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凡人有生。受氣於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故生之本。本乎陰陽也。是以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地氣之九州。人氣之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十二節者。骨節也。兩手兩足各三大節。合小節之交。共三百六十五會。靈樞邪客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歲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節。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節。地有十二經水。人有十二經脈。蓋節乃神氣之所游行。故應天之歲月。脈乃血液之所流注。故應地之經水。九竅乃藏氣之所出入。五臟乃陰陽二氣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氣。此篇論陰陽二氣。與天氣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臟。天為陽。是以先論陽。而後論陰也。朱濟公曰:天乙生水。氣乃坎中之滿也。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氣也。本乎陰陽者。天真之有陰有陽也。
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地之五行。上應三陰三陽之氣。故曰其氣三。三陰者。寒燥濕也。三陽者。風火暑也。如不能調養。而數犯此三陰三陽之氣者。則邪氣傷人而為病矣。夫人稟五行之氣而生。犯此五行之氣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載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聖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生氣通乎天。是以蒼天之氣清淨。則人之志意亦治。人能順此清淨之氣。而吾身之陽氣外固。雖有賊邪。勿能為害。此因四時之序。而能調養者也。故聖人傳運其精神。餐服蒼天之清氣。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逆蒼天清淨之氣。則九竅內閉。肌肉外壅。衛外之陽氣散解。此不能順天之氣而自傷。以致氣之消削。蓋人氣通乎天。逆天氣。則人氣亦逆矣。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上節言順蒼天之氣。以養吾身之陽。此複言人之陽氣。又當如天與日焉。若失其所居之位。所運之機。則短折其壽而不能彰著矣。夫天氣。清淨光明者也。然明德惟藏。而健運不息。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天之藏德不下。故人之陽氣亦因而居上。天之交通。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故人之陽氣。所以衛外者也。
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夫陽氣生於至陰。由樞轉而外出。風寒之邪。皆始傷皮毛氣分。是故因於寒。而吾身之陽氣。當如運樞以外應。陽氣司表。邪客在門。故起居如驚。而神氣乃浮出以應之。神氣、神藏之陽氣也。莫仲超曰:此節運樞照應後之開闔。太陽主表主開。而本於下焦之寒水。故欲從樞而後出。又曰:按傷寒始傷皮毛氣分。得陽氣以化熱。熱雖盛不死。此能運樞而外應者也。如太陽病。發熱頭疼。脈反沉。當救其裡。此神氣不能運浮於外。故急用乾薑附子。以救在裡之陽氣而外出焉。夫在天陰寒之邪。藉吾身之陽氣以對待。故因於寒者。欲其陽氣如此而出。所謂陽因於上。衛外者也。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天之陽邪。傷人陽氣。氣傷外弛。故汗出也。氣分之邪熱盛。則迫及所生。心主脈。故心煩。肺乃心之蓋。故煩則喘喝也。如不煩而靜。此邪仍在氣分而氣傷。神氣虛。故多言也。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複言者。此奪氣也。天之陽邪。傷人陽氣。兩陽相搏。故體若燔炭。陽熱之邪。得吾身之陰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按傷寒論曰:病常自汗出者。此衛氣不和也。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故因於暑而汗出者。暑傷陽而衛氣不和也。汗出而散者。得榮衛和而汗出乃解也。
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 音軟此言濕傷陽氣。而見証之如此也。陽氣者。若天與日。因而上者也。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除病者。下行極而上。陰濕之邪。上干陽氣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濕傷陽氣。則因陽而化熱矣。陽氣者。柔則養筋。陽氣傷而不能榮養於筋。故大筋 短。小筋弛長。蓋大筋連於骨節之內。故郁熱而 短。小筋絡於骨肉之外。故因濕而弛長。短則縮急而為拘攣。長則放縱而為痿棄。此言寒暑濕邪。傷人陽氣者如此。
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此總結上文而言。因外淫之邪。有傷於氣。則為腫矣。陰陽別論曰:結陽者腫四肢。蓋陽氣傷而不能營運。則榮血泣而為腫矣。四維、四肢也。四肢為諸陽之本。氣為邪傷。是以四肢之陽。交相代謝。而陽氣乃竭也。朱濟公曰:四維、四時也。至真要大論曰: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蓋手足三陽之氣。旺於四時。有盛有衰。如四時之代謝。故曰四維相代也。又問曰:六淫之邪。止言三氣者何也?曰:六氣生於五行。暑熱總屬於火。陽氣與衛氣各有分別。風傷衛而兼傷陽。故另提曰風客淫氣。經曰:燥勝則干。燥淫之邪。傷人血液而不傷氣。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於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 乎不可止。 音骨此言煩勞而傷其陽氣也。按金匱要略云。勞之為病。其脈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蓋陰陽之要。陽密乃固。煩勞則陽氣外張。陰不得陽之溫固。則精自出而絕於內矣。秋冬之陽氣。內而收藏。夏則陽氣張浮於外。故益虛而煎厥也。精氣虛故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又屬太陽之腑。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傷。則壞其腑矣。潰、漏也。言其州都之壞。而不能藏精。、流貌。言其陰寒精出。而不可止也。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有傷於筋縱。其若不容。(菀于遠切此因怒而傷其陽氣也。陽氣者。通會於皮膚腠理之間。大怒則氣上逆。而形中之氣。絕其旋轉之機矣。菀、茂貌。血隨氣行而茂於上矣。薄、迫也。氣血並逆。而使人迫厥也。陽氣者。柔主養筋。血脈者。所以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陽氣傷而血逆於上。則有傷於筋矣。筋傷而弛縱。則四體有若不容我所用也。前節論外因而傷其陽氣。此因勞傷大怒。而亦傷其陽氣焉。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 。高粱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勞汗當風。寒薄為 。郁乃痤。(沮音疽痤才何切。坐平聲 音費 織加切音柞丁即疔沮、濕也。痤、小癤也。 、如疹之類。 、面鼻赤瘰也。此言陽氣者。外衛於皮膚。充塞於四體。若天氣之運用於六合九州之外。而為陰之固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濕者。是陽氣虛而不能充身遍澤。必有偏枯之患矣。如汗出見濕。濕熱郁於皮膚之間。則生痤 矣。高粱、濃味也。味濃傷形。氣傷於味。形氣傷則肌腠虛矣。高粱所變之熱毒。逆於肉理而多生大疔。蓋膚腠虛而熱毒乘之。有如持虛之器而受之也。勞汗當風。寒濕薄於皮膚之間。則為 為痤矣。夫 與痤 。乃血滯於膚表之輕証。蓋言陽氣外衛於皮膚之間。為邪所薄。則淡滲於皮毛之血而為病矣。故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者。言陽氣之若天與日。宜普遍于九州也。乃生痤 。寒薄為 者。言陽氣之外衛。而在於皮毛之間也。高粱之變。足生大疔者。言陽氣之通會於腠理也。朱濟公曰:經云。微者沖氣疏。疏則其膚空。又曰:腠理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夫形食味。形氣虛。則高粱之味毒乘之。故曰受如持虛。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承上文而言陽氣者。內養五臟之神。出而榮養筋骨。非只通會於肌腠。外衛於皮毛。蓋有開有闔。有出有入者也。本經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陽氣者。水穀之精也。故先養于五臟之神。柔者。少陽初生之氣也。初出之微陽。而榮養於筋。是以少陽之生筋也。莫子晉問曰:首論神氣本於天真。奚又屬五味之所生養。曰:精氣神。皆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之神氣。又藉後天水穀之所資生而資養。故曰: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天乙之精。水穀之精也。
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 。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開者。一日而主外。闔者。暮而收引也。如失其開闔之機。則寒氣從而內薄矣。背為陽。陽虛則寒邪痺閉于背。而形體為之俯僂。金匱所謂痺俠背行是也。如陽虛不能為榮血之衛。邪陷於脈中而為 。留連於肉腠之間。金匱所謂馬刀俠癭是也。如經俞之氣化虛薄。則傳入於內。而干及藏神矣。心主脈。神傷則恐懼自失。肝主血。故其病發驚駭也。金匱要略云。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邪入於經俞。故內干臟氣也。如邪逆於肉理氣分。而陰陽不和。則生癰腫。經曰: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此言陽氣不固。致邪薄于所養之筋而為僂。內及于所養之神而為驚為畏。重陽氣之外衛也。濟公曰:外衛者。首重皮毛。皮毛不固。則入於肉理脈絡矣。莫子晉曰:高粱之變。逆於肉理。乃生大疔。外淫之邪。逆於肉理。乃生癰腫。皮毛肉理。皆陽氣之所主。故曰:清淨則肉腠閉拒。邪弗能害。如肌腠固密。即邪傷皮毛。止不過痤 之輕疾耳。
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上二俞字並音輸此言表氣與邪氣。並陷於肌腠之間而為瘧也。肺主皮毛。魄汗未盡。表邪未去也。形弱、肌腠虛也。腠理空疏。則表陽邪氣。同陷於其間。寒邪在表。則隨陽而化熱。故氣爍也。邪雖陷於肌腠。而表氣不入於經。是以穴俞以閉。風瘧。但熱不寒之瘧也。表陽之邪。與衛氣相遇。則發熱也。夫表氣者。太陽之氣也。肌腠之氣者。五臟元真之氣也。金匱要略曰: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又曰: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蓋三焦之氣。通腠理。太陽之氣主皮毛。是以表氣邪氣。陷入於肌腠。則傷元真之氣。而太陽之氣仍在外也。如肌腠之邪留而不去。則轉入於經俞。蓋五臟經氣之相合也。此節論表氣實而肌氣虛。是以表氣同邪並陷於肌腠之間。太陽之氣與五臟之經不相合。故穴俞以閉也。此注當與傷寒論注疏合看。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此重調養元真之氣。而肌腠之宜閉密也。夫寒暑始傷於皮毛。風邪直透於肌腠。風者善行而數變。入於肌腠。則及經脈。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偏枯。或成積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臟而死。邪氣淫佚。不可勝論。故曰:風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順蒼天清淨之氣。而調攝其元神。則肉腠固密。雖有大風苛毒。勿之能害。此因四時之序。而能順養者也。夫肌腠之氣。乃五臟之元真。故宜順四時五行之氣而調養。要略云。若使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不使形體有衰。病即無由入其腠理。前節論寒暑濕邪傷其表陽。故毋煩勞而傷其陽。此論風邪直傷於肌腠。又當固密其元真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良醫勿為。故陽蓄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病久者。邪留而不去也。傳者。始傷皮毛。留而不去。則入於肌腠。留而不去。則入於經脈波俞。留而不去。則入於募原臟腑。化者。或化而為寒。或化而為熱。或化而為燥結。或化而為濕瀉。蓋天有六淫之邪。而吾身有六氣之化也。久而傳化。則上下陰陽。不相交並。雖有良工。勿能為已。故病在陽分。而蓄積至死者。以其病久而傳化也。故病在陽分。而良工當亟助陽氣。以隔拒其邪。勿使其傳化。隔者當瀉卻其邪。更勿使其留而不去也。若不急用此正治之法。皆粗工之敗乃事也。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總結上文而言陽氣之有開有闔。然又重其衛外而為固也。靈樞經云。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夕則人氣始衰。夜半人氣入臟。是故暮而收斂其氣。隔拒其邪。無擾筋骨。無煩勞也。無見霧露。宜清淨也。若反此。而欲如三時之動作。則形體乃為邪所困薄矣。氣門、玄府也。三時、平旦日中日西也。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生之本本於陰陽。陽生於陰也。故帝先論陽而伯複論其陰焉。亟、數也。陰者主藏精。而陰中之氣。亟起以外應。陽者主衛外。而為陰之固也。數音朔。
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氣為陽。血脈為陰。陽盛而陰不能勝之。則脈行急迫也。陽盛則狂。陽甚而自亦為病。故曰並乃狂。
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五臟為陰。九竅為水注之氣。乃精氣所注之門戶。如陰甚而陽不能勝之。則五臟之氣。交爭於內。而九竅為之不通。蓋五臟之氣。出而為陽。在內為陰也。夫臟為陰。精血為陰。氣為陽。九竅為陽。內為陰。外為陽。五臟主藏精者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表陽之氣。生於膀胱之精水。肌腠之氣。乃五臟之元真。是陽氣生於陰精也。故曰:生之本。本於陰陽。陰者。藏精而起亟也。下經云。陽予之正。陰為之主。蓋陽氣出而衛外。內則歸陰。一晝一夜。有開有闔。如四時寒暑之往來。是為陰陽之和平也。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陳、敷布也。陽氣者養筋。陰氣者注脈。少陽主骨。少陰主髓。氣為陽。血為陰。聖人能敷陳其陰陽和平。而筋脈骨髓氣血。皆和順堅固矣。內為陰。外為陽。如是則外內之陰陽調和。而邪勿能害。精氣注於耳。血氣注於目。邪不外淫。則陰氣內固。是能耳目聰明。氣立如故也。本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又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惟聖人敷陳其陰陽。使升降出入。外內調和。是以氣立如故也。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此複申明陽者衛外。而為陰之固也。風為陽邪。客於膚表。則淫傷於氣矣。陽氣傷。則陰寒精自出矣。風木之邪。內通肝氣。肝主藏血。肝氣受邪。則傷其血矣。此言陽為陰藏精血之固。
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 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承上文而言。陽氣傷而不能為陰之固。致精血有傷。而複飽食強力。故見証之如此也。夫肝主血而主筋。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邪傷肝而複飽食。不能淫散其食氣。而筋脈橫解於下矣。食氣留滯。則濕熱之氣。 積於陽明大腸而為痔。蓋腸胃相通。入胃之食。不能上淫。則反下 矣。夫飲入於胃。脾為輸轉。肺氣通調。肺主周身之氣。氣為邪傷。而複大飲。則水津不能四布。而氣反逆矣。夫精已亡。而複強用其力。是更傷其腎氣矣。高骨、腰高之骨。腰者腎之府。高骨壞而不能動搖。腎將憊矣。此言外淫之邪。傷人陽氣。複因飲食勞傷。而更傷其陰也。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此總結上文之義。而歸重於陽焉。蓋陽密則邪不外淫。而精不內亡矣。無煩勞則陽不外張。而精不內絕矣。
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聖度。(此複言陰陽和平。而後能升降出入。如兩者不和。有若乎惟生升而無收降。惟閉藏而無浮長矣。故必因而和之。是謂聖人調養之法度。此複結陽氣之有開有闔。惟聖人能陳陰陽而內外調和也。張二中曰:丹書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偏陰偏陽謂之疾。故聖人和合陰陽之道。以平四時之氣者也。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強、邪客於陽而陽氣盛也。陽病而不能為陰之固密。則陰氣乃絕於內矣。此複結風客淫氣。精乃亡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調養精氣神者。當先平秘其陰陽。惟聖人能敷陳其陰陽之和平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於暑。秋為 瘧。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露、陰邪也。風、陽邪也。寒、陰病也。熱、陽病也。言陰陽不能固密。則在天陰陽之邪。傷吾身之陰陽。而為寒熱病矣。是以有傷四時之陽邪而為陰病者。傷四時之陰邪而為陽病者。皆吾身中之陰陽。上下出入而變化者也。夫喉主天氣。咽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是以春傷於風。乃為洞泄。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是以秋傷於濕。上逆而咳。此陰陽上下之相乘也。夏傷於暑。暑汗不泄。炎氣伏藏。秋時陰氣外出。與熱相遇。發為 瘧。冬傷於寒。邪不即發。寒氣伏藏。春時陽氣外出。邪隨氣而化熱。發為溫病。此陰陽出入之氣化也。夫風為陽邪。洞泄、陰病也。濕為陰邪。喉咳、陽病也。暑為陽邪。 瘧、陰瘧也。寒為陰邪。溫病、熱病也。此皆人身中之陰陽氣化也。天有陰陽之邪。人有陰陽之氣。有病天之陰陽。而為寒熱者。有感人之氣化。而為陰病陽病者。邪正陰陽。變化不測。陰陽二氣。可不和平而秘密與。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骨。上逆而咳。論陰陽之氣也。發為痿厥。病有形之筋骨也。楊君舉問曰:秋主燥氣。而曰秋傷於濕者。何也?曰:長夏濕土主氣。是以四之氣。大暑立秋。處暑白露。乃太陰所主。然六淫之邪。止風寒暑濕。傷人陽氣也。
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四時之氣。風寒暑濕也。言四時之邪。非只病陰陽之氣化。而更傷五臟之有形。蓋病久則傳化也。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神氣生於陰精。五臟之精。生於五味。是以首論氣而末論味焉。臟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本神篇曰: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以謹和五味。長有天命。蓋精神氣血。皆由五味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五宮、五臟神之所舍也。傷在五味者。味有所偏勝也。莫仲超曰: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腎。是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也。
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酸味入肝。若過於酸。則肝多津液。津溢於肝。則脾氣乃絕其轉輸矣。
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大骨、腰高之骨。腎之府也。過食鹹則傷腎。故骨氣勞傷。水邪盛則侮土。故肌肉短縮。水上凌心。故心氣抑郁也。
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甘。則土氣實矣。土實。則心氣不能傳之於子。故喘滿也。腎主水。其色黑。土亢則傷腎。故色黑而腎氣不平。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濃。(陽明絡屬心。子母之氣相通也。五味入胃。苦先入心。味過於苦。則母氣盛而胃氣強。胃強則與脾陰相絕矣。脾不為胃轉輸其津液。而脾氣不濡矣。脾不轉輸。故胃氣乃濃。
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沮音咀沮、遏抑也。弛、懈弛也。金氣偏盛。則肝氣受傷。故筋脈弛懈也。央殃同。辛甚則燥。津液不能相成。而精神乃受其殃也。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腎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夫風客淫氣。則邪傷肝而精乃亡。謹和五味。則骨正筋柔而腠理以密。是陽氣生於陰精。而為陰之外衛。故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知陰陽外內之道。無煩勞以傷其陽。節五味以養其陰。謹能調養如法。則陰陽和平。而長有天命矣。