三寸內陷。令人遺溺。(陰股下三寸。足少陰之絡也。夫刺之要。氣至而有效。內陷者。氣不至而反陷於內也。腎開竅於二陰。故令人遺溺。盧良侯曰:孫絡之脈別經者。其血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五穴會。
刺掖下脅間內陷。令人咳。(肺脈從肺系橫出腋下。刺肺脈而氣反內陷。則氣上逆而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滿。(膀胱居少腹之內。刺少腹而誤中膀胱。則胞氣外泄。故溺出而少腹虛滿也。
刺 腸內陷為腫。( 腸、一名魚腹。俗名腿肚。如魚之腹。故以為名。張介賓曰:肉濃氣深。不易行散。氣反內陷。故為腫也。
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匡、目匡也。陷骨中脈。匡骨上之陷脈也。經曰:裹擷筋骨氣血之精。而與脈並為系。刺脈而傷其目系。則淚流不止而為漏。視無所見而為盲。
刺關節中液出。不得屈伸。(關節者。骨節交會之機關處也。液者。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故液脫者。骨肉屈伸不利。按以上要害之處。有誤中而立死者。有刺之而計日死者。有為跛為傴為喑為盲之痼疾者。針刺之道。本為救人而反殺人。行針之時。當戰戰 。如臨淵履冰。慎勿以人命為輕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